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24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docx

高考诗歌详细鉴赏

2006年高考诗歌详细鉴赏

目录:

2楼江苏卷鹧鸪天

3楼湖南  咏白海棠

4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5四川卷夜归

6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

7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8福建卷端居

9浙江卷[正宫]叨叨令

10山东卷晓上空泠峡

11辽宁卷东坡

12重庆卷新雷己亥杂诗(其五)  

13天津卷凉州词三首(其一)

14上海卷[黄钟]人月圆

15北京卷移居(其二)

16全国卷2南柯子

17全国卷1题竹石牧牛

18北京卷2移居(其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15:

37:

12编辑过]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2:

44

--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作此词时,正在宦游路上。

有道是“吃皇粮,走四方”,既给皇帝当差,自然就“悲欢离合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然而,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

尤其是在妻子生日这一天。

这种思念在作者心中便酝酿成一首情真意切、明白家常的小词。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词人恰好赶在妻子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

何以知道它难得?

因为此前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

何以知道此前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

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今年相望“又”天涯。

这个“又”字是要重读的,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含在内了。

这叫做“加倍法”。

本来,“去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不过是一对一打平;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寡不敌众。

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了。

极吃重的地方极不吃力地用了一个极寻常的字,可谓举重若轻!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这一联对仗,平易而洗炼,流利而浑成,很见功力。

以上句第二字“春”对下句第三字“秋”,是错位对;但错得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

两句看似平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

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

“心事”指什么?

联系上下文来看,当是想家,想归隐田园,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

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

当然,这毕竟不是深哀巨痛,还用不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的夸张,因此他只老老实实地说“两鬃秋霜细有华”。

但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的醇酒,入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乘着换头的机会,捎带着换了一副笔墨,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

山水相缪,余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然而大煞风景的是残照的逆光中竟现出了点点“归鸦”影!

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也会成为思家情结的催化剂。

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

“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

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在古诗词中早就层出不穷,这里的“满林残照见归鸦”自然算不得新发明,但它是在摹写旅途风光之际很自然地带出来的,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的恬适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故仍有它独特的审美情趣。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

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

魏初是做官的人,官人多有官人的“归”法,难得魏初是个好官、清官,他盼望的是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合家围炉欢聚。

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

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

小令篇幅有限,不可事无巨细,一一铺陈,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

“儿女团圞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则的绝佳体现!

只写“儿女团圞”,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己尽言了。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4:

18

--  

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①,自携手瓮灌苔盆②。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⑦。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③。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⑧。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④。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⑨。

欲偿白帝凭清洁⑤,不语婷婷日又昏⑥。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

①珍重:

珍视,看重。

芳姿:

美好的姿态,指花容。

②手瓮:

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③胭脂:

即胭脂红色。

洗出:

洗掉所涂抹的而想出本色。

北宋诗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

“醉看春雨洗胭脂。

”秋阶:

秋天的台阶。

影:

指海棠花姿。

冰雪:

比喻刚洗过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样。

露砌:

洒满露珠的石砌台阶。

魂:

指海棠花的品格。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

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样,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又好像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洁白晶莹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④玉:

指白玉一般的海棠。

痕:

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

此句的意思是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

⑤白帝:

即西方白帝白招拒。

是神化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

《晋书·天文志》:

“西方白帝,白招矩(矩亦作拒)之神也。

”秋天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全凭自身保持清洁,亦就海棠色白而言。

凭:

程乙本作“宜”,不及“凭”字能传达出矜持的神气。

⑥婷婷:

挺拔舒展、苗条秀丽的姿态。

⑦湘帘:

用湘妃竹编成的帘子。

湘妃竹,即斑竹,上有茶色小点。

此句诗说看花人。

“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碾冰”句:

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⑧“偷来”二句:

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

但说得巧妙别致。

宋代卢梅坡《雪梅》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⑨月窟:

月宫。

仙人:

指嫦娥。

缟袂:

白色的衣袖。

缟:

未经染色的绢。

啼痕:

即泪痕。

这两句的大意是:

像月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白色的舞衣;又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

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稳重和平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

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

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首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

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

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

“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

“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

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

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

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

“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

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

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

“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林黛玉诗才敏捷,此诗一挥而就。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不写花而先写种花之人,与薛宝钗之诗同一起法。

首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

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

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

此联借写种花人写花,已将种花人与白海棠的神韵画出轮廓。

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

此联意思不过是说海棠白如梨蕊,神韵犹如梅花,但“偷来”“借得”说法新巧,显出诗人慧心。

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

全联的意思是说:

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

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

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

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

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4:

49

--  

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

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

“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

“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

“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5:

56

--  

四川卷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燐②依萤③聚土塍④。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qiónɡ):

本是竹的一种,这里指竹杖。

倚筇:

扶杖。

②燐:

燐火,俗称鬼火。

③萤:

指萤火。

④土塍(chénɡ):

田野里的土埂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

诗中没有交代,但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这大约是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至深夜到家。

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

“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

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

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归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

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

“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

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

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人都入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

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

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

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

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燐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7:

38

--  

湖北卷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诗歌鉴赏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

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

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

“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

答曰: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

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9:

19

--  

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卢梅坡,南宋诗人,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时,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深,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过去在京的交往逐一加以铺叙,而是从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陶潜在《饮酒》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裛(yì,通“浥”,沾湿)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以排遣思乡之苦。

深,言酌酒之满。

一个“深”字,把他们举杯畅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郊游,欣赏那玉姿冰骨的梅花,聆听那清脆悦耳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畅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聚会的欢快场面,还巧妙地点出了他们聚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设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运思可谓缜密,用笔可谓简省。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难以畅叙友情,因而非常遗憾。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可谓情景双绘,妙趣横生。

下片写别后之思。

开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调,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丧魂失魄;“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睡不安宁。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梦见友人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之至。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论卢梅坡走到哪里,他都将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柳永的《雨霖铃》也是写“伤离别”的。

柳词写了送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也写了别后相思,而且把别后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名词。

而这首词对送别场面没有作直接描绘,只是写了旧日的“聚”和今日的“散”,写了“散”后的相思之苦,同样可以使人想象出他们分别时该是多么难分难舍,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

这是虚笔,是不写之写。

这样结构作品,文字简洁,词意含蓄,虽不能和柳词相提并论,但也不失为一首较好的送别词。

--  作者:

kankan

--  发布时间:

2007-1-1414:

59:

52

--  

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