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下册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2620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2页
五年下册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下册语文.docx

《五年下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下册语文.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下册语文.docx

五年下册语文

课题

1-1对子歌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背诵《对子歌》;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2.相关的对子歌;

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扫清文字障碍。

2.初读《对子歌》,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学过的对子歌。

2.师介绍: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

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比如: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

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二、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自读,感知对偶的修辞方法:

(1)正确朗读下面的对联。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宿鸟:

栖息归巢的鸟。

钧:

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清暑殿:

宫殿名,在洛阳宫中有清暑殿。

广寒宫:

神话里称月亮中的宫殿为广寒宫。

途次:

途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

2.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对子歌》。

第二节注释:

人间有消夏的清暑殿,天上有凄清的广寒宫。

河两岸晨雾缭绕,杨柳碧绿;园子中,春雨洗涤后,杏花更显艳红。

风尘仆仆的旅人,两鬓斑白,早早就起床赶路;傍晚时分,垂钓的老翁披着蓑衣,在毛毛细雨中静静垂钓。

1.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2.再次朗读,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

3.背一背:

看谁记得快。

二、完成习题。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对子歌的特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3)平仄协调:

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

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

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

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符合“对偶”特点的诗句,例如: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作者:

刘禹锡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自读这些对联,体会对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读一读。

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

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水对—,峻岭对——。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涧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这个小练笔可能有难度,不必强求,只要学生有兴趣,试着填上一定的词,并说出理由就可以,答案不统一规定。

4.积累

“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猴玄(黑色)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楹联(堂屋前部的柱子)

三、交流从生活中找到的对联。

1.各小组内交流这些对联。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了解对联这种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

四、作业:

背诵并抄写积累里的对子

相关资料: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例如: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

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板书设计:

云----雨雪---风晚照---晴空(自然景物)

来鸿---去燕宿鸟---鸣虫(动物)

对子歌剑---弓岭北---江东(物件、地点)

清暑殿---广寒宫(地点)对偶形式

杨柳---杏花(植物)言简意赅

早行之客---晚钓之翁(人物)

教学反思

课题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重点

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

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

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

“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

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作业。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相关资料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

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

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

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

 

板书设计:

创作对联的经过: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题联赠渔民、渔民刻联留作纪念:

提笔而就、石碑留念

 

教学反思:

 

课题

1—3茶酒联趣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重点

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难点:

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准备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对联。

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

(二)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①自读;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

三、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

“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

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五、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六、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楼地偏,生意冷清

题上联接受建议,请人出联

文人聚集,生意红火

茶酒联趣

学者对下联,相映成趣

题下联

富商兑承诺,佳联天成

 

教学反思:

 

 

课题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和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3.解题:

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

“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诗。

3、利用工具书和书上注释理解诗意。

少府:

就是县尉。

之:

到、往。

4、汇报诗意。

四、学习生字。

蜀辅涯歧巾阙宦

五、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古诗,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诗句。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

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

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8.分析其它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

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二、资料。

【作者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

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词语解释】

  之任:

赴任。

  城阙:

城墙,指代长安。

  辅:

护卫。

  海内:

四海之内,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无为:

不要。

  歧路:

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沾巾:

泪水沾湿手巾。

【翻译】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五、拓展积累。

渭城曲——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赠汪伦——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王维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 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说话训练。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板书设计:

三秦(送别地点)望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同宦游(身份)

知己豁达、乐观、坦然意心愿

比邻

无为共沾巾

教学反思:

 

课题

2—2滁州西涧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相应的体裁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灯片出示《滁州西涧》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2.知诗人。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明白古诗的背景。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3.解题:

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

“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四、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诗。

3、利用工具书和书上注释理解诗意。

4、汇报诗意。

四、学习生字。

五、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

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

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诗的后两句写傍晚时雨中景色,动中有静。

“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意境。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四、相关资料。

【词语注释】

  1.西涧:

滁州城西郊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