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568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

第一练 题苑撷真

[传记类]

一、[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

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

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

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

动荡倾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励精:

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

答案 C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抓住常见的“夫”“盖”“曷”等句首词语,“也”“矣”“乎”等句尾语气词。

在没有这些标志性词语的时候,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按事件切分。

画线部分语句,讲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宰相对于休烈的嫉恨,二是于休烈对此的反应。

据此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根据原文于休烈的回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可知,他没有回答关于史官的职责;而且他总结禹、汤成功的历史经验,称赞当今皇帝“不忘规过”,谈不上“直言不讳”。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罪己:

归罪自己。

勃:

迅速。

规过:

改正过错。

(2)亲贤:

亲近贤才。

下士:

屈身交接士人。

推毂:

荐举。

后进:

后辈。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

他性情纯厚,恭谨有操守,机敏聪明。

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

考中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后转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调出京城任命为中部郡太守。

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休烈升为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同时修编国史。

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特别注重听取臣下建议,曾对于休烈说:

“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录下来,这才是良史。

我有过失,你是否记了下来?

”于休烈回答说: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当时中原动荡倾覆,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

于休烈上奏说:

“《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都没有保存下来,希望交付御史台调查史馆藏书的来源,让府县征收寻访。

有人另外收存《国史》《实录》的,如果送到官府,重金加以收购并给予奖赏。

”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中,此时进入东京,将他家收藏的一百一十三卷《国史》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编写国史,进献了《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

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为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

上奏请求他担任国子祭酒,暂时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

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的称赞,于是被任命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多次进爵,封为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中一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

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酷好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到去世。

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这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

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赐给绢一百匹、布五十端用以办理丧事,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

读书人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二、[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

“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

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

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故事:

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

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

周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殷勤:

诚恳。

答案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均为副词,才。

B项,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

C项,助词,的人/助词,的地方。

D项,连词,表顺承,却/连词,表修饰。

答案 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

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有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

答案 D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本:

基础。

刊布:

印刷发行。

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

介宾短语后置句。

(2)大言:

大力倡导。

势要:

权贵。

(3)奇横:

新奇豪放。

所欲言:

所字结构,想要说的意思。

答案 

(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进入京都,十三岁通读《五经》,有擅长写文章的好名声。

先生年少时,杰出超群,与众不同,性情淳厚过人。

和弟弟文正公朱珪,都有擅长写文章的好名声,被钜公契赏识。

等到父亲去世,三年服丧期满,先生不肯出去做官,想要游览名山大川。

恰逢弟弟文正公觐见皇上,皇上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拿疾病为托词,对弟弟说:

“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搜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文字。

皇上看到奏折,认为他很奇特,就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亲自写诗来记录这件事。

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写中多有错误,他上奏请求仿造汉熹平年间、唐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在太学立石,遵照旨意慢慢办理,于是编著了几卷《十三经文字同异》收藏在家中。

从此皖、闽一带的士人听闻绪言余论,才知道研究基础学问。

天下喜欢读书善于写文章的人,都仰慕先生,并想跟先生交往。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上见解深刻,没得志的时候都在先生家做幕僚,而最终因为撰述闻名于时,这大概都是先生启发引导的。

先生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庸俗之人不敢去他家中。

寒门如有才俊,先生就会赞不绝口。

他在京都的时候,带着礼品来问字的人,车子都阻隔了道路。

所到之处,跟随的人有百十人。

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他在安徽做督学的时候,表扬婺源已逝的士人江永、汪绂等,在乡里先贤中赞扬他们,来鼓励专门求学的人。

在福建,和弟弟朱珪接连做官,一时传为盛事,福建人扶着车辕送行的,绵延几百里。

那以后文正主持文教,天下名流都暗中求取提拔,大多被先生赞赏认可,所以世人称那些引经据典、爱好古学的人为“朱派”。

先生终生喜爱考古,也爱好金石书法,说这些可以佐证经史书籍。

写文章仿照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

书法仿照六书,有隋朝以前的体制。

家中藏书万卷,客人常常满座,谈话辩论常常倾倒一世。

所到名山大川,喜欢搜奇揽胜,京都的人传诵吟咏,至今不停。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在外喜好交游。

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

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他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

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他想要写的书没有完成,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三、[2013·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

崇尚

B.造诣益邃邃:

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

钱财

D.勒为一书勒:

镌刻

解析 勒:

约束,此处引申为“汇编”。

答案 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 C项,连词,都译为“并且”。

A项,代词,他的/代词,他。

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D项,代词,这/助词,的。

答案 C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12.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兰溪人。

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

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

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

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

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家政事已无法收拾,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考取功名的念头。

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舍弃救世之心。

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人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用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等地,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

并且(他)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

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

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用金履祥,他推辞没有就任。

宋朝快要改朝换代了,他居住的地方盗贼蜂起,金履祥就隐居在金华山中。

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教导后学,真诚恳切不知疲倦,尤其在道义上特别执着。

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犯罪,母子被官府发配成了奴隶,十年不能互通信息,金履祥倾尽钱财营救他们,终于将他们赎出来,家人团聚;那人的儿子后来富贵显达了,金履祥始终没有自己说起这件事,见面(只是)问候辛苦罢了。

金履祥曾经说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他写了《外纪》,来记述前朝的旧事,不从经书上探求,却相信百家的学说,这和圣人的看法是相违背的,不值得流传、相信。

就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礼》《春秋》,采用旧史诸子的观点,用表梳理年代大事,从唐尧开始,到《资治通鉴》的前面,收集汇编为一本书,名字叫“通鉴前编”。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金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推崇先儒的主张:

为人处世严肃慎重来保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稳定个人的本心,志向确立于事物的表象上,严肃渗透于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

等到拜见何基时,何基对他说:

“会之多次说起贤者要贤能,理和欲应分开,那就应当从今天开始。

”会之,就是王柏的字。

当时人们认为何基清正耿直、忠纯厚道像尹和静,王柏高尚明智、刚直端方像谢上蔡,金履祥却是亲身从这二位贤者那里受教,并把二人的长处融于一己的人。

金履祥居住在仁山之下,求学的人因而称他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去世。

元统初年,金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国子监博士,向学官上奏,在乡学里祭祀金履祥。

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四、[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

“好骑乘不?

”曰:

“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

注:

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

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

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

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

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就”翻译为“靠近”。

答案 C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