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9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2 1.docx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21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和不朽题材。

在文学作品中,吟咏爱情的篇章是灿若繁星,丰富深刻、感人至深的好作品也不胜枚举。

早在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就有《关睢》、《蒹葭》的爱情诗篇,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汉乐府的《上邪》《孔雀东南飞》,唐诗中的《无题》、《长恨歌》,宋词中的《钗头凤》、《鹊桥仙》,还有一些广为流传的现代的新诗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诗歌爱情诗歌专题等等,都是爱情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爱情既有永恒不朽的承传性,又有历久弥新的变异性。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表达形式,有诗有词有文,诗中又有古诗格律诗新诗等等。

就是在同一爱情主题下,因情感的复杂性,在内容上,它又呈现出多棱镜般的不同,又有着不同侧面,在爱情作品中,有表达迷蒙的怀想,有表达凄绝的哀伤,有表达天国的寄托,也有表达尘世的欢畅,有表达寻而不得的落寞,也有表达失之交臂的追悔,有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也有表达追寻与失落交织的恨憾。

这些都是文学中永恒的爱情母题中的分主题。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释:

  上邪:

上,指天邪,感叹语气词此句是指天作证的意思

  命:

通“令”,使。

此句是说,要永远相爱,使感情永不衰竭、破裂。

  山无陵:

大山变为平地。

  这首诗是汉代的乐府诗,写得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这段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

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末日。

诗歌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就是以这首诗向同样深爱她的尔康立誓的,令人感动。

这首诗来自民间,不象后来的文人词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最早的爱情诗歌从《诗经》开始。

有人把诗经比做一条河,一条从上古流淌下来的,承载着我们祖先劳作和呼吸,爱情和怅惘的河。

沿着这一条河,两千多年前的浪花仍溅湿着我们在河边行走的鞋子。

翻开《诗经》,我们遇上的第一条河便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

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

而蒹葭,又因为那一位美丽的守望者而出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作为标本。

在水的那一方,是那可望而不可即却又让人们百般追寻的爱情。

执着追寻与难以企及的矛盾,并不只是诗经《蒹葭》中的主人公才有,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

但即使是悲剧,柔韧的蒹葭也成全了一典雅的诗意。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汜。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注释:

  蒹葭:

芦荻,芦苇。

苍苍:

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

这个人。

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溯洄:

洄,水流回旋。

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溯洄即逆流而上。

  溯游:

顺流而下。

从之:

追寻

  宛:

宛然,好像。

  湄:

岸边。

  跻:

高。

右:

迂回曲折。

  坻:

水中的小洲。

址:

水中的沙滩。

(址:

应为三点水偏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

借助眼前的景物起气氛,起感情。

这里所起的气氛是一种清秋的萧瑟寂寥;其感情倾向,略带有凄凉哀婉的感情色彩。

这是以清秋的萧瑟寂寥的景象,引起主人公想见伊人而不可得的思念怅惘之情。

风草萧瑟,白露凝霜,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虽然只是两句写景,但为下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境。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繁霜点点,晨风吹过,寒意袭人.茫茫水天,又使人思绪万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四两句是中心情境——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这是这首诗一而再、再而再三出现的境况——可望而不可即。

天地之大,“伊人”何处?

那大约在河对岸的水边吧?

“伊人”,即“彼人”、“那个人”,“所谓”指心中所说的所思恋的那个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它还有一重象征意义:

即阻隔,意味着可望而不可即。

执着追求,望穿秋水,但伊人仍可望不可即。

因此,这两句既是一种境况,又是一种心境。

古典诗词中常用“水”意象表达受了阻隔,或感情的悠远深长。

如李之仪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屈原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大概是在水那一边,但也许又不在那一边——既然白天梦里都渴望着和她见面,怎能由于不知确定处所而放弃追求呢?

于是诗人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上下求索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五、六句讲的是逆流追寻的困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逆流而上。

从之,追寻她。

“阻”是险阻难行。

逆流追寻,道险阻且漫长,总不可达,这是一种无奈的困境。

于是再换个方向。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继续追求伊人,走了一段,看见伊人的踪影仿佛在水的中央。

究竟是不是呢?

这只不过是思极伊人而出现的幻象。

“宛在”,仿佛在的意思,可见这仅是迷离的幻象,看得见触不着,幻象难近呵。

这两层都是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两种境况(逆流、顺流)的描述。

逆流追寻,是道阻且长,顺流追寻,又是幻象难迷离。

无论是顺流逆流,任你百般追寻,伊人皆不可得,这种处境让人叹惋。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反复叠加,突出了主人公追寻的执着,无论道阻且长也好,高而难攀也好,迂回曲折也好,主人公都没有放弃追寻,这便更让人叹惋。

  这首诗让人称道的特色主要在这样两点上:

  一是凄清的秋景和迷茫的意境,有一种飘乎不定,渺茫难测,朦朦胧胧、雾里看花的艺术氛围。

风草萧瑟,白露凝霜,这典型的暮秋景象又正好与主人公在对伊人的追寻中所产生的寂寥怅惘的感情心绪交融在了一起。

  二是“在水一方”的意境和这意境的象征意义。

诗歌简简单单的几句,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这迷离朦胧,百般追寻和追寻后的失落让人涌起一种叹惋,可望而不可即,此事古难全,这样的歌,从古唱到今,一种情感的困境,永恒的困境,横亘在人类面前。

如果把这“在水一方”不仅放在语义层面而放在再现层面上的话,这层面便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

诗歌中追寻的执着与难以企及之间所构成的矛盾,表现了人生带有悲剧色彩的处境和心境。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生命的两难、人生的困境,看作是人世间一切难以达到之景的艺术泛形和抽象。

它即可是心中的恋人、友人、贤人,也可是抽象的爱情、理想、前途、佛地、圣地等,这些,都可以因这一幅象征性图景产生联想,引起共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不正是人生常驻有的境遇吗?

从追寻的兴奋,到受到阻隔时的烦恼,再到总不可即时的失落惆怅,这种心理流程,有一点阅历的人不是也常有?

后世读者可以通过联想,唤起这方面的心理体验,这便是文学产生的象征性的通达作用,更是诗歌艺术的独到之处。

这种意境上的象征,使诗歌蕴含了无穷尽的哲理意蕴,凡有追寻、阻隔、失落,都是“在水一方”的再现表现天地。

所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了一个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文学主题。

  就是现代新诗创作中大量也有这样主题的诗篇,比如《远水之殇》一首新诗就与“在水一方”的意境有相通之处。

  《远水之殇》

  江南梅

  远水如烟

  在心情之外

  在住着你的名字和睡眠的地方

  注定一生的跋涉都是徒劳

  道路曲折河流漫长

  谁来指引我漂泊的脚掌

  秋天的落叶

  总与一些伤感的故事有关

  流年似水柔情似水

  隔着千年的诗经

  你的水草和碧波

  为谁苍苍又为谁茫茫

  用省略号结束一个故事

  是意犹未尽还是无话可说

  红烛高烧燃尽今生今世

  我不是水湄的女子

  谁又是你如期的新娘

  我的舟子在岸边泊成传说

  远水很远

  那支春天的柳已牢牢牵系

  我小小的桨

  这首诗是“在水一方”的现代版。

  --------------------------------------------------------------------------------

  到了我国抒情文学的鼎盛时代的唐宋,其代表文学唐诗宋词中,不乏精美动人的爱情诗篇,并且出现了象李商隐、柳永这样有名的爱情诗人。

但总的说来,唐宋时期的爱情文学多描写闺怨和风月。

这和时代内容有一定关联,如唐代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立功边塞的价值取向,勾起了无数征人思妇不尽哀怨之情。

但随着大唐气数的衰绝,这闺怨之声便转入凄凉低迷。

到了晚唐,士人心态由外张到内敛,更多地是通过对爱情的追寻来抚慰失望无奈的心灵。

李商隐是一个代表人物,他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爱情诗人之一。

李商隐的爱情无题诗已在名家专题已专门讲过,再看两首唐代的爱情小诗小词: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早在唐朝,大诗人元稹就写过这样一首极负盛名的小诗《离思五首》(其四),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

  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

你看诗的开头即点明:

'曾经沧海难为水’,说明经过一番大境界以后的心境,细小之物便难以入于眼中了;接下来的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又进一步阐述了志向和境界。

一般来说,'巫山云雨’常用来比喻爱情,所以,这里的两句,便诉说了一种爱情的境界,而且,格调高雅。

有意思的是后面的两句: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行走在蜂舞蝶飞的花丛中,却懒得回首——这里含蓄地把美人比喻成鲜花,正是诗的妙处。

'取次花丛懒回顾’,既是说面对一个一个貌美如玉的人,却无有心情去注意她们,什么缘故呢?

诗的最后一句作了答复,'半缘修道半缘君’,既是说:

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修养道德,另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曾经与'你’结识过、相爱过呵!

仔细琢磨它的更深层的意思,似乎'半缘修道’也是虚的,只是一种铺垫和衬托,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在最后的三个字'半缘君’上。

不是经过深深爱的经历和对诗歌的艺术修养,怎写得出这样意味深长的作品来!

  再看李白的一首小词:

  《秋風詞》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知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尽。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到了宋代词的创作阶段,情爱的表现更是铺天盖地。

可以说,唐宋词是恋情表达的一块最突出的园地。

并不是说在唐宋词出现以前,人们忽略情爱题材,事实上,我们前面讲的诗歌都属于这个题材,当然还有我们没讲到的许多。

然而,在唐宋词以前,中国诗歌写恋情还是“有节制”或“有约束”的。

这和历来人们认为诗歌是个庄重的体裁有关。

词最初兴起时,它并还不是文人的案头文学,不象我们现在认为是一种很高雅的文学样式,它最初是伴随着音乐的歌词,只是歌曲的一部分,大多出现在娱乐场合供演唱之用,娱乐性很强,因而往往格调轻松,没有一副严肃的面孔。

只被看作是“小技”,在这个领域,可以不受或较少受到礼教的束缚而畅快淋漓地吐露出人们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词在最初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被披上“载道”和“言志”的外衣,而能尽情地抒写情爱内容。

一些文人在庄重地写诗的同时,却是能够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恋情,不象以前一些文人诗那样,还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躲躲闪闪。

因此,“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成为词体与诗歌的一个重要区别。

这种区别直到苏辛的豪放词出现以及词逐渐脱离歌曲,成为文人的案头文学才有了一点改变,但主流还是婉约抒情。

试读词史,简直到处可以看到那些或香艳,或凄美,或热烈,或哀怨的恋情词篇。

它们有的描写欢聚,有的描写相思,有的表现对于爱情的向往,有的抒发对于恋爱悲剧的哀伤。

只要一踏进唐宋词苑,就简直如同踏进了张张“情网”,踏进了情的天地。

爱情专题专门讲词也不为过,这类作品实在太多太多。

只讲下面几篇:

  先讲一讲写情词的高手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以创作大量慢词翻开了宋词发展的新一页。

成为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影响很大,流传也很广,特别在民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

  柳永除了对慢词发展有很大贡献外,还是宋代第一个精通音律的专业词人。

他早年游学京都,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常常流连歌舞场所,为歌伎们作曲填词,四方传唱。

连皇帝宋仁宗都知道他的词名。

他曾写过一首《鹤冲天》,末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结果这一句还误了他的事。

据说有一年他考进士时,本来是榜上有名的,名字却被宋仁宗划了去,说: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因此落第。

他干脆自我解嘲地号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真的就专门作词去了,成了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的一首代表性的情词是《雨霖铃》,这首词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念,那一腔离恨,写得细腻而感人。

我们来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表现词人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具体来说,是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

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

好一曲深情脉脉、遗恨悠悠的丝竹调。

  上片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的一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为全词警策之句,是想象今霄旅途中的况味: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时分,不见梦中人,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由“今宵”又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在临界安(杭州)任职期间,描写的是一个元宵之夜的喧闹景象和作者追慕的一个孤高自洁的女子在人海中被发现的情形。

  词的上片用铺叙的手法,极写了上元灯节华灯逞艳、歌舞声喧的节日景象,写得非常热闹,其实所有的热闹都是为最后冷清中的发现作铺垫的。

  从描写笔墨上看,上片不过是渲染了节日的那一片热闹景况,并不出奇。

精华在下片。

词的下片,诗人换了一副笔墨,写出了一种清新雅洁境界,恰恰与上片所描绘的生活情感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上片是以浓艳的彩笔着力描绘出一幅繁华似锦的行乐图,那么词的下片则是以朴素的线条轻淡地勾勒出诗人孤芳自赏的肖像画。

  下片的开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里说的“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妇女头上用的妆饰品。

诗人在这里以妇女的三种首饰来拟画一个美丽的女子。

这种写法,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一种描写手段,人们称它为艺术上的借代手法。

接下来“笑语盈盈”是形容那个女子言笑含情的样子。

“暗香”,来自宋代诗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原本是歌咏梅花的孤芳,这里诗人用以点染所追慕的那个女子的幽洁。

“笑语盈盈暗香去”是说那个女子从诗人身边走过去的时候,她那清脆的笑语,轻盈的体态,绰约的风姿,立即触动了诗人的情怀;然而,转眼间,那个动人的形象却不见了,而且竟然是全无踪影,只留下一缕缕让人回味让人神往的幽香。

  众里寻他千XX。

意思是说,尽管诗人后来寻了又寻,找了又找,可是在那沸腾的人海中,再也找不到她。

这或许是因为诗人按照了惯常思维,只是在人群中找寻,所以找不到那个不同凡俗的女子。

这一句,不仅使前文描写佳人翩翩出现的情绪来了个跌宕,也给下文伏下一笔;它既为前者作了转折,又为后者进行了铺垫。

  末两句情景突然一变,展现了一个奇丽动人的境界。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不曾想到,在失望之余,猛一回头,忽然在灯火寥落、游人稀疏的地方,看见了那个女子。

全词到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未止,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诗人以曲折多姿、扑朔迷离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民间动人的女子形象。

当这一动人的形象刚刚出现的时候,诗人的眼前不觉为之一亮。

然而瞬息之间,她又飘然而逝。

不用说,诗人刚刚兴起的惊喜之情,也随之消失于渺渺茫茫之中,他只是想着找到她,也许,在寻找的诗人眼前晃过了许许多多的丽人,但是,都不是他意中关切之人,诗人只想寻找他见到他理想中的那一个,却总是寻而不见,踪影全无,可以想见,他多么地怅惘和失落呵。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灯光黯然的不起眼处,他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就是她!

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不显山不露水地独自相处。

诗人喜出望外,然而诗人并不是接着抒情,而是就此完篇。

这里隐含着的情感,任由读者自己的想象去补充。

我们不难想见在发现一瞬间时的那一种心情,这发现的一瞬间,是怦然心动,是相互凝视,是悲喜莫名,是喜出望外,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

在这里,我欣赏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独处的情趣,那遗世独立的风范,更赞叹辛老夫子身陷滚滚红尘却不忘空谷幽兰,也正因此,才有了那“蓦然回首”间一刹那的交流和理解。

一切尽在不言中,也不需言。

这一“回首”间所跨跃的,又何止千年万年、千里万里!

  末句可以说是奇峰突起,勾勒了一个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置身局外的女子形象。

这样一个自甘寂寞、不慕荣华,不肯随俗的女子,犹如鹤立鸡群,独标一格。

这一首爱情词的寓义是:

爱情的路上经过千番努力万番追求,真爱真情终于没有被错过,正果就在你不经意回首间被你得到。

这是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

  有人说这一首情词是有别的寄托的,但不管怎么理解,有一点却是公认的,它将蕴藉在内心深处的炽热感情,寄寓在极为委婉的形式之中,让宋代词苑婉约与豪放的两种风格,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作到“绵里藏针”,这是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表现,也是宋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

  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写下近万首诗词,其中的爱情名篇是《钗头凤》: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词是一场催肝断肠的爱情悲剧的见证。

陆游平生除了时代艰难不幸外,私人感情生活上也曾遭遇过一件不幸的事。

这个故事很有名,是关于他和第一个妻子的故事。

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表妹唐婉,夫妻感情很好,可不知因为什么,他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强迫陆游休弃了他的妻子。

据说陆游在外面租了房子,让离婚后的唐婉住,他们时常在那里会面。

但是他母亲知道后不依不饶,硬是逼着他们分开了。

此后的陆游,一直怀念着唐婉。

  写这首《钗头凤》的时侯,唐婉已经改嫁,陆游也已再娶,这一年春天,30岁的陆游在仕途上初次碰壁,他到山阴城里的沈园去散心,没想到他在那里碰见了被休的唐婉和她的丈夫赵士程。

他们不能对话,唐婉让仆人给陆游送来一杯酒。

面对这杯酒,陆游内心倒海翻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作为一个恪守孝道的儿子,他作出了什么样的牺牲啊,此刻沈园相遇,陆游顿然想起曾经的千般恩爱,禁不住内心疼痛,于是他在沈园壁上题了这首词以诉衷情。

  开头三句写陆游与唐婉分离又重逢在沈园,唐婉设酒款待的情形。

“红酥手”是描写唐婉的手,“黄滕(feng)酒”(黄封酒,古时官家酿的一种酒)是唐婉敬给陆游的美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上点明相逢的时间,并泛指重逢的地点在绍兴。

因为绍兴原是古代越国的都城,故称宫墙。

这里绘出绍兴沈园内杨柳依依,一派春色。

“红酥手’是美的,“黄滕酒”是美的,“满城春色宫墙柳”更是美的,从宜人的风景联系到人,以柳喻唐婉,此时唐婉已另嫁,犹如宫墙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也是空有良辰美景,这里表达了作者无限惆怅的情怀。

  “东风恶”四句是悲愤交集的句子,暗点出当年的那场家庭惨变。

“一怀”极写愁绪之多,心情悲凉。

最后的“错,错,错”三个迭词的连用,可见出他的感情是极为愤激和悔恨的。

陆游当年一定是在对母亲的孝和对妻子的爱之间几经挣扎,现在回想起来,听了母亲的话与唐琬离异真是大错。

这里面有对他母亲的怨,有对无情命运的诘问,也有对自己软弱的自责,交织而成复杂的心境,用一连串“错”表露。

  下面画面又转让到现在: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春如旧”句包蕴了多少伤感,虽然春风依旧,然而已是各有家室,人事皆非了。

“人空瘦”和“鲛绡透”可见出离别后二人的痛苦感伤的情形,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是用萧条冷落的景物,进一步烘托两人伤感分离之情。

结句是说两人分离时虽海誓山盟永不相负,可现在却是“锦书难托”了。

因为两人都已婚嫁,按情理讲,即使写了书信又怎能相寄呢?

原本是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现在却连书信也无法相通,这残酷的现实,怎不令词人发出绝望的呼喊:

“莫、莫、莫”。

如果说上片的“错错错”是饱含着泪水的呐喊的话,那么“莫莫莫”已是浸透悲凉的哀叹。

全词在哀音里结束。

  据说唐婉后来也和了一首相同词牌的词: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残,泪痕干,欲笺心事,独语栏干。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恨秋千索。

  角声寒,放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从这首词看,唐婉也是个有才情的女子。

她受的折磨比陆游更甚,因为她不能分开表达她的伤痛,只能嚼碎了咽进肚子里。

泰戈尔说过:

“隐藏的忧伤犹如熄火之炉,能将人化成灰烬。

”这话并不夸张,唐婉不久便郁郁而逝。

  在后来的岁月里,陆游始终念念不忘唐婉,为她写下许多缠绵忧伤的诗,七十五岁还写有《沈园》(二首),直到死前的一年,也就是八十三岁时还在思念唐琬: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他与唐琬共同生活不到三年,既然他们如此相爱,想必这三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与此后六十年分离岁月相比,这场梦也实在是太匆匆了。

  以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新诗介绍两首:

  《沈园》

  叶想

  沈园的忧郁是很古典的

  你的回忆很遥远

  去旧池台守侯那一种心情

  憔悴很久的传说

  会渐渐复苏

  如那些修长的紫藤萝

  缓缓爬上残红的楼阁

  沈园的忧郁是很古典的

  陆游与唐婉

  他们的诗歌是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