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021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穿井得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穿井得人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

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

居住

及:

国:

国都。

道:

议论

闻之于宋君:

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

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

向、对。

宋君:

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

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

介词;向、对。

于:

穿井:

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

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

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

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

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

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不苟论•赞能》)

译文: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

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总结固趣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

布置作业:

     预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吕不韦简介

吕不韦(?

~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奇货可居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悼太子死在魏国,运回国葬在芷阳。

到了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

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

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

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

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

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

“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

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

“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着说:

“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

“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

吕不韦说:

“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

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

”子楚说:

“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

“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

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

”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

“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协助子楚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和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

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亲母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夫人非常高兴。

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

“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

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

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

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

”[7] 

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安国君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

接着就哭着说:

“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怀了孕。

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

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

后来此女生下儿子名政。

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

出任秦相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

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

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

[10] 

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谥号为孝文王。

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

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

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

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一字千金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祸乱宫闱

秦王政越来越大了,但赵太后一直淫乱不止。

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嫪毐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赵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

太后听说之后,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

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

吕不韦又暗中对赵太后说:

“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

”赵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赵太后。

赵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

后来赵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雍地的宫殿中居住。

嫪毐一直跟着赵太后,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而太后凡事也都由嫪毐决定。

嫪毐的仆人有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有上千人。

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

孝文王后叫华阳太后,和孝文王合葬在寿陵。

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称“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

在百年之后,旁边定会有个万户的城邑”。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赵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赵太后密谋说“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

于是秦王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

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赵太后迁到雍地居住。

[15] 

忧惧自尽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所以秦王不忍心处罚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

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

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

“你对秦国有何功劳?

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

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

而号称仲父。

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思想主张

先秦风气,名士所养门客人数越众越说明名士声誉高。

比如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国间享有极高声望。

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

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

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吕不韦的经商之道

范蠡虽然经商有道被看作是富人的象征,一直被后人视为是商人的老祖宗,但范蠡在经商之前是越王勾践的大将军,隐退后一定会有相当可观的金银作为经商的资本,因此范蠡经商的成功,是有客观条件的;反观吕不韦却是白手起家,小小的年纪就成了赵国首都邯郸的首富,相比而言把吕不韦作为商人的鼻祖窃以为更加合适。

白手起家的吕不韦,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无法考证,但在尚未婚取的年龄就成为一国首富,绝对不是靠贩卖青菜,卖几个肉包子就能实现的;结合历史及当时赵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吕不韦的生财之道,就是对当代的人也很有启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经商的天才,也不愧商人之鼻祖的称号。

1.奇货可居理论:

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这是商业上的最起码理论,单纯靠这一点是难以发家的;他的奇货可居理论,才是他发家的关键。

他能把一个人(安国君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庄襄王。

当时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被称为质子异人。

)作为货物囤积,还什么样的事情干不出来?

这里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吕不韦的原始资本积累,一定是靠见不得人的买卖来积累的。

是否有过非法融资尚待考证,但相信那些贩卖私盐、走私珠宝的买卖少不了他,因为在当时的赵国,这都是奇货。

2.国际贸易第一人: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但韩国是小国,经济不发达,于是他把商品贸易发展到了赵国,并且把公司总部也建在赵国。

当时赵国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走出国门的吕不韦选择赵国作为自己的出口贸易国家,不但使吕不韦成为了历史上开拓国际贸的第一人,也足以看出他独到的经济眼光。

3.官商勾结的开创者:

善于包装自己的吕不韦,为了把自己的商业达到顶峰,与达官贵族联系密切,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数是赵国的高官贵人,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是吕府的常客,这就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

他开创的商人与官场合作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被很多成功商人视为成功的首选之道。

作为一个商人的吕不韦,如果想在从政上取得成功,单纯靠拉关系,贿赂官员是很难取得重大成功的。

因此,他决定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应用与政治权谋,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把秦国的质子异人作为自己进入上层的阶梯。

在花费巨资包装质子的同时,还大演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质子异人为妻,以博得质子异人的欢心。

这种直接走上层路线,大搞金钱美女攻势的攻关手段,至今仍然被众人效仿。

把秦国质子异人拉入怀抱后,吕不韦凭借其巨大的财力,来到秦国都成咸阳,四处结交上层关系,大力宣传炒作质子异人的能力;而且深知枕头风的重要性,大笔的金银财宝贿赂秦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成功的使质子异人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当年幼的秦始皇登位后,吕不韦也达到了混入上层社会的目的,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宰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为一个商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代那些在商业上成功人士,都有从政的嗜好,也不能否定吕不韦对他们的影响。

做了宰相的吕不韦,要权有权,要金银有金银,但他仍然不满足,因为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身为宰相,仍然怕被以后的文人学者瞧不起,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这可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

对于墨水不深的吕不韦,想靠自己著书立说成为文化人很不容易,但这难不到吕不韦。

为了进入文化圈,成为文人学士,吕不韦高薪聘请了上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成立了吕氏文学院,专门撰写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这本以后流芳百世、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也使吕不韦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不但明白宣传作用的重要性,而且深知炒作造势的的巨大作用,就是当代的广告大师,也一定会佩服吕不韦在广告业上的超前意识。

且不说他如何包装质子异人,使窝窝囊囊的质子异人成为了一国之王,单是他在《吕氏春秋》成书后的炒作宣传,让后人自惭不如。

吕不韦千金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误解,以为他是为了表明此书的精湛,其实这种看法是大错而特错。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吕不韦此举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吕氏春秋》这本书的炒作宣传行为。

几千年前的吕不韦就有如此的超前意识,被尊为广告业的老祖宗名副其实。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的很多观点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甚至当代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路子上,仍然留有吕不韦的影子。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吕不韦的确是一千古奇人。

但成功一世的吕不韦,由于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事业达到顶峰后激流勇退,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我们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训,也最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

吕不韦敢于冒险又善于投机的个性,使他一夜之间由一个与政治毫无干系,与秦国毫无亲缘的纯商人一变而成为秦的相国。

他想:

“若能立国定君,把一个国家的君主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

”这就是他想做的生意。

吕不韦在这次政治投机中,他的确成功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买卖。

但他的主观动机不只是为了追求巨额赢利,还要求得传之后世的宠幸。

正是这一不纯的个性动机,使他在这次较量中最后输给秦始皇。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

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

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

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吕氏春秋》中的名言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招:

射的目标,箭靶。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悖(bèi备):

混乱。

持国:

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

过几句大意是:

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骄傲,低至百姓也不烦闷,这才是道德完备之人。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上天不会给两次机会,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同时达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胜自己;想和他人辩论,就必须先说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须先理解自己。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

实际上用来形容好东西只要有用即可,不在乎有着怎样的美名。

“镆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剑。

“骥骜”是中国古代千里良驹的代名词。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夺:

侵夺,改变。

丹:

朱砂。

这几句大意是:

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听别人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则就不能区分好坏善恶的界线了。

平常所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就是说对别人的话要加以分析。

听来的话不加以分析,不仅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好坏善恶,而且还会上当受骗,给工作带来失误。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吞舟之鱼:

大鱼。

陆处:

处于陆地上。

这两句大意是:

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节目:

树身上的节结。

瑕讁(zhè柘):

指玉的小疵病。

这两句大意是:

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结节,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毛病。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乡(xiàng向):

同“向”。

睹:

看见。

这两句大意是:

向东面看的,自然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自然看不到北方。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假:

借。

本句大意是:

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若:

好像。

这几句大意是:

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jie接)泽而渔:

戽干池水捉鱼,比喻全部捕杀,不留余地。

这几句太意是:

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

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伯乐:

古代善于相马的人。

这两句大意是: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

得到十匹好马,只不过是十匹好马而已,而得到一个伯乐,却可以发现和得到更多的好马。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奖。

易、移:

变,更改。

宜:

应当。

向:

从前,寿民:

长寿者。

殇(shāeng伤)子:

短命人。

这几句大意是:

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改变过去的法令是应当的。

这就好像药,疾病千变万化,药也随之变化;疾病不同了而药不改变,以往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就要短命夭亡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