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573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00所名校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吉林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

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

“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

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

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率

4.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5.宋代张孝祥有诗中写道: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提高了耕作技术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

6.明期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7.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8.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就说过“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

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

况其心利交易,不利颁赐,虽贡厚赉薄,彼亦甘心,而又可以藏富于民,何惮而不为也。

”这反映了()

A.当时的海禁政策已大大放宽

B.朝贡贸易中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

C.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

D.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

9.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

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

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D.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较大变化

10.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11.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12.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

这一现象源于()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13.“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

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4.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15.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

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16.1949年10月,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这体现出()

A.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政权

B.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

C.祖国完成统一的艰难性

D.政协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1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协继续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18.1980年,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

“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

”邓小平回答说:

“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

”为此我国要()

A.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C.继续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D.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19.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合理逻辑关系的是()

20.“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

21.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

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

该政策()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22.有人说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同的合作

B.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C.消除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23.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

双方国民皆有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

1949年10月,美方享有的此权利在大陆被废止。

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4.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

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

这表明()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25.“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B.“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6.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

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

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

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27.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

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28.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

“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

A.推动亚非国家确立民主政治

B.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C.迫使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D.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29.有史学家认为,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从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

由此推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

B.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

C.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

D.土地兼并与头卖之风是否盛行

30.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

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

这种转变()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

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提出,“如果没有美国紧急大量的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席卷整个欧洲。

除了对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安全有破坏外,这对我们国内经济也是巨大的打击。

”欧洲复兴与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助欧洲。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吸取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建议,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赵平安、张仲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山俗善鼓铸,其为镬(锅),……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

良以质坚,……以其薄而光滑,消熔炼)既精,工法又熟也。

——屈大钧《广东新语》

材料二(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

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

粤东所产铁锅,每连(五或三口为一连)约重二十斤。

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带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

计算每年出洋之锅约一、二万斤,诚有关系。

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嗣后令海关监督详加稽查。

……得旨……杨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查禁止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

粤东既行查禁,则它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著为例。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1)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清朝佛山铁器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铁器出口的有关政策并加以评价。

33.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

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国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

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近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可知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C正确;材料中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排除A;“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未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结构的剧变,排除D。

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名师点睛】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2.C

【解析】据材料“中原地区……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初年北方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烟萧条,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不是唐朝初年,故A项错误;唐朝之前北方地区已经得到有效开发,故B项错误;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不是由于人烟稀少,故D项错误。

故选C。

3.A

【解析】可以看出从战国到汉武帝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的亩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远没有人口增长数目快,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的发展缓慢,形式具有落后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没有挖掘到材料本质;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D选项说法错误,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些科技对生产是有所提高的。

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商致富的商人们总是把钱投资到其他的非商业领域,这说明了从事商业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根本动机,只是他们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A正确。

根本动机是科举做官,B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崇商”的观念,C错误。

在当时制度下,商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生需抓住本题主旨,商人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5.A

【解析】根据“联绵十车辐,咿轧百舟橹”“救汝旱岁苦”等信息分析,“大法轮”是指筒车;材料“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可知,筒车运用自然力来灌溉土地,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筒车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筒车出现于唐朝,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联绵十车辐,咿轧百舟橹”“救汝旱岁苦”是解题的关键。

6.A

【解析】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间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稻米之乡”不产米足以证明农业经营在发生变化。

7.D

【解析】本题主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从材料中“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的改善,是大量的百姓变的贫困,使游手好闲之人变成了盗贼。

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海禁

8.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不能体现海禁政策的放宽,故A项错误;“况其心利交易,……而又可以藏富于民”说明朝贡贸易虽然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是也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高关税的政策,故C项错误;“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而又可以藏富于民”说明中国在朝贡贸易中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并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D项错误。

9.D

【解析】根据“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可知,清朝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这利于手工业者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这一规定的实行,势必影响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官营手工业中人力要素的市场化,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与材料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应排除;材料反映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与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关系不大,排除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的分析理解,联系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

10.A

【解析】依据材料“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土地的集中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是解题的关键。

11.B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

材料“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是解题的关键。

12.A

【解析】从材料来看,手工业者为了传承技术不惜牺牲女儿,为的就是保证技术在家族内传承,这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保密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换的内容;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

13.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排除D项。

14.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A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三大改造,故B错误;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错误。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一般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

现象——本质,即“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5.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说明北宋时期政府放宽对商业活动的控制,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在经营地点的限制被打破的同时,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6.B

【解析】材料信息是:

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各种问题。

这说明了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故B项正确;新中国已经成立,故A项错误;新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完成统一问题,故C项错误;新中国政协制度在1949年9月已经基本建立,故D项错误。

17.D

【解析】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

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过渡状态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故D项正确,B项错误;1954年以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驶国家权力的机关,1954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故A、C项错误。

18.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要解决“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靠的是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