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基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61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医药学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药学基础.docx

《医药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学基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药学基础.docx

医药学基础

医药学基础

医药学基础

第二章医学基础知识

一.细胞

细胞包括:

细胞膜(具有保护,吸收,分泌物质交换接受刺激传导冲动的作用)

细胞质(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中心体)

细胞核

细胞膜蛋白质功能:

1.与物质转运有关2.与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刺激有关的蛋白

3.属于酶类的蛋白质4.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二.解剖学姿势及常用的方位术语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正中矢状面近管远腔者为内,远管腔者为外

近皮肤者为浅,远皮肤者为浅)近距肢体根部为近侧,远肢体根部为远侧)

三.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1.组织和细胞的适应反应

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

器官或组织内的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刺激而转变为另一种相同类型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萎缩:

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2.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变性:

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出现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各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

坏死: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囊,钙化,囊肿

机化:

坏死物、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损伤和修复

肉芽组织:

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三部分组织,阴期肉眼观察呈鲜红色,质柔软,颗粒状,似鲜嫩肉芽

修复和再生:

组织损伤后由临近健康细胞组织来修复使其恢复,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分裂再生

简答:

为什么创伤愈合过程中要避免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抑制炎症渗出,毛细血管新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可影响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合成。

炎性介质包括血管活性氨(组氨,组羟色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释放的介质,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

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后期是损伤修复过程,肉芽组织的生成,机体功能障碍。

通常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增生

简答:

前列腺素(炎性介质)引起炎症的机理:

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生成花生四烯酸,然后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PG),在5-脂氧酶的作用下生成白细胞三烯。

简答: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环氧化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炎症的经过,周围健康组织修复(完全痊愈),有肉芽组织生成,出现瘢痕(不完全痊愈)

结局:

完全愈合,不完全愈合,转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四.发热

革兰氏阳性菌释放内毒素,蓝色。

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外毒素,红色。

都可以导致发热

基本环节:

发热激活物作用引起内生致热原的释放,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散热下降体温升高

解热机制:

通过抑制下丘脑合成前列腺素

五.休克

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血流量减少,,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分类:

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低排高阻型

第三章.药物(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物:

能够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

药物通过药效学到机体,机体通过药动学到药物

 

第四章.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用药

三菌四体一毒——三菌:

细菌、真菌、放线菌;四体:

支原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一毒:

病毒(类病毒、朊粒)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生物

一.细菌形态:

按外形有球菌,杆菌,螺形菌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的细胞壁共有:

肽聚糖(粘肽)

革兰氏阳性菌(G+)细胞壁较厚,除含15-50层肽聚糖外,大多数含有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除含1-2层肽聚糖外,上有特殊的组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简答:

什么原因导致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敏感差异?

由二者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除含15-50层肽聚糖外,大多数含有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除含1-2层肽聚糖外,上有特殊的组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青霉素抑制细菌黏肽的生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

细菌代谢产物和在医学上的意义

致热原,毒素:

内毒素(本质是脂多糖),由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热稳定性好:

外毒素(本质是蛋白质),由革兰氏阳性菌释放。

糖皮质激素抗休克的机制,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

按感染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将感染分为隐形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感染。

显性感染:

1.局部

2.全身:

A,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B.内毒素血症:

革兰氏阴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C.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易过性的通过血流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D.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E.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

五.常见的致病性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杆菌破伤风感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白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

炭疽杆菌百口咳杆菌(多)

结核杆菌不用G染色,用抗酸染色,叫分枝杆菌

六.病毒

1.吸附和穿入2.脱壳3.生物合成4.装配与释放

七.抗病原微生物药

药物防治疾病或不良反应机体

机体体内过程药物

机体抗病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体

药物抗菌作用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药物

1.常用术语

抗菌谱:

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抑菌谱:

只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杀菌药:

不仅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还能杀灭病原微生物

最小抑菌浓度:

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药物的最低浓度

抗菌药物后效应:

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2.作用机制

干扰细胞壁合成;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叶酸代谢(碳铵类药物);

抑制核酸代谢

3.耐药性极其机制

产生灭火酶;靶位血修饰和变化;降低外膜通透性;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4.抗生素的分类

贝塔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类:

万古心,林可,磷

第五章呼吸系统

呼吸:

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过程包括:

内呼吸(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及组织细胞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外界环境与肺的气体交换及肺与血液气体交换),气体运输(血液循环把氧气由肺部运输到组织,同时把二氧化碳由组织运输到肺部的过程)。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结构

一呼吸道:

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组成。

上呼吸道下呼吸道

鼻:

包括外鼻,鼻腔,鼻旁窦

咽腔:

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二.肺(左二右三叶)

第二节呼吸生理

一肺通气

1,肺容量:

由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四部分组成

肺活量:

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2,,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二气体交换

1,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2,组织交换气:

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体症

1咳嗽2咳痰3咯血:

喉及喉以下的部分出血经咽排出

4呼吸困难5哮喘特征:

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和可逆性气道堵塞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变现:

1普通感冒2病毒性咽炎,喉炎,支气管炎3细菌性扁桃体炎

药物治疗:

1抗病毒2抗生素3对症治疗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

咳痰喘炎

药物治疗:

1解痉,祛痰,镇咳2控制感染

三哮喘

临床表现:

咳嗽,胸闷,严重喘息

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

四肺炎

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感染方式:

原发性,继发性,血行播散性

病程:

急性,慢性

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2抗菌性治疗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2糖皮质激素3抗菌药物

 

第五节镇咳祛痰平喘药

1祛痰:

能稀释痰液或溶解黏性痰液使其排出的药物

分类:

黏性分泌促进药黏性溶解药

2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

3平喘药:

气管扩张药:

aβ-受体激动药b茶碱类c钙通道阻滞类d抗胆碱药

抗炎抗过敏平喘药:

a糖皮质激素类药物b抗过敏平喘药(预防)、

c炎症介质结断药

茶碱类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机制

1阻断腺苷受体可预防腺苷对哮喘患者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2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和降低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转运

3抑制细胞PDE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CAMP水平而舒张支气管

 

第六章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

食物在体内被分解成为结构简单可吸收的小分子构成。

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

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消化管结构

1.咽:

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2.食管生理性狭窄:

1,咽和食管的相继处,距中切芽15厘米。

2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芽25厘米3,食管穿过隔得食管裂口处,距中切芽约40厘米

3.胃1。

分为两壁:

前壁,后壁2.胃小弯和幽门部是胃洋发生部位3。

胃壁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分为:

粘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4。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壁细胞分泌盐酸,黏液细胞分泌黏液构成胃腺的主要腺体

4.小肠。

由上到下527m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分四部: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5.大肠。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腔管。

主要功能:

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的残渣排除体外。

二.消化腺

唾液腺分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胆囊分为府,体,颈,管。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胆呈楔形,胆囊

第二节.消化系统生理功能

一.唾液分为99%水,有机物:

黏蛋白,唾液淀粉酶,免疫球蛋白。

无机物:

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氢根

唾液作用:

湿润作用便于吞咽溶解食物产生味觉;参与化学性消化作用;对口腔起清洁保护作用。

生理作用:

唾液,咀嚼吞咽

二.胃内消化。

胃液:

胃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及胃的屏障

胃酸的作用:

1,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2,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最合适的PH。

3,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之易消化4,高酸度有抑制杀菌作用5,盐酸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膜激素,肾胆囊素等激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6,酸性环境有助钙离子铁离子在小肠吸收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紧张性收缩,蠕动

三.小肠内消化。

(3—8个小时)

小肠内的消化液,胰液(97%水,无机物,有机成分:

胰脂肪酶,水解蛋白酶,胰淀粉酶),胆汁,小肠液。

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的消化能力最强的,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

四.大肠内的消化。

作用:

润滑粪便,保护大肠粘膜

第三节.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体症

呕吐,腹痛,便秘,呕血,黑便,黄胆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解剖结构和生理

一.心脏。

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组成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时间0.8秒

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舒张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心率X博输出量)。

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

空腹和安静时的心指数。

射血分数:

博输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博出量:

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心肌组织的四种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肌细胞的动作作用的分期及离子的运动过程:

0期(除极期),钠离子快速内流引起的。

1期(快速复极初期)由钾离子快速外流引起。

2期(平舌期)由钠离子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由钾离子外流引起4期(静息期)排除多余的钠离子钙离子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期及离子移动过程?

绝对不应期: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除极开始到复极三期,膜内电位达到约-55毫伏时期内,如果再接受第二个刺激,无论刺激有多强膜都不会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相对不应期:

从有效除极期完毕到复极基本完成的这段期间

第二节心脏调节

心脏的调节受交感神经(去甲腺素起作用)和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起作用)的双重支配。

心脏的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肾素血管紧张素3血管升压素(心房利尿钠肽)4心钠素5前列腺素6组胺

血管:

包括动脉(阻力血管),静脉,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博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循环血量分血管容积5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强性作用

体循环:

在心脏收缩时含有较多氧和营养物质的血。

经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向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毛细血管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向组织释放氧和营养物质同时回收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于是含氧多的鲜红血转化为暗红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血汇入小静脉。

小静脉逐渐合并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血液经上述途径往返心和全身各部之间称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

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小循环):

含二氧化碳较多的血至右心室经肺动脉及其分支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这样血液又转化为含氧气较多的鲜红色血,从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血液经上述途径循环于心脏和肺之间

第三节常见疾病

一.高血压正常80-120

分为两类:

原发性高血压90%病人,继发性高血压10%

临床表现:

良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个体化,联合用药,分级治疗

二.心率失常分为快速心率失常,慢性心率失常

三.心率衰竭。

是各种心脏疾病所导致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障碍,心脏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慢性的心衰(压力负荷后负荷,容量负荷前负荷);急性的心衰

慢性心衰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

最早最常见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

2右心衰竭上腹部胀满,颈静脉充盈,水肿,胸水腹水,紫绀,神经系统症状

3全心竭

心衰药物治疗原则:

1控制钠盐射入2利尿剂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4血管扩张剂5正性肌力药物6积极防制诱因及病因

四.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线阻塞或因冠心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称冠心病。

临床表现:

1心绞痛:

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的临床综合症。

临床特点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2心肌梗死:

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第四节用药

一.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1利尿降压药(噻嗪类)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3.交感神经抑制药4血管扩张药

利尿降压药(氢氧噻嗪降压机制):

因排钠而降低小动脉壁细胞内钠含量并通过钠离子钙离子交换机制使细胞内钙离子减少,1降低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2诱导动脉壁产生破血管物质

卡托普利降压机制: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I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减少,从而产生血管舒张,同时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用排钠,特剂性肾血管扩张也加强排钠作用,由于抑制缓激肽水解,减少缓激肽的灭活,此外还可抑制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在血管组织及心肌的形成,可改善心衰患者新功能。

肾上腺素(普萘洛尔“心得安”降压机制):

1减少心输出量2抑制肾素分泌3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4中枢降压作用

二.抗心律失常药:

1.钠通道阻断药2.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3.选择性延长APD药(胺碘酮)4.钙括抗药(维拉帕米)

①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程及心室纤颤的首选药

抗慢性心衰药

②苯妥英钠治疗强心律中毒所致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对利多卡因无效的心律失常

③普萘洛尔:

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阵发性室上性的心动迅速

④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用于房颤,房扑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好,也可用于冠心病病发的心律失常

三.抗慢性心衰药

强心苷类(洋地黄)对心脏的作用:

1加强心肌收缩性2减慢心律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加强

其他的对血管收缩血管利尿神经系统作用

强心苷的临床因素:

强心苷用于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中毒量的强心苷容易引起的心律失常

强心苷毒性作用:

1胃肠道反应2视觉障碍(黄氏绿氏症)3心脏毒性作用引起室性早搏4神经系统反应

四.抗心绞痛药:

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2.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3钙指数药(维拉帕米)4其他类

 

第八章泌尿系统

第一节.泌尿系统的结构

1.泌尿系统包括: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脏产生尿液,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第二节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1.肾小体包括肾小球,肾小囊.

2.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近球小管):

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3.集合管在尿液的浓缩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肾小管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他的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中的物质转运出肾小管回到围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的过程

3.肾小管的分泌:

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官腔内的过程。

滤过膜包括内层: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

中层:

非细胞性基底膜

外层:

构成肾小球囊的上皮细胞层

不同的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所带电荷。

三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四肾小球滤过率(GFR):

指一分钟内经过两肾所产生的原尿量,每分钟125ML左右

滤过分数:

GFR和肾血浆流量比值的百分数。

五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a.滤过膜的通透性b.滤过膜的面积变化

2.有效滤过压的变化

物质通过细胞转运方式包括: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由ATP水解直接提供。

如钾离子,钠离子

继发性主动转运:

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钠离子泵,而是来自其他溶质顺化学梯度转运释放的能量。

释放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钠离子泵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转运方式

2.转运功能

(1)近端小管

肾小球滤过液流经近端小管后,滤过液中67%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和水被重吸收,85%碳酸氢根离子被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氢离子则分泌到肾小管中。

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其他各段小管都没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

肾糖域当血液中糖的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已经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域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当血糖浓度超过300mg/100ml,全部的肾小管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均已达到极限量

(2)髓袢

近端小管液流经髓袢过程中的20%的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物质被进一步重吸收

髓袢与氯化钠重吸收和浓缩过程密切相关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大约12%过滤钠离子和氯离子,分泌不同量的钾离子和氢离子,重吸收不同量的水。

三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高渗尿:

排出尿的渗透压比血浆高

1.尿液的稀释:

由于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所致

2.尿液的浓缩:

由于小管液的水被重吸收,而溶液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

四尿的排放

1.输尿管活动

2.膀胱内压和容量的关系

3.排尿反射及其障碍

第三节.泌尿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

一水肿:

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

二高血压:

容量依赖性高血压,肾素依赖性高血压

三泌尿系统的感染(尿路刺激症状)

尿路刺激症状最主要表现:

尿急,尿频,尿痛,尿不尽

四排尿异常

1.尿量的异常:

少尿:

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称为少尿

无尿:

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称为无尿

多尿: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2.蛋白尿:

每日尿蛋白量持续超过150mg或者尿蛋白比肌酐的比率大于200mg/g

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分泌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

3.血尿:

肉眼血尿:

在1L尿中含1mL血液,我们就能看到肉眼血尿。

镜下血尿:

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个高倍镜视野有3个以上红血球称为镜下血尿。

.4.管型尿:

髓袢及远曲小管分泌的蛋白是基质,细胞或者其碎片在肾小管内凝集成的柱状样,称为管型。

12小时尿细胞计数超过5000个或者尿沉渣镜检管型增多或出现其它管型称为管型尿。

第四节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急性肾炎,起病急,病程短,是以水肿.,血尿,蛋白尿,氮质血症及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小球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也可由其它细菌,病菌,寄生虫感染等病毒引起。

(病因)

二泌尿系感染:

由细菌直接侵袭尿路引起的非特异性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炎称为上尿路感染。

膀胱炎,尿道炎称下尿路感染。

原因:

1致病菌2诱发因素3途径

最常见致病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

三肾病综合症:

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并非是一种独立疾病,临床特点是大量蛋白尿(超过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

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病为必备症状。

四急性肾功能不全:

是肾脏本身和肾外原因引起的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

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可分三期: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五慢性肾功能不全:

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

临床分期:

a肾功能不余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