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644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广义、狭义)

(1)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

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为了使儿童顺利地从一个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必须使儿童得到的满足恰到好处,太多或太少都会使儿童固着在某一发展阶段。

固着和倒退是同时发生的,因为个体一旦出现倒退现象时,总是倒退到他曾被固着的那个发展阶段。

C: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

二、肛门期(1—3岁)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

四、潜伏期(6—11岁)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

D: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主要来自嘴唇与舌的吸吮和吞咽活动。

固着在这一阶段的成人会从事大量与口唇有关的活动(吃、喝、抽烟、接吻),并从事象征口唇活动的事情,如收集、倾听、易上当受骗,形成所谓口腔吸入型性格(oral-incorporativecharacter)。

口唇期晚期(6月—1岁),体验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于咬和吞嚼等活动。

固着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会咬指甲、贪吃,并从事挖苦、讽刺之类象征咬的行为,形成所谓的口腔施虐型性格(oral-sadisticcharacter)。

第二阶段:

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肛门期初期:

快感来自于粪便的排出。

固着在这一阶段的成人可能罹患括约肌功能失控或遗尿等现象,并表现出其他象征排便的行为(如慷慨大方),形成所谓肛门排出型性格(anal-explusivecharacter)

肛门期晚期:

快感来自对粪便的控制。

固着在这一阶段的成人可能出现便秘现象或象征性地表现为吝啬、小气、整洁及至善主义倾向,形成所谓便秘型性格(anal-retentivecharacter)。

第三阶段:

前生殖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男孩出现恋母情结(odipuscomplex),并因此情结而逐渐形成超我:

恋母情结、阉割焦虑,压抑对父亲的敌意和对母亲的情欲,同时导致自居作用,获得替代性满足。

此为恋母情结的正常解决。

女孩形成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对双亲产生双重趋避冲突。

早期决定论:

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到性器期结束时,个体的人格已基本形成。

第四阶段:

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第五阶段:

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

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如果在前三个阶段出现了固着,就会在成年期表现出来。

只有通过精神分析,才能使潜意识中的早期经验残余上升到意识当中来,并加以理性的处理。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人格的三个部分:

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

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

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Erikson,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

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

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

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

“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8.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其他人的核心观点。

(皮亚杰是重点)

1、华生(J.B.Watson)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2、斯金纳(B.B.Skinner)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

3、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最近发展区思想:

3..提出内化学说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

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

(四)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直辖市直辖市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

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其智力。

活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概念、优缺点再认)

1、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

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答,经济且费时短。

:

缺点:

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

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2、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3、聚合交叉设计:

概念: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优点:

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设计等问题;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时间。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

胎儿宫内发育时期: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胚胎期(3~8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

–胎儿期(9~40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胎儿的宫内发育分期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胚芽期是最早也是最短的阶段,以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和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壁为特征。

受精后3天,胚泡中就含有32个细胞,再过一天数目再翻倍。

一周之内,胚泡就增长至100~150个细胞。

细胞变得专门化,其中一些形成包围胚泡的保护层。

–胚胎期(3~8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

–受精卵此时被称为胚胎。

胚胎发育成三层,它们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身体结构。

•外胚层——皮肤、感觉器官、脑、脊髓;

•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系统

•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肝脏、呼吸系统

–在8周时,胚胎有1英寸长。

胎儿期(9~40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胎儿正式开始主要器官进行分化。

胚胎此时被称为胎儿。

胎儿生长迅速,长度增加了20倍。

在4个月时,胎儿平均重4盎司;7个月时,3磅;出生时,平均体重超过7磅。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一:

动作发展的规律

由上至下(头尾原则)

由近及远(近远原则)

由粗到细(粗细原则)

二: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个体心理的发展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三:

习惯化、去习惯化(再认)

习惯化/去习惯化实验

vCohen和Strauss(1979)对出生30周左右的婴儿进行了识别人脸照片的测查。

v被试被分成两组,用某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作初始刺激使第一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然后向其呈现另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该组婴儿马上形成去习惯化,注视新刺激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而用来给第二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的初始刺激是一组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在婴儿对这一组人面孔照片均达习惯化后,再用某一个陌生女人的面孔照片作为新刺激引入,结果该组婴儿仍保持习惯化,注视的时间没有增加的趋势。

v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表明,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已能忽略某一张脸与另一张脸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并能了解作为人类成熟女性面孔的某种最本质的特征,进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面孔作为同一类刺激去感知和反应。

由此推测这一客体在婴儿头脑中已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类别。

四:

视崖实验: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五: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再认)

1:

强化说——斯金纳

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3:

模仿说——奥尔波特

4:

认知学说——皮亚杰

六、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1、不完整句

单词句(1-1.5岁):

主要是理解成人的语言,同时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双词句(1.5-2岁):

电报语阶段,此时期儿童的语言形成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

2、完整句的发展(2-3岁):

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七、婴儿的气质(一般了解)

一、气质类型学说

v传统的四重类型说: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v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弱型、强而不平衡型、强而不灵活型、强而灵活型

v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中间型)

v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一般性、活泼型、安静型

v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

v卡根的抑制—非抑制型:

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八、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第一阶段(0—5周)自发的微笑

第二阶段(5—14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第三阶段(14—)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九、婴儿的依恋(重点)

1、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第一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3、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4、影响依恋的因素

(1)抚养质量

(2)儿童特点

(3)文化因素

5、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v__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v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v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v4.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6、同伴的作用

同伴是强化物

同伴是范型

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7、婴儿自我的发展——点红测验

v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

他应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游戏伙伴阶段”。

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

“退缩阶段”。

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8、婴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游戏

1、早期的游戏理论(再认)

(1)霍尔德——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3)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

(4)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2、游戏的种类

美国心理学家帕藤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对游戏的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

v词类3~4岁4~5岁5~6岁

v名词93514462049

v动词431579725

v形容词204308382

v数词53114225

v量词284670

v副词242840

v代词182225

v合计173025833652

三、自我中心言语——皮亚杰vs维果茨基

皮亚杰

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表现。

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7~8岁,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步消失,让位于社会化言语。

维果斯基

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言语,不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想,才有自我中心言语,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

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经常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也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

四、守恒

1、概念:

“守恒”是皮亚杰的术语,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五、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1.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