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259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阅读复习(素材).doc

附录1:

五、(22分)(09全国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彩色的荒漠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

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

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同沙漠与生俱来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

塔中油田到了。

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

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

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

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

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

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

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

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

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6分)

答:

17.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8分)

答:

附录2:

收藏阳光

 

发表于《云南日报》副刊“花潮”2月8日(春节),此文曾经被江苏省盐城市作为高三年级5月调研考试题,被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县中学作为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题

 

  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

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

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衲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一边梳理着心事。

阳光的手指,细细柔柔地,穿过她疏松靓丽的发间,梳理着她的美丽,她的麦浪一般秀丽修长的头发,闪着金黄迷人的光芒。

她想着的什么事情,一定很阳光、很温暖、很幸福、很开心,甜甜的笑容,很阳光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楼顶上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也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

太阳能热水器卧在藤萝绿绿的温柔中,也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

真的是软绿偎红!

待到水收藏了足够的阳光,女孩什么时候就会解开她的裙裾,把秀发和香喷喷的胴体沐浴濯洗,把一个吸收收藏了足够阳光的,丰满的、纯洁的、香喷喷的身子展示给阳光。

  用盐巴腌浸透的腊肉,用夹杆串起的豆腐肠,一挂挂晾晒在屋檐下,收藏着阳光。

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的卧在楼月台上,挖回家的红薯都堆在院子一角,滋滋地吸收收藏着阳光。

水牛和山羊都散窝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

大片的庄稼地也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有的庄稼地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也在收藏着阳光。

整个乡村世界,都在滋滋地吮吸收藏着阳光。

  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透出一股熟透了的女子的味道,春情春心荡漾,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

  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

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好象是在翻晒她丰满成熟了的女儿一般。

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作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阳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咸菜腌菜。

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咀嚼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吸足了阳光,收藏了丰硕阳光的棉被和冬衣,女孩子身体一般,从新丰满鼓胀起来,香喷喷的,很松软,很温暖,很温柔,很阳光,很浪漫,让人不禁要想马上搂着它温温暖暖地做个美梦,不禁让人很想跟这样收藏了丰硕阳光的冬衣肌肤相亲。

  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粘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穿得鼓鼓囊囊,步履蹒跚,穿着弓鞋的小脚老祖母,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

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

一边让这些完成了使命的“老庄稼的茎秆枯藤”吸收收藏着阳光,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

阳光知道,她们也曾经很阳光、很美丽过,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腰身迷人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开心笑过伤心哭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呢。

现在,她们梳理过去的阳光,收藏着晚年的阳光,可以把更多的温暖回忆带回泥土里呢。

  然后,老祖母们用动作迟缓了的、干枯庄稼秆一般的手,慢慢脱下弓鞋,解开长长的、褶褶皱皱的裹脚布,让干姜一般皱缩变形的小脚也吸收和收藏阳光。

唉,她们这些伟大的女性、伟大的生命,把自己的一双小脚培育成了怎样的庄稼啊!

她们让多少庄稼、孩子和禽畜饱吸了水分和阳光,却让自己的一双小脚生长得纤瘦、苍白、干枯。

  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

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象也是另一种庄稼呢。

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搭理地里的庄稼了,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搭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

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

要是早年把地里的庄稼盘成这样,他们可不会对自己满意,而一定会觉得很丢人呢。

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了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如今,就只能侍弄,也才有闲心侍弄几天独属自己的庄稼——满头白发、两缕白眉毛和嘴唇边的白胡须,让这些老朋友老伙计们也畅畅快快地吸收和收藏几天阳光吧。

他们心中惭愧一笑:

对不起了,老伙计们,如今你们大概也无法茁壮成长了。

  但是,它们也和祖父们一样,本身已经长得稀稀拉拉枯枯萎萎了,又能收藏多少阳光呢?

  唉!

一茬茬的乡村人,他们只管侍弄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

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像收藏粮食一样,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

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让我们也收藏阳光吧,把阳光收在心里,让那温暖和明媚在严冬的时候,也会在心间盛开一瓣希望。

附3:

天衣无缝

W局长一向以大公无私自居,大会小会上,他都会自我吹嘘一番:

本领导自从调到本局以来,从来不以权谋私,也没有利用职权安排过自己的亲属子女在本局就业,希望各位今后继续对我监督,如发现有此类现象,本局长将自动辞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W局全体干部职工天天瞪起溜圆的眼珠,总想在W局长身上找出点什么瑕疵来,但总是徒劳。

人们看到,W局长上班很准时,八时一到,W局长准能在办公室找到;接人待物,他十分热情,人家来请示汇报什么事,他都是正襟危坐,侧耳细听;局里有什么工程,他还会请市纪委或监察局的同志到场监督。

于是,人们对W局长一直持好感,领导班子民意测验,数他的满意率最高。

    过了一段时间,W局长唯一的残疾儿子在市里一家残联办的企业找到了工作,那家企业的D厂长想把老婆安排到W局,被W局长一口回绝,说我的儿子进你厂,是通过残联考试择优录用的,你老婆调过来,我不也说不清了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D厂长不吱声了。

 W局长的儿子结婚了,但妻子是个待业青年,时间长了,经济上就有点紧张,儿媳妇常缠着W局长要安排工作,如果办不到,就跟你儿子离婚算了。

W局长想,儿子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一个女人,我还靠他们传宗接代呢?

如果离了,再去找,容易么?

W局长的夫人也不断吹枕头风,看在儿子的份上,你想想办法吧……

    W局长很不情愿地跑了几个单位,哪个单位也不想多要人。

他想,既然D厂长有求于我,我何不跟他再合计合计。

    一连几天,W局长闭门谢客,叫办公室主任挡架,说是本领导正在筹谋本局大计,请勿打扰。

一天,W局长主持召开领导会议,说是研究人事问题。

W局长说,本局汽车到修理厂的修理费用每年就高达十余万元,现在我发现C单位有一位好修理工E,如果能要来,我们自己办个修理厂,一年节约个五六万元是不成问题的,看各位有何意见。

几个副职听W局长一说,既能产生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此人又不是W局长的亲戚,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E很顺利的来到W局长的单位上班了,而且工作很积极,有事无事修理厂总是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

过不多久,W局长的儿媳妇也找到了工作,是到C单位去了。

    晚上,W局长跟夫人说,这件事我做得天衣无缝,等几个副职以后慢慢发现时,木已成舟了……

    又过了几天,W局长听到本局开始传播一条消息:

W局长的儿媳妇是靠等价交换找到工作的!

W局长大惊,心想,几个副职都不在家,有去省城学习的,有去住院的,有去下乡的,不可能这么快就漏风。

不过,这天衣这么快就有了缝,事情真蹊跷。

    又是晚上,W局长跟夫人谈蹊跷之事,夫人笑道,你儿媳妇怀孕了,嘴馋,到C厂中午就餐时,为了多吃几块酸萝卜,被老炊逗弄一番,她就跟那食堂里的大师傅说了调动之事……

    事后,人们发现,修理工E是D厂长的小舅子,而C厂的厂长则是E的老爸。

后来,E在W局长的单位修坏了发动机,W局长又将他调到了办公室打杂。

    以后,大会小会,W局长再也不吹嘘了。

他只是偷着乐,有孙子了。

附4: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

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

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叉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

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

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

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

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

“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

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

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

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

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

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

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

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

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叉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

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

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

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

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足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位了。

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

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

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

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致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6分)

4.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

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8分)

1.BD(B、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

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全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2.

(1)有的诗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

(2)有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3)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

(一点2分)

3.

(1)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

(2)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

(3)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

(4)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全答对得6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1点得1分)

4.第一问:

“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

产生的结果:

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第一问3分,第二问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