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382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期末考试突击题目集合.doc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两次历史性飞跃

四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创立,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三个代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2004年写入宪法)、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理论问题: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科学体系:

社会主义本之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三个代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理想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的目标。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国际意义)

理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级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实践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国际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经济成分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七章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发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最根本的是,改革开发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实事雄辩地证明,改革开发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发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4、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5、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必要性: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6、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一、先富是实现共富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非要否定先富我们党从来就是把先富作为实现共富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先富就不能实现共富,但先富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共富这个根本目标。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

四、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7、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8、“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

重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方针。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艰巨性:

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9、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及如何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大意义

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十二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