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641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二战后,西方除美国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恢复和重建问题。

各国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作了某些调整,其中包括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各种社会立法,实行所谓“福利国家”政策等。

对于前法西斯国家来说,还有实行民主改革,清算法西斯罪行和清除法西斯主义流毒的问题。

从50年代起,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生产迅速发展、市场持续扩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此后的近20年间,被称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7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福利制度成为了各国的沉重包袱。

从总体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所实行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和民主化改革

一、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一)日本战争经济的破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

日本物质财富损失额高达1057亿美元,损失率达36%;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

工农业的重重危机与严重的通货膨胀:

“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日本人民生活的极度困苦:

粮食、就业、住房等困难。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战后要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是由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的。

和德国不同,日本在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

美国占领日本的政策也将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这些改革是通过美国占领军的一系列备忘录和指令来进行的,改革也是在占领军的督促下进行的。

所以战后日本的改革与战败和美国占领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日本战后改革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是占领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另一个是日本首相吉田茂。

(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民主化改革:

1.非军事化改革

2.”五大改革”

3.制定新宪法

经济改革:

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2.土地改革

政治民主化改革

1.非军事化改革

(1)解散军队和原军事机构.

(2)废除原有军事法律,如《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等。

(3)惩治战犯。

前首相东条英机、前外相广田弘毅等7人被判处绞刑。

(4)取缔法西斯组织与宣传。

2.“五大改革”

1945年10月11日命令日本政府围绕人权进行执行民主化5大改革:

妇女有选举权;

劳动者有成立工会的权利;

学校教育自由化;

废除专制制度;

经济制度民主化。

后来继续发布了有关民主化的命令:

废除军国主义教育;解散财阀组织;解冻皇室财产;解放对农民的束缚;国家与神道分离。

3.制定新宪法

废除1889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新的新宪法。

新宪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

体现在几个主要改革中:

第一,取消天皇内阁制,天皇只是日本国的一个象征,不再具有政治权力。

第二,放弃战争,实现非军事化。

第三,一系列民主和人权方面的公民权利。

这部宪法虽然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积极进步的。

它反映了战后日本改革的基本成就,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它的贯彻实施,对于以后的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经济改革

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产物,以血缘和家族的主从关系为轴心,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

1945年10月开始实施解散财阀的改革,1945年11月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15家最大财阀的财产。

1946年,又成立了“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强令这些财阀拍卖股份,形成共同持股的经营体制。

这项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2.土地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滋生土壤。

占领当局颁布《农民解放法令》,强令日本进行土地改革

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钱),卖给420万户农民。

土地专卖实际上接近无偿转移,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和欢迎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

①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

②同时,土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民主化改革的评价

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是一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诸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

到1949年日本的经济仍然处于极端困难之中,工农业生产落后,通货膨胀严重。

1948年的“道奇路线”主要是靠紧缩通货、平衡预算,恢复自由经济。

日本经济恢复的契机是朝鲜战争的爆发。

1.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好处

①它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货”。

在战争期间,日本向美军提供的直接“特需订货“达13亿美元,向驻日美军及辅助人员的间接订货达23亿美元.这几十亿美元迅速使日本经济活跃起来。

②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从而使日本扩大产业投资,吸收海外先进技术等等变成了现实。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外贸增长达2.8倍,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恢复。

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尚只有2亿美元,而到1952年底,就达到了11·4亿美元。

③“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压滞销的艰难局面,有约1500亿日元的积压滞销商品被抢购一空,工业生产指数在多年徘徊不前之后,于1950年第一次超过战前水平。

195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战前的水平。

④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2.朝鲜战争使日本经济开始恢复

朝鲜战争使日本经济开始恢复。

到1955年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大幅度地超过了战前。

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很高,平均每年的实际国民收入以11%,工业生产以22%,输出额以46%的比例持续增长。

1955年美国占领结束,日本也完成了历经十年的战后恢复阶段。

从1956年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18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

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

1.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实行民主改革,其中农地改革获得了极大成功,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中国独立,日本由被改造国变成美国的盟国。

美国进行大力的经济援助,输出技术和产品。

3.朝战特需订货为战后经济衰退的日本注入激素。

4.美国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国际环境,解决日本的政治地位难题,帮助日本进入世界经济组织、亚洲银行等国际机构。

5.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日本的军费开支几乎为零。

二、联邦的国的“经济奇迹”

(一)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1.德国战败后,经济完全崩溃。

战争结束时,550万人死亡,1500万人流离失所;许多大城市成为废墟;交通运输处于瘫痪状态,工矿企业和大部分基础设施毁于战争;农田荒芜,农产品供应奇缺;工业尤其受损严.

战后德国的恢复与重建,完全在占领当局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下进行的.

2.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成立

二战后,在德国被占领的情况下,联邦德国是在地方和州重建后,才成立中央政权的。

地方和州建立了自制性的管理机构,制定了州的宪法,设立了州议会和州政府。

1949年5月通过了新宪法草案,即“基本法”。

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

3.联邦德国的政党与政治

1949年8月,联邦德国进行了第一次普选,基本上形成了两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民盟”]和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左右政局的格局。

联邦政府成立初期,由于占领法规的存在,联邦政府没有外交主权,内政也受监督。

朝战爆发后,美国倾向于重新武装联邦德国。

1954年10月,签订“巴黎协定”,取消占领法规,允许联邦德国以平等成员资格加入北约组织,成立一支50万人的正规军。

1955年巴黎协定生效,联邦德国获得主权国家地位。

(1)基督教民主联盟与阿登纳时代

(2)基督教民主联盟在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中获胜,当时的胜利虽然优势不大,但是随后力量不断扩大,连续在选举中获胜,执政时间长达15年。

这个党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政策是:

坚持德国统一,主张社会市场经济。

这个党的政治领袖是康纳德·阿登纳,因此基民盟执政的时期被称为“阿登纳时代”。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

它的领袖康拉德·阿登纳连续四届担任政府总理,直到1963年,被称为“铁腕人物”。

(2)德国社会民主党

简称社民党,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之一。

1878-1890年间遭俾斯麦禁止,一次大战期间则严重分裂。

至二战时则转为地下组织。

二战后(1946)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社会民主党代表于汉诺威召开党代表大会,宣布重建社民党.在战后第一次大选中仅落后于基民盟2个百分点,成为当时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在野党。

其社会基础主要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1959年制定哥德斯堡纲领,扬弃了马克思主义,改为主张社会市场经济。

1966年,社民党与基民盟合组大联合政府。

1969年联邦众议院大选与自由民主党结盟击败基民/基社盟首度取得执政权,由勃兰特出任总理,进入长达十三年的执政期。

4.哈尔斯坦主义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征是在冷战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其中一个重要政策是不承认民主德国,即“哈尔斯坦主义”,要求与联邦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得与民主德国建交。

这个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是德国统一。

这时东西德分裂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在冷战条件下,东西方不能调合也不能共处,坚持德国统一而且是由西德统一东德就成了自然的推论。

这个政策到七十年代才改变。

(二)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1.艾哈德的经济改革

德国战后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他在1948年-1966年先后担任过联邦德国的经济部长和总理,对德国的经济改革和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采用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属于新自由主义派观点。

概括而言,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下实施的改革要做到:

第一,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使竞争有序进行;第二,同时要有相应的社会福利措施,兼顾分配领域更趋合理。

艾哈德所推行的改革的第一步是整顿货币,代号为“捕当猎犬”行动,从美国运进重达500吨的57亿马克的新钞,于1948年6月19日晚开始全面换钞的货币改革。

第二步是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

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顺利实现了经济复兴计划,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超过了美、英、法三国,仅低于日本。

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

同时消费物价的年上涨率却保持着2.9%,失业率也得到有效控制。

这使德国的社会长期安定。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艾哈德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基本要义是要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亦即克服漫无限制的自由放任和严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在绝对自由和集权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

艾哈德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之一,对德国开始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艾哈德本人始终反对将当时德国经济的发展称为“经济奇迹”,他本人总是说,世界上没有奇迹。

他认为这个发展是成功的市场经济政策的结果.

他由此被后人尊为“社会市场经济之父”.

2.“德国奇迹”的原因

从政治角度看:

基民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从经济政策角度看:

①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企业布局较合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②长期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③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使用,促使联邦德国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经济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④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⑤非军事化的战后李国政策,是其他、可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

三、意大利政治和经济发展

(一)战后意大利政治

1.建立共和国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举行全民公决,投票结果,1270万张选票拥护建立共和国,1070万张选票主张继续君主制,意大利民主势力终于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关键性的胜利。

1947年12月22日意大利通过了新宪法。

新宪法把实权赋予内阁会议,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共和国总统仅作为国家元首由两院选举产生,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保障私有财产和私人经营的自由,这部宪法还反映了罗马天主教对意大利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

2.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签署了对意和约,之后,盟国军队撤出意大利。

意大利恢复了国家主权.

3.1946年6月全民公决同时进行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天主教民主党、共产党和社会党成为议会三大政党。

后来天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对共产党采取排挤态度,1947年意共和社会党一起退出政府,成为在野党。

50年代天主教民主党依靠一批小党的支持连续执政,政局不稳。

1962年执政党开始所谓“向左开放”政策,同社会党组成持续十年的中左政权。

(二)战后意大利经济

1951一1965年期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8.3%,仅低于日本,超过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

从1950年到1970年,各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成倍地增长:

钢产量从236万吨陈到1728万吨;发电量从247亿度到1174亿度;原油从8000吨到141万吨,汽车从13万辆到185万辆。

创造出了“意大利奇迹”。

意大利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1、政府的经济改革。

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大量过剩的劳动力造成的低工资、低物价有利于外贸的发展。

4、50年代在波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天然气和西西里等地的石油。

第二节西欧、北欧各国的经济恢复与社会改革

一、英国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给了大英帝国沉重的打击。

二战更使已走上衰落道路的英国进一步削弱,战争结束时英国大量举债,不仅欠美国的债,甚至欠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债,英国真正成了一个二等国,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

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但是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非殖民化运动在此时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不可阻挡的形势。

战后不少英国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

战后初期最著名的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战后的英国史是从英国的衰落开始的。

这成为战后英国史的重要基础和原因。

(一)第三届工党政府

1940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和格林伍德加入保守党领袖丘吉尔的战时内阁,工党获得四个内阁大臣的职位。

战时工党的主要政策是配合丘吉尔内阁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到战争结束前夕,两党矛盾激化,战时内阁解体。

丘吉尔在该年7月提前举行大选,企图利用战时威望获胜。

然而,结果大出意外,工党大胜,取得议会中绝对多数席位为。

艾德礼出任内阁首先,组成历史上第三任工党内阁。

工党取胜原因

(1)战前保守党推行绥靖政策不得人心,公众对保守党失去信心;

(2)战争结束前夕,英国元气大伤,沦为二流国家,国内政经矛盾重重,但保守党仍推行传统政策,人民群众甚为不满;

(3)工党适时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提出了顺乎民心的社会改革措施,赢得选民支持

(二)工业国有化

工党政府执政期间,共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

除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伦敦地铁、公共汽车及发电站外,还对银行、铁路、煤炭、电力、钢铁、航空和医院等行业和部门实行国有化。

到1951年工党下台时,英国国有部门所雇佣劳动力己占总劳动力的25%,国有工业资本己占总工业资本的46%。

从实际效果看,煤炭、电力、运输等工业在国有化后都有所改善,当然,也有些企业因国有化而亏损的更加严重。

保守党基本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只是终止了关于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

国有化顺利推行的原因

①工党在议会占多数

②二战结束时,凯恩斯主义已是占据主要地位的经济学说

③挽救英国经济危机的需要

④在实施过程中,工党政府采取的措施赢得了支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英国实行国有化政策的理论根据.

挽救经济危机的需要

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经济长期处于慢性危机、长期萧条、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被称为“英国病”,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使英国的经济面临一种必须要进行改革以突破难关的局势。

在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国有化成为一个解决办法,它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经过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探索,加之凯恩斯学说在解决危机中的应用效果,使英国资产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只有使用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英国在国有化高潮前个别国营企业的试验也提供了经验,国有化终于在四十年代有了比较大的突破。

政府采取的措施赢得了支持

在实施国有化的过程中,工党政府采用了补偿的办法,企业主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

例如,政府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的政府债券收购企业股票。

而且政府大量留用原企业董事、经理继续供职,并保持原企业工人内部就业的稳定,这样使得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不会因为国有化而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只有好处。

这样就使国有化得人心。

国有化对英国经济摆脱困境是起到了作用的,但是它同时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英国病”

“英国病”的根源在于:

长期的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量排他性和反对变革的“分利集团”,它们阻碍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了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并导致了严重的机构僵化症。

导致英国经济长期处于慢性危机、长期萧条、停滞不前的状态中

(三)福利国家

工党政府基本奠定了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

1946至1948年,实行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儿童教育补助金,设立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怀孕、丧葬补助金,发给寡妇和老年人养老金。

社会保险基金的构成主要是投保者个人、企业主定期交纳的保险费和国家预算拨款。

同时,工党政府还实行了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规定全国医院收归国有,全体公民(甚至包括客居英国的外国人)享受免费医疗。

病人的医疗、药品、住院、手术和护理费用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

在社会福利改革的各项措施陆续实施后,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

保守党继续推行福利政策。

(四)丘吉尔的“三环外交”

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根据二战的经验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旨在维持英国大国地位和荣耀的“三环外交”方针。

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的年会上他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

他说:

“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

现在假如你们想到这相互连接的三个大环,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

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

麦克米伦“超越三环”

放弃“外七国”,加入欧共体

实质是放弃“英美特殊关系”,放弃英国独立于欧洲。

二、法国政权更迭与经济发展

(一)战后初期法国的基本状况:

1.经济凋敝

2.政权的频繁更迭

1.经济凋敝

大战造成法国经济损失1.4万亿法郎。

在战争结束时,国民经济基础遭导演这种破坏:

运输业处于崩溃状态;工业产值仅为战前水平的五分之一;农业产量约为战前的一半。

法国恢复发展经济的应对之策:

实行国有化政策,将一部分重要企业收归国有;

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恢复发展经济;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2.政权频繁更迭

法国于1946年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并制定了宪法。

第四共和国的内阁在短短的11年中如走马灯似的换了20届,其中最长的不过一年多,最短的仅两天。

阿尔及利亚战争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法国垄断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一个集中的、稳定的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10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

戴高乐就任总统,并制定了新宪法。

新宪法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削减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的作用。

第五共和国是法国现代史上的转折点。

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政权更迭概况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815年

“七月王朝”(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1870年——1940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6年——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

1958年——

(二)戴高乐政府的政策

1.经济政策:

继续实行国有化和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

另外辅以其它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

2.对外政策:

主要是积极发展与欧洲共同体的经济合作,摆脱法国经济对美国及马歇尔计划的依赖同时坚持法国的民族独立。

3.殖民地政策: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殖民地独立问题,采取政治解决的办法。

这使法国在与殖民地关系上最终达成了和平解决的结局。

1962年3月18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签署的埃韦昂协议结束了敌对,阿尔及利亚实现独立。

(三)法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经济实力大为加强,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战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了成倍增长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1950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占5.2%,1960年占5.5%,1970年增至5.7%,次于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居第四位。

对外贸易发展也很快。

黄金储备量逐年增加。

2.战后法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法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戴高乐1958年执政后,法国政局相对稳定.

2.“美援”(“马歇尔计划”)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为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国有化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重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为法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5.重视科学技术研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节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的对内政策与美国社会经济

一、杜鲁门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