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76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docx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学习纲要(讲授版)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二、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美国《心理学年鉴》,在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后提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

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一方面需要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阐明各种教育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揭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依存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观念,知识结构及方法技术,为教育工作者科学的、卓有成效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更有效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也要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完善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确切的根据(为实践服务)。

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问卷法。

5、个案研究法。

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是:

1、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为教学、为自身、为学生)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是:

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a、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b、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d、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4。

、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

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源于实践。

、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源于实践。

它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表现出来,体现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带有强烈的教师个性趋势。

五、所谓教学风格是:

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1、模仿阶段。

2、探索阶段。

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要注意这样几点:

a、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意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b、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法挑战。

c、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3、创造性阶段。

4、独特风格阶段。

六、观察是指:

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这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感知能力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具有下述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敏锐性。

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七、记忆是指: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情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情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以表象形式储存着,因此又叫表象记忆。

情景记忆是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是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是: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是: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3、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a、提问趋于探究性。

b、提问具有开拓性。

c、提问具有批判性。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a、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

b、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有: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有: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2、情感两极性明显。

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渐稳定。

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的早恋原因有: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有: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性教育应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

八、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有: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识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b、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c、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d、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注意以下几点:

a、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c、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d、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九、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有:

1。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有二:

其一是不平衡,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A、自我意识高涨。

其突出表现是:

他们对自己的关注空前高涨,把很多心智都用于内省。

B、反抗心理。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外显的反抗行为: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外显的反抗行为:

a、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b、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

c、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d、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内隐的反抗行为具体表现在:

a、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b、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c、反抗的迁移性。

C、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a、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b、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D、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的表现特点是:

a、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b、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c、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d、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主要有:

情感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E、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a、烦恼突然增多。

b、孤独。

c、压抑。

2、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A、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归结为: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归结为:

a、自我意识中独立意识的发展。

b、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c、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d、自我评价的成熟。

e、有较强的自尊心。

f、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B、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

这个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

认识成分---对自己品质和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与此相关联的自尊体验,品行成分---从上述两个成分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有:

生理因素、认知水平、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3。

、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括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

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

十、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1、成人感2自我评价能力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

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

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并存。

3、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

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3、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力由知识、智能和个性品质构成。

创造力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1.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和方式;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1.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

首先,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上的知识,多动脑筋变被动接近为主动获取,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把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再次,教师要强化大教学观,开放教学,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创设合适的环境。

1)营造民主密切配合的学习氛围,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5.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9.教学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10.考试模式综合化。

11.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教学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1.原型启发,在仿生比拟中求创新,2.不落常规,在反思寻异中求独特,3.不主故常,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4.由此及彼,在自由联想中求流畅,5.穷尽脑筋,在搜集罗列中求最佳,6.连续思考,在突然放松中求顿悟。

可以认为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

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一般认为,智能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的行动和有效的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表现在: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有了预计性。

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学校教育主要从教师的期望和教育训练两方面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一般而言,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超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智能等方面就会表现得越好。

教育训练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

所谓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

它主要包括5个方面:

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2.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学生的智能。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是指要求所有的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是为了使学生心理产生预期的变化,即通过一定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来实现一定的心理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教学成效在于心理结构的形成。

3.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4.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

(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初中生处在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道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用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大致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十一、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是: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是: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3、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

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a、适当开展竞赛。

b、正确运用考试和分数。

c、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为迁移而较:

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3、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及对策:

1.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3.学生学习的心理准备,4.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5.教师的教学方法。

应该注意的是:

1.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4.扩大关键特征。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策略:

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有三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管理策略和他人支持的利用策略。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和如何学习的知识。

它包括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等。

中学生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有:

1、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2、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

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班级活动的含义及意义:

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集体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学生的发展、班集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生的发展、班集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3、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关于课堂心理气氛的观点是: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不断思考、情绪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合、和睦与流畅。

十二、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是:

1、内隐性外显性。

2、稳定性与易变形。

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

1、注意力集中。

2、认识活动积极。

3、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怎样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1.提高教学能力,2.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3.掌握课堂调控能力(敏锐观察力、注意分配力、教育机智),4.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6.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7.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技巧:

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课堂教学机智课堂教学结束的艺术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有:

1、社会因素。

a、社会文化。

b、大众传媒。

2、学校因素。

学校在中学生的社会过程中担负着不容推御的责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而言主要有:

a、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b、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c、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d、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3、家庭因素。

网络既可以给中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给他们消极的影响。

具体影响有:

1、积极影响。

a、认知结构。

b、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c、自我形成。

d、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2、消极影响。

a、认知结构。

b、思维方式。

c、道德意识。

d、网络成瘾。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2、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3、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4、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5、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6、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十三、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面问题。

A、厌学。

a、初中生的厌学。

b、高中生的厌学。

c、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

B、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心理压力一旦形成,势必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可直接导致疾病。

a、初中生的学习压力。

b、高中生的学习压力。

c、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应对策略。

C、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

a、初中生的学习困难。

b、高中生的学习困难。

c、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应对策略:

1、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2、学法指导。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d、考试焦虑。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适的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a、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b、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a、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

b、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

c、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3、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a、学会赞美他人。

b、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

4、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a、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b、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c、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d、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e、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十四、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3、有利于学生心里的健康发展。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主要表现在:

a、热爱自己的工作。

b、关爱学生。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a、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力与社会要求相协调。

b、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c、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惊喜等正面态度多余仇恨、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d、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a、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b、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c、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加适当的教学行为。

d、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