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1196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docx

四年级第06讲人教观察自然善于发现教师版

第六讲

1、学会观察自然,善于发现自然界的规律

2、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写一篇关于自然启示的文章。

 

古人有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

“师法自然”,说得真棒!

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

先听三个有关自然的故事:

故事一:

你知道珍珠的来历吗?

别看它们瑰丽得像一颗颗星星,可来历却像一场极为可怕且漫长的梦。

自打一颗小石子突然掉进了珍珠见那柔嫩的躯体,这可怕的噩梦就开始了!

粗砺的石子不分昼夜地折磨着它、刺疼着它,但它坚强无比。

不仅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苦痛,还毅然地咬紧它,不声不响。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把它变成一颗璀璨的珍珠。

这惊心动魄的一课!

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痛苦其实是一种神圣的锻炼。

故事二:

AB本是两棵无关的树,只因被青藤紧紧地缠住,便不知不觉中长到一起。

而自打长到一起,A树也就结出了一种全新的果实,外形仍然是A,但味道却酷似B。

瞧!

大自然多奇妙。

就这么一启发,园艺学家就恍然大悟,一举学会了嫁接。

 故事三:

有人为了晒衣服,曾在相距不远的两棵树上拴上了铁丝。

久而久之,铁丝形成的铁箍也就牢牢地勒进勒树干。

硬是在树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沟。

两年后,铁箍更是深深地勒进了树里。

可怜的树看来是必死无疑了。

但奇迹偏偏因此而发生。

那坚强的树非但没有勒死,反而站得稳稳当当的。

硬是把那可怕的铁箍活活地吞了进去!

而这一切恰好被一位绝望之极老人看到,也就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

老人得的是癌症!

他战胜病痛活下来,多活了好几年。

临去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感谢那棵树!

瞧!

大自然多深刻。

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

是的,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很多,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起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们勤劳!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

什么是大自然的启示?

所谓大自然的启示,就是人在观察体验自然现象中受到的启发。

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我们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自己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

比如:

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

广开思路,就必须观察和体验。

如何观察体验大自然呢?

第一,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细致地观察。

如何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呢?

首先要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因为世界万物颜色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各具特色,抓住颜色和姿态,最能展示景物的特点。

如《秋天的田野》作者是这样观察和体验棉田和稻田的,“秋风吹过,棉桃咧开了嘴,吐出雪白的棉絮……微风吹来,金灿灿的稻穗频频点头,似乎在呼唤主人快来收割。

”作者通过“白色”、“金灿灿”、“咧”、“吐”、“点头”等词语,描绘出一幅多彩的秋天景象。

其次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

观察景物可用眼去看,用鼻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换等等。

这样观察,就会使感受丰富,描述事物具体、生动。

第二,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和联想,使眼中的景物有趣有情。

观察时能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会人格化地观察景物的特征。

观察时积极地联想。

观察时要带着丰富、贴切的想象去观察事物。

就是在观察人、景、物的同时,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已有的印象更具体、更形象、更新颖。

如观察早晨的雾时,展开了联想和想象:

 

早晨有雾的时候,整座象山笼罩在白茫茫中。

不一会儿,乳白色的浓雾在流动,在减退,透过云流的缝隙,藏青色的石崖和小树隐约可见。

这时,远处的天边,微呈灰蓝,烟雾。

在继续减退,变薄,薄得像一层轻纱。

从这轻纱垂幕中看去,巨象的轮廓立即呈现在眼前,它正伸长了鼻子在江水中饮水呢。

不知道是云雾在飘移,还是象山在蠕动,叫人觉得屹立在眼前的是头活象。

再过一些时候,天空一片蔚蓝,薄雾又束成一条乳白的缎带,将象山围了一圈,好像这只大象站在这条光带之上飘动似的,神奇异常。

 

这段文情并茂的文字,将作者所观察到的云、雾、石、崖、山树、象山,通过比喻,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彩桥,巧妙地把雾的颜色比喻成“乳白色”;把雾比喻成“烟”,薄得像“轻纱”,似“垂幕”;把象山比喻成象,而且“正伸长鼻子在江中饮水”,“蠕动”;把薄雾比喻成“缎带”、“光带”。

如果只有细致的观察,而没有合理、贴切、奇特的想象,能使眼前的景物这样具体形象,有的简直活了一样吗?

同时,在想象中又融进了多少强烈、感人的思想情感啊。

再如《草原》,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白色的“大花”,把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拟人化,说它们:

“好像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把河比喻成“明如玻璃的带子”;把襟飘带比喻成“彩虹”等,都起到了使观察对象活灵活现,使想象神奇;新颖、真实的作用。

 

运用“联想观察法”的基本要领是:

1.首先要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把握外形、姿态、颜色、声音等特征,尤其是动态的变化情况。

2.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把观察到事物活化起来。

3.在想象、联想时,注意融进饱满、浓厚的思想感情,以便习作时情景交融,物具感情,真切感人。

 

 

写好这篇作文,如何选材呢?

 一篇优秀的创新作文,在选材方面应具备三个特点:

一要真实,二要典型,三要新颖。

 

(1)选材要真实。

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应该选真实的材料,真实的材料,使人深信无疑,最有说服力。

写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过的事,我们与文章就有话可写。

要想得到很多真实的材料,要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

有意识地去看,你的眼睛要像一台照相机一样,摄下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深深地留在你的脑海里。

用你的耳朵倾听周围的一切,像一台收录机一样,录下那悦耳动听的话语,牢中地记在自己的心窝里。

大自然,教了我们许多知识,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发明了许多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去上学,在地上看见了一群蚂蚁在搬东西,十分团结,这些蚂蚁教会了我学会了团结。

有一次,我买了一盆含羞草,我碰了一下含羞草,它立刻缩了回去,我看见了,立刻想到不可以骄傲,一定要虚心,向含羞草学习!

你要认真地去参加每一次活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校外,你都要留心亲身经历的事。

到那时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真实的材制,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2)选材要典型。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以一当十,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的材料,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它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要选出典型的材料,就要学会在比较中挑挑拣拣。

人们常说: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在比较时,要强调一个“严”字;也就是要将我仍想到的符合题意的那些材料,一个个地从各个角度比一比,权衡一下,看看哪个材料最有说服力。

这样,我们就不怕选不到典型的材料了。

例如动物是我们的老师,自然生物也是我们的老师。

这样素材是很多的,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冼、一件事、一个动物的启示来写。

如:

有的人从水母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风暴测试仪,有的人从荧火虫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人工冷灯……

(3)选材要新颖。

新颖的材料,就是说,材料本身既要新鲜不俗气,又要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风貌。

新颖的材料,生动有趣,本身就是最有吸引力的。

选材要新颖,你必须学会思考。

学会见别人所未见。

,想别人所未想。

你看过山吗?

山是伟岸的。

你看过海吗?

海是宽广的。

我一直认为,人能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

大自然中蕴涵着人生的许多哲理。

就像月亮,月圆月缺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

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

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

他们讲究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

你看那日出日落,仿佛刚刚旭日初升,转眼间却已是星月稀疏。

夜来香悄悄绽放,又萎谢了。

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一个个绚丽的生命的结束,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

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

蝶儿在一季热闹的夏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

生命虽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不是吗!

写好“大自然的启示”这篇作文,有哪些好的写作方法呢?

写作方法没有好坏之分。

你用的巧妙,就是好方法。

A.立意要出新。

所谓立意出新,是指在选取材料(或掌握现有材料)表现主题的,要寻找到一个与本不同、别出新裁的点,要在事物的“异”上下功夫,而不是在事物的“同”上费力气。

“出新”的根本是“求异”。

在“同”上用力气,就会脚步磋趋、拾人牙慧,就会摆脱不了他人文章的菜博,写出采的文章就失去它独直存在的价值。

在“异”上下功夫,描述事物就不舍走“捷径”“取别人用过的,甚至经常用的材料和角度,就不会眼清老盯着别人写什么和怎样写,而苦努力去寻觅新材料,寻找新角度,把眼睛放到自己的“所知”“所感”上,而表达出来也就确确实实是仰自己所特有的、闪发着你的个性光彩的感情了。

一篇文章,不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议论问题,总要表明作者自己的感受、看法,总要有点儿新意,使人读了有点启发,如果尽是说别人说过的话,写别人写过的主题,只能是重复,不会有什么价值。

其实,在一个或多个作者的构思中,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主题;即使是写同一事物,因作者的感受不一样,立意也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崔灏的《黄鹤楼》同是写黄鹤楼的,立意就不相同;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屠格涅夫的《木木》,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都是写狗的,但它们的立意就各有千秋。

立意的出新,主要表现在文章立意的“不可重复性”上。

也许有人要说,我见到的都是别人见过的东西,写文章时的材料。

要求也是一样的,立意不可能不重复。

请先看下边三首诗: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月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括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九月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山有故不得往因赠对──朱放》

 

这三首诗都是用茱萸作题材的,但因三位诗人的感受不同,所以立意既没有重复,也都显示出了新意。

杜甫从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插茉英活动,看到了时光的流逝,产生了伤离、悲秋。

叹老的感受;王维从重阳节插茱萸活动中,内心生发了节日思亲的眷念感受;朱放则从像年轻人那样参加重阳节插茱萸活动,以力不从心人笔,慨叹自己青春已过、年老体衰。

从这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就能感人,就能出新。

所以只要我们平时对生活多加留心、多加思考,写作时选好写作角度,就是平淡无奇的事,也能写出新意。

文章立意的出新还表现在主题信息的出新上。

立意出新就必须勇于超越前人,独树一帜。

罗丹说: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

一般文章的立意也要求敢于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

秦牧写蜜蜂,不赞蜜蜂的勤劳品德,也不赞其创造精神,而是赞蜂刺──无畏的斗争精神,同中求异,大胆创新,是谓有新意。

这就要求作者时时注意文章主题的信息、洞察事物的意义。

了解时代的精神,以写出新颖感人的文章。

总的来说,要想文章立意新,就要求作者对生活有独特的感受,独立思考,选择最佳写作角度,运用独到的手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新颖感人。

这一点很重要啊!

 

B.是要巧妙切入。

举笔作文,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面广量大,无从人手。

遇到这种情况,须仔细审题,认真选择自己的切入点,切切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所谓巧妙切入,指的是在构思立意过程中能准确找到一个突破口。

作者赵丽宏的脑际索绕着这样的一个想法:

生活的道路决不是一马平川。

青年人在逆境中,只要不失去信心、不失去毅力、不失去与困难搏斗的韧劲,就一定能茁壮地长成材。

他很想把这点看法写成一篇文章,倾吐自己的激情。

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从何写起。

他为此苦思了好几天。

在一个酷热的夏夜,他赤着膊,来到了晒台,一边乘凉一边还在构思着那篇文章。

突然,他眼前一亮,晒台上先前早已荒芜的花盆里,赫然出现几丝青翠而又茂盛的植物。

在没有人浇水、没有人施肥的土壤中,竟长出这样绿茵茵的小草。

这小草的生命力,实在是少有的坚韧、少有的顽强。

从这富有生命力的无名小草写起,不是可以表现自己孕育已久的那个想法吗?

赵丽宏几乎要惊叫起来。

他马上跑回自己的房间,坐到书桌前,摊开纸,挥笔疾书。

满身的汗水也顾不得擦,孕育好久的感情一下子倾泻了出来。

那么如何找准切点呢?

就描述类文章而言,要着重分析所描述对象寓含的事理。

第一、围绕作文自目的中心和要求,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联想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和要求,展开丰富的想像。

对于能够表达题目中心的有关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联想,并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开拓下去。

如课文《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第二、围绕作文题意,开阔变换思考的新路。

在作文运思时,思路在某方面受到阻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切人点,必须而且应该调换思考的角度,变换思考的新路子,让文思如万科泉涌、滔滔泊泊,涌出新意。

如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就是围绕作文题意,开阔变换思考的新路的范例。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第三、善于以小见大,小题大作。

某一事物往往是具体的,有时甚至是极平常的,但这些看似具体、平常的事物,却往往包含着大的道理。

如教材中的《人类的老师》一文,短小而又充满趣味,作者小中见大,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

新颖的文章必然会有一个新颖的开头。

一篇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开头,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

当然,作文的开头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说哪种开头好,哪种开头不好,这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内容而定。

但也不是说开头没有基本的规律可循,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写文章的开头方法。

(l)叙述式开头。

它的特点是一开头就记叙事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交代式开头。

它的特点是首先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或有关情况,起说明和介绍背景的作用。

(3)描写式开头。

特点是一开头就形象地描写人物或景物,为揭示文章中心服务。

(4)提问式开头。

文章一开头就向读者提出问题,吸引读者追根寻底,往下阅读。

(5)简要叙述,说明原因。

开头可以各种各样。

但是,不管用哪种开头,都应该做到紧扣题意和内容,语句简洁,不绕弯子。

写文章开头时切忌兜圈子,绕弯子。

开头很容易写,但要紧扣题意和文章内容却并不那么容易。

所以写开头时不能信马由结,写到哪里是哪里,洋洋洒洒写了许多,结果文不对题。

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呢?

一篇好的文章,贵在结尾。

记叙文的结尾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尾的好坏对突出文章主题很有关系。

结尾的作用,大致有三:

一是归结全文;二是照应前文;三是拓展意境。

一般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l、自然结尾。

即当记叙的事情结束,文章也就自然结尾。

故事结尾,文章也结束。

2.总结点题。

即对所记人、事作总结来结束全文。

或照应开头,或表示祝愿。

照应开头的,不仅在结构上有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效果,而且有一唱三叹的音韵美,结尾的词句不是开头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形象的突出,情感的加强和主题的深化。

3.议论深化。

即运用议论方式、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来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如《珍珠鸟》的结尾,作者运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点明主题。

4.抒情作结,即用抒情性语言结束全文。

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结尾,就是用抒情来结尾的。

写好这篇文章,如何构思行文?

构思行文其实很简单。

要写好这篇文章,你可以这样来思考:

讲述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讲故事,是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越生动越有趣就越好。

结尾的说道理,就是根据故事而形成的思考。

下面我结合一篇习作来说明一下。

下面的短文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夏天捉蝗虫的故事:

捉蝗虫的启示

大自然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

夏天,我来到姑婆家玩,只见草木茂盛的坡地上,有许多蝗虫在活动,我想捉一只蝗虫拿回家观察。

可正当我准备用手遮盖住一只蝗虫时,它嗖地一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哇,它竟然能跳得这么高,是什么力量使它跳得这么高?

一连串的问题让我迷惑不解,我决定好好观察一下蝗虫。

我捉了一只蝗虫,把它带回了家,观察了起来。

只见蝗虫有一双翅膀和六条腿。

它的后腿又长又强壮,看起来很有力,可它的两条前腿却很短很小。

我再一次把蝗虫放在地上,并用放大镜来观察,它的后腿先朝地上一蹬,接着就是一跳,它跳的高度大约有40厘米。

这么说来,是蝗虫强健的后腿使它跳得这么高,我断定是这样的。

后来我又问了大人,上查阅了资料,结果都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通过对蝗虫的观察,我又联想到我们所折的纸青蛙,它的后腿同样又大又长,我们一按纸青蛙,它就能跳出去很远。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更有待我们去探究。

 

是啊。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

从观察蝗虫弹跳秘密入手,逐渐展开叙述。

层层深入,自然流畅。

一个达尔文,就站在我面前。

短文的结尾就是借助这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更有待我们去探究。

 

写这篇作文,我们可以这样来练习列提纲:

开头:

直接点题,说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中间:

具体描述一个故事,你是怎样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现象的。

结尾:

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展佳作一:

蚌的血液是淡蓝色的

我和汪强、汪诚都喜欢玩小动物,也喜欢解剖动物。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伯把几只蚌用砖头戳碎后吃,我看见从敲碎的蚌壳里流出一种淡蓝色液体,就问他:

“这是什么东西?

”伯伯说:

“是蚌的血。

我听了感到,心想,血都是红的呀,蚌的血怎么会是淡蓝的呢?

这天下午,我们到河里去摸蚌,不一会儿,就摸到了许多。

我们选了一只最大的,决定做一次实验。

我们把蚌养在脸盆里,等它张开了蚌壳,就把一根木棍插进去,使两片蚌壳之间留有一条缝隙;然后我看到一颗轻轻跳动的浅蓝色的心脏。

我们就用锋利的刀,小心地把它剖开,看到从里面流出一种淡蓝色的液体。

这时,我们相信了那们农民伯伯的话、蚌的血液的确是淡蓝色的,这说明,动物的血并不都是红色的。

评析:

△这篇作文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很真实。

△先写一次偶然的事件引起“我”对蚌的血液颜色的兴趣;接着写实验的经过和观察到的结果;最后,找出规律性,得出结论:

“蚌的血液的确是淡蓝色的”,“动物的血并不都是红色的”。

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作者把这个过程写清楚了,写得很生动。

别人看了一目了然。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很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值得我们学习。

结论来自对事实的分析,科学可靠。

△作者把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下来,引人入胜。

读这样的文章,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体会到作者在活动中的快乐呢。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大自然风、云、雷、电、雨虹,读一读下面的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子喜欢哪一个。

风流云散风起云涌风调雨顺风雨飘摇风云变幻

乱云飞渡黑云压城乌云翻滚天高云淡 浮云飘悠云海茫茫 

云浪滚滚乌云密布阴云密布彤云密布密云不雨千姿万态

雷声隆隆电闪雷鸣晴天霹雳闷雷低沉一声春雷春雷滚滚

金蛇狂舞电似金箭电如火龙雷霆万钧平地惊雷迅雷不及掩耳

淅淅沥沥雨声沙沙大雨淋漓大雨倾泻骤雨大作

雨帘悬挂雨过天晴雨声滴答雨声哗啦哗啦哗啦

倾盆大雨飘泼大雨雨丝风面雨花纷扬大雨倾泻

半圆彩弧长虹贯空七色彩带彩虹飞架空中仙桥

2.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体验一下诗中的山水,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句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敖》

3.这些设计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请连线。

日光灯   蝴蝶

雷达    苍耳籽 

迷彩服   萤火虫

衣服上拉链   蝙蝠

锯子    有齿的叶子

4.以“××(一种自然现象)你是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感谢你的敌人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

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种类和生存环境都是相同的,全属羚科类,并都生长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饲料来源也一样,全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主。

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赞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

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还剩下3只,另外7只全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全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么一群天敌。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大自然中的这一悖论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换个角度讲,真正使罗马帝国灭亡的正是因为没有了强大的对手,在东方的秦帝国,建立不久就迅速覆灭,可以说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必要憎恨你的敌人。

若深入思考一下,你也许会发现,真正促使你成功、让你坚持到底的,真正激励你、让你昂首阔步的,不是顺境和优裕,不是朋友和亲人,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打击、挫折,甚至是死神的威胁。

现实就是这样,造物主是不会让人处处一帆风顺、事事顺心如意、没有困难、没有厄运、甚至连愤怒和烦恼都没有的人,成为强者和栋梁的。

以“由××(一种自然现象)想到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精彩好句我会用

读一读下面的好句子,想一想,你能不能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 浅蓝色的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