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13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15.自相矛盾

课题

自相矛盾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

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5.简介作者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楚人:

楚国人。

(2)鬻(yù):

卖。

(3)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

锋利。

(6)以:

用。

(7)弗:

不。

(8)应:

回答。

(9)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

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

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

一、yùdùnmáowúxiànfú

二、楚人:

楚国人。

鬻:

卖。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

锋利。

以:

用。

弗:

不。

应:

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新课

教学

(36)分钟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

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

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

于是他说:

“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

赶快买呀!

”有个年轻人问:

“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

”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

“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

”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

“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

”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

“我买!

我买!

”那个商人心中暗喜:

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

“等等!

”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

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

“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

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

(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

(无法回答。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

(哑口无言。

)他为什么无法回答?

(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板书:

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板书:

高潮——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板书:

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板书:

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5)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

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表演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3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

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

内容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

(2)又誉其矛曰其:

(3)吾盾之坚之:

(4)其人弗能应也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

一、

(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

2.

(1)……的人。

(2)穿透。

(3)用。

(4)不。

3.

(1)夸耀它说。

(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

(1)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

如:

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

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

注重语气。

抓住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