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661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土壤中的重金属会对植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引起株高、主根长度、叶面积等一系列生理特征的改变,高浓度的重金属会引起植物体营养不足,酶的有效性降低。

2.对人体的危害

土壤尤其是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极易进入人体,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会引起呼吸系统紊乱,免疫力降低,各器官一系列病变等。

摄入过量的Cd,可引发以骨矿密度降低和骨折发生机率增加为特征的骨效应。

Pb能导致人的生殖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出现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和腹疼等一系列症状。

Cr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皮肤和呼吸道系统病变,并且出现溃疡和炎症。

长期吸入Ni可以引起鼻癌、肺癌,并且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肺炎等病症。

当金属Hg进入人体后,可与体内酶或蛋白质中许多带负电的基团如巯基等结合,使能量生成、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的功能和生长。

人在pb中毒会出现高级神经机能障碍。

严重中毒时,引起血管管壁抗力减低,发生动脉内膜炎、血管痉挛和小动脉硬化。

3.对土壤动物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和多样性构成危害,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随着污染的加重而减少,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的类明显减少;重金属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密度类群指数都有减少的趋势。

4.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大多数重金属在土壤中相对稳定,一旦进入土壤,很难在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分解,难以从土壤中迁出。

从而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影响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重金属复合污染影响了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细菌丰富度,改变了土壤环境的优势菌群,从而使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化发生变化。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中国在三废处理、污灌控制、农药安全使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加关注。

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4.1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以此来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止、控制和治理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中国矿藏资源丰富,在矿山开采和冶炼时要规范管理,避免在开采和冶炼时造成土壤的污染。

4.2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

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三废”污染源造成的,因此应首先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土壤。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凡新建、扩建、改建企业都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做到达标排放,使污染尽可能控制在排放之前。

4.3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

对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主要有工程治理、农业调控和生物修复等三种措施。

2.3.1工程治理措施

(1)移土、客土、深翻土地。

对于受重金属污染严重,污染面积又较小的地

块,由于其重金属污染不易降解、不易移动,可采取移土、客土法,或采取深翻,使上、下土层混合,降低耕作层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

对于深翻土地来说,简单易行;但对于移土、客土法,工程量较大。

(2)电化法。

在水分饱和的污染土壤中插入一些电极,然后通以低强度的直流电,金属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并在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达到清除重金属的目的。

此法经济合理,特别适合于低渗透性的黏土和淤泥土,而且,可以回收多种重金属元素。

但对于渗透性高、传导性差的砂质土壤清除重金属的效果较差。

(3)冲洗络合法。

用清水冲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使重金属迁移至较深的根外层,减少作物根区重金属的离子浓度。

为防止二次污染,再利用含有一定配位体的化合物冲淋土壤,使之与重金属形成具有稳定络合常数的络合物;或用带有阴离子的溶液,如碳酸盐、磷酸盐冲洗土壤,使重金属形成化合物沉淀。

此种方法适用于面积小、污染重的土壤治理,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某些营养元素的淋失和沉淀。

总之,用工程措施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于污染重、面积小的土壤具有治理效果明显、迅速的优点,但对于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

4.3.2农业调控措施

(1)控制灌水条件,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态。

被cd、pb、cu、zn等重金属污染的水稻土,通常通过控制灌水条件,特别是抽穗灌浆期,保持淹水状态,使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可以减少水稻糙米中的cd、pb的含量。

由于重金属的硫化物溶解度很小,可降低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的危害,因而,在含硫较少的土壤中,可适当施用石膏等含硫物质,以促进重金属元素的沉淀。

(2)调节土壤ph值。

一般来说,在酸性条件下,重金属对作物的危害较大。

因此,通过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来提高土壤ph值,可以有效缓解重金属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不同种类的重金属污染来确定石灰的最佳用量。

(3)改种法。

改变耕作制度或更换农作物品种,都有可能使污染的土壤继续维持农业生产,避免某些污染物的危害。

(4)选择合适的作物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

对于重金属污染特别严重的土壤要改种非食用性作物,以避免重金属污染进入食物链;对于中等或轻度污染的土壤可选用对重金属吸收和转移能力较差的作物品种。

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查筛选一些对重金属能够进行超常积累或是对重金属产生抗性的作物品种,来研究其积累机理与抗性机理,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5)增施有机肥料。

向污染土壤中增施堆肥、厩肥、绿肥、秸秆来增加土壤有机质,促使土壤中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增加,阳离子交换量的提高,从而使土壤对阳离子的吸附能力随之提高,同时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同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螯合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和螯合物。

(6)推行科学的污水灌溉。

科学地利用污水灌田是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污水在灌溉过程中,污水中的污染物被土壤机械过滤吸附和微生物分解转化,污水中的氮、磷、钾等肥分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同时又减轻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

这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同时也是利用土壤净化处理污水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法。

4.3.3生物修复措施

(1)动物修复。

动物修复是利用土壤动物的活动,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毒性,如蚯蚓通过富集se、富集铜的作用可除去矿山中的有毒物质,改良土壤[31]。

(2)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产生多糖、糖蛋白等物质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沉积、氧化和还原等作用,减少植物摄取,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32,33]。

(3)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利用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进行吸收富集,然后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回收),从而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

植物修复关键是寻找合适的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植物,超积累植物是指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超积累植物的cr、co、ni、ca、pb的含量一般在0.1%以上,积累的mn、zn含量一般在1%以上。

第二篇: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周敏王安群

1.前言

地球岩石圈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漫长的地质变化后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和人类之间保持着一种自然平衡关系,土壤和其他环境因素一样对人类起作用,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土壤环境,他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和能量,再以“三废”形式向土壤系统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然后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人吃了污染的粮食、蔬菜等食物后,重金属元素就在人体蓄积,产生各种危害,所以充分认识土壤污染及危害,保护土壤,防治污染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2.土壤重金属污染2.1.概论

在土壤的无机污染物中,突出表现为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铅、镉、汞、砷、铬、铜、铁、锌等,砷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行为与来源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列入重金属类进行讨论。

就对植物需要而言,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元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如镉、汞、铅等,另一类是植物正常发育所需元素,且对人体又有一定生理功能,如铜、锌等,但过多会发生污染,妨碍植物生长发育。

同种金属,由于它们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不同,其迁移转化特点和污染性质也不同,因此在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时,不仅要注意它们的总含量,还必须重视各种形态的含量。

2.2.汞

土壤的汞污染主要来自于污染灌溉、燃煤、汞冶炼厂和汞制剂厂(仪表、电气、氯碱工业)的排放。

如一个700兆瓦的热电站,每天可排放汞215公斤,估计全世界仅由燃煤而排放到大气中的汞,一年就有3000吨左右。

含汞颜料的应用、用汞做原料的工厂、含汞农药的施用等也是重要的汞污染源。

汞进入土壤后95%以上能迅速被土壤吸持或固定,这主要是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

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无机态与有机态,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正常eh和ph范围内,汞能以零价状态存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特点。

植物能直接通过根系吸收汞,在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可能是在土壤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甲基汞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无机汞有hgso

4、hgoh

2、hgcl

2、hgo,它们因溶解度低,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能力很弱,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具有剧烈毒性的甲基汞,也称汞的甲基化。

微生物合成甲基汞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

在好氧条件下主要形成脂溶性的甲基汞,可被微生物吸收、积累而转入食物链,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在厌氧有酶催化下,主要形成二甲基汞,它不溶于水,在微酸性环境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为甲基汞。

汞对植物的危害因作物的种类不同而异,汞在一定浓度下使作物减产,较高浓度下甚至可使作物死亡。

植物吸收和累积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

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

不同植物对汞吸收能力是:

针叶植物>落叶植物;水稻>玉米>高果>小麦;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

土壤中汞含量过高,汞不但能在植物体内累积,还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引起植物汞中毒,严重情况下引起叶子和幼蕾掉落。

汞化合物侵入人体,被血液吸收后可迅速弥散到全身各器官,当重复接触汞后,就会引起肾脏损害。

2.3.镉

镉主要来源于镉矿、冶炼厂。

因镉与锌同族,常与锌共生,所以冶炼锌的排放物中必有zno、cdo,它们挥发性强,以污染源为中心可波及数千米远。

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是镉污染的重要来源。

镉被土壤吸附,一般在0-15cm的土壤层累积,15cm以下含量显著减少。

土壤中的镉以cdco

3、cdpo4

2、及cdoh2的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是在ph>7的石灰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镉的形态可划分为可给态和代换态,它们易于迁移转化,而且能被植物吸收,不溶态镉在土壤中累积,不易被植物吸收,但随环境条件的改变二者可互相转化。

如土壤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于迁移;土壤处于氧化条件下(稻田排水期及旱田)镉也易变成可溶性,被植物吸收也多。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着力,因而镉易在土壤中造成蓄积。

镉在土壤中吸附迁移还受伴随离子如zn2+、pb2+、cu2+、fe2+、ca2+等的影响,如锌的存在就可抑制植物对镉的吸收。

镉是植物体不需要的元素,但许多植物均能从水中和土壤中摄取镉,并在体内累积。

累积量取决于环境中的镉的含量和形态。

镉在植物各部分分布基本上是:

根>叶>枝的干皮>花、果、籽粒。

水稻研究表明同样规律,即主要在根部累积,为总量的82.5%,地上部分仅占17.5%,其顺序:

为根>茎叶>稻米>糙米。

土壤中过量的镉,不仅能在植物体内残留,而且也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危害。

镉能使植物叶片受到严重伤害,致使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根系受到抑制,造成生物障碍,降低产量,在高浓度镉的毒害下发生死亡。

镉对农业最大的威胁是产生“镉米”、“镉菜”,人食用这种被镉污染的农作物,则会得骨痛病。

另外,镉会损伤肾小管,出现糖尿病,镉还会造成肺部损害,心血管损害,甚至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2]的报道。

2.4.铅

铅是土壤污染较普遍的元素。

污染源主要来自汽油里添加抗爆剂烷基铅,汽油燃烧后的尾气中含大量铅,飘落在公路两侧数百米范围内的土壤中。

另外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煤的燃烧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在矿山、冶炼厂附近土壤含铅量高达1500mg/kg以上[3]。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中的铅也大量进入农田,一般进入土壤中的铅在土壤中易与有机物结合,不易溶解,土壤铅大多发现在表土层,表土铅在土壤中几乎不向下移动。

植物对铅的吸收与积累,决定于环境中铅的浓度、土壤条件、植物的叶片大小和形状等。

植物吸收的铅主要累积在根部,只有少数才转移到地上部分。

积累在根、茎和叶内的铅,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受害。

铅对植物的危害表现为叶绿素下降。

阻碍植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

谷类作物吸铅量较大,但多数集中在根部,茎秆次之,籽实较少。

因此,铅污染的土壤所生产的禾谷类茎秆不易作饲料。

铅对动物的危害则是积累中毒。

铅是作用于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毒物,能与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酶和氨基酸内的官能团络合,干扰机体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活动,导致对全身器官产生危害。

2.5.铬

铬的污染源主要是铬电镀、制革废水、铬渣等。

铬在土壤中主要有两种价态:

cr+6和cr3+。

土壤中主要以三价铬化合物存在,当它们进入土壤后,90%以上迅速被土壤吸附固定,在土壤中难以再迁移。

cr+6毒性大,其毒害程度比cr3+大100倍。

而cr3+则恰恰相反,cr3+主要存在于土壤与沉积物中。

土壤胶体对三价铬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并随ph的升高而增强。

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固定能力较低,仅有8.5%~36.2%。

不过普通土壤中可溶性六价铬的含量很小,这是因为进入土壤中的六价铬很容易还原成三价铬,这其中,有机质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还原作用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已证明,在ph6.5—8.5的条件下,土壤的三价铬能被氧化为六价铬,同时,土壤中存在氧化锰也能使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因此,三价铬转化成六价铬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植物对铬的吸收,95%蓄积于根部。

据研究,低浓度cr+6能提高植物体内酶活性与葡萄糖含量,高浓度时,则阻碍水分和营养向上部输送,并破坏代谢作用。

铬对人体与动物也是有利有弊。

人体含铬过低会产生食欲减退等症状。

而cr+6具有强氧化作用,对人体主要是慢性危害,长期作用可引起肺硬化、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甚至引发癌症[5]。

2.6.砷

土壤砷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尘、尾矿与含砷农药,燃煤是大气中砷的主要来源。

通常砷集中在表土层10cm左右,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可淋洗至较深土层,如施磷肥可稍增加砷的移动性。

土壤中砷的形态按植物吸收的难易划分,一般可分为水溶性砷、吸附性砷和难溶性砷,通常把水溶性砷、吸附性砷总称为可给性砷,是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

土壤中砷大部分为胶体吸收或和有机物络合——螯合或和磷一样与土壤中铁、铝、钙离子相结合,形成难溶化合物,或与铁、铝等氢氧化物发生共沉。

ph和eh值影响土壤对砷的吸附,ph值高,土壤砷吸附量减少而水溶性砷增加;土壤在氧化条件下,大部分是砷酸,砷酸易被胶体吸附,而增加土壤固砷量。

随eh降低,砷酸转化为亚砷酸,可促进砷的可溶性,增加砷害。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有机态砷后可在体内逐渐降解为无机态砷。

砷可通过植物根系及叶片的吸收并转移至体内各部分,砷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器官。

作物根茎叶、籽粒含砷量差异很大,如水稻含砷量分布顺序是稻根>茎叶>谷壳>糙米,呈自下而上递降变化规律。

砷中毒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砷对植物危害的最初症状是叶片卷曲枯萎,进一步是根系发育受阻,最后是植物根、茎、叶全部枯死。

砷对人体危害很大,在体内有明显的蓄积性,它能使红血球溶解,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具有遗传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等[5]。

3.治理措施

土壤受污染后,蓄积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能迁移到水、空气和植物中,最终进入人体。

土壤污染一旦形成,就会造成长远的影响,而且难以消除。

因此,我们应以“预防为主”,积极做好土壤的保护工作。

土壤污染的防护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源,同时对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

生物防治土壤污染物质可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净化土壤。

如羊齿铁角蕨属的一种植物,有较强的吸收土壤重金属能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率可达到10%,连种多年可使土壤镉含量降低50%。

施加抑制剂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种抑制剂,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减少作物吸收,如使用石灰可增加土壤ph,使铜、锌、汞、镉等金属或氢氧化物沉淀。

据实验,施用石灰后稻米含镉量可降低30%。

碱性磷酸盐可与土壤中的镉形成磷酸镉沉淀,对消除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增施有机肥有机胶体和粘土矿物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有一定吸附力。

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砂性土壤,能促进土壤对土壤有毒物的吸附作用,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

加强水浆管理水稻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可影响水稻土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淹水可明显抑制水稻对镉、铜、铅、锌的吸收,落干将促进水稻的吸收。

客土、深翻被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壤,若面积不大,可用客土换土法,对换出土壤要妥善处理,防止次生污染。

亦可将污染土壤翻到下层,深埋程度以不污染作物而定。

参考文献

[1]吴沈春等环境与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9[2]陈炳卿等食品污染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2x.7[3]刘静玲等环境污染与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2x.2[4]胡望钧等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xx.3[5]徐厚恩等中国污染物有毒危险性评价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xx.5

第三篇: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周敏王安群

地球岩石圈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漫长的地质变化后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和人类之间保持着一种自然平衡关系,土壤和其他环境因素一样对人类起作用,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土壤环境,他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和能量,再以“三废”形式向土壤系统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然后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人吃了污染的粮食、蔬菜等食物后,重金属元素就在人体蓄积,产生各种危害,所以充分认识土壤污染及危害,保护土壤,防治污染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1土壤重金属污染

在土壤的无机污染物中,突出表现为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铅、镉、汞、砷、铬、铜、铁、锌等,砷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行为与来源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列入重金属类进行讨论。

就对植物需要而言,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元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如镉、汞、铅等,另一类是植物正常发育所需元素,且对人体又有一定生理功能,如铜、锌等,但过多会发生污染,妨碍植物生长发育。

同种金属,由于它们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不同,其迁移转化特点和污染性质也不同,因此在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时,不仅要注意它们的总含量,还必须重视各种形态的含量。

汞土壤的汞污染主要来自于污染灌溉、燃煤、汞冶炼厂和汞制剂厂(仪表、电气、氯碱工业)的排放。

如一个700兆瓦的热电站,每天可排放汞215公斤,估计全世界仅由燃煤而排放到大气中的汞,一年就有3000吨左右。

含汞颜料的应用、用汞做原料的工厂、含汞农药的施用等也是重要的汞污染源。

汞进入土壤后95%以上能迅速被土壤吸持或固定,这主要是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

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无机态与有机态,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正常eh和ph范围内,汞能以零价状态存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特点。

植物能直接通过根系吸收汞,在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可能是在土壤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甲基汞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无机汞有hgso

4、hg(oh)

2、hgcl

2、hgo,它们因溶解度低,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能力很弱,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具有剧烈毒性的甲基汞,也称汞的甲基化。

微生物合成甲基汞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

在好氧条件下主要形成脂溶性的甲基汞,可被微生物吸收、积累而转入食物链,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在厌氧有酶催化下,主要形成二甲基汞,它不溶于水,在微酸性环境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为甲基汞。

汞对植物的危害因作物的种类不同而异,汞在一定浓度下使作物减产,较高浓度下甚至可使作物死亡。

植物吸收和累积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

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

不同植物对汞吸收能力是:

针叶植物>落叶植物;水稻>玉米>高果>小麦;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

土壤中汞含量过高,汞不但能在植物体内累积,还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引起植物汞中毒,严重情况下引起叶子和幼蕾掉落。

汞化合物侵入人体,被血液吸收后可迅速弥散到全身各器官,当重复接触汞后,就会引起肾脏损害。

镉镉主要来源于镉矿、冶炼厂。

因镉与锌同族,常与锌共生,所以冶炼锌的排放物中必有zno、cdo,它们挥发性强,以污染源为中心可波及数千米远。

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是镉污染的重要来源。

镉被土壤吸附,一般在0-15cm的土壤层累积,15cm以下含量显著减少。

土壤中的镉以cdco

3、cd(po4)

2、及cd(oh)2的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是在ph>7的石灰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镉的形态可划分为可给态和代换态,它们易于迁移转化,而且能被植物吸收,不溶态镉在土壤中累积,不易被植物吸收,但随环境条件的改变二者可互相转化。

如土壤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于迁移;土壤处于氧化条件下(稻田排水期及旱田)镉也易变成可溶性,被植物吸收也多。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着力,因而镉易在土壤中造成蓄积。

镉在土壤中吸附迁移还受伴随离子如zn2+、pb

2、cu2+、fe2+、ca2+等的影响,如锌的存在就可抑制植物对镉的吸收。

镉是植物体不需要的元素,但许多植物均能从水中和土壤

中摄取镉,并在体内累积。

累积量取决于环境中的镉的含量和形态。

镉在植物各部分分布基本上是:

根>叶>枝的干皮>花、果、籽粒。

水稻研究表明同样规律,即主要在根部累积,为总量的8215%,地上部分仅占1715%,其顺序:

为根>茎叶>稻米>糙米。

土壤中过量的镉,不仅能在植物体内残留,而且也会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危害。

镉能使植物叶片受到严重伤害,致使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根系受到抑制,造成生物障碍,降低产量,在高浓度镉的毒害下发生死亡。

镉对农业最大的威胁是产生“镉米”、“镉菜”,人食用这种被镉污染的农作物,则会得骨痛病。

另外,镉会损伤肾小管,出现糖尿病,镉还会造成肺部损害,心血管损害,甚至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2]的报道。

铅铅是土壤污染较普遍的元素。

污染源主要来自汽油里添加抗爆剂烷基铅,汽油燃烧后的尾气中含大量铅,飘落在公路两侧数百米范围内的土壤中。

另外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煤的燃烧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在矿山、冶炼厂附近土壤含铅量高达1500cmökg以上[3]。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中的铅也大量进入农田,一般进入土壤中的铅在土壤中易与有机物

结合,不易溶解,土壤铅大多发现在表土层,表土铅在土壤中几乎不向下移动。

植物对铅的吸收与积累,决定于环境中铅的浓度、土壤条

件、植物的叶片大小和形状等。

植物吸收的铅主要累积在根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