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847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docx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

教学后记

教材定制/提高课堂效率/内容可修改

Aformofmathematicsteachingreflection:

teachingpostscript

教师:

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

教学后记

教材说明:

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小学数学科目,主要用途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用数字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在能严谨地思考,并有更多良好的解决方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

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后记,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教学后记应记点什么呢?

  一、记教学中的设计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一节内容时,我曾在新课伊始设计了如下一道练习: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在折叠着的角上剪一刀,就在纸的中间剪了一个洞(如下图),问如此重复折剪10次后并能剪出多少个洞?

  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该题一出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有的用笔在纸上试画,找规律,但画到对折4次的情形时,就有点困难了;有的干脆用纸折叠10次;再剪一刀,但折叠到7次时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怎么办?

这一问题虽难,但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了非揭开“奥秘’不可的强烈探求欲望.最终,有学生从简单情形入手,用纸剪出几种特殊的简单情况;再去找规律;得出共有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个洞.由于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

  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如此将上述设计体会记录下来,并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记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有一次,我在讲授函数的值域时,曾讲了这样一道题:

若函数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的值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当时我认为这道题并不困难,事实上,要使它的值域为R,只要真数取到全体正实数即可,因而只须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的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即可.

  然而无论我怎么讲;学生仍是茫然,而且由于在这道题的讲解上花了过多时间,导致教学内容也没完成.课后我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原来学生把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能取到一切正数,理解为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恒大于0,所以他们认为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才对…….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在讲解这题以前先补充两个问题:

  

(1)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的值域是什么?

  

(2)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的值域是什么?

  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多了.

  从此我在讲解例题时尽量做到适当“低起点,小步走”,对学生感觉有困难的例题在讲解时注意巧设坡度,由浅入深.而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从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建议,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三、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解这样一道题:

  设双曲线的方程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上一点P到右焦点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不存在。

  当我提问学生时,许多学生回答的是“B”,根据学生的叙述了解其解法如下:

  解法一:

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由双红线的定义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故正确的结论为(B)。

  解法二:

设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又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故正确的答案为(B)。

  分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即除了考虑条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还要注意条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和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于是,我在以后讲解任何数学的定义、公式和法则时都会着重讲清其适用条件或应注意的地方。

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

例如,在一次数学复习课上,我曾把2000年高考理科学14题作为例题:

如下图,椭圆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的两焦点为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点P为椭圆上的动点,当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

  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当时我讲了两种解法:

  解法一:

椭圆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的两焦点为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当点P在上半椭圆上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为钝角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①

  设点P坐标为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则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代入①,整理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等价于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将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代入,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解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当点P在下半椭圆上时,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解法二:

同上,由余弦定理可知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为钝角的另一充要条件是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等价于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即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将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代入,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解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一位同学在我讲完了这两种方法以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解法:

由于椭圆的对称性,只考虑点P自长轴的右端点运动至短轴的上端点B的过程。

当点P重合于A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随着点逐渐向点B运动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逐渐增大,由锐角到直角,再由直角的钝角,当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时,点P在以椭圆两焦点的连线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为直径的圆上,这时点P坐标满足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与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联立,并消去y,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解得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由此可得当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为钝角时,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这个同学在解这个题时合理运用了运动变换的思想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运算量,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五、记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总之,教学后记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能使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与时俱进。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byfoonshionEducationResearchCent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