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五年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20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诊断学五年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五年制.docx

《诊断学五年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五年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学五年制.docx

诊断学五年制

《诊断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010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英文名称:

Diagnostics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学时:

108学时(理论学时:

60学时),(实验、实践、讨论学时:

48学时)

学分:

4.0学分

适用专业: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定向培养)

预修课程(编号):

人体解剖学(0101029)组织学与胚胎学(0101070)生理学(010201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0601P)病理生理学(0102030)病理学(0103010)药理学(0701010)医学影像学(1010031)。

建议教材: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诊断学》第七版,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学科,是在学习了基础医学课程之后,为过渡到临床学科而开设的课程。

它论述疾病发生时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讲解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巧;学习如何用科学的逻辑程序和方法去识别、判断疾病,以揭示其本质、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是通向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通过课堂教授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强烈的爱伤观念,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为医学生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重点讲授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诊断思维和病历书写等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总学时数108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48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2.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

3.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学时安排: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4.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四)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及临床实践中学习相关理念。

第一篇问诊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2.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特殊情况的问诊。

(二)学时安排:

2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问诊的方法与技巧、问诊的内容及特殊情况的问诊(1学时)

(1)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消除患者不安情绪,使用过渡语言,提问系统性和目的性,避免医学术语等)

(2)问诊的内容:

①一般项目,

②主诉,

③现病史,

④既往史,

⑤系统回顾,

⑥个人史,

⑦婚姻史,

⑧月经史和生育史,

⑨家族史。

(3)特殊情况的问诊(缄默、焦虑、重症和晚期患者、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

2.常见症状:

发热、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呕血与便血、腹痛与腹泻、抽搐与惊厥、意识障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掌握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3.了解各症状的鉴别诊断。

(二)学时安排:

大课22学时

(三)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8-10个常见症状重点讲授,并结合具体症状讲解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其他症状供学生自学与参考。

1.发热(2学时)

(1)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3)发热的发生机制

(4)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

(6)问诊要点。

2.咳嗽、咳痰、咯血(2学时)

(1)咳嗽、咳痰、咯血的发生机制。

(2)咳嗽、咳痰、咯血的病因。

(3)咳嗽、咳痰、咯血的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与相应疾病的关系。

(5)问诊要点。

(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3.胸痛、呼吸困难(3学时)

(1)胸痛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2)重点讲述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①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②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③其他原因(如代谢性、神经精神性等)

4.呕血与便血(2学时)

(1)呕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鉴别。

(2)便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

5.腹痛与腹泻(2学时)

(1)腹痛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3)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6.黄疸(2学时)

(1)黄疸的概念、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黄疸的病因分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辅助检查手段、伴随症状。

(2)病史采集要点

①确定是否黄疸。

②黄疸的起病。

③黄疸伴随的症状。

④黄疸持续时间与波动情况。

⑤诊治经过。

⑥黄疸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⑦相关疾病和病史。

7.水肿、紫绀(2学时)

(1)水肿病因、分类及特点;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2)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

8.抽搐、惊厥与头痛(3学时)

(1)抽搐、惊厥与头痛的病因、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

9.意识障碍(2学时)

(1)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10.少尿、无尿与多尿(2学时)

(1)少尿、无尿与多尿定义。

(2)病因与发生机制。

①少尿、无尿:

肾前性、肾源性、肾后性

②多尿:

肾脏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排尿性多尿、精神性多尿症

(3)少尿、无尿、多尿的问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

(四)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教学:

不独立安排,分配至各体检章节见习教学中。

教师示范典型症状患者的问诊,学生围绕常见症状进行问诊、分析常见症状的病因,以发热、胸痛等症状为例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习诊断程序和思路。

讨论、总结本节的内容和重点。

第二篇体格检查

基本方法及一般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

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了解正确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意义。

(二)学时安排: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2.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3.系统体格检查的概念。

4.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5.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6.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7.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2.见习教学:

观看体检视频,学习检查方法,识别异常体征;教师示范检查方法及要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讨论、总结本节的内容和重点。

头、颈部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眼球运动的检查及甲状腺眼征,扁桃体大小的分度,副鼻窦的检查,甲状腺大小的检查手法,颈部运动和血管检查,气管的位置及移动的意义。

2.熟悉:

头颈部的检查顺序。

辨认头颈部器官的正常和异常状态。

3.了解:

头颈部器官的异常体征以及与一部分临床疾病之间的联系。

(二)学时安排: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头面部检查

(1)头颅:

大小、形态、头发、囟门。

(2)眼:

视力、眉毛、眼睑、睫毛、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结合膜。

(3)耳:

外耳道、乳突、听力。

(4)鼻:

外形、分泌物、鼻翼煽动、副鼻窦有无压痛。

(5)口腔:

气味、唇、齿、舌、粘膜(注意麻疹粘膜斑)和咽峡、扁桃体。

(6)腮腺:

有无肿大、压痛。

2.颈部检查

(1)颈部运动:

强直、运动受限。

(2)颈部血管:

颈动脉、颈静脉。

(3)甲状腺:

大小分度、形状、硬度、部位、杂音、震颤。

(4)气管:

位置,移位的临床意义。

(四)教学方法:

1.通过教具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2.结合视听教材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3.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进行头颈部检查的能力。

实习后,写出头颈部体检部分的病历。

4.讨论和总结头颈部检查的要点,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胸廓、肺部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熟悉:

胸廓、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3.了解:

乳房视诊与触诊方法。

(二)学时安排:

6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廓:

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乳房的检查:

视诊、触诊(自学)

4.肺部的检查:

(1)视诊:

呼吸运动、呼吸频率与节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

胸廓扩张度、语音振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语颤强弱的正常分布,语颤病理性增强、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

(3)叩诊:

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叩诊与直接叩诊。

叩诊音的种类:

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应用。

(4)听诊:

①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

②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

③啰音:

啰音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④语音共振:

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⑤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等。

(四)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教学:

观看体检视频。

教师示范检查手法与要点,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方法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师指导学生体检模具、听诊软件的使用,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

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

讨论和总结胸部检查的要点,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结合实习示范讲授;肺叶及胸膜的体表解剖自学。

心血管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

(2)根据视、触、叩诊确定心脏大小、掌握心浊音界的测量。

(3)第一和第二心音鉴别要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临床常见杂音的特点。

(4)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2.熟悉

(1)心前区隆起、异常搏动、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正常心音的产生机理。

第二心音强度、性质变化及分裂的临床意义。

(3)熟悉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肿瘤扑落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的听诊特点与临床意义。

(4)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的鉴别、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5)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6)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3.了解

(1)额外心音的产生机理。

(2)血压水平的定义及分类、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二)学时安排:

9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心脏:

(1)视诊

①心前区隆起及其临床意义。

②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③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①二步法触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②心前区及其它部位:

异常搏动、震颤、摩擦感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①心脏叩诊方法与顺序

②正常心脏浊音界、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4)听诊

①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②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③心率与心律,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④心音的变化:

第一、第二心音的强度、性质的改变与分裂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

⑤额外心音:

常见额外心音及其临床意义。

⑥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临床意义。

听诊要点:

注意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强度、传导方向。

⑦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2.血管:

(1)脉率及脉律、脉搏的紧张度、强弱、脉波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血压测量、血压标准及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3)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后,由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正常心脏的视、触、叩、听诊检查及血压测量的方法。

2.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模拟人与心脏听诊软件等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实习后,写出心血管检查记录(包括病史及体征)。

4.实习结束前讨论和总结心血管检查的要点。

5.自学:

心脏的解剖与体表投影的关系。

6.提供心脏体检多媒体课件及介绍诊断学网站供同学课后强化学习。

腹部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学时安排:

6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1)望诊

①腹部外形;

②呼吸运动;

③腹壁静脉曲张;

④蠕动波;

⑤皮肤及其它。

(2)触诊

①触诊方法;

②触诊内容:

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3)叩诊

①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②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4)听诊

①肠鸣音;

②振水音;

③血管杂音。

3.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腹膜炎。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一)目的要求: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2.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提供声像教材自学)

2.脊柱:

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神经系统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颅神经、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二)学时安排: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颅神经、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跖反射。

(2)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

踝挛及髌阵挛。

(3)病理反射:

①Babinski征

②Oppenheim征

③Gordon征

④Horrmann征

(4)脑膜刺激征:

①颈项强直

②克尼格(Kerning)征

③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第二篇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2.了解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老年人的体格检查及重点体格检查。

(二)学时安排:

大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全面、系统、合理的顺序及技巧。

1.熟记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2.特殊情况及体格检查。

(四)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教学:

观看全身体检视频,之后教师选择典型病例示范并带领学生进行全身体检。

临床见习后每个学生写出规范病历格式的检查记录,交教师修改。

 

第三篇病历书写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了解病历各种医疗文书书写的种类、格式和内容以及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二)学时安排:

大课2学时,实验4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历书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各种种类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

3.常用医疗文件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4.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教学:

教师选好病例,学生分组采集病史、体检,学生根据患者病史、体检结果、有关的辅助检查资料编写成完整的病历,每人写2份。

交教师修改后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发现病历书写中普遍存在或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篇器械检查

心电图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2.熟悉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3.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4.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二)学时安排:

实验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2.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

3.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4.扼要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1)左、右房、室肥大

(2)过早搏动

(3)心房颤动

(4)房室传导阻滞

(5)异位性心动过速

(6)心肌缺血、心肌梗塞

(四)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2.以讲图形特点为主,采取边讲解,边看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3.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三、考核方式

闭卷+实验课成绩

四、成绩评定

闭卷×70%+实验课成绩×30%

审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