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2912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21 地理计算能力.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1地理计算能力

专题21地理计算能力

[高考命题展望]

近年考试试题中的地理综合计算题,从解题思维过程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二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

1.图形计算综合题该类试题大多以示意图或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计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判断、评价相关地理信息。

2.表格型计算综合题该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概念、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物。

3.图表结合型计算综合题该类试题以图像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图、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项,是上述两种题型的综合。

4.文字材料型综合题该试题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材料中提供的有效计算信息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主干知识串讲]

网络构建

 

源:

K]

 

要点梳理

1.地球和地图

知识内容

计算要求

基本方法与技巧

注意点

地球

①地理坐标(经纬度)

②经线或纬线长度、球面距离

①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②1º经线长为111km,1º纬线长为111cosφkm〔其中φ为纬度〕;

球面距离是两点所构成大圆的劣弧

地图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等值线

知识内容

计算要求

基本方法与技巧

注意点

等高线

①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

②陡崖高差

①绝对高度(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水深度=某地低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两地海拔之差

②陡崖高差(n-1)d≤△H﹤(n+1)d〔其中n表示陡崖等高线的重叠数,d表示等高距〕

图示中的海岸线是0米等高线(即海平面)

等温线

①温差

②气温垂直递减率

③气温梯度

①温差=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数值差

②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

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③气温梯度=单位距离的气温差

气温梯度反映单位距离之间的气温变化幅度

等压线

①气压差

②水平气压梯度

①气压差=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差

②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反映风力的强弱

3.地球运动规律

知识内容

计算要求

基本方法与技巧

注意点

地球自转线速度

①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

②其他纬线上的自转线速度

①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1670km/h

②其他纬线上的自转线速度Vø=1670cosφkm/h〔其中φ为纬度〕

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是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的一半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

某一天太阳直射点纬度

①太阳直射点一年移动4个黄赤交角的度数,每日大约移动0.26°(23.5°×4÷365日)

②具体以赤道或回归线为起点,根据距两分两至日的时间天数乘以每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

昼夜长短

昼长或夜长时间

①某地昼长等于所在纬线圈的昼弧度数除以15º

②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③夜长=日出时刻×2

赤道终年昼长为12小时。

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极昼、极夜范围

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

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90°-直射点纬度

②极昼的纬度范围(与直射点同一半球):

90°-直射点纬度→极点

③极夜的纬度范围(与直射点不同半球):

90°-直射点纬度→极点

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①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其中直射点为90º,晨昏线上各地为0º

②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φ-δ∣(H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φ为所求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值冬半年取-值>)

或:

H=90°-纬度差(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

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º,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4.时间

知识内容

计算要求

基本方法与技巧

注意点

地方时

某一时刻某地的地方时

①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

00,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

②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º,地方时相差4′(东加西减)

①图示中找出12:

00、6:

00、18;00、0:

00时刻所在的经线

②正相对的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12小时

时区和区时

①某地所在时区

②某一时刻某地的区时

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º,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②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的区时

③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个时区,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东加西减)

④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差=所求时区的区时(东加西减)

①图示中找出12:

00、6:

00、18;00、0:

00时刻所在的经线

②北京时间为东8区区时,世界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为0时区区时

“今日”与“昨日”范围

①“今日”范围

②“昨日”范围

①“今日”范围:

地方时0:

0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日界线)

②“昨日”范围:

180°经线(日界线)向东至地方时0:

00经线

00经线为0:

00经线,全球平分为两个日期;1800经线为0:

00经线,全球各地处在同一天

5.水文、水系

知识内容

计算要求

基本方法与技巧

注意点

流域径流量

流域径流量

河流径流量=流域内降水量-流域内蒸发量

河流(或瀑布)落差

①河流落差

②瀑布落差

①河流落差=河流上游与下游的相对高度(即两地海拔之差);②与陡崖高差相同,即(n-1)d≤△H﹤(n+1)d〔其中n表示瀑布处等高线的重叠数,d表示等高距〕

①河流上、下游不在等高线上,河流落差只是某一取值范围;②等高线图中,在河谷处出现等高线重叠即有瀑布

水库坝高、坝长

①水库坝高

②水库坝长

①水库坝高:

根据等高线图中的高程定坝高

②水库坝长:

根据等高线图中的水平距离定坝长

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埋藏深度

某地潜水埋藏深度=某地海拔高度-潜水位高度

6.社会经济现象

知识内容

计算要求

基本方法与技巧

注意点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国家(或地区)人口总量/国家(或地区)面积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人口迁移率

人口迁移率

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数量/人口总数

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迁移引起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总数/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经济活动区位分析和布局效益

经济活动布局效益(利润)

经济活动布局效益(利润)=收入-成本

交通速度和流量

①交通工具速度

②交通线路流量

①交通工具速度=路程/时间

②交通线路流量是某一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过量

要点串讲

一、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

寻找时间计算的切入点

在计算时间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切入点,既可提高做题速度,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方法如下:

(1)依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

由于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所以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依据太阳直射点确定地方时:

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3)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确定地方时:

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又叫晨线与昏线的相接点)的时间不是12点就是24点,由相切点沿经线向赤道方向走,进入的是白天,相切点的时间为12点,反之为24点(或0点)

(4)依据晨昏线确定日期:

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春分日)前后或9月23日(秋分日)前后,而且全球尽夜平分,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6时,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8时。

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昼时,这一天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夜时,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

【例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8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8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月2日15时B.10月2日3时  C.10月1日15时D.10月1日3时

【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对时区、日界线的理解和换算能力。

由于飞行14小时加入考题,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上海与旧金山的时差为(8+8)为16个小时,上海早于旧金山(东早于西),我们先不考虑飞机飞行时间,当上海10月1日17时飞机起飞一瞬间,旧金山的区时即为10月1日1时(比上海晚16小时),再加上飞机飞行了14小时,到达旧金山时,当地时间为10月1日1时加上14小时,即为10月1日15时

【答案】C

【例2】图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B.8日8时

C.7日8时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析】由“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推知北半球7月前后为昼长夜短,图左侧为昼,因此与经线斜交的虚线为晨线,并且通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时间为6时正;右侧与经线重合的虚线应判断为两侧不同日期的界线:

180º经线,因日界线与180º经线不完全重合,附近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这一已知条件。

可判断甲地在日界线之西为8日。

根据地方时间计算公式可推算出甲地所在经线时间为8时。

找到第1题的正确答案,又知道四个选项地名的经纬度大致位置就可判断第2题的准确答案为A。

【答案】1D2A

二、陡崖相对高度计算

1.一般陡崖相对高度

 

 

上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就是用陡崖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相减(H<400-200=200),最小高差就是用相交于陡崖上的等高线中最大数字减最小数字得出最小高差(H≥350-250=100),即图中陡崖的高差范围是:

100≤H<200。

2.特殊陡崖相对高度

靠海的陡崖,其相对高差的计算不能用上述方法,因为海面以下陡崖部分是看不到的,如下图:

图中最小高差的计算方法与上图相同,还

是用相交于陡崖上的两条等高线的数字相减,而

最大高差就不同了,因为图中0米已是海平面,

最大高差只能从海平算起。

故图中陡崖的高差

范围是:

200≤H<300

最大高差

【例3】读等高线图,判断1--2题。

1.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59米B.99米

C.199米D.259米 

2.图中悬崖的相对高差为

A50≤H<300

B100≤H<250

C150≤H<250

D150<H<250

【解析】悬崖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介于250~300之间;而悬崖的相对高差中的最小高差为相交于悬崖上的等高线中最大数字(250)减最小数字(100),而最大高差为悬崖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相减(300-50=250)

【答案】1D2C

三、极昼地区最小太阳高计算方法

方法一:

设当地的地理纬度为X,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Y,则最小太阳高度(H小)的计算公式为:

H小=(X+Y)-90°

方法二:

某地最小太阳高度等于该地地理纬度与该日极昼起始点的纬度差

【例4】根据下图判断该地纬度及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天顶

25°

太阳

 

【解析】设该地纬度及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为X、Y,图中25°与5°分别是该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太阳高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90°-(X-Y)=25°X=80°

(X+Y)-90°=5°Y=15°

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可知该地为北半球,故该地地理纬度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分别为80°N、15°N。

【答案】80°N15°N。

四、高考地理计算综合题的类型

1.图像型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大多以示意图或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计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象。

1

4

7

10(月)

0

40

80

120

160

200

240

0

-20

20

40

温度(°C)

降水量(mm)

流量(m3/s)

1

4

7

10(月)

1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例5】读我国某河流水文站的气候直方图和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回答:

(1)7、8两月该地降水量约为_______mm.

(2)7、8两月降水约占年降水总量的(将正确的选项代标填入题后括号内)

A.33%B.43%

C.53%D.63%

(3)4月份的峰值流量达______m3/s,造成此峰值流量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它对农业生产的益处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统计图的阅读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正确把握统计坐标所表述的地理信息含义,然后读取答题所需的正确数据并加以计算推理。

(1)小题从图中分别读取7月与8月两个月的降水量约为220mm和180mm,两月之和约为400mm;第

(2)小题要分别读取1~12月的降水量,总和得到年降水总量,然而把7、8两月的降水量除年降水总量得到正确答案为C;第(3)小题则需根据读取的地理数据(130)来分析说明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答案为积雪融水和缓解春旱。

【答案】

(1)400

(2)C(3)130积雪融水缓解春旱

2.表格型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概念、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物。

【例6】下表中人口、GDP、铁路长度为1999年资料。

读下表,回答1~4题。

云南

贵州

陕西

甘肃

青海

人口(万人)

4192

371

0

GDP(亿元)

1856

912

1488

932

238

铁路长度(km)

1

2323

1092

年均降水量(mm)

1000~1500

1100~1400

500~1000

30~860

20~700源:

K]

面积(万k㎡)

38

17

19

39

72

1.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排列,各省依次是

A.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B.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

C.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D.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

2.各省人均GDP远低于全国人均6500元的水平,其中

A.云南的人均GDP约为5500元

B.青海的人均GDP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贵州的人均GDP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50%

D.陕西的人均GDP约为4100元

3.各地区降水存在差异()

A.青海因海拔高且多山而少雨

B.陕西的纬度介于云、贵和甘、青之间,故降水量也居中

C.云、贵秋季有丰沛的西南季风雨

D.甘肃部分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故降水量较少

4.交通一直是限制这些地区发展的因素。

青海省单位面积铁路线为15km/万k㎡,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为改变此状况,“十五”期间将建成()

A.青藏铁路B.青新铁路C.兰青铁路D.川青铁路

【解析】该组题是通过给出我国西部地区五省1999年的五组统计资料的数据,要求考生认真审题,仔细思考或计算。

第1题各省人口密度大小的排列,关键是要掌握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表中告诉了五省的面积和人口数,可计算出各省的人口密度:

云南约为110.3人/平方千米、贵州约为218.2人/平方千米、陕西约为190.4人/平方千米、甘肃约为65.2人/平方千米、青海约为7.1人/平方千米,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排列,各省依次是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故B项正确。

第2题考查各省的人均GDP情况,用表格中各省的GDP除人口数可得各省人均GDP的水平:

,云南约为4427元、贵州约为2458元、陕西约为4113元、甘肃约为3665元、青海约为4667元,陕西的人均GDP与选项D基本吻合,故D项正确。

第3题是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要地推导说明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各地区降水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4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的分布。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提出扩大西部铁路网,建设青藏铁路,题目中青海省“十五”期间将建成的铁路就是指由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段的青藏铁路,故A项正确

【答案】1B2D3D4A

3.图表结合型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以图像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图、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象。

是上述两种题型的综合。

【例7】人类不恰当活动,常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从而破坏了水体环境。

图1、图2及表格是黄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的实测结果。

据此回答:

(1)该河月均流量最低值与最高值之比约为________分之一。

(2)当地的黄金生产及造纸、食品加工等乡镇企业的排污造成该河段枯水期富营养化严重,在凌晨5:

00,河水的DO(溶解氧)含量的饱和度仅为____%,但在午后,DO出现过饱和,DO的饱和度可达110%。

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②____。

  

(3)因地制宜地控制该地水污染的措施有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柱状图的读图能力和学生对环保知识关心和了解的广度和深度,此类设问对教学和未来高考都具有导向性。

(1)小题要求考生从图1中读取流量最低值(3月)和最高值(7月)的数值进行比值计算,约为四分之一,可说明该可段枯水期流量很小,易造成水污染,为后面的答题打下伏笔,立意很好。

(2)小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考生首先从图2中读取凌晨5:

00的水温(约26℃)及DO的数值(约5.7),再查表读取26℃时DO的饱和值应为8.00,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二者之间的百分比约为68~72%。

原因分析需从影响DO的因素水温高低和光合作用入手,根据所供材料和有关生物知识分析得出:

①是水温增加,饱和值下降;②是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产氧量增加。

第(3)小题需要考生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既要从材料的分析、计算中寻找治理对策,又要对水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有较全面的认识,答案可组织为:

污染较重的小工业停产;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调整生产过程,适当洪水期排污等。

【答案】

(1)四

(2)68~72%(答案数值在此范围内均可得分)①水温升高,饱和值下降;②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产氧量增加。

(3)污染较重的小工业停产;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调整生产过程,适当洪水期排污等。

4.文字材料型计算题该试题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材料中提供的有效计算信息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例8】山西大同市位于40°N、113°E,平均海拔约为817米,7月地面平均气温约为23°C。

根据上述资料,推测大同市东南方的“北岳”恒山主峰(海拔2017米)的气温。

【解析】山顶气温=23-(2017-817)×0.6÷100=15.8。

【答案】15.8°C。

【热点话题】

“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进行文字正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是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的能力之一。

地理计算试题既能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地理计算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同时在解答中有时还会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

地理计算类型多样,常见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知识内容

计算问题

地球地图

球面距离、区域面积、比例尺换算等

等值线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高距、陡崖高差、温差、气温垂直递减率、气压梯度等

地球运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昼夜长短、极昼极夜范围、正午太阳高度等

时间

地方时、区时、日出日落时间、地球上某一天范围等

水文、水系

河流(或瀑布)落差、流域径流量、水库坝高、坝长和蓄水、潜水埋藏深度等

社会经济现象

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迁移率、城市化水平、经济活动区位分析和布局效益、交通速度和流量等

地理计算试题以其可选用的材料内容丰富、信息载体简洁、题型灵活多变,而成为近年文综(地理)高考的常见试题。

复习中要扎实掌握和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精选典型的例题进行训练,学会地理计算试题解答的一般思路、方法与技巧,尤其要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抓住解题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因此,加强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养成良好的学科分析思维习惯,进行必要的一定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专题复习的主要目标。

【高考冲刺演练】

读某地等高线图(图中单位:

米),回答1~2题。

1.图中M处地形顶部的海拔高度范围可能是

A.50m—60mB.55m—65mC.60m—70mD.65m—75m

2.图中M处地形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①19米②23米③37米④43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由子午线的北端顺时针到某一直线量得的水平夹角,叫该直线的方位角。

某地某日日出时太阳的方位角为75°。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地一定位于北半球   B.该地该日日落西北

C.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D.该地该日日出东南

4.几天后在该地测得的日出时刻太阳的方位角为76°,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B.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C.地球公转速度在减慢D.长江流域正处于“梅雨”季节

1947年5月1日伴随着迎接全中国解放的隆隆炮声,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诞生。

读表,回答5~6题。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新疆

青海

人口(万人)

2367

526

2562

1925

518

耕地(万公顷)

500.5

132.6

484.9

398.57

68.8

草地(万公顷)

8666.7

260

1606

7312.06

3859

GDP(亿元)

1403.36

265.3

983.0

1364.65

263.12

5.各省人均拥有的耕地和草地面积

A.新疆人均耕地与内蒙古接近B.青海人均草地比内蒙古多2倍

C.甘肃人均耕地和草地都最少D.宁夏人均耕地少于内蒙古

6.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①年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