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33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doc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摘要】:

民国企业家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长卷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商业,以民族工业为经济基础,以帮助社会为企业目的,实践“实业救国”。

与此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乡。

他们努力办好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创造了中国工商业的辉煌成就。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对激励现代企业家和纪念民国企业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企业有责,民族兴衰,企业有责,国家强盛,企业有责。

民国企业家们在初办实业时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在如此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心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家的兴亡,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血,积极投身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中去。

他们不仅看重自己的企业,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承担。

张謇的“南通模式”,卢作孚的“宜昌大撤退”等是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现代企业家学习。

一、实践实业救国

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实践自己的思想观念、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民国企业家们纷纷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一)、以民族工业为经济基础

1.张謇张謇经商的动机,与赚钱无关。

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最远还去过朝鲜,当状元时已年过不惑,自然不再年少轻狂。

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

他主张“实业救国”,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他认清了当时社会经济从根本上是以工业生产推动的事实,以纺织业为基础开展创业。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当时中国的原棉、矿产资源为洋人所用,不但经济上损失很大,而且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中国的民族独立就会相当艰难。

2.范旭东范旭东幼年丧父,靠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是他幼小的心灵种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

他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共度应用化学,看到日本的快速发展,以强凌弱,在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他跟家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立下“工业救国”的志向并身体力行。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

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

(二)、以帮助社会以企业目的

民国企业家一开始办企业是为了对抗外国资本的经济入侵,但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那种最初的“激情’’就演变成担负,他们开始对社会责任的全面考虑。

而这种责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持续的,通盘的计划。

张謇在通海是这样,卢作孚在重庆也是一心系着整个社会。

1924年前后,卢作孚深感到军阀混战的时势,纷乱的政治不可以凭依,开始考虑找一项有关国计民生、有发展前途的事业,转向以经济为中心,萌生了创办实业的念头,想把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结合起来。

1925年,他离开成都通俗教育馆之前,已和朋友具体讨论过办航业的办法。

他认为“航业是一切事业之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诗句启发这位四川之子选择了交通运输业。

在整个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民生公司为报效国家,收取极为低廉的运费,兵工器材每吨只收30~37元,其他公物40元,民间器材也只收60~80多元一吨,而外国轮船要收300~400元。

民生公司经由宜昌抢运入川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旅客,共约64000多人。

其中抢运入川的学校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航空机械学校、中央陆军学校、国立戏剧学校等数十所。

二、致力公益事业

承担社会责任,从造桥修路到捐资助学,或兴办学校,近代企业家对公益事业热忱始终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历届政府的鼓励。

他们的作为早已超越一般做善事、关心公益的层面,而是体现了近代企业家群体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推动城市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用意。

(一)、兴办学校

1.荣氏兄弟他们知道人才是事业的基础,人才的盛衰关系到国运的隆替,而中国人才不多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不普及。

1906年,荣氏兄弟在无锡梁溪河畔的荣巷创办第一家公益小学,两年后,又办了第一所竞化女子小学。

从1906年到1915年的不足10年间公办了8所男女小学。

1919年,荣氏兄弟创办公益工商中学,前后用去25万。

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张謇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还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二)、举办慈善事业

在中国,由社会团体举办慈善事业自古有之,但直至民国时期它才首次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形式。

民国时期,灾害频发,战乱连年,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中央政府为维护统治,疲于应付各种事变。

即使有心顾及黎民,也因庞大的军费开支而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政府救济不力,大量的救济工作便只得由慈善组织来承担。

这一时期,无论是慈善团体的数量,还是慈善家群体,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张謇早期的赈灾慈善事业,主要包括1884年苏北河堤漫决后建常乐镇社仓,1886年鼓励农民赊购蚕桑,1888年申请恢复海门溥善堂,1895年后经营家庙义庄、社仓、开路、垦荒,1898年创办常乐二十八圩社仓,1903年捐款修建新育婴堂,1912年设立贫民工场,1916年创办残废院,1921年创办养老院等等。

(三)、建设家乡

在卢作孚的社会事业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家乡重庆北碚的建设活动。

他在北碚相继开办了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三峡染织厂,促成洪济造冰厂利用水力,创办地方医院、图书馆、公共运动场、平民公园、嘉陵江日报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各类民众学校等。

在抗战中,北碚聚集了近20个国家一流的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学者。

成为抗战中国区绝无仅有的“世外桃源”。

三、承担企业责任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习惯等。

民国企业家们积极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他们做到了维护员工权益、不断创新强大企业、遵循商德功德、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等等,下面将从三方面论述。

(一)、努力办好企业

范旭东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

碱厂开工之初,生产很不正常,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

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

在永利碱厂略有盈余后,范旭东于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碱厂。

该厂于1934年7月在南京长江北岸六合县境内的卸甲甸动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

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

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

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

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二)、维护员工权益

穆藕初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厂内实行科学管理,在狠抓纪律化、标准化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艺术化,以使工人不感到工作为痛苦,而是一种乐趣。

他在厂区里设俱乐部,办图书室,并提倡工人在工余时间要学习、看书,为此在自办的夜校里他还时常亲自给工人讲课。

在当时的一次讲话中,他说:

"鄙人之视众工人皆至尊重,以工人之精神为我业之资本,以待兄弟之心待工人,故幸不至于失工人心。

“工厂是靠工人赚钞票的,工人是我们当老板的衣食父母,哪个老板对工人不好,就是不孝。

”,这句话出自新中国建国前的资本家刘鸿生之口。

今天,资本家又为数不少了,但能像刘鸿生这样对待员工的有多少?

(三)、企业经营管理

“火柴大王”刘鸿生并不满足于火柴市场上的成就,坚持“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经营理念。

1923年正式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厂,开始了水泥业的创业过程。

1926年,刘鸿生又购进章华毛纺厂,成了刘鸿生的滚滚财源之河。

1926年10月,刘鸿生的中华煤球厂试车竣工,从此开始生产煤球。

为了解决所属企业的保险业务,刘鸿生于1927年与上海银行的陈光甫等组织成立了大中华保险公司。

1931年,刘鸿生又投资于金融业,他用自己的主要房地产—企业大楼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抵押借款100万元作为资本,开办中国企业银行。

这一金融机构为他在其他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据1926年的资料统计:

在煤炭销售业13个单位投资137448元,在煤炭采掘业7个单位投资164004元,在码头仓储业3个单位投资1630475元,在水泥业1个单位投资665500元,在纺织业5个单位投资42784元,在其它工业9个单位投资76556元,在交通运输业4个单位投资19357元,在金融业8个单位投资141865元,在其它方面的7个项目投资26560元,总计在10个部门62个单位投资3156148元,平均每项投资50906元,以后刘鸿生又在搪瓷等部门投资,使刘鸿生企业集团形成了资本投向多元化。

四、结语

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的道德础。

社会责任感缺失,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会影响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角,在社会活动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只有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国时期企业家虽然各自背景迥异,但都是怀着“实业救国”的共同信念,在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同时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同时努力传播爱国思想。

他们虽然是资本家,但无不怀着崇高的爱国精神担起了挽救与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担,承担起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今天,我们的民族工商业阶层人才辈出,有不少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

民国企业家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不仅要在这一代商人身上传承,更要不断地传承下去,为中国工商业的振兴富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宗普.张謇与慈善事业之初探。

百度文库

[2]张謇。

百度百科

[3]民国企业家论张謇卢作孚。

豆丁网

[4]卢国纪.我的父亲卢作孚。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傅国涌.大商人。

中信出版社,,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