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本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875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薏苡仁《本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薏苡仁《本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薏苡仁《本经》.docx

《薏苡仁《本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薏苡仁《本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薏苡仁《本经》.docx

薏苡仁《本经》

薏苡仁(《本经》)

薏苡仁(《本经》)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均系栽培。

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原植物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或阴湿山谷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耐肥,各类土壤均可生长。

味甘淡,性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

临床用名有苡仁、炒薏苡仁。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味苦,微寒。

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名医别录》:

无毒。

主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本草拾遗》:

主不饥,温气,轻身。

煮汁饮之,主消渴,煞蛔虫,根煮服堕胎。

《药性论》:

能治热风,筋脉挛急,能令人食。

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

昔马援煎服之,破五溪毒肿。

《开宝本草》:

味甘,微寒,无毒。

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本草图经》:

苡仁,心肺之药多用之。

故范汪治肺痈,仲景治风湿、胸痹,并有方法。

《济生方》治肺损咯血,以熟猪肺切,蘸苡仁末,空心食之。

薏苡补肺,猪肺引经也。

赵君猷言屡用有效。

《本草衍义》:

《本经》云:

微寒,主筋急拘挛。

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缩短故挛急不伸。

此是因热而拘挛也,故可用薏苡仁。

若《素问》言因寒则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凡用之须倍于他药。

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

盖受寒即止能使人筋急;受热,故使人筋挛。

若但热而不曾受,又亦能使人筋缓。

受湿则又引长无力。

《汤液本草》:

气微寒,味甘,无毒。

《本草》云:

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其根能下三虫。

仲景治风湿燥痛,日晡所剧者,与麻黄杏子薏苡仁汤。

《本草衍义补遗》:

寒则筋急,热则筋缩。

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

若受湿则弛,弛因于宽而长。

然寒与湿未尝不挟热,三者皆因于湿热。

外湿非内湿,有以启之,不能成病。

故湿之病,因湿面为多,而鱼与肉,继以成之者,甘滑、陈久、烧炙、辛香、干硬,皆致湿之因,宜戒哉。

丹溪先生详矣,又若《素问》言,因寒则筋急,不可更用此也。

凡用之须倍于他药。

引物力势和缓,须倍用即见效。

盖受寒使人筋急,受热使人筋挛,若但热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缓,受湿则又引而长无力也。

《本草纲目》:

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

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

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

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古方小续命汤注云:

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

张师正《倦游录》云:

辛稼轩忽患疝疾,垂坠大如杯。

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柬壁黄土炒过,水煮为膏服,数服即消。

稍沙随病此,稼轩授之亦效。

《本草》薏苡乃上品养心药,故此有功。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

炊饭食,治冷气。

煎饮,利小便热淋。

《本草经疏》:

薏苡仁正得之燥气,兼禀乎天之秋气以生,故味甘淡,微寒无毒。

阳中阴,降也。

经曰: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又曰:

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

此药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久服轻身。

总之湿邪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中焦治,中焦治则能荣养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脉也。

甘以益脾,燥以除湿,脾实则肿消,脾强则能食,湿去则身轻,如是则以上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简误:

薏苡乃除湿燥脾胃之药,凡病人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

妊娠禁用。

《本草蒙筌》:

味甘,气微寒。

无毒。

近道俱出,真定郡名,属北直隶。

者良。

专疗湿痹,且治肺痈。

筋急拘挛,屈伸不便者最效;此湿痹证。

咳嗽涕唾,脓血并出者极佳。

此肺痈证。

除筋骨邪入作疼,消皮肤水溢发肿。

利肠胃,主渴消。

久服益气轻身,多服开胃进食。

但此药力和缓,凡用之时,须当倍于他药尔。

右挖根煮汁,可攻蛔堕胎。

肺痈服之,亦臻神效。

谟按:

《衍义》云:

《本经》谓主筋急拘挛,须分两等,大筋缩短,拘急不伸,此是因热拘挛,故此可用;倘若因寒筋急,不可用也。

又云:

受湿者亦令筋缓。

再按丹溪曰:

寒则筋急,热则筋缩。

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

若受湿则弛,弛因于宽长。

然寒于湿未尝不挟热,而三者又未始不因于湿。

薏苡仁去湿要药也。

二家之说,实有不同。

以《衍义》言观之,则筋病因寒、因热、因湿皆可用也。

盖寒而留久,亦变为热。

况外寒湿与热皆由内湿启之,方能成病。

内湿病酒面为多,鱼肉继以成之。

若甘滑、陈久烧炙、辛香、干硬皆致湿之因,宜戒之。

谓之曰:

三者未始不因于湿,是诚盲者日月,聋者雷霆欤。

《本草乘雅》:

薏谐意。

意者,脾藏之神用,故主脾藏失用,致肝木萎厥,遂成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耳。

即经所谓:

有伤于筋,欲以吾意纵之屈伸,其若不容,及土失留碍,致已所不胜这风,吸引同类之湿,相合而成痹闭不通者,仁唯解孚,下行生气而甲拆之。

似与乙木之轴轧而上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药性解》:

薏苡仁,味甘,微寒,无毒,入肺、肝、脾、胃、大肠五经。

利肠胃,消水肿,祛风湿,疗脚气,治肺痿,健脾胃。

按:

薏苡仁总理湿热,故入上下五经。

盖受热使人筋挛,受湿使人筋缓者,可用;若受寒使人筋急者,忌之。

势力和缓,须多用见效。

《药鉴》:

气微寒,味甘平,无毒。

主筋急拘挛,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

肺痈脓血,干湿肺气。

丹溪曰:

寒则筋急,热则筋缩,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是热与寒未尝不挟湿而成,然外湿非内湿有以启之,亦不能成。

至湿之病,或因酒面为多,而鱼肉继成之。

若烧炙香辛坚硬之物,皆致湿之因也。

孕妇所禁。

《景岳全书》:

味甘淡,气微凉。

性微降而渗,能去湿利水。

以其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

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脓,利膈开胃。

以其性凉,故能清热,止烦渴上气。

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

《本草备要》:

补脾胃,通行水。

甘淡。

微寒而属土,阳明药也。

胃。

甘益胃,土胜水,淡渗湿。

泻水所以益土,故健脾。

治水肿湿痹,脚气疝气,泄痢热淋。

益土所以生金,故补肺清热。

色白入肺,微寒清热。

治肺痿肺痈,咳吐脓血。

以猪肺蘸苡仁米服。

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风热筋急拘挛。

厥阴风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阳明为本。

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

阳明虚则宗筋纵弛。

故经曰:

治痿独取阳明。

又曰: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盖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阳明湿热上蒸于肺,则肺热叶焦,气无所主而失其治节,故痿躄。

薏苡理脾,而兼清热补肺。

筋寒则急,热则缩,湿则纵然寒湿久留,亦变为热,又有热气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湿者。

薏苡去湿要药,因寒因热。

皆可用也。

《衍义》云:

因寒筋急者不可用。

恐不然。

但其力和缓,用之须倍于他药。

杀蛔堕胎,炒熟微研。

《本经逢原》:

薏苡甘寒,升少降多,能清脾湿,祛肺热,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皆宜用为下引,又能利筋去湿,故《本经》治风湿痹,拘急不可屈伸之病。

盖治筋必取阳明,治湿必扶土气。

其功专于利水,湿去则脾胃健而筋骨利,痹愈则拘挛退而脚膝安矣。

然痹湿须分寒热,盖寒则筋急,热则筋缓,大筋受热弛纵,则小筋缩短而挛急不伸,故宜用此。

若因寒筋急而痛者,不可用也。

其治虚人小便不利,独用数两,水煎数沸,服之即通。

若津枯梗秘,阴寒转筋,及妊娠禁用,以其性专下泄也。

取根捣汁,治蛔攻心痛,生根下三虫。

又肺痈以根汁冲无灰酒服,初起可消,已溃可敛,屡效。

《本草崇原》:

薏苡仁,米谷之属,夏长秋成,味甘色白,其性微寒,禀阳明金土之精。

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者,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盖宗筋润,则诸筋自和。

机关利,则屈伸自如。

又,金能制风,土能胜湿,故治久风湿痹。

肺属金而主气,薏苡禀阳明之金气,故主下气。

《本草求真》:

[批]清肺热,除脾湿。

薏苡仁专入肺、脾、胃。

书载上清肺热,下理脾湿,以其色白入肺,性寒泻热,味淡渗湿故也。

然此升少降多,凡虚火上乘,而见肺痿肺痈,因热生湿,而见水肿湿痹,脚气疝气,泄痢热淋,并风热筋急拘挛等症,皆能利水而使筋不纵弛。

筋为厥阴所主,而亦藉于阳明胃土以为长养。

盖阳明胃土,内无湿热以淫,则肺上不熏蒸焦叶,而宗筋亦润,宗筋润则筋骨束而机关利,所以痿厥多因肺热焦叶,机关不利,而治痿则独取于阳明,故薏苡清热除湿,实为治痿要药。

震亨曰:

寒则筋急,热则筋缩。

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

若受湿则弛,弛则引长。

然寒与湿未尝不挟热。

三者皆因于湿,然外湿非内湿启之不能成病。

故湿之为病,因酒而鱼肉继之。

甘滑、陈久、烧炙并辛香,皆致湿之因也。

筋急寒热皆有,因热筋急,当用薏苡清热除湿;因寒筋急,法当散寒除湿,似不宜用薏苡泻热之剂。

汪昂不然《衍义》之说,亦非确论。

非若白术气味苦温,寒性不见,号为补脾要药矣。

此止清热利水之味,用于汤剂,性力和缓,须倍他药。

若津枯便秘,阴寒转筋,及有孕妇女,不宜妄用,以性专下泄也。

《得配本草》:

甘淡。

微寒。

入足阳明、手太阴经气分。

除筋骨中邪气不仁,筋受寒则急,热则缩,湿则弛,寒热皆因于湿也。

利肠胃,消水肿。

合郁李仁更效。

治肺痿肺痈,开心气,并治脚气、筋急、拘挛。

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弛。

利小便热淋。

杀蛔堕胎。

配附子,治周痹;配桔梗,治牙齿痛;配麻黄、杏仁、甘草,治风湿周痹;佐败酱,化脓为水;蘸熟猪肺,治肺损咯血。

微炒用,治疝气;引药下行,盐水煮,或用壁土炒;治泻痢,糯米拌炒;治肺痈、利二便,生用。

肾水不足,脾阴不足,气虚下陷,妊妇,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

苡仁气微寒,秉天秋金之燥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和,阴也。

《经》云:

“湿热不攘,则大筋短软而拘挛。

”苡仁气微寒,清热利湿,所以主筋急拘挛而不可屈伸也。

久风,长久之风也,风淫末疾,所以手足麻木而湿痹生焉,苡仁甘寒,其主之者,甘以行之,寒以清之也。

微寒禀秋金之燥气而益肺,肺气治则下行,故主下气。

《神农本草经读》:

夏长秋成,味甘色白,秉阳明金土之精,金能制风,土能胜湿,故治以上诸疾。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甘,微寒。

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专除阳明之湿热。

下气。

直达下焦。

久服轻身益气。

阳明气利则体强而气充也。

其根下三虫。

除阳明湿热所生之虫。

薏苡仁甘淡冲和,质类米谷,又体重力厚,故能补益胃气,舒筋除湿中虚,故又通降湿热使下行。

盖凡筋急痹痛等疾,皆痿证之类。

《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薏苡为阳明之药,故能已诸疾也。

《本经疏证》:

《灵枢·经筋篇》谓,筋寒则收引,热则纵弛,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者,不合。

盖筋之为物,寒则坚劲,坚劲则短缩,热则软缓,软缓则弛长。

此为不挟湿者言也,若挟湿,则大筋横胀,横胀则软短,小筋纵伸,纵伸则弛长,遇湿遂胀,凡物皆然,特能短而不能劲,此所以与因寒而缩者异。

虽然,寒收热纵者理之常,故其应速,大缩小伸者理之变,其应必迟,何也?

则以湿热不攘句见之,盖因于湿,首如裹,此时尚未挟热也,湿性最迟,至其化热,已非一朝一夕之故,既已化热,尚不除而去之,以渐而渍而渍于筋,至筋被湿而胀焉,则盖迟之又久矣。

玩本经久风湿痹久字,正与是义相孚,何者?

夫筋急拘挛,不可屈伸,焉知其不缘被寒而收引,乃可更用微寒之意苡,惟筋急拘挛不能屈伸之属于久风湿痹者,方见其不因于寒,以始传寒中,末传热中,原外感之常理耳,虽然,以从容不迫之薏苡,而主筋急拘挛不能屈伸之久风湿痹,得毋贻养痈之咎欤?

夫处性亦各有当矣,薏苡作穗结实于插禾之前,而采掇必于获稻之后,冲冒湿热,以成其体,饱吸秋肃,以练其质,惟其久而成就,是以专治积渐而致之病,决难速愈,又岂得以贻患诮之,比之天门冬治暴风湿偏痹,所谓各行其是,功足相侔者也。

夫胜湿以燥,驱热以凉,敛胀以肃,且筋属于肝,筋病则肝病,肝病者必以肺胜之,是薏苡之色白气凉性降者,可不谓非肺之象形,惟其象肺,是以又能下气耳。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以通呼吸,其所以能上注于肺者,实由于脾。

脾合于肾以至肺,肺气合于心以归肾,如环无端,乃能运血气,营阴阳,若胃气虚,则脾不上升,湿盛化热,还凑于胃脘之阳以伤气,胃阳亢则肺不下降,热盛生湿,还迫于脾脏之阴以伤血。

伤气者肺受之,故或阻其气,为胸痹偏缓,或损其阴,为肺痿肺痈,或肆其所胜,为筋急拘挛;伤血者脾受之,故或下陷为泄,或旁溢为水,或渗壅经络为久风湿痹,或溜阻下部为颓疝重坠。

薏苡生于平泽,气寒味甘,是水土合德,乃结实于盛夏,是润下之气,还就炎上,而采实期于秋末,是热浮之气,反归凉降,有合于胃达地气,而后不病于湿之化热,更合于胃达天气,而后不病于热之化湿,举前证胥能治之。

故寇氏曰,脾健则能运化阴阳,脾之不健,多困于湿,薏苡健脾,惟使脾肺肾之气得畅,使湿不留而已,故去湿即能清热,所谓阴阳合而气生,阴阳和而气行是也。

论者谓益气除湿和中健脾,薏苡与术略相似,而不知其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也。

盖以云乎气,则术温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则术甘辛而薏苡甘淡,且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为迥不相侔也,此其义盖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曰湿家身烦疼,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夫身烦疼者,湿而兼寒,一身尽疼者,湿而兼风,寒从阴化,风从阳化,故身烦疼者属太阳,发热日晡所剧者属阳明,属太阳者宜发汗,属阳明者宜清热,发汗所以泄阳邪,清热所以折阳邪,质之以用术用桂者为发汗,薏苡则为清热矣。

虽然,薏苡既治风湿,又主筋急拘挛,不能屈伸,彼风湿相搏,骨节疼烦,不得屈伸,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独不用薏苡何耶?

夫适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风湿痹,非治暴风湿痹者也,然则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非暴病耶,玩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之因,决知其似暴病实非暴病也,发热日晡所剧,风与湿势将化热,故以薏苡合麻黄杏仁甘草,迎其机而夺之,彼风湿相搏者上,既冠以伤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入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姜,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术,其不能杂入薏苡决矣,术与薏苡,非相反相恶也,既用此即不用彼者,无他,术性急,薏苡性缓,合而用之,恐其应速则嫌于缓,应迟又伤于躁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注家于缓急二字,或指为筋之引纵,或指为痛之休作。

殊不知痛仅胸痹中一证,胸痹者不必尽痛,筋之系头项手足者,即为引纵,未必竟由胸痹,胸痹而并有筋病,亦非引则纵,非纵则引,又未必乍纵乍引。

故注缓急者,当阐明缓急之故,确指缓急之据,然后其证可得而明也。

夫胸痹缓急,在素问灵枢,固无及之者,言他证之缓急,则有矣。

寒热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甚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此可见二跷之缓急素于目矣。

经筋篇,足阳明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而为澼,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此可见阳明之缓急系于口矣。

今但曰胸痹,而不言痛,是其无痛可知,曰缓急,则又可知如跷之于目,阳明之于口,有急处,有缓处矣。

何以知之?

巢元方曰,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甚者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

孙真人盖亦云然,夫阳明之口颊,未必一中于寒,一中于热,左右并时也,必其寒中于左,逼热于右,寒中于右,逼热于左,故一缓一急,同时俱发耳。

然则五脏六腑之寒气,因虚而上冲于胸膈间者,何能不冲于此,逼热于彼乎?

寒冲于左,逼热于右,则左急而右缓;寒冲于右,逼热于左,则左缓而右急。

附子治急者也,薏苡治缓与急者也,使合而治之,不畏治急多治缓少耶,玩方中二味成剂之意,薏苡固不能驱上冲之寒,而附子确足以助补逼之热,故不稍杀其热,则附子之治寒不专,不振散其寒,则薏苡之清热难恃,且薏苡原能下气,附子本以逐痹,寒既自下而上升,故下气之物,不嫌倍于逐痹,热缘被逼而偏驻,故逐痹之物,何妨峻于下气,因制剂之料量,洞识为病之根由,即注家之笼统含糊,均可于此察之矣。

然则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治肠痈,亦有缓急可言耶?

夫身甲错,是急之微,腹皮急,是急之甚;按之濡是缓之形,如肿状是缓之著。

盖湿气瘀血盘踞于内,热将酿热成痈,而先格寒于外,故其病为内缓而外急也。

夫腹无积聚,是内热未甚,身无热,则外寒方猖,正格热于内,内热将甚之兆也,故其脉为数。

不然,焉有肠内生痈,犹可用附子之理哉?

虽然,湿与血踞于肠,终竟内有根而外无根,无根者易倾,有根者难拔,故附子之追寒破结,仅十七分之二,而清热去湿之薏苡,既有十分,又益之以败酱五分,俾解热毒而钟生气,于瘀浊垢秽之中生气昌,斯瘀浊垢秽行矣。

或谓肠痈脉数用附子,肿痈脉迟紧反用硝黄,何故?

盖玩两条之旨,肠痈病在小肠,小肠者水谷杂居,故为太阳寒水之腑;肿痈病在大肠,大肠者有滓秽而无水,故为阳明燥金之腑。

太阳者多血少气,阳明者多气多血,气属阳,血属阴,则阳明之易为燥热,较之太阳殊矣。

然则何以证其为太阳与阳明?

夫身无热,脉数,太阳也;发热,汗自出,小便自调,阳明也。

服药后小便当下,小肠也;服之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大肠也。

以燥金之府,最易化热之区,而所用者硝黄,犹不可证以薏苡为君附子为佐者,非欲其入寒水之腑,多血少气,最难化燥之区耶?

薏苡非入小肠之物,小肠有湿热则用之,此可见某药入某经某脏某腑之为凿矣。

《本草新编》:

薏苡仁,味甘,气微寒,无毒。

入脾、肾二经,兼入肺。

疗湿痹有神,舒筋骨拘挛,止骨中疼痛,消肿胀,利小便,开胃气,亦治肺痈。

但必须用至一、二两,始易有功,少亦须用五钱之外,否则,力薄味单耳。

薏仁最善利水,又不损耗真阴之气。

凡湿感在下身者,最宜用之。

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人见用药之多,动生物议,原未知药性,无怪其然。

余今特为阐明,原世人勿再疑也。

凡利水之药,俱宜多用,但多用利水之药,必损真阴之气,水未利,而阴且虚矣,所以他利水之药,不敢多用。

惟薏仁利水,而又不损真阴六气,诸利水药所不及者也。

可以多用,而反不用,与不可多用,而反大用者,安得有利乎。

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

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或问薏仁味薄而气轻,何以利水之功犹胜?

盖薏仁感土气而生,故利气又不损阴。

所以可多用以出奇,而不必节用以畏缩也。

或问薏仁有取之酿酒者,亦可藉为利湿之需乎?

夫薏仁性善利湿,似乎所酿之酒,亦可以利湿也。

然用薏酒以治湿,而湿不能去,非特湿不能去,而湿且更重,其故何哉?

酒性大热,薏仁既化为酒,则薏仁之气味亦化为热矣,既化为热,独不可化为湿乎。

湿热以治湿热,又何宜哉。

此薏仁之酒,断不可取之,以治湿热之病也。

或问薏仁可以消瘴气,而未言及,岂忘之耶?

非忘也。

薏仁止能消湿气之瘴,而不能消岚气之瘴。

虽岚气即湿气之类,然而湿气从下受,而岚气从上感,又各不同。

薏仁消下部之湿,安能消上部之湿哉。

或问薏仁得地之燥气,兼禀乎天之秋气,似与治痿相宜,何子忘之也?

亦未曾忘也。

经曰:

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胃与大肠也。

二经湿热则成痿,湿去则热亦随解。

故治痿者,必去湿也。

吾前言用薏仁至一、二两者,正言治痿病也。

天下惟痿病最难治,非多用薏仁,则水不易消,水不消,则热不能解,故治痿病断须多用耳。

推之而凡有诸湿之症,无不宜多用。

正不可因铎之未言,即疑而不用也。

或问薏仁功用甚薄,何不用猪苓、泽泻,可以少用见功,而必多用薏仁,何为乎?

不知利水之药,必多耗气,薏仁妙在利水而又不耗真气,故可重用之耳。

《本草分经》:

甘、淡,微寒,而力和缓。

益胃健脾,渗湿行水,清肺热,杀蛔。

《本草思辨录》:

李濒湖云:

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

刘氏驳之,则云: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所以能注于肺者,实用于脾。

脾气合于肾以至肺,肺气合于心以归肾,此三阴之气,谓之元气,即中气也。

然若胃阳虚,则脾之地气不升元气,即中气也。

然若胃阳虚,则脾之地气不升于天,势必湿盛化热凑于胃脘之阳以伤气。

胃阳亢,则肺之天气不降于地,亦必热盛化湿,还迫于脾脏之阴以伤血。

伤气者肺受之,为胸痹偏缓;甚或肺阴大损,为肺痿肺痈;更因伤气而病乎藏血之肝,为筋急拘挛。

伤血者脾受之,为肠胃不利,甚或脾气大虚,为水肿为久风湿痹,且移患于下部为疝。

凡此皆胃气之病于上下者也。

薏苡生于平泽,气寒味甘,水土合德,乃实结于盛夏,则润下之气,还就炎上;而采实在于秋末,则热浮之气,又归凉降。

有合于胃达地而不病于湿之化热,更合于胃达天气而不病于热之化湿。

举前证胥能治之。

夫中气不病于湿,即不病于热,除湿而即能清热者,非胃之专功而胃第为之枢也。

如李氏言,泛泛与燥湿健脾者同论,将所谓清热、疗痿、和血、润筋者,归于何地乎?

然薏苡为益中气之要药,而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厚集以投,亦不能奏的然之效。

又云:

此言筋挛,乃湿热伤血而病于筋膜干者,《经》所谓大筋软短是也。

肝藏血而主筋,湿热固血分之病也。

按李说固未中肯綮,而刘氏张皇幽眇,致多委折。

微论脏腑阴阳升降出入,不尽如其言。

而即其言复之,实亦有自呈其阙者,不能为讳焉。

伤气之内,插入更因伤气一句,是以筋急拘挛,为尽属伤气之传变。

伤血宁无真正血证,而猥以肠胃不利等四项当之。

皆意为牵合,无与实理。

薏苡能使胃阳不虚,胃阳不亢,又能使脾合肾以至肺,肺合心以归肾,宜乎用处至赜,如四物四君子之类,何以古方选入者,如晨星之落落?

况云须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则固知薏苡不能兼揽众长,而又何为滥许之乎?

薏苡能使湿不化热,热不化湿,自是除湿而亦清热,乃又云除湿而即能清热,岂并薏苡之气寒而亦忘之乎?

即以薏苡为除湿,而又云薏苡润筋,是视薏苡与牛膝无二矣。

牛膝治筋膜干之四肢拘挛不可屈伸,以其根柔润而中有白汁也。

润筋者不能除湿,除湿者不能润筋,理固然也。

肝藏血而主筋,然筋病不得竟指为血病,此亦不容不辨者矣。

《本经》一书,原有汉人羼入之句,其精奥处,则字字金玉,决非圣人不作。

如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数语,真万世矩矱。

自《千金》、《外台》以及后相传之佳方,凡用薏苡仁者,必兼有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证,寒挛用为佐使,亦取其能舒筋。

古方小续命汤注云:

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

李氏以加薏苡为扶脾益肝,不知其舒筋之妙,可谓愦愦。

又薏苡仁丸治胁痛,胁痛非肝病耶?

妊妇禁服薏苡,非以其泻肝堕胎耶?

然则肝之合筋,薏苡安得非肝药。

不解金元以来,竟无一人阐及。

天门冬主暴风湿痹,薏苡仁主久湿痹,久字固大有意在,盖风湿痹非寒药所宜,风湿久而不解,则寒将化热,如《金匮》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是寒,发热日晡所剧是寒化之热,麻黄所以驱寒,薏苡所以除热。

无热非薏苡责也。

凡此所治,悉与《本经》符合。

再以薏苡体之,《纲目》载马志云:

薏苡取青白色者良。

苏颂云:

薏苡结实青白色。

雷敩云:

薏苡颗小,色青味甘。

据此,薏苡决非纯白。

苗发于仲春与色青,得木气为多。

实采于九秋与色白,得金气亦多。

色青兼白,则为金木相媾。

味甘而淡,则入胃不入脾。

主疏泄者肝,司肃降者肺,胃亦传化不行之腑,是肺肝挟金木之威,直走而下,由胃而小肠而膀胱,皆其所顺由之路,且气寒复归于肾,湿何能不去?

后人以利小便治疝,皆深得此意。

刘氏以实结盛夏,为润下之气还能炎上。

不知实结盛夏,是水不畏火,不畏火则制火。

水自就水,奚肯就火。

《本经》下气二字,又包有至理如此。

刘氏以此之筋挛为筋膜干,余既略驳之矣。

考刘氏此篇宗奭曰一段加注云:

受湿则筋缓,然浊即化热,湿合于热则伤血,血不能养筋则又挛缩。

筋挛固有因血虚者,而此则不然。

邹氏云:

筋之为物,寒则坚劲,坚劲则短缩;热则緛缓,緛缓则弛长。

此为不挟湿者言也。

若挟湿则大筋横胀,横胀则緛短;小筋纵伸,纵伸则弛长。

凡物皆然。

物能短而不能劲,与因寒而缩者有异。

按黄胀之说,未经人道,较刘氏自胜。

然《灵枢》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是緛短时湿已化热。

盖初虽横胀,不致短缩,惟化热之后,所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者,遂渐被其烁,筋为之缩。

云“不攘”,则热由湿化,已非一日,与《本经》之言如出一辙。

薏苡止泄热驱湿而筋即舒,试之屡验。

若伤血而待养血,则不能如是易矣。

《本经》久风湿痹,系于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下,明其病之属筋,而上下文若断若续,几索解不得。

《金匮》胸痹缓急一条,正为《本经》点睛。

胸痹即风湿痹,在手足为不可屈伸,在胸为一缓一急,皆久而后成,皆筋病也。

缓急二字,前人注多支吾,惟邹氏于《灵》、《素》之言阴蹻阳蹻与足阳明颊筋,推类以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