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95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

第19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

数量

规模

功 能

工业革命前

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工业革命后

增加

扩大

扩展

“二战”以后

继续增加

继续扩大

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并填表。

1.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

(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A: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B: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C:

就业机会多;D: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E: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表现: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4.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深度思考1】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出两者的区别。

提示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在材料图中一般斜率较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环境影响面面观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

(3)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深度思考2】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的气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非常广泛

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

2.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长期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持续的产生作用。

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差异分析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

50~70年代

20世纪

70~80年代

20世纪80

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4.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018·豫北七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下图示意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

(1)~

(2)题。

(1)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化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解析 第

(1)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问题突出一般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B、C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化水平快速下降,故D项正确。

(2)题,从图中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推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故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 

(1)D 

(2)C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题目的分析思路

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考法一 城市化进程的判断

1.(2017·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下降,数量和企业总数有关,该年数量等于总数乘以百分比,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故选AD。

(2)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数量减少,郊区数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2004年之后,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BC。

答案 

(1)AD 

(2)BC

考法二 城市化状况分析

2.(2015·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

答案 D

3.(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完成

(1)~

(2)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

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

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第

(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1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2)题,1985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

(2015·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

完成

(1)~

(2)题。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

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

00B.12:

00C.14:

00D.18:

00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 第

(1)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

解题的关键是读图正确获取关于交通状况的信息。

据图知,拥挤路段主要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

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

(2)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钟摆”交通现象的含义,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

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

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

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

故D选项正确。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选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选项错误;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答案 

(1)A 

(2)D

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考法一 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分析

1.(2017·课标Ⅰ,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下题。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景观图差异的原因。

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既然都具有分离车道的功能,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管理差异所致。

故D正确。

答案 D

考法二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

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据此完成

(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

(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

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

故选C。

(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

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故选B。

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故选A。

答案 

(1)C 

(2)B (3)A

考法三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2015·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由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考法四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2015·课标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五 城市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5.(2014·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

(1)题,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握手楼”楼间距很小,说明寸土寸金,城市房价昂贵。

“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不能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

故选B。

答案 

(1)D 

(2)B

借题发挥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高

雨岛效应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

原因:

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干岛效应

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湿岛效应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城市人口规模

个数

>100万的大城市

4

100万~50万的中等城市

10

50万~10万的小城市

70

<10万的乡镇

13500

1.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2.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

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解析 第1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

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

故C正确。

第2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答案 1.C 2.D

(2018·江西鹰潭一模)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

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完成3~4题。

现状

圈层增长模式

双城增长模式

新城增长模式

市级

3.40

3.50

3.31

6.17

区级

1.86

1.95

1.84

1.87

综合

2.21

2.33

2.21

2.94

3.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

A.现状B.圈层增长模式

C.双城增长模式D.新城增长模式

4.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解析 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所以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C正确。

第4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故A正确。

答案 3.C 4.A

(2018·山西名校联考)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下图是流域型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上游城市(  )

A.资源的集聚效应强B.彼此联系能力强

C.多分布在沿边地区D.与海洋联系密切

6.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链来看,中游城市(  )

A.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工业制成品

B.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工业制成品

C.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初级原材料

D.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初级原材料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知,“上游城市”城市潜能小,城市间联系强度弱,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因此多分布在沿边地区,故选C。

第6题,要素的流动多从城市潜能较小的上游城市向城市潜能较大的下游城市汇集,中游城市处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故选B。

答案 5.C 6.B

(2018·蚌埠模拟)图1示意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图2所示)。

据此回答7~9题。

7.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

A.防止人为践踏B.美化城市环境

C.阻挡雨水杂物D.减少建设成本

8.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

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D.大气污染问题

9.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  )

A.高雄市B.重庆市

C.北京市D.乌鲁木齐市

解析 第7题,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

第8题,图2中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下渗。

第9题,四城市中高雄市纬度最低临海,海洋性特征显著,故高雄市降雨量最大,且降水频率更高,更易发生大范围积水。

所以路缘石高度最大。

答案 7.A 8.B 9.A

(2018·广东联考)下图为城市住宅用地的两种布局模式。

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目前很多住宅用地采用“大院式”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

A.地价低廉B.人口密度大

C.便于管理D.地形平坦

11.下列关于两种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院模式有助于功能混合布局

B.大院模式有助于节约城市用地

C.街区模式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街区模式有助于节约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