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81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传统 文化.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小学孙德凤2013.9

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内容:

《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

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

笠翁对韵(节选一)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3)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3、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内容:

《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

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

《笠翁对韵》(节选二)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

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

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2、指生背诵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

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泉对石,干对枝。

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小儿语(节选)

教学内容:

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

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

要求:

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

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

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

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经典回放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介绍《名贤集》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

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

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

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

(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

(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2、背诵课文学生试背、检查背诵3、联句游戏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

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

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

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

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

喜欢。

师:

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

重阳节。

师:

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

课件出示:

老爷爷,老奶奶图片。

师:

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

老爷爷,老奶奶。

师:

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

(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

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

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

老爷爷说:

“谢谢你。

”我说: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

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

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

师:

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

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

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

请举手。

(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4.集体朗读这首诗。

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

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

(板书诗题:

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

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

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

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

烧制陶器的人。

(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

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

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高楼大厦破草房)

6、引读:

哪些人住高楼大厦?

哪些人住草房?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

尽是什么意思呢?

(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

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

尽,挖完。

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

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

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

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

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

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

鳞鳞:

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

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

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

(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

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

(指名学生讲)6、尝试着背诵课文。

三.全班背诵诗。

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出示古诗《画鸭》2、读一读,背一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板书设计:

《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二、学习新课

1、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