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6903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毛概第四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第四章.docx

《毛概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四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第四章.docx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

1882年,马克思回答“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

P65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经济、文化)

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

②经济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国

E.人民民主专政

7.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A、B)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物质基础)

B.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C.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

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

E.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

8.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来源有(A、C、D)

A.没收官僚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陆续收回外国资本企业

D.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

E.没收个体经济

9.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1949年3月),毛泽东提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时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以下对这五种经济成分相互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A、C)

〔A〕国营经济成分领导其他四种经济成分

〔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国营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个体经济性质相同(都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

〔D〕合作社经济的前途是国营经济

〔E〕合作社经济的前途是私营经济

10.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指导性路线。

党中央制定这个路线的主旨是(B)

〔A〕变革经济体制〔B〕变革所有制(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C〕变革政治制度〔D〕变革生产力

辨析: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解题分析】

这句话具有片面性,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含有社会主义因素。

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合作形成的,从经营上来看,它接受国家监督;从所有权来看,国营经济参股部分属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资产;从发展方向来看,它朝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因此,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辨析: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两种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从而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

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见书

(3)两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和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和手段。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1)“一化”与“三改造”同时进行: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具有两个保障

“一五”计划——经济保障

“一届人大”——政治保障

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必要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标志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6.7%。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

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究竟走哪一条路呢?

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在1949年,不过是20.08亿元人民币(按1952年币值计算)。

中国的富农经济尤其弱。

据调查,大部分富农一年只雇78个劳动日。

靠中国这样的资本家、富农,能够把中国的资本主义一下子搞得那么发达吗?

他们到什么时候才能积累起巨额的资本,使得他们能够去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和现代化的农场呢?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如果走,那就得走西方国家同样的路,即通过到非洲去掠夺和贩卖奴隶,依靠殖民掠夺,依靠对农民的剥夺,依靠对工人的压榨来积累原始资本,就得通过社会两极分化来造成少数资本家,使多数人失去生产资料。

而这些对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的不相符的。

(2)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存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7.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在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正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和失败,……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正确的。

8.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9.相关练习题(2个选择题1个思考题)

1.把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是在(A)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1954年9月)

B.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C.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

D.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

思考:

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究竟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否定,还是在此基础上的调整、重组和完善?

(同上)

建国前三年的主要任务: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农业改造

思考:

全国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什么样的新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思路是什么?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在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广泛的个体农民所有制。

党中央对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极为关注,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

“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农业合作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而且在我国农村也极有实现合作化的可能性:

一是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并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促进了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指导工作上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合作社优越性更好地发挥。

但普通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创办的“穷棒子社”以及由此凝聚成的“穷棒子精神”,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进程,而且在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它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见书。

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

A.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形式:

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业合作化的原则: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3年底以前,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下半年,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由于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手工业改造的步骤和形式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1.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的性质是(B)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指初级合作社)

D.完全社会主义性质(指高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和平赎买: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见书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问题:

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而不是暴力没收?

1.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2.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有着长期的统一战线的关系。

3.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4.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在1953年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是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从1955年秋到1956年,主要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国家税收:

34.5%职工福利:

15%

企业公积金:

30%资本家红利:

20.5%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又将“四马分肥”改为定息制度,这是最高形式的赎买政策。

定息制度是指,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估价执行股份后,每年按股份分给资本家一定利息,其余利润由国家支配。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案例讨论: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

案例点评: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把企业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

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从本案看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对共产党改造政策逐渐拥护的心路历程。

4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

1.在中国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所采取的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D)

2.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D)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D.全行业公私合营

是(C)

A.公私兼顾B.劳资两利

C.四马分肥D.定息

在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在工业当中实行的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A、B、C)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经销代销

E.供销合作小组

6.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在利润分配方面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其中“四马”是指(A、B、C、D)

A.所得税B.公积金C.福利费

D.资方红利E.定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见书

2、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2)正确认识“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我们对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加以正确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也不是在实现社会主义方向、路线和最终目的上的问题,也不是总路线本身所造成的,而是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由于领导人的认识同正在变化中的实际相脱离而造成的。

其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正如邓小平所言,是在改造完成后很长时期内,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见书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