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7314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考点要求]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1.(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读标题,探内容

第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诗的中心事件(“溪行逢雨”)和写作对象(“与柳中庸”)。

第二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明了“吟”的写作对象(“三峡”)。

(2)读正文,明主旨

第一首:

该诗的“情语”是“那堪”一词,表达了思念友人的伤心之情。

第二首:

该诗的“情语”是“愁”一词,表达了愁并非因客观事物而生,而是从自己而生的道理。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的暗示是:

用典,景哀。

李诗鉴赏 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

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徐诗鉴赏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本诗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

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

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________来写愁。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就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猿声

题型归类:

形象鉴赏题

对应考点:

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问的是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首先要考虑有哪些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此外,两首诗一为唐诗,一为宋诗,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的特点也是解答的依据。

第一首诗全诗不见“愁”,但描写之景处处见“愁”,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第二首诗明显的是用典并点明“愁”字,另外,三、四句有以理写愁的特点。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题型归类:

表达技巧鉴赏题

对应考点: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2.(2015·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③乍雨初晴。

 ①律吕:

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

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出了写作对象——弹琵琶者,诗作可能是赞美其技艺的。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交代琵琶女弹奏地点的字是垆(酒肆),时节的词是落红,其弹奏曲调特点的字是雅,弹奏情感特点的字是幽,高度赞美其技艺的句子是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筝。

作者写对琵琶女情感态度的字是爱,写自己听的感受的词语是似醉还醒。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琵琶女技艺的赞美、曲折身世的同情,抒发了自己被弃无靠的漂泊之感。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①②③的作用是:

帮助理解词语。

鉴赏 此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

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

早年即有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

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

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

筝”之声可以比拟。

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的烦人还是“群喧夜寂”的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

读此词,不能轻忽“寄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醒”字。

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干是“浔阳”“月色”,再找出《琵琶行》中与之匹配的诗句,该诗涉及“浔阳”的有三句,涉及“月色”的有四句,各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题型归类:

思想内容把握题

对应考点: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题意,先理解、把握“描写角度”,再辨析“差异”点。

结合题意与词句,可供分析的“角度”有:

人物(弹琵琶者、“洗耳为渠听”者)与手法。

从人物角度分析,前者可选取乐曲的弹奏,如弹奏技巧、旋律变化、曲调特点等,后者可选取听者的反应,如感受、联想等。

从手法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至于上下片的描写侧重点不难把握。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题型归类:

表达技巧鉴赏题

对应考点: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请就上片所用的典故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君当垆卖酒、昭君出塞、化用《琵琶行》诗句。

上片用卓文君临街卖酒的典故,写琵琶女酒肆卖艺弹奏琵琶,表现作者对琵琶女处境艰难的同情,为下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做铺垫。

(2)这首词尾句与《琵琶行》的尾句相比,在手法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

都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

《琵琶行》自问自答,表现出听完琵琶后的感动至深。

本词通过自问自答,点出今日相约相见的地点——语溪,时间——雨后初晴。

不同点:

《琵琶行》运用夸张(“青衫湿”)、借代(“青衫”代指低级官员)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作者一方面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及曲折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另一方面触发自己被贬江州司马的愤恨、无奈、伤感之情;本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雨后初晴这一优美清新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对琵琶声的陶醉、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赞赏,与琵琶女曲折坎坷的身世、孤独的处境产生共鸣,并与她相约今朝互诉衷曲的时间、地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2016·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①东都: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北来人,暗含“北来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悬念。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中的“北来人”是指旧京女,即逃到闽地的北宋遗民(用自己的话解释)。

它是以北来人的口吻叙述了“北来人”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北宋遗民的同情,流露出亡国之悲。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①②的暗示是:

“北来人”的身份、籍贯。

鉴赏 《北来人》是刘克庄在北宋亡国后所写的感悟诗,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民之悲。

将当时亡国后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物感人,触景生情,“胡运占难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作者将亡国之恨通过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式,表达人民对故国的怀念。

此二首《北来人》是代一位从汴京逃归者抒发其愤慨与酸辛的。

前一首二、四两联侧重叙事,一、三两联侧重抒怀。

交错写来,显得跌宕有致。

末句与陆游梦中所见“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事同情异,哀乐全殊。

后一首写“北来人”南归后对现状的失望之情,结句又与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同意。

沉郁苍凉,在刘克庄的五言律诗中别具一格。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赏析题的基本思路:

先明确画线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再结合语句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手法优先从修辞方法考虑,对偶、拟人不难判断出来。

再品味诗句中的“残”“废”等关键词,它们写出了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

由此引出对其中思想感情的分析。

联系题目与注释,画线句抒发的应是“北来人”的流离之苦、亡国之痛。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题型归类:

赏句题

对应考点: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问的是“叙事”“特色”,在诗歌中分析叙事特色,很陌生,难度大。

不过,可以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展开分析。

第一首诗可以看出“北来人”关心国事的情怀,联系第二首诗“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两句,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不问敌情,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构成对比的还有第二首诗的“同”与“独”,以及由“饥”“贫”推知流亡前后境遇的不同。

再从叙事的视角(人称)、语言及内容看,情感的表达也是分析的角度之一,可扣住“凄凉”“独”“老身闽地死”等词句简要分析。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题型归类:

表达技巧鉴赏题

对应考点: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请赏析两首诗的对比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首诗所用的对比有:

旧京女饥寒交迫的生活与权贵人家歌舞享乐的生活的对比;故都的荒芜、凄凉之景与权贵人家的欢乐之情的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对遗民凄惨生活的同情,批判了权贵不思收复失地、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享乐的行径。

4.(2017·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①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采地黄者,暗示他可能是一位下层百姓,隐含作者对他的同情。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采用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了采地黄、卖地黄的故事,表达了对下层百姓的同情,批判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

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疾苦的诗。

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

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

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

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

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

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

第九、十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

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

“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题中关键词语“叙写”得知,所空内容应是概括了的叙事内容,根据提示的答题范围,可在前八句中提取“采”字,后六句中提取“卖”字。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

题型归类:

把握诗歌内容题

对应考点:

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要求赏析的是这首诗的两个手法:

叙述与对比。

先思考“叙述”的赏析切入点:

叙述角度、人称,叙事特点(是否主客观结合,是否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叙述的具体手法等,然后阅读该诗,找到对应的特点即可。

再谈对比,按照“……与……对比,有……效果”的格式阅读、表述即可。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题型归类:

表达技巧赏析题

对应考点: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1.浙江卷在诗歌鉴赏考查方面有何特点?

答案 

(1)选材上灵活多变。

从体裁上看,有诗,有词,既有唐宋的,又有金、元甚至清代的;从题材上看,有即事抒怀诗,有咏物诗,有边塞诗,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变化频率上看,诗与词轮流更换。

(2)考点稳定。

主要考“意”(思想内容)、“情”(思想感情)、“法”(表现手法),尤以表达技巧为最。

浙江卷考查表达技巧很全面,从修辞方法到表现手法,从描写到叙事,从赏析到比较,均有涉及,每年考查点都不重复,而且难度大,要求高,分值多,试题足(有时两题都考表达技巧),答题步骤完整。

浙江卷考查写法(表现手法)难度大,要求高,分值多,而且都要用完整三步骤答题。

(3)题型布局先易后难。

第一题分值低,难度小,多以读懂诗歌为主要考查目的。

第二题分值高,难度大,多是一题两考,多指向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这样的命题特点,对于诗歌鉴赏复习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1)回归文本,重在读懂。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越来越突显,而逐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鉴赏的考查。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认认真真、仔细地阅读,要舍得在“读懂”上花时间。

而且要抓住“读懂”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语法和文本意思。

今后,必须养成“先读懂、再答题”的良好习惯。

(2)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意”“情”“法”上,尤其要突出表达技巧的训练;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

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

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

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

(3)力避误区。

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

以下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

误区一:

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

很多考生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

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等等。

误区二:

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

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

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

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方法术语: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

表现手法术语:

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

关于“结合”的术语:

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

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

误区三:

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

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

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

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

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

(4)加强审美积累。

诗不仅要读,更要赏。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一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