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7451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docx

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初中历史

2018年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试卷

初中历史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10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15题,每题2分,16—40题,每题3分,共105分)

1.教师职业道惠的核心内容是▲

A.为人师表B.严谨治学C.热爱学生D.言行一致

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提高质量B.均衡发展C.立德树人D.实现教育现代化

3.教师群体是高素质的群体,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但也存在个别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下列現象中,▲违背了教师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

A.变相体罚学生B.以教谋私C.加重课业负担D.消极怠工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B.法律规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C.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是正确的学生观

D.教师对成绩优秀学生的偏爱无可非议

5.根据2012年10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

下列不属于应遵循的保护原则是▲

A.教育与保护相结合B.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C.挽救与感化相结合D.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6.下列选项中,属于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育教学主张是▲

A.教,是为了不教B.有教无类C.教学做合一D.发现学习

7.教学行为根据不同维度有着多种分类。

如果把教师行为作为参照系,有以下三种形式:

(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①T告诉S;②T与S对话;③T指导S学习。

其中,第③种形式的主要行为主体是▲

A.TB.SC.T与SD.第三方

8.一位教师在与几个同事的一次闲聊中问道:

“你们今年的学生怎样?

我发现他们的心思都没放在学习上!

很苦恼……”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来自于▲

A.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B.学习内容的确定问题

C.学习策略的运用问题D.学习方法的指导问题

9.教师需要具有“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

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素质”。

这种素质是▲

A.教育反应B.教育情感C.教育灵感D.教育机智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C.《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的代表作

D.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并阐述了程序教学理论

11.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

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这种呈现方式突出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A.思想性B.时序性C.基础性D.综合性

1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是下列哪项课程目标中的要求▲

A.知识与能力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价值观D.以上都不是

1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课程内容规定: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由此可见,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

A.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过程B.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评价孙中山

C.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D.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和评价辛亥革命

14.下列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

(一)读教材,教师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进行的原因;

(二)读教材,教师通过表格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学生填写;

(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2.影响中的消极影响

3.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这一过程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式学习B.发现式学习C.主动式学习D.探究式学习

15.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A.学校图书馆B.历史教师C.网络资源D.历史教科书

16.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如下图所示)。

这表明▲

西汉汉平帝:

衰成宣尼公

北宋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明朝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清世宗: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孔子对古代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

C.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广泛接受D.孔子是春秋时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17.汉武帝时期,当贤良文学之士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时,桑弘羊驳斥说:

这是保证国家“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

这说明他主张▲

A.废止盐铁官营政策B.大力弘扬私营工商业

C.国家掌握经济命脉D.天下之利应归于人民

18.《魏书》载: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材料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崇尚武力控制B.促进民族交融

C.避免政治斗争D.认同汉族文化

19.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

唐诗《田家》中写道: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出▲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大力弘扬私营工商业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0.《宋史》对宋太祖备加赞誉:

“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此种评价是基于太祖

A.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C.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D.实行鼓励贸易的经济政策

21.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2.“在南京各省代表会上,孙中山提议废除跪拜礼,提倡普通见面时为一鞠躬,最尊敬之礼为三鞠躬。

他身体力行,弯腰鞠躬。

众人皆感新鲜,纷纷跟着仿效。

鞠躯之礼逐渐风行开来。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动礼节的变化B.鞠躯礼体现等级观念

C.礼节变化未受到西方影响D.传统礼节被彻底废除

23.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茶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4.毛泽东曾说: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5.“(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

 

A.①B.②C.③D.④

26.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

……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

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27.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

“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B.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C.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28.

下图是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步入大会会场的历史场景。

该会议▲

 

A.通过了《共同纲领》B.决定开展土地改革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D.准各实施一化三改造

2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締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中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这表明▲。

A.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B.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30.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鸟和笼子”理论。

他说:

搞活经济……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

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陈云的“鸟和笼子”理论喻指▲。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B.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

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D.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

31.《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32.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

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感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33.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与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与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

34.1873-1879年日本各类学校数量统计表(单位:

所)

年度

小学校

中学校

师范学校

专门学校(外国教师授课)

1873年

12597

20

26

1875年

24303

116

82

110

1879年

28025

784

87

108

 

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治政府▲。

①致力于发展近代教育②完成义务教育普及

③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④重视引进外国科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5.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

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

这项成就应该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6.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

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1913—1950年、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其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7.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领导人认为:

“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

为此,苏联▲。

A.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B.提高农产品价格

C.借鉴西方工业化经验D.优先发展重工业

38.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

“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

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39.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

③“马歇尔计划”的提出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0.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新兴工业区不需要建立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方,而是要综合考虑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如美国旧金山以南的“硅谷”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公园等。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政治多极化的需要D.国家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第Ⅱ卷(非选择题4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41题11分,第42题10分,第43题13分,第44题11分,共计45分)

41.(11分)古今中外,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材料二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

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物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

材料三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

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有何制度创新?

并分析其原因。

(3分)

(2)分析材料二中“棘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

这一问题的?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两种政治制度及二者间的根本不同点。

(4分)

(4)(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1分)

42.(10分)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材料三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

(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四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认为已达到19世纪以来之巅峰…(因)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巨大势力……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强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2分)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因素。

(2分)

收入

农村(家族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43.(13分) 2018年是中共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行了三年又八个半月。

到明年,我国将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编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党和国家人民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积极准备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入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1979年 -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整理自《中国经济年鉴》

材料三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 标识或划分。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摘编自厉以宁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此次会议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何论断?

分析提出这一-论断的主要背景。

 (5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性因素。

(4分)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依据。

两种分期方法角度有何不同?

(4分)

44. (11分)民族主义,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主义可分为积极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签字仪式在镜厅举行,讽刺的是,镜厅正是1871年俾斯麦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地方。

现在,德国代表团要在这里终结德意志帝国。

——张旭鹏《西方文明简史》

请回答:

(1)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哪-年?

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战争对当时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

(3)材料三图片场景是何历史事件?

对德国的战后处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分)

2018年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试卷

初中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0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D

C

A

B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A

D

A

C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C

B

D

A

C

A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B

C

C

D

C

D

B

A

B

二、非选择题(45分)

41.

(1)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分)创新:

行省制度。

(1分)

原因:

国家疆域辽阔。

(1分)

(2)根源:

邦联制下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1分)

解决:

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2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行政区制度。

(2分)

不同:

社会制度不同(或图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图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分)

 (4)认识: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

(1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42.

(1)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或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分)影响:

促进民族觉醒,掀起民族救亡运动(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分

(2)目的:

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分)引起了中国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或五四运动)。

(1分)

(3)变化:

由出卖中国的利益(领土)到维护中国的领土要求(或从践踏中国主权到为中国伸张正义)。

(2分)原因: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2分)

(4)因素有:

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高:

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2分,任答2点得2分)

43.

(1)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成就主要集中于东北: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1分,任答1点得1分)

 论断: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分)

 背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分,任答1点得分)

(2)信息: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

(1分)农村居民年增长率超过城市。

(1分)

 因素:

改革开放:

(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分)

(3)依据: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分)

 角度:

经济体制转型:

对外开放扩大。

(2分)

44.

(1)建立:

1804年。

(1分)影响: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促进了革命原则在欧洲的传播;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民族主义兴起。

(2分,任答2点得2分)

(2)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狭隘的民族主义泛滥;(2分)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日益加剧,包括法国在内,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

20世纪初整体世界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秩序与制度尚未建立。

(1分,任答1点得1分

  (3)事件:

签订《凡尔赛和约》。

(1分)后果:

引发德国民族复仇(或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2分)

(4)认识: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的民族主义能激发爱国热情,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狭隘或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激化矛盾,导致战争爆发和地区动荡,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所以,我们要弘扬积极的民族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杜绝极端的民族主义。

(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