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8340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稿.docx

《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稿.docx

定稿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多数作品,都包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读,但大多都集中于对人性“恶”的描述,主要表现人性丑恶,庸俗,扭曲,甚至是变态的一面。

路遥却一枝独秀,把笔触深入到对人性美的探索,将创作的视点聚焦于陕北淳朴的人民身上,剖析这些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身上所拥有的人性的光辉。

鲁迅、曹禺、张爱玲等现代文学大师都深刻的挖掘并抨击了人们身上普遍具有的国民劣根性,而在作家路遥的笔下,很少出现这种露骨的批判,更多的是挖掘淳朴人民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

我认为路遥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对人性向善的追求,路遥对人性美的一面有着透彻的体会和深刻的表现力。

本论文从路遥作品中的人物着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入感受路遥作品中的人性美以及作家呼唤人性美的原因。

关键词:

路遥;人性美;人物形象;原因分析

Abstract

Mostof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workscontainsthethinkingand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butmostofthemfocusondepictingthe"evil”aspectofhumannature,mainlydisplayinguglynatureofhuman,distortion,orevenabnormality.WhileLuYaoisveryspecial,hestrokesdeeplyintotheexplorationofthebeautyofhumannature,andattachesmuchimportanceonthehonestpeopleinNorthernShaanxi,exploringthegoodnaturefromthepeoplewholiveintheLoessPlateau.LuXun,CaoYu,EileenChangandothermodernliterarymastersallhavedeeplydiscoveredandattackedthecommonpeoplewithbodyofthenationalcharacter.However,inthewriter'spen,theexplicitcriticismisseldomgiven,andmostofthemtendtoappreciatethebeautyofhumannatureandfeelings.TheauthorinsiststhatallofLuYao’sworksarefullofpraiseofhumannature,andthepursuitofgoodhumannature.LuYaohasathoroughunderstandingandprofoundlyexpressiontothe.ThispaperaimstofeelthebeautyofhumannatureinLuYao’sworksandthecauseofappreciatinggoodhumanityfromtheunderstandingtheimageofcharacters.

Keywords:

LuYao ;Thebeautyofhumannature;Figure;Analysisofcauses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1

一路遥对人性美的讴歌1

(一)忠厚质朴的孙玉厚1

(二)自强不息的孙少平2

(三)大公无私的马延雄4

(四)温良贤淑的刘巧珍4

(五)超越世俗的田晓霞5

二路遥对人性美的追求6

(一)地域环境6

(二)时代背景7

(三)人生经历7

(四)理想追求8

结语8

参考文献8

致谢9

绪论

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曾在文坛上引起轰动,尤其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

路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笔法,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时代中社会上存在的正能量,在其作品中,大量洋溢着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显示了作家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

路遥的作品大都是描写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在乡镇、县城、矿区等城乡交叉地带的人们,在面临新旧文化的冲突和城乡交叉地带的种种矛盾时,所表现出的人性中崇高的一面,这些人物即使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依然能保持一颗高尚美好的心灵。

这不仅是作品中人物的可贵之处,更是路遥的可贵之处,也是其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研究路遥作品中的人性美,对价值观混乱,精神危机泛滥的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指导作用。

一路遥对人性美的讴歌

(一)忠厚质朴的孙玉厚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玉厚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美德影响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劳动人民所具有的一切美德,孝悌仁义,慈爱善良,勤劳朴实,忠信厚道。

尽管生活异常穷困,但孙玉厚从无怨言,在苦难的生活中勤劳打拼,负起赡养老母,供养弟弟,养育儿女的责任。

孙玉厚十六岁时,由于父亲的不幸去世,他稚嫩的肩膀就承担起了供养家庭的重任,他在光景好的人家揽工,养活母亲和年仅五岁的弟弟,还想方设法供弟弟上学,希望弟弟能光宗耀祖。

好不容易将弟弟培养成一名工人,弟弟却在困难时期从工厂跑了回来,不想再当工人了,要参加农业生产,并且要求孙玉厚给他娶媳妇。

面对“不争气”的弟弟,玉厚老汉没有一句怨言,就像书中写的“正如辛劳一年营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被冰雹打光了,难道能懊悔自己曾经付出的力气吗?

”,[1]温厚善良的孙玉厚腾出了全家赖以居住的窑洞给弟弟当新房,带着一家人借住到别人家里,还“欠下一河滩帐债”帮弟弟取了媳妇,导致自己“许多年日子都翻不过来”。

对于弟弟,孙玉厚真正的尽到了一个兄长应该尽到的一切责任。

孙玉厚也是一个孝子,非常孝顺母亲,对于母亲,他不只是尊重,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家里每顿饭的第一碗总是先端给孙玉厚年老的母亲。

全家人都缺吃少穿,顿顿黑高粱稀饭,却因为孙玉厚的母亲年老,牙齿咬不动硬的东西,单单给她蒸白面馍,把最好的吃食留给她。

给孙母做的东西,就连孙玉厚最疼爱的两个小外孙都不能随便吃。

全家人一切都以孙玉厚的母亲为主,什么事都先想到孙玉厚的母亲。

少平有了钱,首先想起的是给祖母买药,家里人去镇上赶集,有了钱先想着给孙母买一些软和的吃食。

透过这些事例,我们不难想象,正是因为孙玉厚的表率作用和时常的教诲,才使得他的儿女都能像他一样孝顺、尊敬老人。

对于儿女,孙玉厚更是无私地付出一切。

他努力供养四个儿女上学,当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供养大儿子少安读书时,刚强的玉厚老汉抱头痛哭;少安回家务农后,尽管家里生活依然“一烂包”,仍咬牙供养本能做一个“全劳力”的二儿子读高中;少安结婚后,为了不拖累儿子,孙玉厚坚持分家;大女儿嫁了个不争气的二流子,他默默的帮扶女儿,拉扯两个小外孙;少平想外出闯荡,孙玉厚也支持儿子的选择。

他全心全意的爱着自己的四个儿女,希望他们能生活的幸福。

对于朋友邻里,孙玉厚也是热情帮助。

金俊海长年在外跑车,孙玉厚就时常帮他们把家里的重活干了;年轻在外揽工遇到危险时,不惜牺牲自己冒死救出了陶窑主;尽管自己家里的农活很重,却仍然帮助因身体原因无法按时劳作的田福堂耕种。

孙玉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切劳动人民都具有的高尚品质,他吃苦耐劳,热心善良的对待周围的人,不管生活充满了多少苦难,不管命运如何嘲弄,他从不放弃,昂扬不屈。

孙玉厚的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二)自强不息的孙少平

孙少平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位具有理想色彩的知识青年,但他不只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知识青年,更是一个刚强的男子汉,他的个人奋斗史贯穿全书始终,是全书的一条主要线索。

孙少平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家里光景“一烂包”,小说一开篇,就是他穿戴破烂的去取自己的两个黑面膜。

正是长身体,最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却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可以说,孙少平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但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把他磨练成了生活的硬汉。

当姐夫被劳教,全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麻时,孙少平像个小大人一样安抚全家人,给姐夫送去被褥;在学校里克服自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仅当上了卫生委员,还拿了乒乓球冠军和全市革命故事调讲二等奖;在家庭条件有所好转时,勇敢的离开家庭,去城里闯荡。

孙少平本可以和大哥孙少安一起开砖厂,过上富裕的“农民生活”,但他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不愿意庸碌一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

孙少平走出农村后,首先来到了黄原城,像大多数进城打工的农民一样当“揽工汉”,没有任何技术的他只能在工地上当一名普通的小工,靠出力挣钱。

孙少平为了能干好这份工作,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他每天背着重达一百多斤的大石块爬上陡坡,“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但是“他咬着牙不使自己比别人落后”,后来他的“脊背都被压烂了”,[2]但是他坚持了下来,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小工。

这时的孙少平不仅能养活自己,每月还给妹妹寄钱,供妹妹上高中。

此时他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固定工作,四处打工挣钱的普通农民工,但是他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尽管工作辛苦,条件恶劣,他却从没放弃过,这段经历让年轻的孙少平得到了锻炼,也充分证明了他自强不息,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少平来到了大牙湾煤矿,成了一名正式工人。

井下的工作环境更加残酷,人们在连腰也直不起来的低矮巷道中工作,巷道上面的石头摇摇欲坠,危险无处不在。

面对这样的现实,孙少平丝毫没有退却,坚持月月都上满班。

他珍惜自己的工作,并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职业。

孙少平关心煤矿的发展情况,希望能改变井下落后的开采方式,工作之余还抓紧时间学习,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报考煤炭技术学校。

他在这个岗位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当上了班长,还带领他们班成了全矿出勤率最高的采煤班。

小说的最后,孙少平拒绝了妹妹的挽留,回到了大牙湾煤矿,说明他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虽然最后回归平凡,但是孙少平的一生并不平凡,他一直积极的面对生活,追寻梦想,自强不息。

孙少平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敢于同苦难抗争,他坚信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才是辉煌的人生,才算没有白白经历的一生。

孙少平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从他上中学开始,就一直坚持读书,不管是后来在黄原揽工时还是在井下上班时,只要有时间,孙少平都会捧着书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

正是这些书籍培养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他摒弃了狭隘的小农思想和庸俗的小市民意识。

他不仅自我进取,还用他善良的心影响带动周围的人,并热心的帮助他们。

在农村教书时,他打破了他们家与金光亮一家互不说话的局面,主动到金家给金三锤辅导作文;在侯玉英快要被洪水卷走时,孙少平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不顾一切地游到对岸将这个曾伤害过自己的人救了上来;在郝红梅偷手帕被抓住后,孙少平也没有报复她,而是劝说侯玉英的父亲放了郝红梅;打工时从照顾自己的包工头手下拯救被欺辱的小女孩;在井下遇到危险时推开了喝醉的矿工,自己却受伤住院。

孙少平的身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美好和谐的关系。

对自己的亲人,孙少平更是尽心尽力,穷困的家庭使他从小就担起生活的重任,他孝顺年老的奶奶,关心劳累的父母,照顾年幼的妹妹。

自己在外打工,每月都记得给妹妹寄钱。

妹妹去上学时,为妹妹买皮箱、衣服、以及一些连母亲都准备不到的生活必需品,面面俱到,考虑周全。

孙少平不仅在物质上帮助妹妹,还在精神上鼓励妹妹要自强自立,敢于面对苦难,永不言弃,这也是孙少平自己的价值取向。

孙少平的身上,展现了个人奋斗者在不懈的追求中焕发出的人性美。

此外,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都是这一类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们都体现了路遥对人性美的讴歌和礼赞。

(三)大公无私的马延雄

马延雄是路遥早期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中的主人公,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县委书记马延雄被打成了“走资派”,关在监狱里接受造反派的批判。

在监狱里遭受着非人的折磨的马延雄,仍然拿着油印的本县地图,想着怎样规划全县的经济建设,怎样带领全县人民致富。

在双庙公社柳滩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柳秉奎来救他时,马延雄仍然关心的问他,农业生产怎么样,水库修好了没有。

在自己已经获救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无辜的群众为了他武斗受伤,他恳求甚至下跪央告保护他的农民们回家安心参加农业生产,自己却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到造反派的指挥部,最终以他自己的牺牲换来了群众的安全。

这样一个大公无私,心系百姓,坚持正义的好官员,却死在了“文化大革命”中。

文章的最后,“红都”没有给马延雄“平反”,万千的百姓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县委书记的敬爱,没有任何人组织,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给他们的县委书记送葬。

他们不知道怎么给他们的县委书记伸冤抱屈,但他们坚信历史会给他们的县委书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除了马延雄,《平凡的世界》中的田福军、乔伯年,《人生》中的高玉智,都是坚持党性,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好官员,相比起当今社会的官商勾结,腐败成风,路遥笔下那些在淳朴的黄土地上一心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员总能带给我们一丝慰藉,这样的好官员总是存在的,值得作家塑造成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散发着人性美的形象去讴歌赞扬。

(四)温良贤淑的刘巧珍

刘巧珍是路遥著名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她善良,有美好的心灵,正如文中形容的“心像金子一样”。

刘巧珍的身上更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家对刘巧珍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她与高加林的爱情来完成的。

刘巧珍是一个漂亮的农村女子,目不识丁,却并不肤浅,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勇敢的追求爱情,大胆的向高加林表白心迹,追求高加林,为了爱情敢于反抗自己的父亲。

即使在谣言纷扰的时候,只要加林哥愿意,她就敢和高加林站在人群里,在众人嘲笑的目光中和高加林一起去县城买东西。

刘巧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高加林失去工作时,巧珍用她充满温情的港湾填补了高加林的空虚灵魂,重新点燃了高加林对生活的热情;看见高加林卖馒头时因“磨不开面子”而在集市上尴尬的转悠时,主动帮高加林卖掉馒头;看到高加林做农活劳累,“心疼地说:

‘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

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3]

刘巧珍有一种富于牺牲的精神,为了所爱的人,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巧珍不愿意找一个在外工作的工人,但看见心爱的人因为找寻不到人生价值而苦恼时,支持高加林去城里工作,愿意在家给高加林“种自留地、抚养娃娃”。

[4]在高加林去城里参加工作后,巧珍经常帮助高加林的母亲担水、做饭、推磨、喂猪……当高加林为了前途自私的与巧珍提出分手后,善良的巧珍没有大哭大闹让高加林下不来台,而是平静的接受了现实。

她全心全意的爱着高加林,为了高加林,她愿意付出一切。

巧珍从始至终都没有恨过高加林,也没有怨恨过任何人,而是一个人坚强的面对失恋的痛苦,独自面对村里个别人的嘲讽。

直至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穿,重新回到农村,善良的巧珍也没有落井下石,还把准备奚落高加林一番的姐姐巧英劝回,让姐姐不要为难高加林,并和姐姐巧英一起去央求高明楼让高加林继续教书。

虽然巧珍深深地爱着高加林,但是在嫁给马拴后,巧珍就踏踏实实的跟马拴过日子,即使高加林后来又回到了农村,巧珍也从没有过抛弃马拴继续和高加林在一起的想法,她还说“我已经伤过心了,我再不能伤马拴的心了”。

[5]刘巧珍的善良形象贯穿于《人生》这部书的始终,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对传统劳动妇女真、善、美的歌颂。

巧珍的爱情以悲剧结局,但正是这种悲情深化了她的善良,突出了她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其她像刘巧珍一样具有传统美德的劳动妇女还有《平凡的世界》中的贺秀莲,她像巧珍一样善良,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温柔贤惠,作为“半边天”支撑着家。

这类善良的劳动妇女就像陕北大地上绽放的山丹丹花一样美好,有着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芬芳。

(五)超越世俗的田晓霞

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位风风火火,热情大方的女孩子,她从小生活在城市,较多的受到了新文化的熏陶,具有与众不同的见识和追求,可以说是路遥笔下少有的一位形象丰满的现代新女性形象。

田晓霞喜爱读书,上初中时就经常翻她父亲的书柜,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作为一个女孩子,田晓霞却经常把衫子像男孩子一样披着,站在报栏前看报纸。

她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正义,即使在“四人帮”横行霸道的黑暗年代,她也能看清现实,知道她热爱的祖国正在经受着灾难。

她不仅关心自己的祖国,还关心国际问题,经常与父亲探讨国际局势,发表的意见常常让她的父亲大吃一惊。

田晓霞敢于冒险,富于牺牲精神。

毕业后,她来到省报,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这个职业非常适合聪敏开朗、不怕吃苦又敢于冒险的田晓霞。

在这个岗位上,她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南部城市发洪水时,田晓霞立刻来到灾区,匆忙的行走在堤坝和城市之间,给省报传回第一手资料。

除了赶稿子,田晓霞还帮助公安局长疏散群众,最后,为了拯救落水的小女孩,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田晓霞超越世俗,坚持个性,执着的追求爱情。

田晓霞非凡的见识和开阔的眼界使她敢于超越世俗的偏见,和与她地位悬殊的孙少平相爱。

她被孙少平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硬汉”,用她真挚的感情打消了孙少平对他们阶层差异的顾虑。

田晓霞从不避讳与孙少平的爱情,孙少平去煤矿参加工作后,田晓霞去煤矿看望他,大方的和她的矿工恋人走在大街上。

为了能知道心爱人的工作环境,她坚持下井。

在日记里,田晓霞亲切的称孙少平为“我那‘掏炭的男人’”……田晓霞不同于普通的女孩,要求相爱双方物质平等,“门当户对”,她追求的是精神的默契,她与孙少平都有着敢于冒险的精神和蔑视苦难的勇气,他们在精神上互相鼓励,互相交流,完善自己。

但是,这种脱离物质基础的浪漫爱情是不被世俗容纳的,杜梨树下的浪漫约定最终成为遗憾,他们的爱情以田晓霞的死结束。

田晓霞是一个温柔体贴、心思细腻的女孩,看到孙少平在打工时居住环境破烂,为他抱来干净的新被褥;在省报工作时经常去看望少平的妹妹兰香,给她送钱和衣服;父亲调到黄原地区任专员,全家大搬家时,晓霞没有和父母一起坐市里派给父亲的小轿车,主动要求坐在大卡车的驾驶楼里,以免对父亲造成不利影响;看到外祖父因为日夜陪伴的老黑猫的死而难过时,跑到自由市场上给孤独的外祖父买来一只小黑猫。

通过对田晓霞的种种描述,一个个性鲜明又不乏柔情的现代新女性跃然纸上,田晓霞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她的身上同样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在路遥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人性美好的一面,不只是以上这些典型形象,其他人物也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如少安去镇上给牛治病没有地方住宿时,好心的河南师傅收留了他;少安开砖窑致富后博施济众;曹书记两口子对离家在外揽工的孙少平的帮助,王世才死后孙少平对惠英嫂和明明的照顾……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正是靠着互相的帮助和友爱,才共同缔造了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

二 路遥对人性美的追求 

对美的追求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路遥对美的追求表现在他对至真至纯的人性的向往。

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笔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路遥之所以在作品中大量讴歌人性美,是因为受到了地域环境,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理想追求等因素的影响。

(一)地域环境

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较为封闭,没有过多的受到城市工业文明的浸染,民风淳朴。

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这里成为民间艺术的海洋。

民歌是最受陕北人欢迎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陕北人热爱民歌,几乎人人都有一副好嗓音,张嘴就能来上一段信天游。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把对生活的感触化为热情豪迈的歌声。

路遥生活在这里,从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原生态艺术的熏陶,民间艺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路遥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信天游描写,使作品具有陕北独特的地域色彩,为作品营造了良好的叙事氛围,展现了陕北质朴人民的诗意生活。

路遥深深地热爱着这块生养了他的黄土地,强烈的乡土情结化为作家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朴实人民的眷恋,构成作家对人性美的追求。

正是这些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普通劳动者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路遥才会怀着炽热的情感,歌颂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二)时代背景

路遥与共和国同生,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路遥创作的时代背景大部分都是文革到改革开放这段转型期。

在这段变革的时期里,传统道德文化受到冲击,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在新文化和旧传统之间不断徘徊、挣扎,产生种种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自由平等,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完善等进步思想,但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观念。

一部分人尤其是新式知识青年,对国外的各种思想全盘接收,不分优劣,一味的追求外国的“新”东西,完全抛弃了传统道德习俗,而部分朴素的农民对新文明一味的抵触,愚昧落后。

资本的输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金钱等物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依赖物质,追求物质,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路遥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做出了客观的判断,他认为社会需要宣扬人性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路遥格外注重对人性美的挖掘,他的作品在众多反映人性丑恶、庸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厚爱。

(三)人生经历

路遥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过继给伯父,这件事对路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年幼的路遥看来,父母这并不是为自己好,而是把自己抛弃了。

亲情上的缺失使作家充满了对亲人之间温情的向往,因此,在路遥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亲情的歌颂。

路遥过继到伯父家后,伯父家的生活条件也并不十分富裕,伯父并没有打算供他上学,但养母坚持供他读书。

三年困难时期里,人们都吃不饱饭,路遥的养母甚至靠要饭供养他上学,有时在要饭时还会被狗咬到。

可即便是这样,路遥的养母也从没放弃过,每次要到粮食,都先给路遥送到学校去,自己却忍受饥饿的折磨。

在路遥考上中学后,尽管全村人当时都很贫困,仍然尽可能的帮助路遥,将他们从嘴里省下来的粮食送给路遥,让他安心读书。

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路遥才在以后的创作中,孜孜不倦的讴歌人性美,赞美人们之间友爱互助,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情上,路遥也有过不幸的经历。

文革时,路遥曾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与一名北京知青相爱,还把唯一的招工指标让给了她。

可是,这位女知青进厂工作不久,就和别人好上了。

当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被免掉后,女知青以政治问题为借口与路遥分手。

这段初恋的经历给路遥的人生留下了一段灰色的阴影。

后来,路遥与另一名北京知青林达结婚,但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

所以,路遥比别人更加强烈的渴望人情的温暖,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的向往,对幸福爱情婚姻的歌颂。

(四)理想追求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长期影响着当地人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宣扬的“仁、义、忠、孝”等思想初步建构了路遥的社会理想。

路遥笔下的人物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