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8695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考四个20分)

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社会静态结构:

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由思想到思想,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也可叫“空洞的争论”。

4、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5、“市民”社会:

它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工商业为基础的城市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民主法制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商业竞争关系,它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和以往所有的哲学都是为这种社会服务的。

因此,“市民”社会本质上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私有制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和其他方面的对立,因此也叫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

6、意识形态:

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

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

7、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

8、庸俗唯物主义:

它将精神、思维和物质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机械的、纯物质的关系,认为意识是大脑运动分泌出的物质,就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所以意识也是一种精细的物质,这种庸俗唯物主义观念必然会导致物质主义。

9、世界模式论:

德国哲学家杜林用逻辑模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理论。

他认为,世界模式是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思维原则,是没有矛盾的、永恒的、绝对正确的;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原则构成的。

 

二、选择题(10分)(纯属个人猜测O(∩_∩)O)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

(1)作者:

马克思年代:

1845年春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3)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马克思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对象性的活动经院哲学

(6)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而是看做自然的感性

(7)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德意志意识形态》里

(1)作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年代:

1845秋至1846年8月

(2)被誉为“思想史上的光辉日出”

(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

(4)“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3、《共产党宣言》里

(1)作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年代:

1848年2月

(2)主要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道路;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4、《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作者:

马克思

(2)主要讲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5、《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作者:

马克思年代:

1859年1月

(2)主要阐述了:

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作者:

恩格斯年代:

1880年1月至3月上半月

(2)傅里叶指出:

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

(3)黑格尔:

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观念”的实现了的反映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

7、《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作者:

恩格斯年代1886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

 

三、简答(考七个40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1)以我为主的主体性方法。

由于经典著作所包含的思想,在其可能性上是无限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经典时,必须从自己的个体主体性出发,形成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并从经典中汲取与自己个体相适应的智慧,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2)经典著作虽然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精华,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不可批判、不可质疑的绝对真理体系,在他的体系中这样那样的包含一些有违人性的不合理东西。

这就需要我们在尊重原则性的基础上,对其中不合理的东西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3)理论、经典和现实的互释。

用现实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经典著作中所包含的许多思想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逐步成熟而逐步被人们所理解;理论对现实的注释,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社会和人生。

2、简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阐明的人的本质的说明。

(1)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指出这种人性论只是从自然直观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的感性的人,将人的纯自然的属性即人生而具有的宗教情感看做是人的内在的,唯一的本质;

(2)马克斯认为要理解人性或人的本质必须从实践出发研究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关系,只有全面的认识了人的社会关系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合理地回答,因此人的本质不是一个定义或一个空洞的理论所能够表达的,在其观念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观念给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3、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2)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4)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的制定。

为此,首先取决于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如何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的?

(1)马克思从哲学的最一般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私有制的社会历史所具有的静态结构,即社会由四大基本要素、两大基本矛盾构成,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就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2)马克思从两大社会基本矛盾或社会的静态结构出发,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以及二者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为研究社会历史必须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并把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积累和发展开始并借助生产关系的变化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社会整体结构变化的最后表现形式;

(4)马克思从自己创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基本顺序出发解释了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变革的原因和方法,即从社会历史存在出发,并进而解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5)人类社会要发生变革,即变革旧生产关系必须以这个生产关系是否将自己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上限做合理的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变革这个生产关系。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世俗化

资本主义时代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它将人类的一切关系都变成了人类的单纯的金钱和利益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使人类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淡漠了对神圣、崇高、伟大等高圣东西的追求,世俗化的过程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时代必然要经历的一个人性的社会洗礼的过程。

世俗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职业的世俗化。

资本主义时代虽然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更多空间,但由于金钱和利益关系的左右,大多数人所从事的职业都是谋生的手段;

(2)家庭和情感关系的世俗化。

随着资本主义世俗化的到来,人类情感被利益和金钱关系所控制,甚至变成了实现利益目的的手段;

(3)人性的世俗化。

个体人格的世俗化是这个社会最炫目的现象之一,现代人在生活方式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远远大于对高尚精神生活

(4)文化的世俗化。

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如何论述实践观的。

实践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指人将自身与万物区别开来的,独有的存在和活动方式。

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到了以下几类实践观:

(1)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实践观将人的精神创造力看作世界唯一的基础或本源,虽然有能动的积极性,但由于没有合理的科学实践观,因此也是一种错误的实践观;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唯心主义的实践理论,将实践理解为人独有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因此这个世界唯一的基础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活动方式,是基础,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径。

(3)对象性活动:

它是人独有的活动,主要指活动者知道自己和对象的区别,知道自己是对象的决定者、创造者、支配者,并按照自己的目的、欲望等来改变对象并在对象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各种主观追求,将世界变成人的各种生命力的外在凝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全球化问题的?

(1)全球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而具有扩张性、开拓式和侵略性的生产方式,它围绕自己的生产产品由不限生产地原料,就要将整个人类纳入到统一市场中并建立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用廉价的商品、政治文化和军事侵略,将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变成一个统一的生产方式,这就必然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人类最早提出的全球化思想。

(2)表现形式: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球化

A、人来所经历的全球化从宏观层次看,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它主要是建立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适应的完整的全人类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

B、政治全球化主要指人类为了促进完善市场经济建立,就必须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形成基本的统一的共识,在尊重民族和历史的前提下,建立以民族为基础的完整的法治社会;

C、文化全球化是指随着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不再是区域性、民族性的,而变成了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D、生态全球化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促使了人类共同行动起来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

(3)历史逻辑:

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阶段性和统一性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包含了所有方面的全球化,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全球化的主旋律各有侧重。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如何论述国家的本质的?

马恩认为由于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从而产生了阶级,一个阶级要实现对另一个阶级的有效统治,必须采取国家这种共同体的形式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马恩认为,国家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1)生产的发展引起分工,使人们分裂为不同的阶级。

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特殊利益,其中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

(2)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要把自己的阶级利益说成是共同利益,赋予它普遍性的形式。

这就产生了个别利益反对共同利益,特殊利益反对普遍利益。

于是普遍利益就通过国家干涉和约束特殊利益。

(3)国家乃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统治阶级中的个人给他们自己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

(4)只要阶级统治存在,国家就会存在。

9、简述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1)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结果);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提出了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2)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10、如何理解“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一个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另一个是“处在同一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相互联系”。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1)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2)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

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等。

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3)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

政治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11、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力的?

(1)自然力一是指人自身的自然力,这就是人的精神和物质活动的创造力或脑力和体力的创造力。

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

(2)资本主义由于商品生产的需要和利润的驱使,在利用和开发自然力方面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将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结合起来,对自然力的潜在的无限能力,做了尽可能广泛和深刻地利用,使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在这方面彻底摆脱了动物状况,对自然力的开发与利用掌握了主动权。

1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改革。

资本主义时代从产生迄今为止主要经历了两个基本阶段:

一是野蛮资本主义时期;二是文明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变革,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矛盾对自己的社会分配方式在不消灭资本私有的前提下,做了大幅度革命性调整,使社会财富分配变得越来越公平并在80年代左右完成了福利社会的建设;8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以福利社会为基础建立公平社会,公平社会强调在经济公平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治、经济、社会公平;

(2)生活方式的变革。

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在生活层面上最后体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上。

一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二是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3)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变革。

现代人类生活的快节奏和多元化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

任何不变的保守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很难适应时代需要。

13、什么是保守的社会主义?

如何评价?

(1)保守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开明的资本家、社会慈善家和有良心的资产阶级分子所主张的一种社会主义。

他们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东西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做合理的改革或改良;

(2)这种社会主义反对消灭私有制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通过社会改良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发展,有许多工人政党也主张这种社会主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温和派。

14、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是什么?

(1)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2)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

(3)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

从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四、论述(4选230分)

1、试述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

(1)全球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而具有扩张性、开拓式和侵略性的生产方式,它围绕自己的生产产品由不限生产地原料,就要将整个人类纳入到统一市场中并建立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用廉价的商品、政治文化和军事侵略,将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变成一个统一的生产方式,这就必然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人类最早提出的全球化思想。

(2)表现形式: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球化

第一、人来所经历的全球化从宏观层次看,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它主要是建立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适应的完整的全人类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现代资本主义完善的私有制体系,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相对公平的社会经济分配体系;

第二、政治全球化主要指人类为了促进完善市场经济建立,就必须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形成基本的统一的共识,在尊重民族和历史的前提下,建立以民族为基础的完整的法治社会;

第三、文化全球化是指随着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不再是区域性、民族性的,而变成了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第四、生态全球化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促使了人类共同行动起来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

(3)历史逻辑:

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阶段性和统一性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包含了所有方面的全球化,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全球化的主旋律各有侧重。

2、如何理解宣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它凝聚着马恩的光辉思想,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也标志着马恩新世界观思想的完全成熟。

(2)《宣言》包括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得到完美呈现。

马恩在《宣言》中运用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科学等领域获得的新知识,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从而:

①全面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③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

④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论证了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⑤深刻地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用中真正树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

(3)《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宣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

3、综合宣言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

(1)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由于资本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是一种不可调和的两极对立,就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者个性自由的剥夺但随着资本私有制完善资本社会化程度化提供,拥有资本身份的人越来越多,资本就由原来的剥夺个性自由的东西变成了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现在资本普遍化的社会中,个性自由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与拥有资本的多少成正比,任何个体都要通过一定资本来实现个性的独立自由发展;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是因为:

第一,《宣言》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

第二,马恩在不断深化认识基础上基础上,在《宣言》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凝练成一句话: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第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宣言》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社会主义的首要原则;

第四,《宣言》发表160年来,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发展也使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性。

4、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1)有无实践观。

①旧唯物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是从自己的自然本体论出发,认为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和神的意志为转移的纯客观的自然基础,这种纯客观地存在决定了世间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这种唯物主义不是从人的自身活动出发来理解人自己面对的生活实践,而是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变成了铁的必然性的奴隶,这就是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观念;

②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这种哲学强调哲学要思考的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存在,也不是纯精神的创造物,而是由人的感性生命活动或实践所对象化的实践。

实践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只能是实践所对象化出来的世界,即人的目的、欲望、追求借助于人自身的活动而凝固出来的世界,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和它物化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实践既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又是世界的唯一基础。

(2)阶级立场和服务对象。

①马哲的社会立场是未来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历程并未这个社会服务的,它的阶级立场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力量,即无产阶级并为之服务的;

②以往的旧哲学的社会立场是所有的私有制社会并为之服务,阶级立场都是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并为之服务。

(3)世界观。

①旧哲学由于没有实践观只认识到了哲学的解释观,没有认识到哲学必须参与世界并改造世界;

②新哲学在承认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改造世界,将解释和改造世界统一辩证的结合起来,使哲学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5、试析人类化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的基本含义。

(1)人类化的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类本质,是类存在物,人类的类本质也就是人类的类性主要表现为自由性、自觉性、全面性、创造性等。

当人的这些类属性没有得到实现或被扭曲时人还保持在动物状态,即没有类化;当人的这些类属性得到完全实现时人就变成了与动物不同的真正的人,即人的类性得到了普遍性的实现。

在私有制社会中,人都是没有类化的人,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类的本质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即类化的人类,这就是人类化的社会的含义,它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表达;

(2)社会化的人类:

它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来描述共产主义,即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来消灭私有制建立以自由联合体为基础的公有制社会才能在社会组织上保证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思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社会化的人类所表达的就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的社会。

6、试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有关论述,概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从自己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对社会历史形态或阶段第一次作了明确的规定,强调从生产关系的性质出发,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和未来共产主义四个形态,同时将这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历史发展阶段规定为人类的动物史,而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进入了自己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