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88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doc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下载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

摘要…………………………………………………………………………………I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

(二)对CMS模型的研究…………………………………………………………

三、CMS模型的设立及实证分析……………………………………………

(一)模型说明………………………………………………………………………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说明及时段划分…………………………………………………………

(四)CMS模型研究结果及分析…………………………………………………

(五)小结……………………………………………………………………………

四、其它影响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

(一)贸易壁垒………………………………………………………………………

(二)反倾销…………………………………………………………………………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已经第8年。

根据和世贸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经历了2001年到2006年的过渡期,农产品关税大幅下降,这对于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第一大国,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在美国市场上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依据CMS(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效应、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三个层面对中国入世以来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产品竞争力在美国市场上发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另外,结合中美农产品贸易中的摩擦不断、贸易逆差增加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总结分析后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农产品贸易CMS模型农产品竞争力贸易摩擦贸易逆差

【Abstract】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到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议题才被被纳入WTO谈判的议程。

自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开始以来,农产品进出口的问题就一直是谈判的焦点,由于农产品议题过于敏感,各国谈判方难于协调,导致多哈回合谈判至今陷入停滞。

2001年到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过渡期之后中国必须取消对农产品的全部保护。

加入WTO以后中国严格的遵守入世时在农产品方面作出的相关承诺。

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承诺关税减让,将农产品平均关税继续降低,整体由2001年的19%降至2004年的17%。

而实际上,经过了过渡期的头三年,我国农产品全面开放,关税大幅下降,入世减让表中包括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经降到15%,而世界当时的平均关税是62%。

从2005年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承担作为WTO成员的义务,进一步的降低关税及开放市场。

经过过渡期的外贸政策调整,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力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而一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一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对于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剖析有利于正确有效的政策建议。

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美双边贸易大幅度的增长。

目前美国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不断,但是中美双方的贸易额却不断增长。

(表一)

表一: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单位:

十亿美元)

年份

出口额

增长率(%)

1999

0.95

2000

1.81

90.53

2001

1.24

-31.49

2002

1.67

34.68

2003

2.15

28.74

2004

2.45

13.59

2005

3.13

27.76

2006

4.16

32.91

资料来源:

WTO《世界贸易统计》2000-2007年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在经历2001年到2006年五年的入世的过渡期之后产品的竞争力又发生了如何的改变?

本文利用CMS(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时间序列的比较,研究在经过过渡期前后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化。

而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将会依据CMS实证研究的结果给出继续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

对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

(彭宇文,2007)从研究对象来讲,许多文献集中在研究某种大宗粮食产品的竞争力,如玉米、大豆、小麦等等。

如乔娟在分析中国大豆的出口竞争力时指出中国应该生产更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换取大豆的进口(2004);而鲍滨福和杨洋分析对象是中国小麦,指出应当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来提高小麦竞争力(2006);李辉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阐释了如何提高新疆棉花的竞争力(2006);而近来对小宗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的竞争力也有所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讲,许多文献采用了理论分析,主要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之后的以人力资本论。

乔娟认为虽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较容易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一定能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而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无法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2004)。

西宝和项阳认为,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是入世后中国农产品面临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原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产品的成本结构。

除了理论研究外,许多学者也选择了定量分析,主要方法是采用了多种关于衡量竞争力的指标。

如竞争力指数CI、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国内资源成本指数DRCD等等。

由于单一指数很难对竞争力做全面的分析,所以也有学者引用模型来研究农产品竞争力,如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帅传敏和程国强等通过利用CMS模型,从需求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三个方面定量的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3);宗成峰等人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等等。

但是运用CMS模型研究整个入世过渡期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变化的研究还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也将采用CMS模型分析在入世以来按照入世承诺经历了过渡期后,中国农产品后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变化。

(二)对CMS模型的研究

CMS(等市场份额模型)最早由Tyszynsky在1951年提出,用来分析出口国家市场份额的变动。

后来经过Leamer和Stern(1970)、Jepma(1986)以及Milana(1988)等人的修正,这个模型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在出口增长的原因以及出口竞争力变动的研究中。

(帅传敏,程国强,2003)。

Baldwin利用CMS模型研究发现在1982-1952年间,英法之间工业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对他们工业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动有非常不利的影响(1958);Narvekar在他的研究中发现1954-1958年间日本在世界贸易中增长的原因四分之三归结为竞争力因素。

在对主要的工业国家出口增长的数据进行验证的过程中,Richardson指出了一些在运用模型过程中产生的推论,这些推论后来被Bowen和Pelzman的研究中,并且发现了美国60年代到70年代竞争力因素的下降。

研究还发现市场的有效分布和产品的合理结构对美国60到70年代出口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而CMS模型在70年代就被应用到研究农产品竞争力中了。

如Rigaux(1971)、Sprott(1972)、Dunmore(1975)以及Konandreas和Green(1977)。

进入90年代之后有Komara,她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的林产品的出口,并针对基于CMS模型分析的结果提供了政策上的建议。

当然,CMS模型也有它的局限性。

Sarris指出CMS的预测能力是建立在未来的贸易市场份额是和过去的贸易份额相等的基础上的(1971);而Richardson也指出也个模型对于基期的选择非常敏感。

三、CMS模型的设立及实证分析

(一)模型说明

CMS模型的前提是一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

基于市场份额恒定的假定,一国出口的实际变化一定是由于出口结构或者产品竞争力或者产品需求发生了改变。

因此,该模型将一国出口的变化归结为三种效应:

(1)需求效应:

出口额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进口国需求的变化,也可能是出口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变化。

(2)结构效应:

从贸易结构上来看,一个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商品,各产品的贸易量及其增长率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由于所处的时段和环境不同,可能存在商品结构的调整过程。

因此,对于出口国来说,出口产品的需求和进口产品的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

如果出口国的商品供给能够集中于进口国需求增长率较快的商品上,或者说出口国能够适时得根据进口国的需求来调整出口产品供给结构,则两国之间的贸易会快速增加,否则将相反。

(3)竞争力效应。

一个国家产品的竟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诸如质量、品牌、包装、商誉及政府相关政策等。

即使不对价格变量和非价格变量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事后分析,从而发现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趋势(BowenandPelzman,1984)。

然而CMS模型里,竞争力因素主要还是归因于价格因素(Kamara,1992)。

(二)模型设定

根据Leamer和Stern(1970)修正的CMS模型,假设X(t)为t时期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Xi(t)为中国在t时期对美国某种农产品i的出口额;X(0)为中国在基期对美国的出口额;Xi(0)为中国基期对美国某种农产品i的出口额;△Q是中国对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农产品出口的变化额;△Qi是中国对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某种农产品i出口的变化额;p为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农产品进口增长率;pi为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农产品i进口增长率。

于是第i种农产品的出口变化可以表示为:

△Qi=Xi(t)-Xi(0)=piXi(0)+Xi(t)–Xi(0)–piXi(0)(3.1)

由式子(2.1)可以的出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化公式:

△Q=X(t)–X(0)=∑Xi(t)-∑Xi(0)=∑piXi(0)+∑Xi(t)–∑Xi(0)–∑piXi(0)

=p∑Xi(0)+∑piXi(0)+∑Xi(t)–∑Xi(0)–p∑Xi(0)-∑piXi(0)

=p∑Xi(0)+∑〔(pi-p)Xi(0)〕+∑〔Xi(t)-Xi(0)-piXi(0)〕

=pX(0)+∑〔(pi-p)Xi(0)〕+∑〔Xi(t)-Xi(0)-piXi(0)〕(3.2)

由(2.2)得出:

农产品出口的变动由三部分构成:

(1)需求效应,即由于美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增长所引发的中国出口的增长,由pX(0)表示;

(2)结构效应,由∑〔(pi-p)Xi(0)〕表示,正值表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种类能够集中在那些增长率比较高的产品中,负值则相反;(3)竞争力效应,由∑〔Xi(t)-Xi(0)-piXi(0)〕表示。

(三)数据说明及时段划分

本文农产品根据SITCRev.2的分类方法,选取了35类农产品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统计年鉴以及COMTRADE数据库,其中农产品中不包括原材料。

中国出口美国的每一类农产品的数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出口额。

美国农产品的进口数据来源于FAO统计,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据来源于WTO《世界贸易统计》。

本文的研究时期是从1997年-2006年。

根据中国对外贸易上重大的事件把它划分为1997-2000、2001-2006两个具体时段来比较分析。

之所以选取1997年作为起点是因为1997年则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2000年的研究结果能够客观的表现中国在加入WTO之前的状况,有利于与加入WTO后的经济农产品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情况。

中国从2001年开始削减农产品关税,直至2005年开始,农产品关税已经达到15%的水平,而2006年,中国入世五年过渡期正式结束。

所以选取了2001-2006年作为研究对象。

(四)CMS研究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35类中美贸易农产品的相关数据进行CMS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表二: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单位:

百万美元)

1997-2000

2001-2006

数额

贡献率(%)

数额

贡献率(%)

需求效应

3813.29

92.25

28011.95

88.23

结构效应

86.84

2.10

-314.11

-0.99

竞争力效应

233.7

5.65

4050.15

12.76

合计

4133.83

31747.99

资料来源:

根据搜集数据计算所得

1、需求效应的分析——总量增加与贡献率的降低

CMS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出口增长最主要原因,无论是在加入WTO前还是在入世过渡期都是由需求因素造成的。

在加入WTO之前,需求效应的净值为38.1329亿美元,在入世过渡期间增长至280.1195亿美元,是在入世前的7倍多。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需求效应总量增长迅速,但是它对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却是下降的,从92.25%下降到了88.23%。

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1)总量的增加——美国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从1997年到2006年,美国的GDP从7万亿美元上升到9万亿美元(表二)。

快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美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然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对于食物消费的增长有限,更多的需求来源于美国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另外,由于石油能源危机,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石油价格从20美元一桶涨到100美元一桶,美国对生物能源的需求加大。

因此作为生物能源原材料的玉米、甘蔗、油菜等作物的需求加大,从而造成了美国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大。

伴随着美国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农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也相应增大,这从理论上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农产品的需求效应在总量上会增加(图一)。

表三:

美国1997-2005GDP总额(十亿美元)

年份

GDP

1997

7056.8

1998

7354.6

1999

7684.8

2000

7969.0

2001

8029.0

2002

8158.5

2003

8380.0

2004

8730.0

2005

9020.0

资料来源:

联合国数据库

数据来源:

WTO《世界贸易统计》

(2)需求效应的贡献率降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刺激

通过CMS模型的分析除了表明了需求效应在长期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中的高度贡献率以外,也看到了需求效应在中国入世过渡期内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继续降低,整体由2001年的19%降至2004年的15%,除大宗农产品外,大部分农产品进口将取消数量限制,实行单一关税。

经过不断调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表四)。

另外逐步扩大部分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量。

从小麦、玉米、大米等农产品配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大部分配额量指标都有明显的增加。

受到中国农产品低关税的刺激,美国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不断的增大,相对而言进口需求降低,所以需求效应贡献率呈现降低趋势。

表四:

截至2006年中国农产品关税税率水平

税率水平

0%-20%

20%-30%

30%-40%

40%-65%

税目数量

559

90

15

21

所占比重(%)

82

13

2

3

资料来源:

根据程国强《WTO新一轮农产品关税谈判研究》整理而成

同时,需求效应贡献率的降低也证明了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已经开始从需求效应挤出到竞争力效应中去了,而这部分将在本文后面进行分析。

2、结构效应的分析——总量与贡献率的降低

基于CMS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构效应在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中,无论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贡献率上看都是比较低的。

特别是在入世过渡期间,结构效应出现了负值。

这说明这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并不合理,出口增长率最快的产品并不是美国市场上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

以SITC(标准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中的食物类为例,2001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以及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增长率的前十种商品如下:

表五:

美国进口农产品和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增长率前十名对比

排名

SITC编码

美国进口

SITC编码

中国出口美国

1

091

人造黄油及松栈油脂

037

鱼、甲壳及软体动物制品

2

424

其它调和植物油脂

001

主要供食用活动物

3

423

调和植物油脂

034

新鲜或冰冻鱼

4

047

其它谷物及面粉

058

水果制品

5

061

糖和蜂蜜

056

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制品

6

232

油籽及含油果实

054

新鲜蔬菜、根基块茎或简单制品

7

071

咖啡

061

糖及蜂蜜

8

022

牛奶及奶油

074

茶类

9

431

动植物油脂

072

可可

10

058

水果制品

062

糖制品(不含巧克力)

资料来源: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只包括食物类)

由以上统计可见,美国进口产品增长率最快的多为油脂类产品及相关作物,这些产品多为经过加工的产品;而中国出口美国市场增长率最快的农产品中,水产品、肉类、水果、蔬菜或动物等初级产品较多。

可见中国的产品结构相对低级,不符合美国市场加工农产品的需求。

另外,从表五也可看出,中国出口增长率最多的商品也并不是美国进口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这除了归因于国内生产资源的限制外,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对于美国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全及开拓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3、竞争力效应的分析——总量与贡献率不断增长

由表二可以看到,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效应在加入WTO前后有了一定的发展。

总量方面由入世前的2亿多美元增长到了入世后的40亿多美元,增长了17倍多。

而贡献率也从5.65%增长到了12.76%。

为什么竞争力效应无论是总量还是贡献率都能快速增长呢?

(1)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一国生产并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就能用较小的国内成本换取更大的收益。

同样的道理,如果该国在向他国提供自己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便能以比国内价格低的成本换取他国的优势产品。

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所以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以换取美国土地密集型的产品。

在加入WTO之后,虽然前文提到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仍然有问题,但是中国出口增加较快的农产品很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加强。

(2)政策上的指导与支持

中国加入WTO后在WTO规则下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第一: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

主要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粮食直接补贴是取消粮食保护价后,通过按照粮食种植面积或计税面积对农民进行补贴,从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良种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稻谷、玉米、小麦、大豆和水稻,意图是通过种子补贴,鼓励农民采用良种,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

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4亿多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9.8万多台套;第二,增加农田建设投入。

例如2004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超过200亿元,农村扶贫开发投入达到12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达到89亿元。

同时,正式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粮食生产基地。

;第三,加强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检验检测监督工作。

包括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销售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健全农业质量检测体系等。

另一方面,为了提供农产品竞争力,2002年我国全面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此外,农业部农业部还制定了七大体系建设规划,通过七大体系建设构筑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的平台,提高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整体水平;第四,2001年我国开始施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展开。

2004年起,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开始逐步减免和全面取消农业税。

农业税费改革和减免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面对加入WTO的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农业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得到加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较为低廉。

另外,农业服务水平的加强以及科技的水平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因此,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效应在不断的加强。

(3)竞争力效应总量与贡献率不高

竞争力效应是由价格效应和非价格效应共同作用的,但主要还是价格效应。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总量和贡献率在入世后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大部分应该归结为价格效应。

由于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在入世以来拉动竞争力效应的增长。

另一方面,从CMS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竞争力效应在不断提高,但是其在整个出口竞争力效应中的比重仍然是不够高的,才占12.76%。

这证明这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五)小结

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构成因素在入世后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竞争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需求效应还是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但是比起入世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于美国需求整体上的不断增长增长;结构效应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出口初级产品,产品层次较低。

上文分析中曾经提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需求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率开始下降,从本质上讲是从需求效应和竞争力效应挤出到了竞争力效应中。

四、其它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

美国对主要中国农产品采取的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措施。

(一)贸易壁垒

中国的水果、蔬菜、肉类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

然而这些产品在中国加入WTO后却频频遭到贸易壁垒的制约。

美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通过技术壁垒控制进口,保护本国农产品。

产品质量如残留问题、动物疾病问题一直是影响我扩大向美出口的主要原因。

目前美国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

食品是否具备贴上有机食品标签的资格,需经美国农业部批准的专门机构认证。

然而,对于中国一些无法满足美国极其严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