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9992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docx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

议论文作文教学讲义……lgw405

议论文的审题

   我们说,所谓"审题",就是对题目的意思和要求的审定.这是每年高考作文的第一道"关口",审题失误,造成文不对题的,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不乏其例。

如199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看课外阅读》。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提供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

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

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

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

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

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这道作文题的要求是:

紧扣三则材料提供的情况,对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发表看法。

题中的"看",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观察并加以判断"的意思,也就是对"看"的事物发表见解。

但有的考生错误地理解为'看书"的"看",把文章写成了"我读课外书籍";有的考生把"看"仅仅理解为"观察",于是,把"看到"的课外读物一一罗列在文章中,并用不少篇幅去介绍读物的内容,;还有一些考生,对提供的材料没有仔细审视,发表的看法偏离了材料,或者只扣住一部分材料而抛弃了另一部分材料,显然、"针对材料发表看法"的要求就难以达到了。

再看198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清流与活源》,这是一篇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

这道作文题的要求是:

正确理解"流"与"源"、"清"与"活"的关系,并由此生发联想,展开议论。

因为这是一道出现比喻物的作文题,考生决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揭示比喻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行议论。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的开头:

   清流为什么会这样清?

因为它的源头是活水。

所以有活源才有清流。

 

这使我想到了作文,有的同学怕写作文,"见了作文就头痛",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我有时也会头痛,拿到作文题后无从入手,脑子里竟会一片空白。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没有活源。

也就是说,手头没有写作材料,空肚作文,何其难啊!

有活源才有清流,有了材料才能写出好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材料源源不断呢?

……

   这就正确把握了"清流"与"活源之间的依存和辩证关系,运用的比喻联想紧扣题意,十分恰当,文章自然很出色了。

然而与此相反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审题错误而造成文不对题的作文,归纳起来,有下面四种类型:

(1)不明词义随着改革开放,必然伴随一些不正之风的侵入,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清流"和"活源"两手。

所谓"活源",就是搞活我们的资源,使之为改革开放眼务。

所谓"清流",就肃清一切不正之风。

譬如开窗吧,开了窗就有蚊蝇飞进来,怎么办?

安上纱窗就是了。

这"安纱窗"就是"清流",让清新的空气流进来,让有害的物质留在窗外。

(2)"源""流"对立改革开放,建设现代文明,给中国大地上悠闲流淌的"清流"带来了"活源",给中国这块濒临麻木的土地带来了希望。

"活源"来了,带着物质文明、精神财富,也带来了摆脱贫困的"药方"--改革。

改革冲击着一切,也冲击着"清流",于是,悠闲流淌的"清流"便横眉冷对,怒视"活源"。

但我们要说:

中国需要活源,不需要清流!

(3)因果颠倒"源"有活源与死源之分。

源被污染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危害,只有清澈的河水才能带来累累硕果。

清清的水流,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么重要,有了它,人类才能生存;有了它,绿洲才有生命;然而,被污染的水却只能带来生物的死亡、生命的未路。

可见,有了清流,才能带来活源。

(4)比喻不当如果你同意,我们不妨把对内搞活比作清流,把对外开放比作活源。

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挖出一个个活源来,使它冒出清水,汇入我们的河流……

俗说话: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高考审题失误,造成整篇作文的失败,确实令人惋惜。

那么,怎样才能变"不慎"为"慎"呢?

(一)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一九八五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一段材料: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

一、知足才能常乐;二、不知足才能常乐。

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

赞同第二种观点吗?

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

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即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

"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

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

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

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之中"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

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二)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议论文题目,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犯就事论事的"离题"弊病。

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

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鹏/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鹏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鹅/鹦鹅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

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

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崔、燕子、黄鹏、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

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

(三)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题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

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谈"穿着打扮"》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

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

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

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

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

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

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

这祥,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看来,议论文的审题要慎,就要"慎"在弄清题意,摸准要求,吃透字面,领悟深意,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上。

概括起来,就是要审清文章的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

明白了这番道理,掌握了谨慎审题的要领,当我们提笔作文时,就不会因捉摸不定而偏离题意,也就能胸有成竹地顺利通过"审题关"。

怎样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人们在拍照时,都十分注意选择一个好的角度。

拿拍摄人像来说,可以正面拍,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态,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文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

先择什么样的用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败。

记得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有一个班级的老师布置大家写随笔纪念。

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

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题为(最后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选择了茅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侧面,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着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

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

由于角度选得好,使这篇随笔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显得极有新意。

由此看来,要写好一篇文章,根据题意要求去选择最佳角度,是忽视不得的。

命题议论文虽然规定了议论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写作的角度,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笔便引人入胜。

能显示出对所议论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前面说过,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也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入议,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

那么,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

关键是:

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

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至心中无数,言不由衷。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用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

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

上面提到的《最后的“作品”》,就抓住了茅盾临终前写的“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

这样,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其次,角度要新。

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

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

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

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有一位同学读了课文《失街亭》以后,就“斩马谡”的情节发表看法,写了《从孔明斩马谡谈起》的读后感,由于选择了“孔明用人”的写作角度,文中提出了“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的主张,对“识才、荐才”问题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这就比论述“骄者必败”之类众所周知的道理新鲜多了。

自然,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对“执法如山”和“任人唯贤”的含意一知半解,对两者的联系似懂非懂,要想在“失街亭”的问题上发表有新意的议论,也是很困难的。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

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

例如:

鲁迅先生曾说: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

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

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比较一下,角度

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

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了;角度

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

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

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如何作到开门见山提论点

   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

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

象《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见的。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

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1)学习要打好基础。

“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

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

达·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

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牺牲。

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

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

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

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

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上述三段文字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

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

“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

”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

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

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

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

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

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

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

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丈,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

(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2)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

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

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出。

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

闻过不跳

闻过不跳。

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

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

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

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

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不少见。

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

跳,说明什么?

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

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

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高威信,也不能用来澄清事实,更不能用来掩盖错误,只会暴露自己心胸偏狭,办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

提倡闻过不跳,绝非闻过之后,两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极按捺,“硬着头皮顶”;甚至伺机报复“秋后算账”;后一种不跳,曾造成过极为恶劣的影响,历史已经惩罚了这类“不跳”的“算账派”。

闻过不跳,则是希望“不跳”之后,促进反思,从善如流,从批评中吸取动力和活力,进而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

(原载《解放日报》拾风文有改动)

   这篇短论的中心论点是首段首句:

“闻过不跳”。

这是根据实施舆论监督的实际情沉,从“闻过则喜’’这一成语中引申出来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开门见山提出来,十分鲜明醒目。

接下去提出了两个分论点:

一是“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

依次在每一自然段开头提出,不仅证明、补充和发挥了中心论点,使议论得以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论点的位置突出,在所属的自然段中也是“开门见山”,无疑起了使文章立论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

  结合具体材料发表议论,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样能做到“开门见山”。

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这样的会风好

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

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

八时半,纪念委员会秘书长陈荒煤同志就来到会场。

不到九时,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颖超同志也提前到会。

她和部分委员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然后就座,宣布会议开始。

她说这次会议有两个议程,一是由秘书长作报告,二是请委员们讨论。

她自己首先对纪念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也对委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一位委员作了简短发言。

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同志问:

“还有意见没有?

”会上没有人再要求发言。

她就宣布:

“没有意见就散会,开短会!

”这时是上午九时四十五分。

会虽短,却解决了问题。

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会议主持人准时到会。

开会,应该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规定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到会。

所有与会者、包括主持会议的领导人都不能例外。

八点开会九点来,寅时开会卯时到,这种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恶习应该纠正。

不顾与会者等候多时,主持人自己姗姗来迟的作风也要克服。

领导带好头,不仅是有群众观点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同与会者一起,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

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

无论开什么会,都要讲求成效,讲求质量。

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

会前不作准备,会上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谈山海经,使与会者不得要领,就很难研究和解决问题。

我们应当提倡:

领导者要做有准备的报告(应该自己动手,而不劳秘书代办)。

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

上述会议时间很短,总共不到一小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拖拉,不耗时间。

我们很需要这种作风。

现在大家任务很重,事情很多,要通过开各种会议,讨论问题,研究问题。

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会议上。

会议,因其内容不同,有的需要长,有的需要短,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可能求短些,更短些。

鲁迅讲话、写文章,就主张尽可能短。

我们应当学习鲁迅,也应当提倡:

宁可把长会缩成短会,决不将短会拉成长会!

提倡好的会风,纠正不良的会风,应该是整顿党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原载《人民日报)葛琼文)

   和《闻过不跳》不同,这篇文章有一个开会的具体材料,作者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摘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这一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来,然后用开会的材料作例证,接下去作者小结一笔:

这个会议的会风好。

又从中提炼出三个分论点:

“第一是主持人准时到会”、“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亮出,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了会风好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从而使全篇立论更加鲜明。

显而易见,这就是“开门见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应注意三点:

一是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否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三是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构思成熟后,就可以铺纸展笔了。

例如《“庖丁解牛”的启示》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

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论点: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寻找规律。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3)要运用规律,扬长避短,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评的“艺术”》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

批评要取得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

分论点:

(1)批评必须注意界限和分寸,该批评的进行批评,不该批评的不乱批评。

(2)批评,必须把握住被批评者的性格。

(3)批评,还必须注意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

(4)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打开被批评者心灵的大门,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从而真正提高思想觉悟。

   下笔前疏理好论点提纲,作文时,思路就不会阻塞,行文也不会捉襟见肘,做到“开门见山’’也就从容不迫了。

   当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种多样,提出论点的方法也远不止一种。

但学会了文章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论点的写作方法,就掌握了议论文如何发挥论点的威力的一种技巧。

而根据题意和议论实际的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这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对我们写好议论文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的。

议论文拟题六要

题好文一半。

好的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之神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

就议论文而言,拟题的总体要求是醒目舒畅。

具言之,就是要准确、鲜明、简洁、形象、别致和整齐。

一、准确

准确的文题就像健康的眼睛,而健康是美感必不可少的要素,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准确的具体要求是:

没有错别字和语病;符合事理,如《没有污泥怎有莲花》之类的文题,与常理明显不符;题与文要一致,即文题要涵盖文章的内容或与其相关,切忌题文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给材料议论文中,文题须切合材料的内涵,或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

最后一点与审题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审题出现偏差往往在文题上有所反映。

如果对材料把握不透,最好拟非论点式的题目,如“由……想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