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1012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与地坛》导学案2.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3.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浯言。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

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恪kè谨慎而恭敬、恪遵。

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

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

亘古不变:

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熨贴:

yùtiē贴切,妥贴。

坍圮:

tānpǐ毁坏、倒塌。

灼烈:

火烧、火烫般的。

1.课文思路

《我与地坛》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前一个部分(1~7段)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

“我与地坛”作者一路款款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

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的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漫的意蕴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

在这种方式下,作者的议论汩汩而出。

后半部分的“我与母亲”则像是一种“意识的流动”,疏落的结构,“触发点”成为串连的线索,反复穿插、切换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由一个意绪带出另一个意绪,但所有的意绪都始终指向母亲,从而把一些看似琐碎的思想片段贯穿成一个浑然的整体。

作者几乎是以一种遥想的方式寄予他的心境。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

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本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阐释出哲理,赋予“地坛”这一古老事物以新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这一深邃命题的理解。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言辞恳切、准确,感情真挚、深沉,立意新颖独到。

1.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

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

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

作者驻留在地坛是因为:

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双腿,而地坛也是一个曾经有过炫耀和浮夸的人文风景,如今却落得“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

相同的命运轨迹,使作者遇到地坛后便一见如故。

但是地坛的生命历程显然更长,四百年的风雨剥蚀,让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欲见苍幽,到处的野草黄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种不动声色的渲染让作者停留思考。

2.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

这是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使他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

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

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作者在地坛中,对于死的理解是怎样的?

作者感悟到:

一个人出生了,就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一个人出生了,也意味着另一个事实的存在,那就是走向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这一小节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视野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而言是什么?

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后,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

他仍在地坛中感受夕阳西下时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浩瀚宇宙中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命运无常时个人无缘无故遭遇到生存的困境。

但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有情的生命,投向那历经坎坷后的一曲曲稳健又激昂的生命之歌:

寂静的光辉把坎坷照映得灿烂;雨燕的高歌能把天地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的脚印会让人们的思绪飞扬;苍黑的古柏会把忧郁与欣喜同样承担;暴风骤雨会将草木和泥土叫醒;秋风霜至会让落叶轻舞飞扬。

此刻,作者已从自己的不幸中走出,变得平和而宁静,带着欣赏自己的眼光,去关爱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幸。

5.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

母亲明白,孩子的痛苦只有自己想通透了才会消逝,而要想通透需要一段独处的过程。

她宁愿自己的儿子为解脱痛苦而无目的无方向地追寻,也不愿自己的孩子为逃避痛苦而消沉。

因此,每当孩子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他准备,每当孩子离去时,她就坚强地忍受这或许会失去儿子的痛苦。

每当孩子长时间不回时,她又主动去找寻。

她从来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你为我想想”。

6.作者写道: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那么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的路是什么?

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幸福的路,能在苦难面前不屈地生存,坚强地活着,并且找寻到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母亲并不企求儿子成名成家但活得并不幸福。

7.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关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作者反思自己过去没有为母亲着想过,只一心想着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会加倍的。

②作者后悔当年也许是出于倔强或羞涩,没有叫住前来寻找并从自己身边走过的母亲,并且永远没有机会弥补。

生命的困厄及其在生命困厄中思想的提升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思想境界,决定着这类作家作品的思想境界。

似屈原作品有几?

仅留下的作品却千古传唱,中外传唱,并且还要传唱至未来。

当然陀斯陀耶夫斯基则为另外一类,只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少年文学天才,处女作就为别林斯基一伙拍案称绝。

陀氏从死亡之地回到创作的生活环境,天又假其健康,方才有惊世骇俗的一部又一部作品问世。

当然这两类又都不能完全以律史铁生的,所能律的只有一点,就是他们共同遭受过生命的困厄,以其在这种生命困厄中对生命意义的提升,才能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着生命本真意义的探索及回答,并以此确立了在文学进程中的地位。

较之史铁生更为不幸的障碍。

霍金的黑洞冥想,后来被实证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

而史铁生虽较之霍金有别,但是他的冥想,写作成《务虚笔记》,由于属人文学科,则更需要得到更多社会人的认可,这就增加了社会定位的难度及不可把握的“不测”度。

不过这两位冥想者则矢志不渝,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冥想,并不时做出自己的表达。

(凌迅《中华读书报》2019年5月30)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D.姿势(zhī)斟酌(zuó)步履(lǚ)教诲(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___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③老吴_________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________举行。

A.以致推托未免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

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

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经憔悴的脸孔,透着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装作安之若素,露出一丝笑容。

B.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脱颖而出,真是沧海横流,显出英雄本色。

C.小明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还没有触犯到校纪,不足为训。

D.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华北,包围了北平。

经过多次的谈判,我军与国民党北平守敌达成了城下之盟,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

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

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下面散文,回答7~13题。

(18分)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

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

“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

”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

谁还能怎样?

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

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

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

那日何日?

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

写作的零度。

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

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

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

它自己已经是了。

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

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

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

现在可真是反了!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

人呢?

名人,强人,人物。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

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

万物,是我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

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

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7.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2分)

8.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2分)

9.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

(3分)

10.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

(3分)

1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

12.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3分)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7题。

(14分)

两片秋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

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

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蛟得满是疮洞。

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

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

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

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枫叶搁在一处。

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

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

”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

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4.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

(均不超过8个字)(3分)

1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不同之处是:

前者:

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2分);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5个字)(3分)

16.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①作者为什么“悲秋”?

答:

因为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2分)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

答: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30个字)(2分)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B.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C.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感情转变的契机。

D.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E.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参考答案

一、1.D2.C3.A4.A5.B

6.B(A.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

C.“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D.“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意重复,即定语多余)

二、

(一)7.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

8.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

9.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

10.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答“表明此文写作是有感而发”可得1分)

11.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12.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

13.CE(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项说那句话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

谁还能怎样?

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扣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扣问,D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不对,它批评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二)14.树上飘落的枯叶来自大山的红枫

15.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挤尽了热,将自身烧红,用生命给世界装点上红色。

(意思对即可)

16.①慨叹如枯叶的人生;②怀念爱“我”然而更爱大山离“我”而去的“他”(意思对即可)

17.CE(A.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比赞美第二片秋叶——红枫,从而赞美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燃烧与奉献;B.借第二片落叶赞美“他”,赞美燃烧与奉献;D.“心上搁上个秋”的意思是,当初“我”因不理解他的选择而伤感气恼,下文有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之转变,正是“我”对“他”选择的事业有了新的理解,对“他”追求的生命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黑暗回忆——怀念《黑骏马》

乔丽华(文学博士,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员)

有一些朋友,失落了觉得可惜,找回来却已是面目全非,惟有叙述中透露出的经历,还能让人联系起从前与现在,但也仅仅是“懂得”而已。

我想,这样一种相逢,难道只是为了心底隐隐的对过去的怀念?

这未免有悖初衷。

有一首歌叫做《相见不如怀念》,还有一句古老的赠言:

“相目濡以沫,相昀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碰面,更多的是遗憾。

在西藏中路的音像书店里看见一盘再版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的名字和红色封面,教人的心不由一阵抽紧,继而是怅然,是转身告别,是无数旧日的伤口复发了新鲜的疼痛。

很久很久不曾读张承志的小说了,除了那一册《清洁的精神》被我翻来覆去地读着。

一个静静的深夜,如果是在乡间,那是连蟋蟀嘘溜嘘溜的叫声也要令人不安的静衣,但在城市的公寓里,静意味着无人干扰你去看你希望看到的电视节目。

我看见了根据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改编的同名电影。

面对屏幕,我的视线模糊了,不是泪,亦不是朝圣和敬畏,是因为我已洞穿孤独。

你看在苍茫的草原上那一匹伫立的马,它深棕色的毛发在风中飘抖,它脚下的牧草在风中颤栗,它远处的山丘在地平线处漫长地起伏,它头顶的白云在空旷的天上游走,它无言,仅一个眼神就重复了一切……

怀念《黑骏马》,是因为它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

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这才是孤独者惟一的出路,不然他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

武侠小说最欣赏的境界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让仇敌握手言和,这固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但这是可能的吗?

“相逢一笑”的时刻对孤独者而言就是放弃,无异于自杀,消除了仇和劫,意志和勇气不也将訇然瓦解,荡然无存?

但也不尽是杀气。

读张承志的小说,常常让我感受到母亲的重要。

不仅仅是作为大地意义上的抽象的母亲,而且是那个从小抚育他的平凡普通的女人。

听罗大佑的歌我也能感觉到深藏在他音乐背后的那个慈悲宽容的母亲形象。

这也许是男作家的福分,因而在他们的孤独里总有着孩子般的温情和撒娇,仿佛有所倚靠。

而我倚靠着纯黑的夜色,一种遥远有如河流的颜色在我的房间里漾动,这一刻,心动如水。

1.作者为什么会用“黑暗”去修饰回忆,也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回忆”的理解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3段,作者在写“一个静静的深夜”,他写到了乡间与城市,这两种“静”一样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怀念《黑骏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一说在作者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孤独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经历世事的人们,找回的往事记忆,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回忆中的人们再也不会找到当初的感受,只是学会了懂得。

2.不一样。

乡间的静夜是自然界中的安静,蟋蟀的叫声可闻愈见其静。

城市的静夜是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