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812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五.doc

世界500强经典案例

半导体霸主:

英特尔(Intel)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雄辩地说明: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器。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今天英特尔的辉煌。

同样地,英特尔的空前成功,也如同给风险投资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使风险投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个人电脑微处理器供应厂家,市场占有额为80%,同时也是最大的电脑键盘供应商,市场占有额为15%。

截止1998年底,英特尔公司一共售出3亿块电脑芯片,仅在1995年就已售电脑芯片6000万块。

1996年,英特尔芯片的销售收入为208亿美元,盈利51.57亿美元,相当于“电脑之王”微软公司盈利25亿美元的2倍以上。

1996年盈利比1995年增长45%,增幅居《幸福》杂志所列美国500家公司之首。

现在它销售的芯片利润高达60%左右。

公司的价值在1995年底不到60亿美元,1996年底猛增到145亿美元。

  英特尔无疑是90年代在全球PC市场取得最辉煌成就的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已经获得一种似乎颐指气使的霸权。

众多的PC商每卖出一台PC,都意味着为英特尔公司“创收”100至上千美元。

企业界的一些分析家不无揶揄地指出,企业界的PC厂商都在为英特尔“打工”。

  创新是高科技产业的灵魂。

英特尔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将自己定位在高科技领域,且十分注重创新,并将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创新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

风险投资自诞生以来,由于其在推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巨大作用迅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更是犹如注入了兴奋剂一发而不可收。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雄辩地说明,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器。

英特尔公司能成就今天的辉煌,风险投资功不可没。

1.最美丽的仙童

  诺伊斯问罗克:

阿尔特(罗克的昵称),你是不是凑巧有多余250万美元愿意用来赌一赌运气?

  罗克二话没说,立即抓起电话,不到30分钟,已经筹足250万美元。

  提起英特尔,不能不提诺伊斯;如果从一个人身上可以反映出硅谷的创业热潮,诺伊斯无疑也是最恰当的人选。

想要了解微电子业的创业史迹,千万不能遗漏这位杰出人才的创业生涯。

  诺伊斯博士生于1926年,是爱荷华州一个小镇牧师的儿子。

他曾就读格林尼尔学院(GrinnellCollege),后来他赠与这个学校现值1000万美元的股票。

格林尼尔的物理学教授使诺伊斯对晶体管开始产生兴趣,因此进入MIT攻读物理博士时,他就专攻晶体管技术。

在费城一家公司工作3年后,1956年他来到帕洛阿尔托,成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八人帮”的一员。

  在肖克利半导体工厂的这些青年精英中,最出色的就是“八人帮”。

1957年,在诺伊斯的带领下,“八人帮”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另行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诺伊斯在解释他们离开的原因时说,他加入肖克利“八人帮”的变节行动,情非得已。

因为其他7个人已经先和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搭上线,但是他们亟需一个领导人,因此便来找他,当时他还很得肖克利欣赏。

诺伊斯说:

“他们都跟我一样,原以为将靠领薪水过一辈子,突然之间却发现自己可以拥有一家新公司的股权,这让人喜出望外,经不住诱惑。

  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八人帮”并没有失望。

由于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仙童半导体公司在一开始就有了平步青云的发展。

7年以后,当仙童半导体公司被它的母公司——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买下全部股份时,“八人帮”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笔25万美元的收入,这对他们最初的500美元投资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了。

然而,这仅仅是他们从下一步活动中获得重大回报的序曲。

在“八人帮”创建仙童半导体公司时,他们得到了工业家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hermanFairchild)的大力资助。

当时,谢尔曼是IBM公司最大的私人股东,此外他还拥有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

在风险投资家阿瑟·洛克(ArchurRock)的安排下,谢尔曼的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投资建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这样,人们就看到了一个在硅谷半导体行业的初创时期出现的模式:

先是有科学上的突破,随后就是在风险投资的资助下,风险企业家所进行的商品开发,这些风险企业家来自于富有创业精神和丰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风险资金则来自于对高新技术有很高见识的富有的投资者。

  如果把仙童半导体公司比作培育从事高新技术商品开发活动的风险企业家的摇篮,这些创建了硅谷半导体行业的风险企业家在一段时间里就被称为“仙童”。

  仙童母公司和半导体分公司关系恶化后,诺伊斯和莫尔就开始筹划自立门户,终于在1968年双双辞职,共同创立了英特尔公司。

诺伊斯辞职的消息公开的那一天,仙童的股票价格顿时大跌。

  为了找人接替诺伊斯,仙童的老板费尔柴尔德不惜重资礼聘摩托罗拉的霍根,这是硅谷有史以来最轰动的事件之一。

霍根是前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当时负责摩托罗拉的半导体工作。

费尔柴尔德给他的待遇较其原薪水高出33%,年薪12万美元,3年合约共100万美元,还外加允许他以10美元的价格认购市价60美元的股票10000股,或是无息贷款540万美元给他,以购买90000股的股权。

霍根还坚持要把总部搬到山景市,以消除诺伊斯在东岸所造成的冲击,凡此种种条件,仙童公司无不言听计从。

霍根的待遇如此优厚,此后的硅谷人找工作都以他为衡量的标准,比如说:

“我拿的价码是半个霍根。

”霍根的变动一经宣布,仙童公司的股价指数猛涨7点,而同一天摩托罗拉却暴跌了8点。

  诺伊斯创设英特尔所需的数百万美元,主要是由创业投资家罗克筹集的。

罗克在20世纪50年代也曾为仙童公司筹募资金,那时就对诺伊斯印象深刻。

诺伊斯说:

“我们不加思索地就去找罗克,问他:

‘阿尔特(Art,罗克的昵称),你是不是凑巧有多余的250万美元愿意用来赌一赌运气?

’”诺伊斯和莫尔同时也表示,他们自己愿意各出资25万美元,那是他们当初投资仙童公司500美元而赢得的红利。

罗克立即抓起电话,不到30分钟,已经筹足250万美元(这是硅谷的一个传奇事件)。

  在风险投资家罗克的帮助下,诺伊斯和莫尔组建了一个半导体公司。

新公司取名英特尔,这是由“集成电子”(IntegratedElectronics)两个英文字组合而成的,象征新公司将在集成电路市场上飞黄腾达。

在英特尔公司,罗克作为主要投资者投入了250万美元,诺伊斯和莫尔每人投资25万美元。

到1982年,莫尔拥有英特尔公司的股份的市场价值已超过了1亿美元。

没有人应该比他们得到的更多,因为他们一直站在构建新行业活动的最前沿。

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活动不仅影响到半导体行业的变革,而且影响到社会本身的发展。

  诺伊斯也像许多人一样,把赚来的钱投资其他新创业的公司,凭着他对硅谷的了解以及他的专门知识学问,财富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

1975年,因为外务繁多,诺伊斯退让英特尔董事长的职务,转任副董事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晶体管是半导体行业的基石,随后是集成电路,它可以把各个分离的元件:

晶体管、电容、电阻在一个芯片上建成电子线路。

也就是说,通过一个神经系统,各个元件已经构成了一个躯体,这时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头脑给它以智慧,而英特尔公司就是专注于开发头脑产品的。

首先,它开发了记忆芯片,随后,它发明了微处理器。

  1969年,英特尔生产出该公司第一个产品3101,这也是全球第一颗双极形半导体存储芯片;1971年推出全球第一颗微处理器4004;1972年又推出第一颗8位元处理器8008;1978年16位元处理器8086制作成功;1982年80286微处理器在英特尔人的手中诞生。

微处理器负责个人电脑的基本运作,有“电脑的心脏”之称。

1984年英特尔公司被美国《财经》杂志选为8家最具创新科技的公司之一。

此时,英特尔公司已成为全球微处理器的主要生产者,英特尔公司看准了个人电脑市场的巨大潜力,全力开发更新微处理器。

1985年,32位元的386芯片问世,内含27.5万颗晶体管;1989年,内含120万颗晶体管的486微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1992年,英特尔设计出含300万晶体管的新型处理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为杜绝市场上出现新型微处理器的后患,英特尔公司没有沿袭传统的名称,直接称为586,而是成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命名小组,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反复研究,再经过专门会议选择,最后向人公布,新一代微处理器叫“Pentium”。

“Pent”是拉丁文“第五”的意思,正好和第五代微机处理器的身份相符,以“ium”作尾音,听起来像一种元素,亦很有意义,“Pent”和“ium”组的“Pentium”正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奔腾”。

“奔腾”微处理器给了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其超强的性能可见一斑。

  集成电路是美国研究开发的技术,它在世界半导体产品市场中长期处于主宰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利用美国的技术创建半导体产业。

由于日本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得非常迅猛。

到1988年,日本占据世界半导体市场的51%份额,美国则下降到37%。

半导体成为美国被日本夺走优势地位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

  半导体竞争是各国电子产业乃至整个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前哨战,一直是美国高技术竞争和贸易战的一个热点。

美国当然不甘心于在这一关键领域屈居日本之下。

从1992年开始,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的份额超过了日本。

美日半导体产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美国政府的积极干预,它组织了由全国14家大半导体公司组成的“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联合技术攻关;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兴起了半导体开发热潮,夺走了日本一部分市场份额。

但是关键的因素是以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半导体公司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和生产微处理器。

  英特尔公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生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为主,这也是日本半导体公司的主要产品,在日本资金雄厚的大电子公司的冲击下,英特尔的D-RAM由于产品质量低、成本高,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80年代中期陷入了困境。

1984年公司40%的营业额和100%的利润都来自于微处理器,但80%以上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却花在存储器上。

1979年接任英特尔总裁的格罗夫在80年代中期意识到公司的战略严重失调。

1985年充满危机意识的格罗夫终于平息众议,壮士断腕,含泪放弃了自己开辟的存储器市场,专心开发微处理器。

这是英特尔公司的第一次战略转移。

  就是那时候,不但在日本,即使是在美国生产这种芯片的公司也屈指可数。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它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比D-RAM复杂得多,是高投入、高增值、高利润的产品。

  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使英特尔走向兴旺的非常高明的决策,是企业捕捉和利用历史机遇的一个最佳典型,因为这个决策顺应了随后出现的个人电脑和信息网络大普及的需要,从而也把英特尔推向了半导体霸主的宝座。

  由于90年代初以来Internet在美国迅速推广,特别是1993年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万维网(WWW)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的热潮,各大电子和信息技术公司竞相制定面向Internet的企业经营战略,以迎接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舆论界曾把1995年称为“Internet年”。

  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基础的英特尔公司当然不会游离于这个新的浪潮之外。

实际上早在1989年格罗夫通过亲自使用电子函件就已认定个人电脑是未来的通信工具,并积极主张全面发挥它的通信作用,包括开发电视会议和Internet话音通信等技术。

但是当时他的见解并未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1991年以来,格罗夫就已经把工作的重点从芯片转移到信息网络通信方面上来了。

这是英特尔公司又一次战略转移,有别于1985年因外在市场变化而被迫转型至微处理器事业上。

此次转型英特尔公司完全采取主动积极、充满计划的模式。

当时他们的微处理器业务经营得有声有色,486也已顺利批量生产上市。

这时全球通讯产业正悄悄发起一场革命,各种线上通讯服务业务如雨后春笋般萌芽,个人电脑的多媒体风潮也正方兴未艾。

英特尔的通讯事业部也表现相当优异。

格罗夫意识到英特尔应借着个人电脑上的优势去开拓新兴的通讯与多媒体领域。

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格罗夫在股东大会和电脑展上以个人电脑表演影像沟通,当场与散居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视讯会议,让所有员工体验电脑在通讯和图形影像处理能力上的进步,进而了解到公司转型到个人电脑通讯集成领域的必要性。

  第三次战略转移发生于1997年前后。

格罗夫要将英特尔由产品的供应商真正实现向世界领袖与主导潮流的公司转变。

格罗夫意识到:

“如果人们不去买拥有更多功能的芯片,就不会有钱来开发下一轮的产品。

把生产建立在别人会为微处理创造需求的前提上无异于自杀。

”格罗夫已把芯片巨人塑造成远比零件供应商重要得多的角色,意欲成为梦想中的整个计算机工业的领袖。

格罗夫宣告,英特尔将创造需求。

他解释说:

“如果我们不能使计算机变得更有用,就没有人需要我们在今后几年中生产出的芯片。

所以我们得为我们自己的微处理创造用户和用途。

靠开发、投资和观念的改变使市场成长,我们就能赚钱,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他首先强调要利用一切机会收集一切有关Internet、电脑产业以及各公司竞争的新信息,并集中考虑Internet和低成本的Internet家电对英特尔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谋划对策。

他告诫同事们英特尔应该警惕,不要由于芯片所带来的既得利益而对新出现的重大机遇失之交臂。

  在网络大潮面前,英特尔公司不甘示弱,积极开展一些利用Internet的有益探索。

  一是于1991年建立英特尔总体设计实验室(IAL),职工600人,大部分是程序设计人员。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新型软件,其中包括使万维网网址通过Internet发送和收视视频信息更加方便的软件。

万维网用户为此必须购买装配有快速微处理器的附加线路板。

IAL还开发了普及应用Internet电话的软件,并使它的软件成为Internet的标准。

下一步IAL将开发Internet可视电话软件。

  二是与好莱坞开展合作。

1996年12月英特尔公司在好莱坞建立媒体实验室,旨在展示个人电脑可以被用于媒体传播和提供新节目的内容。

实验室现正在开发用于娱乐、休闲和事务处理的未来一代个人电脑。

  三是对信息网络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现在英特尔公司共拥有50多家经营信息网络业务公司的股本,总值超过5亿美元。

英特尔很乐于经营那些必须来用它的微处理器的专业性很强的项目。

它正同迪斯尼公司洽谈,以新的电子手段出售其节目。

它还为在瑞士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电子视频会议网络。

格罗夫特别重视数字式摄影,认为这对于微处理器来说是一笔大生意。

  近几年来,英特尔股价一直是华尔街高技术公司股票市场走势的“领头羊”,美国金融分析家把它的增值看作是“华尔街牛市的发动机”,并且增强投资者对高技术产业投资的信心。

但是英特尔公司如果遇到了风险,则使一大批高技术公司股价下跌。

如数据设备公司(DEC)状告英特尔公司的奔腾Ⅱ型芯片剽窃它的阿尔法微处理器的技术后,不但英特尔股份下跌15%,一度降到140美元,而且IBM、微软等抢手股票也随之下滑,致使道琼斯指数平均下降88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降2.72点。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

“假定没有英特尔超凡的业绩,那么近20年来全球性的电脑产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将会是大打折扣的。

2.“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在风险投资界有这样一种说法:

风险投资第一投是人,第二投是人,第三投还是人。

在风险投资界有这样一种说法,风险投资第一投是人,第二投是人,第三投的还是人。

世界上的任何创造都源于人的智慧,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会承担高风险投资,创建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企业家脑海中的新点子以及隐藏在新点子之下的巨大财富。

因而风险投资对企业家素质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忠诚正直。

包括正直可信、守法、公平。

  *成就感。

能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艰苦奋斗。

  *活力充沛。

必须具有完成投资计划规定任务的坚定信念,具有驱动力的奋斗热情,首创精神。

  *天资过人。

善于认识复杂的局面,认清事物的本质,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进行最优决策。

  *学识渊博。

学识,不仅指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经验,对所从事的行业所积累的经验。

  *领导素质。

包括自信、自强和一定程度的以我为核心。

领导能力既表现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表现为组织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企业家应很机敏,遇到意外的事件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美国最具影响力媒体之一的《时代周刊》每年要选出一位本年度最能引起关注的风云人物作为其年终的封面人物。

荣登《时代周刊》1997年度封面风云人物的是多年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计算机行业巨子——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格罗夫。

  格罗夫之所以能获取此项殊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他具备了风险投资对企业家要求的基本素质。

而这些基本素质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领导英特尔公司的奋斗生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格罗夫于1936年9月2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格罗夫从小就饱经风霜,历尽艰辛,磨炼了坚强的意志。

格罗夫从小就有一个梦想,也是父母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上大学。

  20岁的格罗夫终于如愿以偿,进了免收学费的纽约城市大学,它是当年美国新移民心目中的“牛津大学”。

1960年,原来只学过3年英语的格罗夫却以门门“A”的优异成绩于该校毕业,《纽约时报》为此还大大宣扬了一番。

  当他毕业的时候,美国多家研究公司聘请他去工作。

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之后,他选择了相对来说还没有什么名气的费尔柴尔德公司,因为他凭直觉看到半导体业的前景。

60年代早期正处于计算机开始全面革命的前夕,而费尔柴尔德公司便是这场革命的发祥地。

早期计算机在提高运算速度时遇上了一只“拦路虎”:

计算机运行速度越快,它就变得越热,而主要的热量来自于计算机的真空管。

这些真空管保留或释放出大量的电荷,一旦这些真空管过热,那么计算机就不得不停工歇一歇,从而大大地影响了早期计算机的性能。

理论上讲,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发明一种具有跟真空管一样功能,但性能却相对稳定不受温度影响的装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晶体管”的装置。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戈登·莫尔(当时负责费尔柴尔德公司的研究工作,后来是英特尔公司的总裁、格罗夫的良师益友)提出,这些电荷可以用一种由金属氧化物和矽复合而成的综合电路来存储,也就是后来的“莫斯”晶体管。

不同于其他半导体材料,矽既是一种优良的电荷载体,也是一种几乎可以无限吸热的导体。

这意味着,电子即使在导体表面以光速运行时,导体也不会因为过热而被融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矽是从沙子里提取出来的,所以地球上矽的资源非常丰富。

  到公司几个月后,格罗夫和他的朋友们取得了计算机史上最重大的突破——找到了导致“莫斯”导体不稳定的真正原因:

是由于芯片加工处理过程中矽的不纯引起的。

这一发现解决了材料科学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并且为半导体业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们的这一发现却没有引起公司的重视。

  1968年,格罗夫同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戈登·莫尔和诺伊斯一道脱离费尔柴尔德公司,另起炉灶,组建英特尔公司。

当时公司的资本是250万美元。

根据格罗夫本人的需求,他由科研工作转到制造部门,集中力量提高产品质量。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担任部门经理,1979年,出任英特尔公司的总裁。

  格罗夫是科学家经营企业的典型。

他从1987年起任英特尔公司的总经理。

在此以后的10年是该公司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它的各个重大成就无不打上格罗夫的印记。

  格罗夫管理英特尔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外松内紧。

在圣克拉拉那幢如同迷宫一般的英特尔总部大楼内呈现出的是一派轻轻松松的景象:

到处是小隔间、咖啡杯和出入证。

迎面走廊的墙上贴着一幅1.5米高的诺伊斯的黑白照片。

这位英特尔公司杰出元老已于1990年去世了。

格罗夫和莫尔就在公司总部宽2.5米、长2.7米的标准隔间里工作。

只要自己愿意,任何职员都可以跟他们的最高老板谈上几句话。

英特尔公司的老总们没有任何的特权,如果格罗夫上班迟到了,那么他就得跟普通新来的工程师一样满楼里找空着的隔间。

而英特尔公司副总裁、58岁的克雷格·巴雷特从日本或者马来西亚谈业务回国后,经常会穿着一双松散的牛仔靴出现在蒙大拿的农场上。

1995年冬天,英特尔公司宣布了惊人之举:

只要愿意的话,那么英特尔公司的雇员可以选择公司的股票作为其薪水。

光是这个决定就使英特尔出现了好几千个百万富翁。

  同样,英特尔公司在引入风险投资时,也愿意支付给风险投资家一部分本公司的股票作为回报。

  其实,企业家可以在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引入风险投资,并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支付给风险投资家一部分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的信用、享有特权的借款凭证等。

不同阶段,企业可能筹集到的风险投资额和企业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不同。

  开创阶段,即新产品样品阶段(距离实现盈亏平衡还有2~3年的时间)。

此阶段获得投资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企业家提出的新点子很难获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每个投资于开创阶段的人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企业家只有放弃较多的公司权益,才能争取到风险资本。

  开发阶段(距离盈亏平衡还有1~2年的时间)。

样品试制、经济研究、市场分析以及其他的综合分析证明企业家的设想可行,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一良好成果向有关风险投资机构争取投资。

  扩展阶段(距离盈亏平衡还有1年左右的时间)。

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市场上有生命力的产品和服务,公司需要增资扩展现有的业务,这阶段公司不宜出让较多的公司股权。

  发展阶段。

公司的投资项目已越过盈亏平衡点,硕大的盈利机会摆在面前,只要能迅速投资,就可获取高额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为获得巨额投资,企业家也不得不放弃少量的公司权益。

  杠杆式买入。

企业家向风险投资公司举借债务,购买公司,同时放弃一部分公司权益。

  转折阶段。

公司面临困境,甚至可能破产,此时投入风险资本风险较高,企业家必须有保证公司起死回生、尽快扭转不利局面的行之有效的方案,才能使风险投资家慷慨出资。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些表面现象就代表英特尔公司的管理风格了。

格罗夫的严格管理在全美国都是出了名的。

1984年,美国的《财富》杂志就把他评为“美国最严厉的老板”之一,然而,正是这种外松内紧的管理风格帮助英特尔公司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最大的困难是1994年出现的。

当英特尔公司把数以百万的芯片送往世界各地的时候,技术人员发现这些芯片存在着不大不小的问题——会导致计算机错误的短时脉冲波干扰。

刚开始的时候,公司还抱着侥幸心理:

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非常之低,有些用户也许许多年也不会碰到。

公司的工程师们对用户说,除非用于高级计算,不然的话用不着担心。

得到这样的答复后,一些用户拨通了美国的有线新闻网(CNN)、《纽约时报》和《华尔街邮报》的电话。

此时,格罗夫正在度圣诞节,跟家人一块滑雪呢。

据格罗夫的女儿说,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狠狠地打了自己好几个耳光”,然后中止休假返回了总部。

经过一夜的商讨,星期一上午,宣布出资4.75亿美元更换所有的“奔腾”芯片,英特尔公司甚至可以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用格罗夫的话来说:

“这是一次血的教训!

”然而坏事最终变成了好事,英特尔公司的声名大震,而顾客们对英特尔公司所做出的承诺感到非常满意。

  格罗夫严格要求下属,对不良现象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

格罗夫的副手、现在已接替他任公司总裁的克雷格·巴雷特回忆说,一次他在处理半导体原材料中时间抓得不紧,格罗夫当面批评他,说他“每小时浪费了24万美元”。

公司的同事们把这种批评称之为“有益的冲突”,这句话流传至今。

格罗夫始终强调工作要认真踏实,不要说俏皮话,常常掌握有效的数据和具体情况。

职工对他都很折服。

格罗夫自己并不认为他是铁石心肠的经理,实际上他很能善与人同。

在公司现任13名高层经理中,有11人同他共事达20年之久,最后就任的也有15年了,这对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