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209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docx

考研考后谈谈牛人的经验之谈

亲历者全面、客观总结10年英语+11年考生必须要看的建议

本人二战,其他科目都还不错,唯独英语很没底,估分50上下(考的地方去年划线60)。

这两天在论坛上默默的看了很多人对今年英语的评价,觉得今年的英语对全国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一次打击。

不过现在硝烟已经散去,尘埃落定,我们能够做的恐怕只是等待。

我想目前应该做的事情是客观的反思一下考试题以及我们自身,另外更重要的是留给后来的考生一些经验,我们走过的弯路希望你们不要再走。

总体的评价一下10年的英语题,应该是近三年最难的。

这种“难”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阅读的文章上,题材选择全面专业化学术化,内容深度更深;第二表现在题目上,题型变化很大:

第一次出现了排序6选5+通知。

所以不以任何人的水平为尺度,而以07、08、09年真题的文章难度和题型稳定程度作为对照,今年的难度肯定是加大了,这点毋庸置疑。

(PS:

看见不少童鞋说因为140万考生,所以肯定就该难。

我想这么说的人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140万考生只是人数上的增加,而不是水平上的增加。

在整体水平没有提高的前提下,用同一难度同一把尺度去量100万考生与140万考生,得到的结果是服从一个相似的正态分布的,可以通过对分数线的微调控制单侧录取人数,这样区分度是较好的。

而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险的大幅增加难度,让更多的考生徘徊在均值附近,增加运气成分对单个考生位置的影响,这样做不但不会加大区分度,反而会降低区分度和考试效果。

今年英语的突出特点首先表现在考试文章的选材上,我是学商科的,当时看见考题就很诧异,完型考了霍桑试验(管理学)、阅读新题型考了产品扩散理论的“意见领袖”和零售市场(市场营销),阅读考了FASB和IASB(会计),连唯一和科学沾边的翻译还涉及物种的经济价值。

我想这对学纯理工的童鞋首先就是一个心理上的打击吧。

从趋势上看,即使以后的考研英语不像今年这么极端,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类的文章依然会是各种题型包括作文的主要载体,所以将来参加考研的童鞋特别是理工类的,平时就应该多注意一下对语言文化和经济法律类常识的了解和常用词汇的积累,连大纲解析都写了“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考生理解文章内容”。

当然,这里要提醒一句,了解常识是为了理解文章内容(往往与常识相反),而不是凭常识去答题。

如果分题型来说,平心而论,今年阅读的难度确实是提高了,没有像从前那样几篇较难几篇较易或者每篇中参杂一两个送分题,而是四篇整体都维持在同一个难度上,一上来就是硬骨头让你啃,也几乎没有特别容易,让人很确定的题。

而反观完型和翻译,比照前两年来说,难度应该是稍有下降。

至少完型没有再把很多意义相近的高阶词汇混在一起去让你选,而是更多的考察了常用搭配和逻辑判断;翻译也没出现什么宇宙大爆炸,而是找了一篇大家都能明白大意的环境类文章。

我想从出题人的角度讲,肯定是认识到了阅读的难度,所以想从完型和翻译上把难度稍微往回拉一拉。

但是由于我们一贯的考试思维定势“重点拿下阅读作文,翻译特别是完型选择性放弃”,所以出题人的这点努力恐怕是失败了。

在这点上我想我们应该反思,那种根据以往经验而不是根据大纲要求的思维定势例如“某某题型一定很难,选择性放弃”“某某题型难度太大,肯定不考”其实是很危险的。

如果考前抱有侥幸心理放弃了某些题型,而在考场上又没有清醒的头脑和应变能力,一旦遇到像今年一样大动作的变化,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必然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很多人就习惯性的将通知写成了书信。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错误,我们就只能怨自己了。

分析一下今年的新题型,我觉得今年新题型的难度要略低于去年。

大家先不要急着拍我,听我把话说完。

说难度略低是指解题难度,我做过好几遍09年的新题型,至今都不理解其中个别选项为什么必须放在某个位置。

而今年的排序则不然,各个机构对答案基本没有分歧;从新东方给的原文来看,出题者也是对原文做了很多拆分和组合,其实已经是尽量把逻辑路标设置的清晰了。

而为什么大家对新题型这么怨声载道,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还是之前说的,思维定势作怪,考前很多机构的老师还反复强调“排序的难度太大,考的可能性很小,大家重点准备7选5和新加的摘要”云云,我想如果大家确实认真训练过排序题的话,今年还是有机会拿满分的。

而第二个原因,这里就要说出我们考生的心里话了:

排序作为考题本身的不合理!

以我自己为例吧,我在考场上花了很多时间,确定了首尾B和A的位置,然后又根据逻辑词判断出了G一定要排在D的后面,又根据内容基本排除了C,最后只是对F的位置不太肯定,于是在BFDGA和BDGFA中踌躇了一阵。

结果RP很差的选了后者,导致和10分失之交臂而直接降到4分。

我想我的情况估计不是个例,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10的新题型没有09难,但是最后分数却差很多的原因。

仔细分析下,如果排序拿不到10分,拿到8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4个判断正确而正好将干扰项选到剩下的地方),6分的可能性也不算大(正好将两个正确选项的位置选反)。

因为对于一篇逻辑很强的文章来说,大部分人应该是先判断出某几个段落内部的逻辑顺序从而首先组成群落,然后对剩下的段落位置进行再判断。

但是题目考察的结果是,只要你没有很有把握或者运气很好的全部排列正确的话,稍有失误很可能一下就失掉6分。

对于英语这门课,一念之差的6分意味着什么,恐怕大家都很清楚。

所以说排序题型除了能筛选出实力很强或运气极好的人,对了剩下的大部分童鞋基本没有区分能力(即使你不会做,全选一样也能得2分;稍会一点的人,判断出一个,剩下全选一个内容贴近的就有4分)。

而6分的同学应该是少数,8分的恐怕更是凤毛麟角。

客观的讲,出一篇排序还不如出一篇难度很大的完型合理。

小总结一下:

对于新题型来说,后来者一定要把大纲好好看看,要求的每种题型都要做到充分准备,而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对任何题型有所偏废,这是往届考生特别是10年考生血的教训。

此外,如果排序题再次出现,除非有充分时间和绝对把握,建议大家采取确定一到两个剩下全选一个内容接近的策略,这样节约时间,效果绝不会比你认认真真做要差!

最后剩下争议最大的部分——作文。

平心而论,今年无论是大作文还是小作文,必须承认在话题范围上比去年晦涩(不可能要求每年作**那么贴近生活),但是从考研英语作文一贯的水平上看,今年作文的难度是稳中有升,而不是大幅度提高。

可能很多人要说,小作文考通知我们就忍了,大作文变态出一个火锅还不恶心吗?

我想说的是,不知道童鞋们在考之前有没有认真看过英语的大纲和大纲解析以及作文评分标准。

其实两篇作文不仅仅是100词和200词的差别那么简单,大小作文在考察的侧重点上有很明显的不同。

根据大纲和评分标准,小作文作为应用文,重点考察的是对文章体裁、格式的选择,然后是对提纲内容的完整阐述,评分标准里丝毫没有像大作文那样对语言、句型层次的苛刻要求。

也就是说,看到小作文,首先考虑的不是对着提纲就写,而是判断体裁、格式;其次就是完全按照提纲的意思,一点不漏的把提纲要求的内容发挥出来。

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连接词与从句,而不是套用晦涩的句型和结构。

小作文的是要求我们按照正确的格式,把要表达的意思完整表达给自己的同学、朋友,而不是大发议论,文采飞扬。

所以如果看见小作文,不加思索,提笔就写,在遣词造句上狠下功夫的话,就是“用力过猛”;不如老老实实看清楚格式,老老实实把提纲的长句子断句成1、2、3,然后在用中学作文的句型词汇完完整整把意思表达出来来得实惠。

至于大作文的“火锅”。

我作为一个二战的同鞋,看到火锅确实也被shock了一下,不过再看锅里的“解构主义”“儒家思想”,我反而平静了下来。

做过历年真题的同学可以想想,历年的作文其实是经常会出现一些很变态的词汇的,试问“蛋黄”“温室”“拐棍”有几个人能写?

其实如果火锅还不够明显的话,那“解构主义”“儒家思想”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出题人就是知道,全国的考生没有几个人能依照图画,准确的把这些专业字汇写出来,他考的就是考场心态和应变能力。

再来看看大作文的评分标准,其实是和小作文完全不同的,大作文对内容的要求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所给的提纲一般也很抽象。

也就是说,只要你在话题描述的范围以内,语言也过关,怎么写都是可以的,不会因为你写的内容是深刻贴切还是肤浅散乱而影响你的分数。

大作文的关键是语言、句型、结构。

也就是说,按我们的评分标准,一篇充斥着废话,但使用高级词汇、复杂句型的作文,要远比海明威的思想深刻,但全是小学词汇、简单句型的文章得到高得多的分数。

具体的说,写“cooker”“writer”虽然没有“hot-pot”“Shakespeare”来得精当,但二者的差别仅仅只是一词一句,绝不是质的差别。

哪怕第一段全是“pan”“food”这样的词,只要在主要的“意义阐述”“现象评论”套用上我们背过的句型、词汇、逻辑词,一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

反而言之,如果在第一眼看到火锅不会写时就被吓倒了,脑子就乱了,不知道怎么动笔了,那恰恰中了阴险的出题人的招。

如果因为“火锅”一个单词而丢掉整篇文章,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一个考名校,但英语又不太好的考生,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话,全是肺腑之言。

我想既不是高高在上的英语大牛们对我等普通群众的耻笑教训,也不是裸考英语者的无知抱怨。

教育部固然可恨、出题人固然阴险,但吾百四十万人,无贵无贱、当今俱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不得不削尖脑袋,任人甄选,任人宰割。

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不归路,只要努力过了,就无怨无悔。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我想送给所有10年被教育部折磨过,即将走向成功或不幸失败的兄弟姐妹们的话。

最后,所谓“铁打的论坛流水的考研人”,有几点建议想留给即将踏上征途的11年的勇士们:

1.大纲不一定要买,但一定要找来看,要仔细研读!

大纲才是全部复习工作的总纲而不是全书、黄宝书、序列一。

数学、政治主要看考点、内容,英语主要看单词和每种题型的考查目的、出题方式、评分标准。

大纲应当是复习开始的起点目录与指导思想(开始时数学英语可以看往年大纲),是复习进行过程中的标杆与量表(关上全书和指南,拿出大纲看看自己能不能对照名称把每章的定理和公式的内容复述、推导出来),是复习最后阶段的归宿(用来查漏补缺)。

举例,英语大纲里的排序、备忘录你是否练过?

数学大纲里的“函数图形描绘”“泊松定理”“经验分布”你是否清楚,考大题是否会?

这些在很多辅导书只字未提或一笔带过的内容往往会成为命题人阴险反押题的重点。

2.一定要无比的重视基础,而不要存有任何侥幸心理或相信某些机构对“重点”的预测。

这里的“基础”不是真题,不是教材,而是大纲里实实在在写明了的每个知识点、每种题型是否都一视同仁的背过、练过。

教材、辅导书永远只是你的“字典”,是你对大纲里寥寥数行文字的深入理解、拓展,它们不是根本也绝不能被作为根本。

事实证明,每年杀伤力最大的题目就是所谓的“非重点”和“生僻题型”,你放弃哪种题型,不重视哪个知识点,命题人就偏考你哪个,10年的英语、数学考试以血的教训证实了这一点。

20题、序列4的“押题神话”早已不再,文灯的“思维定势”早已被颠覆,新东方的“复现原则”也被排序狠狠玩弄了一把,没人敢保证明年命题组反押题的矛头不是指向“黄宝书”的解题规律,不是指向“复习全书”的基本题型;没人敢保证命题组的老头老太太不是端着某本广为流传的“经典”恶趣味的专挑盲点错点出题。

哪怕是公认的经典辅导书,也会有所偏废,它们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3.要把对临场心态、考试技巧的训练摆在和基础同样高的高度上。

考研的各科考的不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是心理战!

现在的考题,越来越喜欢用一个生僻的谜面把你蒙住,用一个令人费解的马甲套在再熟悉不过的知识点上。

如果你永远只是沾粘自喜于对过去考过的真题题型的熟悉,永远只是自信满满的认为一定可以按顺序做完题目,那么出题人就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放置一个障碍,给你一个惊喜,让你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让你看不出中国制造考的是经济全球化、创新型国家;看不出密度函数参数考的是泊松积分;看不出“火锅”考的是文化融合,精神食粮。

所以,后来的战友们,除了兢兢业业的对照大纲,夯实每一个知识点以外,你还应当试试故意只给自己一个半小时答九道大题,看看怎么能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抢到最多的分数;试试从网上随便搜一副变态的图片,看看自己能不能巧妙的绕过生词,写一篇能及格的作文;试试从报纸上随便摘出一则新闻,用政治原理写出几百字自圆其说的分析;试试在某天最困最想睡觉的时候拿出两篇阅读强行做做。

只有在平时就学会不断的折磨自己,学会让自己在挫折、在压力、在绝境、在一切可能的意外中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稳定的心态,而不是患得患失,茫然无措,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才能在目前的考研模式中求得生存。

这就是10年考研给大牛之外的芸芸众考生最刻骨铭心的教训!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愿每位努力过、付出过的战友在发榜之日都能如愿以偿;

愿后来者能够相互关心,相互扶持,一同走完考研这段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历二战,痛定思痛!

10年考研总结英语篇,望给后来者警示

冷静了好几天,才决定把自己的二战经历和经验教训写下来,一来给自己一些警醒,二来希望2011年的战友们能够有所帮助。

9月份辞职之后,我就回到家开始准备再战考研战场。

首先,我总结了自己上次考研英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一些教训。

应该说,找到自己的短处,有的放矢,复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吧。

对于一战的朋友,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一些英语考试,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1、我的单词量不太大,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有些吃力。

2、长难句的分析水平不高,比较长、带有多种成分的句子很难分析清楚,意思就更难以搞清楚了。

3、去年考研作文是临场发挥,句式上面多用自己擅长的定语从句,一些模板好句子储量少。

针对这些情况,我通过设计复习计划和辅导书的选择,来进行专门的弥补和加强。

1、背单词。

其实,到今天我都很遗憾自己没有坚持把那本新东方的考研单词书背完。

其实背单词真的需要毅力和耐心。

多次背,反复背,没事儿就拿出单词书来背,肯定会出效果的。

我在9月~11月这段时间加强单词,主要是利用看政治大纲和专业课的闲暇时间来背,专门背单词,我脑袋都大。

其实,好歹背背,效果就能出来,再做一些阅读题,我感觉眼界开阔了很多了,文章意思拿捏也比过去准确多了。

想想背过之后再看天书般的阅读有些摸着头脑的感觉,这种成就感就应该能支持我继续背下去。

我觉得,新战友们应该秉承这种单词“持久战”的精神,努力刷单词书。

2、研究真题。

一战的时候,我主要用的是辅导班发的英语复习手册;二战的时候才开始用在学哥学姐们中间流传极广的英语黄皮书。

这本书设计不错,比其他英语真题辅导书强就强在,这本书的设计比较好,尤其是长难句分析和每道题的详解,让我做错了都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有心人还能够从中体会出做题的一些小技巧。

这种感触比上任何辅导班、听那些老大们大讲特讲什么做题技巧,印象深刻很多倍。

我在11月~12月上旬重点看这本书,每一类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后往前看,做题顺序是:

(1)先通读一遍文章,做题(这一遍精神必须保持高度集中,就像考试一样)

(2)再通读一遍文章,这一遍要把你不太认识的单词标出来,可以用铅笔(这一遍速度可以加快,不用精读你不太懂的部分)

(3)翻开后面的答案详解,对一对你做的题目答案,错题要返回去继续精读文章(这个阶段主要是精读你做错的部分,加深理解,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如果可以,最好在旁边标注一下错误原因)

(4)对完答案,可以浏览下译文,并把不会的单词查出来,写在便签纸上,贴在这一页的阅读上面(这些便签纸对我的作用很大,帮助我回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生词,重点记忆)

(5)如果文章质量比较好,长难句解析有所帮助,那就着手把文章翻译一遍(我主要是手动翻译,自己查字典,一句话一句话的翻译)

当然了,上面的这些步骤有些可以归纳在一起来做,这样可以提升复习效率。

对于翻译文章,我觉得还是挺有效果的,翻译了几篇之后,我对长难句有了一些语感,感觉也能读通一些长难句了。

而且也锻炼了一下自己的翻译能力。

一举多得。

3、作文模板。

在12月下旬~1月,这段时间我主要是在网上找了一些作文模板和一些范文,不仅包括大作文,还有小作文。

因为之前看坛子里面有战友因为模板,作文惨遭0分,我也对这些模板进行了加工。

这种加工就是把一些好句子杂糅到一起,然后加一些自己的句子,或者一些口语,比如well,或者西谚,比如Romewasn`tbuiltina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样形成的模板就少了一些模板气息,有时候,我还把一些语病加在上面,让这种模板显得有些缺点。

呵呵,我觉得这样才是比较适合自己的作文模板。

此外,由于我考的是河北省的高校,可能在模板上的限制相对少一些。

通过研究历年,特别是近几年的真题,我推断,今年可能会出一个正面或者接近中性的作文题目,所以在考前我重点背了背正面型的模板。

看来是起到了一些效果。

4、辅导书和辅导班。

虽然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辅导书选择还是作用挺大的,可以把更多好东西浓缩在一起的书才是质量最好的辅导书。

今年我主要用的是英语黄皮书和新东方的单词书。

单词书版本是过去的,我没太在乎。

因为我觉得英语这东西还是一门语言,在汉语也有高频、中频和低频的词汇之分,无论何时都是这样,英语也一样。

我觉得只要能坚持背下去,就一定会有效果,所以没买新版的单词书。

不过挺惭愧的,我还是没有坚持背下来。

英语黄皮书是一个好东东,坚持做下来会有好效果的。

其他的一些资料我是从论坛上面下载的。

因此要特别感谢论坛。

因为有了辅导班和各位战友,我省去了报辅导班的钱。

在这里我再谈谈要不要报辅导班。

一战我报的是领航,墨东博、肖克那个团队给上的课。

墨东博我没觉得有多强,肖克这个人很牛X,倒不是他自吹自擂多有本事,而是他做同声传译,就说明英语水平很高。

去年他直接命中了网络那道大作文,这是我亲耳听见的。

不过除了作文,其他题型,辅导班真的没啥帮助。

我对辅导班最大的印象,就是那个夏天无比炎热、冬天无比寒冷、无论夏冬都是乌烟瘴气的大礼堂。

那时报辅导班,我是和前任女友一起报的,还报的是广告上面画的温馨浪漫的情侣专座。

结果呢,与想象大相径庭!

上辅导班经常灌上一天,课上很难消化,课下累个半死,还没法儿及时巩固,事倍功半。

所以,今年我毅然决然没有报辅导班。

通过这一年,我总结出来了,复习全靠自己,效果不比辅导班差到哪儿去。

2010年考研结束了,留给了我无尽的想象。

今年的分数线真的会让人匪夷所思。

今天看论坛一个哥们“恍然大悟”:

这套让辅导班抓耳挠腮好几天,精读好几遍的考研英语题目,让我们在三个小时内完成,还要外加负担两篇作文,真的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虽然有些人开始怀疑历年真题的作用,不过我还是要说:

历年真题的价值没有降低,我记得一个哥们在考后在坛子说,后悔没做好真题,因为好几个关键性的专业单词在历年都有涉及。

所以,希望后来者能够重视真题,重视真题高频单词,下大力气搞好真题的研究,一定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个2010失败者留给2011考生的血之教训!

1.所有的辅导班全是垃圾!

一个不用报!

2.政治就是红宝书加真题!

谁说真题没用的?

实践证明从序列1~4全是一陀屎!

2000题王八蛋!

最重要的是考前的那些押题完全会被盖火锅!

3.数学:

课本就是王道!

2010年数学难吗?

其实一点不难!

但为什么我们考得一泡屎?

就是迷信什么全书,指南,400题。

660题!

人家命题组就是找指南里没有的去考,但是他敢找课本里没有的去考吗!

数一倒数第二题就是典型!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

合工大的5套绝对比400题牛!

4英语:

一句话:

一定重视作文,作文的分数是死的!

你阅读今年考38,明年可能只有16!

但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必然不会差!

5专业课:

一定相信我:

课本+你所考学校15年左右的真题=胜利!

所有的辅导书全没用,别的学校的真题更没用!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基础!

所有的“大师”都是“大屎”!

还要补充下,我为什么要极力反对使用数学复习全书等辅导材料:

主要太多了,你看完一遍后早把前面忘精光,等于没复习,还要至少再看2~3遍!

这个战线太长了!

费得时间太多了,而看书会快的多!

我们大一上课都用的他!

过起来肯定快的多!

做过一遍书就可以找真题,套卷来做了!

我做过400题,感觉针对性没合工大5套高!

 

我的2009

大三下学期就有了考研的打算,那是经过大二到大三的迷茫之后,决定为自己的人生在拼搏一次,跨专业考研。

  决定的过程是痛苦的,专业课基本见过;数学只是学过高数,也忘得差不多了;英语四六级虽然是裸考一次通过,但都是刚好过线,我觉得人品起了很大的作用;政治大一的时候都上过,什么马哲,马中,思修,近现代史,但是那时基本上书都没翻,老师也不讲书上的,尽管自己吹,考试也是吹水。

于是我的出的结论是:

要考研的话,就是要一切重头再来。

  那是一段最迷茫的日子,跟许多人一样,对专业失望,对就业恐惧,压力很大。

但是不甘心就这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于是还是决定了考研。

我很清楚,在我面前最大的一道障碍就是英语,凭我的英语水平,考研铁定是要挂在英语上面。

其他三科都还好,至少这样的自信:

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成绩。

然后我就开始了我的英语恶补。

  考研之前,我从来都没有试过哪怕两天时间的系统地背单词,即从A背到Z。

多半是看了一两业之后觉得记不住然后就不看了,初中是这样,高中是这样,上了大学之后的想法就是终于可以摆脱英语了。

等我决定考研之后,才悔不当初啊!

但是我一定要把单词这一关拿下来,于是就买了本词根联想的单词书,一天一个LIST地背,第二天重复前一点的,过两天再重复一次,一个礼拜再重复一次,如此循环,按照记忆曲线,把单词书翻到发黄(可能是我的手太多汗了)。

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校车上背单词,因为要跨校区上课,很有成就感。

我以为我已经把单词背得比较熟了,一看阅读才发现还是很陌生,备受打击。

但我想至少我还是见过这些单词的,得到了一些安慰。

后来根据前人的经验,历年的真题也是背诵单词的好材料,我就买了真题,再搞了本读者题记单词,先做真题,做完一份之后就对照着单词书背单词,把真题的文章读到很熟。

等我把十几年的真题都这样搞过之后,我终于感觉到核心词汇已经掌握的不少了,看文章也没什么障碍了。

历年这题的分数也都可以保证在及格之上。

受到这样的鼓舞,对考研信心增加了不少。

  暑假之前主要都是在背单词,打好英语的基础,同时也着手看数学的教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专业是不上的,唯有自学。

初看是很崩溃的,尤其是线性代数,概念太多,时间又少,学习方法也不科学,急于求成,总想在短时间内把整本书都看完,看得太快也做得太少题,看了一遍之后跟没看差不多,很是打击,于是又重复看了一次,感觉明白了不少。

但是真正学懂了线性代数是在做复习全书的时候,所以数学还是要做题才能真正领悟。

同时进行的还有概率和统计,太多公式,也是在做题的时候才能真正掌握。

  期末时由于准备期末考试,复习停滞了两个礼拜多。

把课本看了一两遍后就进入了暑假,成果就是把基本概念混了个脸熟。

进入暑假之后就开始了比较有规律的考研复习。

主攻英语和数学。

专业课在暑假之前也基本上把两本加起来1000多页的教材看了一遍,但是什么也记不住,看了跟没看是一样的,不过至少形成了对专业课的一种认识——主要还是靠记忆。

于是这个暑假的时间几乎交给了数学和英语,数学打算把复习全书自己每道题都做一遍,英语把历年这题做一遍,把真题中出现的单词背下来,分析这题的文章和句子。

  有这样的想法:

把用过的每一张草稿纸留下来,看看考完之后我能堆到多高!

  每一张草稿纸都充分利用,先用来算数学,算完数学用来默写单词。

很是充实。

那段时间因为是在学校复习,就申请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