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7821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x

《平均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平均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分》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

  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

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具体思维为主,本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富有浓郁气息的练习,既巩固除法的认识又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以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创设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科技园,分糖、分果冻、分橘子、分矿泉水等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糖时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操作实践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练习设计。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有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平均分》教学反思2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

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

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课下作业。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平均分》教学反思3

  【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认识平均分。

  师:

今天,猴妈妈上山才回来6只桃子。

她说:

  “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师:

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代替6个桃子来分一分。

如果你分好

  了,那么请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分?

看谁想出的分法最多了(给学生一定时间分,师巡视指导)交流:

  (指名回答)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有谁想出来还可

  以怎样分?

师:

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啊,真棒小猴子们也想出了

  几种分法呢(课件出示第一种分法)师:

第一只小猴是这样分的,谁来说说它是怎么分的?

(下同)师:

如果要把这6个小桃分给小猴子们,你感觉那种分法比较

  好呢?

评价:

是啊,我们都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这样每个小

  猴拿到的桃就一样多了,一定会感到很公平很高兴。

  指出:

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及定义)师:

请你自己轻声读一下这句话。

再读一遍,并且找一找,你

  认为那些词比较关键?

提问:

怎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呢?

(指不是平均分的分法)这是平均分吗?

  谈话: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什么叫平均分,(出示“想想做做”)这个是平均分吗?

为什么?

  二、尝试平均分谈话:

刚才猴爸爸看到小朋友们表现得那么积极,他也来凑热闹了。

猴爸爸说: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我这里还有2个桃,现在送给你们了。

”师: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有几个桃啦?

师:

大家都明白了分东西要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

  现在要把这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课件出示8个桃)摆一摆:

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个桃子,请你把它们平均分一下。

分好的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其他不同的平均分分法吗?

说一说:

小朋友们分得真快啊那你能照着屏幕上的这句话,说说你事怎么分的吗?

(指名说)师:

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分法,照着这句话跟你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课件出示分法)师:

小猴子们也想出了这三种分法,谁来说说这只小猴是怎样分的?

提问:

为什么这三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

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

  3、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小结:

从小朋友们分得的结果看,把8个桃平均分有3中不同的分法,但不管分成几份,只要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

  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个个洗耳恭听,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积极涌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故事中总结出平均分的含义: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师并强调份数和每份数的区别。

  二、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动手分小棒,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以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平均分”的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堂课中,结合“平均分”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平均分”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平均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觉得汤老师这节课略有不足:

紧密联系生活还不够。

  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或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平均分”的现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更多、更有趣的、身边的“平均分”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的“平均分”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案例与反思片断一:

出示图片:

苹果ooo梨△△△△△△师:

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

苹果比梨少几个?

  生2:

苹果和梨一共有几个?

  生3: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这是教学的导入环节,虽然没有复杂的情景和繁琐的语言引导,但学生能从图中充分挖掘出数学信息。

  由此可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水平。

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提问还是多样化的。

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不能只为解决某个问题(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的存在,毕竟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效的问题。

  片断二:

师:

谁能解决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生l: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生2:

苹果3个,梨6个,6÷3=2,所以是2倍。

  师:

都同意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吗?

谁能来摆一摆图片,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苹果ooo梨△△△△△△师:

为什么要摆成3个一堆?

  生:

苹果有3个。

把3个苹果看成一份,梨就有这样的2份,6里面有2个3。

  选择摆一摆图片或画一画图形的方式.将抽象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作图来解决问题,比较符合小学生思维具体性的特点,操作简单且便于理解。

再经过观察、分析、交流之后,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不但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也初步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几点反思

  一、找准教学起点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概念和除法意义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较为清楚。

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这种转化的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样的学情,要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正是以这样的起点作支撑,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形象人手,在简单的图片信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同题,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只有认真分析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丰富提问形式: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更应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于简单的问题情景,学生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那么提问的形式自然可以直截了当一些,如“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而如果是较为复杂的情景图或是只用语言表述的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再进行解答时,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如“你能从图中或这句话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知道哪些条件?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等等。

  提问形式展现了教学的艺术特色,对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两个类似的环节解决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后,提问:

  “两个问题都是求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2倍.第二个问题是3倍呢?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两个问题的比较,不但对前面知识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这样一个提问的细节,无意中也能折射出教学的深度。

  《平均分》教学反思4《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

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

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

  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

  言的干脆、规范、严谨。

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

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

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

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

  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

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

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

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

  《平均分》教学反思5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

  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

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

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

  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

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

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均分》教学反思6《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

  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

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

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平均分》教学反思7《平均分

  

(1)》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

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

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

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

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平均分》教学反思8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

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

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

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

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

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

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