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2912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39题)

上编综述

1、怎样理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政治:

逐步控制中国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同势力以分裂中国。

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中国新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且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联系。

社会:

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在帝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

旧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

军阀、资本家、地主

(2)农民阶级:

自耕农、贫、雇农(流入城市)

新阶级的产生

(1)无产阶级:

A.组成:

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外面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的雇佣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

B.形成过程:

(a)19世纪40~50年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

(b)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批产业工人产生;

(c)一战期间,第三批产业工人产生。

C.特点:

(a)分布集中;(b)产生较早(比资产阶级早30年),人数少;

(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d)所受到的压迫世界罕见。

(2)资产阶级:

买办、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等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依据来源不同,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

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B.民族资产阶级:

(a)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

(b)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其特点:

(a)革命性:

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

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

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任务及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

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b).联系: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

废除列强同中国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章

1840-1919间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二章

1、什么叫洋务派?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派的形成: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要维持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

(2).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此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什么叫“戊戌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维新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兴起,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

代表人物:

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背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催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

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求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时间:

于【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前提:

第一,向皇帝上书:

1895发起“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1898.6.11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颁布了一系列的推新行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

内容:

a.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

b.经济方面:

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局;

c.军事方面:

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办武备学堂;

d.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

力的反对。

(2).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脱离人民群众;

教训: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它们的追求。

戊戌维新以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它的失败昭示了一个真谛:

延续了两千余年、盘根错节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又需要有新的强有力的阶级领导一场流血的革命将其摧毁。

第三章

1、怎样理解三民主义学说?

前提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

.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示同盟会纲领: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缺陷:

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为“平均地权”,其方案: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什么是“武昌起义”?

背景:

孙中山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保路风潮。

激起民众反抗,加速革命爆发。

过程:

1911.10.10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间占领武昌,取得胜利,三天内光复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一个月内,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2.12.清帝被迫退位,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里程碑式伟大意义

(1).推翻清朝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范例.

4、怎样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客观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

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怎样的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一、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2、怎样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致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联系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双重性的阶级。

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而在另一时期,就有成为买办阶级助手的危险。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很大的重要性,掌握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爱国立场,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现代工业,形成民族市场,传播资产阶级文化,逐渐形成民主革命的政治力量。

3、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几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具备现实性?

主要存在三种政治力量: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民主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提纲,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由于不敢进行革命武装斗争,不掌握军队,在政治上没有和大的分量。

第四章

1、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1).提倡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

(2).提倡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社会;

(3).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封建制下的孔学:

a.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武器,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提倡新的、反对旧的道德;b.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进行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c.并没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4).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2、怎样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广泛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准备。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

党名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共产国际;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

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意义:

(1).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第五章

1、什么是“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a).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c).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意义:

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3、怎样理解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及其危害?

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七八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事件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最大的恶果就是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这次错误使红军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深刻的。

4、怎样认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时间:

1935年1月15-17

内容:

(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1、什么是“九一八事变”?

什么是“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背景

日方:

1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东方会议)

2摆脱危机转嫁矛盾的需要(直接原因)

中国东北是日本实现其北上侵略苏联和南下占领整个中国和东南亚的“跳板

中方:

蒋介石正在“围剿”红军打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

欧美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经过和结果

经过: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村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然后诬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发动了进攻.3个月,相当与日本本土面积3倍的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影响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

卢沟桥事变:

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2、怎样认识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1).制造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发生,遇害者达30万人以上。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在东北,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农产品,推出“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统治制垄断。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3、什么是“一二九”运动

背景: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口号。

目的:

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

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1、共产党始终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在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

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暴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的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建成与维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2、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次战,粉碎了日军不可胜的神话。

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中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展开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合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

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3、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

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

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5、怎样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族人民的坚强核心。

使中国人民在精神、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就是:

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

(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与中共和平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1、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

2、又是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3、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2、中国各民主党派是怎样性质的政党?

其政纲的共同点是什么?

怎样认识某些民主党派的“第三条道路”?

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实行的方法是走和平改良道路,他们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尖锐斗争。

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

3、什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东北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东、华北军)

4、怎样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