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3858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docx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

 

1999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0分)

 

1、地温梯度: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历史比较法: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

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

 

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

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

 

点,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

3、差异风化:

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那么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其抗风化能力也就不同,

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被风化后而形成凹坑,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组分相对凸出,在岩石表面就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称差异风化作用。

4、莫霍面:

该不连续面是1909年由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

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

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

在该面附近,

纵波速度从7.0km/s突然增加到8.1km/s,横波速度也

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

 

5、矿物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

 

质称为解理。

 

6、石林: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

加深、石芽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芽”,称石林。

 

7、洪积面:

8、岩石的结构:

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

9、苦湖:

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

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形成CaSO4.2H2O(石膏),Na2SO4.10H2O(芒硝)、Na2SO4(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又称为苦湖。

10、分选性与磨圆度:

分选性是指碎屑颗粒大小趋向

均一的程度。

磨圆度是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

 

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海蚀凹槽:

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

及化学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12破火山口:

火山再次喷发时可以将原有的火山口炸掉一部分,使火山口顶部扩大,成为更大的洼地,叫

 

破火山口。

二、简述地质年代中年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层次的划分

依据(10分)。

 

三、试分析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

差异及两种作用的顺益关系(10分)。

四、简述岩石圈板块的主要边界类型(8分)。

 

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可将板块边界分为

 

3种基本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

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

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

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

故分离型板块

边界也称为增生板块边界或建设性板块边界。

这类边

界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东南太平洋

 

中隆。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及板块碰撞带。

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

块边界造成积压、对冲或碰撞。

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

的板块边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两种亚型:

(1)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或贝尼奥夫带,相邻的

 

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

由于大洋板块比大陆

 

板块密度大、位置低,故一般总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

俯冲边界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及印度

 

洋东北边缘,沿这种边界大洋板块潜没消亡于地幔之

 

中,故也称为消减带。

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

①岛弧

 

-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指大洋板块沿海沟俯冲于与大陆以海盆相隔的岛弧之下;②安第斯型(或山弧-海沟型),主要见于太平洋东南的南美大陆边缘,指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

(2)碰撞边界又称地缝合线,是指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当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可逐渐消耗完毕,最后位于大洋后面得大陆与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并焊接称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有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

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它一般分布在

大洋中,但也可以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

德烈斯断层,就是一条有名的从大陆上通过的转换断

 

层。

五、谈谈现代构造运动的一些表现或证据(12分)。

 

六、试对比河谷、冰蚀谷与风蚀谷的主要形态、差异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5分)。

七、试述浅海地区的化学与生物沉积作用(15分)。

 

1.浅海的化学沉积

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

 

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

浅海的化学沉积物主要

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

磷石和海绿石等。

 

碳酸盐沉积在浅海化学沉积物中,碳酸盐类所占比重最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

碳酸盐沉积的原因是

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这样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

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淀。

在海水动荡的条件下,碳酸钙以一定的质点(如岩屑)为核心呈同

心圆状生长,形成鲕粒状沉积物,成岩后形成鲕状灰

岩。

已固结或弱固结的碳酸钙被波浪冲碎并搓成扁长

 

形团块,胶结成岩石,形成竹叶状灰岩。

硅质沉积海水中的硅质一部分来自大陆,它们以溶

解硅(H3SiO4-)和悬浮硅两种形式搬运;另一部分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

动。

当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

 

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

形成燧石。

燧石常呈结核状、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

颜色多样。

 

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海水中的铝、铁、锰等主要来自大陆。

湿热气候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Al、

Fe、Mn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

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在近岸区,因海水动荡,易形成

 

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

海成铝土矿是由铝的氢

氧化物组成,铁质沉积物主要为赤铁矿和褐铁矿,而

锰质沉积物则以水锰矿、硬锰矿的形式出现。

海绿石是一种绿色粘土矿物,是由海水中硅、铝、铁的胶体吸附钾离子而成。

磷质沉积磷主要以HPO42-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表层海水含磷量低,难以沉积。

海洋的下层由于有机物

体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

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CO2的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Ca3(PO4)2]。

胶磷石和其它沉积物共同组成磷灰岩。

当含磷量较高时形成

磷矿床。

2.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

生物,当它们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

 

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

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

 

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

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

在这种环境中,珊瑚虫不断繁生,其骨骼逐

渐堆积成礁。

如果珊瑚环绕岛的岸边生长,形成暗礁;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

道,则成为堡礁;珊瑚围绕海底隆起的边缘生长则形成环状的礁体,称为环礁。

2000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0分)

 

1、历史比较: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

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

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

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

 

实主义原则”)。

 

2、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3、球形风化:

岩石的裂隙发育使岩石与水溶液、空

 

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从而促进

风化作用的进行。

如果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如

 

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并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

 

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

 

在岩块的棱和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破坏掉,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的棱、角消失,在岩石的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

4、波切台:

海蚀崖形成后,其基部岩石还继续受海水的剥蚀,又形成新的海蚀凹槽→海蚀崖。

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波切台。

5、三角洲:

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

流重要的沉积场所。

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

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

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

从表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

6、岩浆作用: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7、背斜:

8、转换断层: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里,断层两侧洋脊被明显错断,错距可

达数百至千余公里。

断裂带多已成为很深的沟槽,

 

从海底地貌图上看得十分清楚。

这种巨大规模的横向断层早在50年代即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并用以证明地壳中存在着巨大规模的水平运

动。

但是,它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

1965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指出,这种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

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

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9、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

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或称生物群层序律。

10、层理:

11、克拉克值:

美国学者克拉克最早研究了地壳中元

素的平均含量。

他根据采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鉴于他在这项工作中的贡献,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

 

拉克值。

 

12、古登堡面:

该不连续面是1914年由美国地球物

理学家古登堡首先发现的,它位于地下2885km的深处。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由7.23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二、试论述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8分)

 

研究地质年代必须研究岩石中所包含的年代信息。

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

(一)地层层序律

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它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当地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

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

(二)化石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相互叠置在一起的地

 

层的新老关系,要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新老关系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时,地质学上常常利用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来确定。

18-19世纪,古生物学家与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化石的详细研究,终于得出了对生物演化的规律性认

识----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前一句反映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后一句反映了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

这一规律用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时就表现为:

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或称生物群层序律。

利用化石层序律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而且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

(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率

上述两条准则主要适用于确定沉积岩或层状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层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它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

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这时,它们之间的新

 

老关系依地质体之间的切割率来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着老。

三、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20分)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

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完成的,尤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

虽然河流的侵蚀作用有这两种方式,但它们通常是共同破坏着河床的,难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总的说来,机械的侵蚀作用更为主要些。

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河流的下蚀作用

流动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动能,

四、简述岩石圈板块的主要边界类型(8分)

 

五、试述岩溶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常见的岩溶地形

(10分)

 

岩溶作用的发生常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像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很难溶于水,如岩浆岩、大多数变质岩,所以岩溶作用在这些地区难以进行。

而碳酸盐岩较易溶于水,所以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区。

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在这些岩石中的地下水运动速度相对较快,新鲜的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它处于不饱和状态,具较大溶蚀能力。

岩石的透水性最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构造、破碎程度和空隙的连通性。

由颗粒或大小不均匀的碎屑组成的岩石透水性能强,利于地下水

流动。

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时其透水性好,反之则差。

所以在石灰岩的破碎部位,地下水易于流动,岩溶作用也最为发育。

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CO2的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CO2的含量越高,其溶蚀能力越强。

在地下较深处,渗流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

水,由于围压较大,可溶解较多的CO2;而在地表,

因压力较小,CO2含量较低。

另外,CO2的含量还与

温度有关,温度高溶解的CO2就少。

气候条件对地下

水的溶蚀能力影响很大,在降雨量大的地区,地表水

 

充沛,下渗的水量也大,地下水具有丰富的补给水源,使地下水的成分常处于不饱和状态,大大地增加其溶蚀能力,所以潮湿气候区比干旱气候区岩溶作用更发

育。

湿度除影响水中的CO2含量外,更重要的是加速

 

了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气温高的地区溶解过程要更快一些。

此外,潮湿、炎热的地区,植物繁茂,生物作用也可使水中有机酸含量增加,因而加强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所以在潮湿、炎热地区岩溶作用最为发育。

岩溶作用可形成各种地形,由于岩溶作用的方向受地下水运动方向影响,因而在不同的地下水分布带具有不同特征的岩溶地貌,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和岩溶地形的延伸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地下水的垂直运动与岩溶地形在包气带,地下水主要作垂直运动,因而岩溶地形也沿垂直方向发育,主为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等。

溶沟和石芽分布于地表,是地表水(片流)向地下水转化的过程中溶蚀地表岩石而形成的沟、槽和脊状突起。

由于地表凹凸不平或受裂隙的影响,在凹入的地方片流的流量较

大,流速快;而在凸出的地方片流的流量小,流速慢。

因而产生不同的溶蚀速度,溶蚀速度快的地方形成凹

入的沟、槽,而溶蚀速度慢的地方形成突出的脊。

确切的说,溶沟、石芽是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

 

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芽”,称石林。

如果地面流水沿裂隙下渗不断补充地下水,溶蚀裂隙两侧的岩石,形成向深度发展的陡立深洞,称落水洞,落水洞是地面流水不断补充地下水的主要途径。

溶蚀漏斗分布于地表及浅处的形态如蝶状、碗状或漏斗状的溶蚀洼地,它的形成除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垂直方向溶蚀外,还有重力的崩塌作用。

地下水的水平运动与岩溶地形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作近于水平方向运动,因而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

岩石经溶蚀后形成水平方向延伸的溶洞。

溶洞的延伸方向大致可代表潜水面的位置。

当地壳运动在一段时间内较稳定或潜水面不变时,地下水沿水平方向溶蚀岩石,逐渐扩大空隙形成溶洞。

溶洞的形成除溶蚀作用有关外,还与重力崩塌作用有关,一个巨大溶洞的形成常常是它们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溶洞的大小很不一致,小者只有数米,大者可达几百公里,有的溶洞高达200m。

如果地壳发生阶段性升降运动,潜水面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可形成分布于不同高程的溶洞,每一排溶洞代表一次地壳稳定时期的潜水面。

 

六、简述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10分)

 

湖水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极为明显,不同的气候区化学沉积物差别很大。

 

1.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降水充沛,湖泊多为泄水湖。

溶解度大的

组分如K、Na、Mg、Ca等的卤化物、硫酸盐很少发生沉淀,河流及地下水带入的Fe、Mn、Al等的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易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成为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物质沉积后,

常形成湖泊的铁、锰、铝矿床,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矿

 

床,矿物成分以褐铁矿、菱铁矿及黄铁矿为主。

湖水

中的钙质可以CaCO3的形式沉淀出来,并与湖底淤泥

混在一起,形成钙质泥,成岩后形成泥灰岩,有时钙质沉淀很少,则形成钙质结核。

2.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

蒸发

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

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

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

湖沉积分为四个阶段。

 

碳酸盐阶段:

湖水在咸化过程中,溶解度较低的碳酸

盐先达到饱和而结晶沉淀。

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

钠碳酸盐次之,形成CaCO3(方解石)、MgCa(CO3)

 

(白云石)、.10H

2O(苏打)、CO3.NaHCO3.2H2O(天

2

然碱)。

若湖水中含硼酸盐,则可出现硼砂(Na2B4O2.10H2O),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

硫酸盐阶段:

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

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形成CaSO4.2H2O(石膏),Na2SO4.10H2O(芒硝)、Na2SO4(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又称为苦湖。

氯化物阶段:

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

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

湖水继续

蒸发,石盐(NaCl)、光卤石(KCl.MgCl2.6H2O)和

钾盐(KCl)开始析出,此类湖泊称为盐湖。

 

沙下湖阶段:

当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盐湖的发展结束。

上述盐湖发展过程是个理想的过程,只有在气候长期不变,湖水化学成分多的情况下才能达到。

七、简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14分)

 

20XX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5分)

 

1、浊流:

2、承压水:

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3、夷平面:

当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又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而成

为山地,这时在山地的顶部可以残留着原有准平原的

 

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

其范围可大可小,上面可

 

见到准平面时期的沉积物或风化壳,而且一系列相邻

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

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

 

4、莫霍面:

该不连续面是1909年由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

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

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

在该面附近,

纵波速度从7.0km/s突然增加到8.1km/s,横波速度也

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

 

5、地震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发

生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6、搬运作用:

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

用。

 

7、岩石结构:

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

 

8、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指各地质事

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

 

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

 

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9、风化壳:

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

上的不连续薄壳,称为风化壳。

10、地温梯度: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

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11、将今论古: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

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

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

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

 

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

 

实主义原则”)。

12、磨圆度:

磨圆度是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3、中心式火山喷发:

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称为中心式火山喷发。

14、岩株:

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

 

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

100km2。

二、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共12分)

三、简述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共10分)

四、试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共13分)

五、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共10分)

六、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共10分)

七、对比“V”型谷、“U”型谷和风蚀谷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共10分)

20XX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5分)

 

1、风度:

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2、大地水准面:

3、承压水:

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4、浊流:

5、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