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docx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
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借代、夸、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
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
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
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
(1)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
5.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晨钟云外湿
6、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
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
(2)反复:
突出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
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在诗歌中不常用)
表
达直接抒情
方抒情
式间接抒情
描写:
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环境、细节、白描等。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议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抒情)
1.抒情手法
(1)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b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c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d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e 用典抒情
(2)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答题要点:
①、从“景”的角度:
a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②、从“情”的角度:
a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b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
反衬)
c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2.描写手法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侧面描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动静结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秀《约客》(细节描写)
(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
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例如:
秋思籍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虚实结合
①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②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④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如:
观沧海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言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3)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如:
雨后池上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
b三四句“忽起””垂舞”以及垂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
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4)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
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三.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一.可以答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可以答修辞手法
•三可以答描写手法
•四.可以答表现技巧
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1、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
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4、渲染/烘托
5、白描/细节描写
6、象征/托物言志
7、情与景关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
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
1、对比与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衬乐,以丑衬美,以有衬无等)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区别:
对比与反衬:
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以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形容贫富悬殊异常巨大1.借代用“朱门”代指有钱滴淫2.对比第一句和第二句对比是对比,贫富的强烈对比这是对比。
对比和借代,用酒肉代那些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冻死骨则是下层普通老百姓。
)
2、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往矣,柳依依’是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
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
士兵回家的心情是愉快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见得士兵为了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
)
2、烘托——渲染(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
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
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
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3、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
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廉颇老了尚有人记起,而自己连记起的人都没有了,其用典之意不言自明。
四.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 情景分写情景合写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提醒: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
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
3、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念奴娇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
客有彦立,善吹笛。
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
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
诗与轼并称“黄”,词与观齐名。
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②金荷:
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
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
④醽醁(línglù):
酒名。
⑤老子:
作者自指。
⑥霜竹:
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___表现手法。
(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
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
(5分)
【参考答案】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
(1分)本词上阙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
(1分)②融情于事。
(1分)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1分)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
(1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4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分)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心的苦闷。
(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
贫交行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管鲍:
管仲与鲍叔牙。
《杜诗镜铨》引用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
“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
古人则以友情为重。
“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比喻)等手法地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
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愤懑)。
(手法2分,情感2分,结合原诗分析1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分)
①比拟(1分)“飞出深深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铙有情趣)
②比喻(1分)“鼓击春雷”将鼓声比作春雷,贴切,具体的写出鼓声之大,犹如春雷轰鸣。
(1分)③夸(1分)“欢声震地”写出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极言声之大,“惊退万人”表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1分)(任选一种修辞方法分析即可)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此词采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方面,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面。
(2分)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鼓声如雷,欢声震地。
通过色彩和声音刻画的竞渡夺标热闹场面。
(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
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
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3分)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
(1分)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分)(意思接近即可)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
(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