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4696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2.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docx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医学寄生虫学笔记总结

总论

第一章引言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目的:

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基础。

3、范畴:

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医学原虫(medicalprotozoa):

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肉足鞭毛门:

叶足纲:

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

动鞭纲:

鞭毛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纤毛门:

动基裂纲:

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顶复门:

孢子纲:

孢子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

<2>医学蠕虫(medicalhelminths):

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多细胞软体动物,借身体肌肉的伸缩作蠕形运动。

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

蛔虫、钩虫等

扁形动物门:

吸虫纲:

肺吸虫、肝吸虫等

绦虫纲:

猪、牛带绦虫等

<3>医学节肢动物(医学昆虫)(medicalarthropods):

是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蚊、蝇、蚤、虱、白蛉等昆虫

蛛形纲:

蜱、恙螨、疥螨、蠕形螨、尘螨等蜱螨

二、寄生虫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A.作为病原引起疾病:

6大主要热带病(1975年):

除麻风病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包括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

锥虫病(包括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

10大热带病(2000年):

+结核、登革热

B.作为媒介引起疾病传播

C.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1、种类多(229种→2005年已达232种);

2、我国五大寄生虫病(1956年):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3、肠道寄生虫感染仍然十分严重?

4、组织内寄生虫病(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也是常见和多发病种。

5、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种类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6、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境外寄生虫病在我国也有发现。

7、我国目前常见多发寄生虫病:

如血吸虫病、疟疾、囊虫病、钩虫病、包虫病、旋毛虫病、阿米巴病

四、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

新现寄生虫病:

新识别的和未知的寄生虫病。

再现寄生虫病:

一些早已被人们所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一)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symbiosis):

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根据它们间的利害关系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共栖(commensalism):

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例如:

海葵—寄居蟹,结肠内阿米巴—人

2、互利共生(mutualism):

彼此受益。

例如:

白蚁—鞭毛虫

3、寄生(parasitism):

两种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依附于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夺取营养,造成损害(即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例如:

蛔虫—人

寄生虫:

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

宿主:

受害的一方。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1、形态变化

2、生理功能与代谢方式的改变

3、侵袭力的变化

4、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

5、基因变异

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

(一)寄生虫生活史(lifecycle):

是学习寄生虫学的重要内容。

1、定义:

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2、主要内容:

生活阶段;感染阶段(期)、感染途径、主要感染方式(预防有关);

移行途径、寄生部位及阶段(致病有关);排出方式(病原学诊断有关);

宿主的种类和数量:

终宿主、中间宿主、传播媒介、保虫宿主(与流行和预防有关)。

附:

感染阶段(期)定义:

虫体侵入人体体内能继续生存和发育的时期称感染期。

(例子:

以血吸虫生活史为例)

3、生活史分型:

A、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土源性蠕虫

B、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

生物源性蠕虫

区分意义:

在防治上有意义

(二)寄生虫及其类型

按寄生部位:

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

按寄生时间:

长期寄生虫、暂时寄生虫

按对宿主的选择性:

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parasite):

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的称为专性寄生虫。

如钩虫、蛔虫等。

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parasite):

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耐格里原虫。

3、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parasite):

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蝇蛆。

4、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parasite):

有些寄生虫在正常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与致病力增强,此称机会致病寄生虫。

例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

隐性感染(latentinfection):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易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P14

(三)宿主及其类型

1、终宿主(definitivehost):

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按顺序可分第Ⅰ、Ⅱ中间宿主。

3、保虫宿主(储蓄宿主、储存宿主)(reservoirhost):

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并传播给人(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在流行病学上,这类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终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或transporthost):

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虽然能够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适宜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1、夺取营养:

以半消化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为食,可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等。

如猪、牛带绦虫、蛔虫。

2、机械性损伤:

附着、破外细胞、堵塞管道、压迫组织。

如蛔虫进入胆道、阑尾。

3、毒性与免疫损害: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代谢产物对宿主有害。

如溶组内阿米巴分泌溶组织蛋白水解酶,溶解肠粘膜、粘膜下层组织。

免疫损害:

超敏反应Ⅰ、Ⅱ、Ⅲ、Ⅳ。

如蛔虫幼虫到肺部后其排泄物、蜕皮液作为抗原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蛔蚴性肺炎。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三)相互作用的结果

1、虫体被包围、杀死、排出(肠内虫体)→痊愈。

即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

感染者(带虫者,carrier):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寄生虫病(parasitosis):

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二、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隐性感染

1、带虫者(carrier):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

2、慢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入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3、隐性感染:

(二)多寄生现象(polyparasitism):

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虫的现象。

(三)幼虫移行症:

1、定义:

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其体内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的病变

2、类型:

A、内脏幼虫移行症

B、皮肤幼虫移行症

3、特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中丙球蛋白增多、IgE水平升高

(四)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

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ectopiclesion)。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免疫应答类型

⑴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⑵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①消除性免疫②非消除性免疫(如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3、免疫逃避机制

4、免疫应答特点

5、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⑴Ⅰ型超敏反应⑵Ⅱ型超敏反应⑶Ⅲ型超敏反应⑷Ⅳ型超敏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一)传染源:

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也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

a、经水传播

b、经食物传播→食源性寄生虫病

c、经土壤传播

d、经空气传播

e、经医学节肢动物传播→虫媒病

f、经直接传播

寄生虫侵入人体的途径和方式有:

1、经口感染:

许多寄生虫的感染期可通过食物、水、污染的手指经口而进入人体,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

2、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的感染期主动经肤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的幼虫。

3、经呼吸道感染:

如疟原虫、丝虫。

4、接触(直接与间接)感染:

如阴道毛滴虫通过性生活感染

5、自体感染: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如猪带绦虫、蛲虫。

6、其他途径:

经胎盘、输血等感染,如疟原虫、弓形虫

附:

感染方式=感染期+感染途径

如蛔虫感染方式=感染性蛔虫卵+经口感染

(三)易感者:

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地理环境、生物种群等

a、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环境的生长、发育。

如蛔虫卵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发育

b、影响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

如温暖、潮湿环境有利蚊子生长、繁殖、吸血、传病,少雨、干旱对其不利;环境卫生差(乱倒垃圾、随地大便)有利苍蝇孳生、传病。

c、影响寄生虫在中间宿主及媒介节肢动物体内发育。

低于15℃疟原虫不能在蚊体内发育,超过37.5℃疟原虫在蚊体内数小时死亡。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也是自然因素。

3、社会因素:

政治制度(五大寄生虫病的消灭与控制)、经济条件(日本预防日本血吸虫采用水泥沟)、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健全情况、卫生状况、生产方式、习俗等。

三、寄生虫病流行特点

1、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地区性。

与以下因素有关:

<1>气候条件:

如钩虫病流行于温暖潮湿的地区,干旱、寒冷的我国大西北少、无钩虫

<2>由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分布所定。

钉螺分布于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故血吸虫流行于此。

中华白蛉是黑热病主要媒介,分布于长江以北,故黑热病主要在长江以北。

<3>与群众生活习惯有关:

猪、牛带绦虫多流行于吃生或未熟的猪、牛肉地区;肝吸虫病流行于吃生鱼或未熟鱼的广东。

<4>与生产方式有关:

钩虫病常流行于南方,用人粪施肥的旱地作物区。

2、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感染常有季节性。

与以下因素有关:

<1>媒介节肢动物或中间宿主的消长有季节性。

如蚊、蝇、钉螺生长高峰在夏或秋季节。

<2>寄生虫发育、繁殖受气候影响。

温暖、潮湿最有利,如夏季对血吸虫、蛔虫卵

<3>生产、生活活动:

姜片虫感染多在收成水红菱的夏季;血吸虫感染多见于下水田、江、河劳动,打湖草,捕鱼,游水。

3、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

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es)。

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有些寄生虫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不要人的参与,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类地区称原发性自然疫源地,人偶然进入可传给人,如荒漠型黑热病。

有些保虫宿主分布在人群生产生活区,寄生虫在动物─动物间,也可动物─人─人传播,这种地区称次发性自然疫源地,如血吸虫。

在开发荒地、森林,勘探地质,修筑铁路和水库,应防止自然疫源地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传给人类。

四、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我国寄生虫病患者、感染者多,分布广,影响因素复杂,单治不防,很快重新感染,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普查普治病人、感染者的同时,必须大规模地开展预防工作。

2、综合措施:

单打断生活史一环,难以终止该寄生虫病流行。

针对流行环节

A、控制传染源:

普查普治病人和感染者,查治和处理保虫宿主

B、切断传播途径:

包括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动物中间宿主,加强粪管和水源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与个人的防护,如预防服药、使用蚊帐、涂驱避剂(防护剂)、提高机体抵抗力。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

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

章节题目

医学原虫概述、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教学目的

了解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分类;掌握腹泻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与诊断有关的形态特征,掌握它们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主要实验诊断,熟悉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重点(△)

难点(○)

疑点(?

时间

分配

(分钟)

举例/教具

一、原虫概述

1.原虫及医学原虫概念、原虫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分类。

二、溶组织内阿米巴

1.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包囊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三、贾第虫

1.贾第虫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四、隐孢子虫

1.隐孢子虫的卵囊形态。

2.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五、结肠小袋纤毛虫

1.滋养体、包囊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特点,致病情况,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〇

 

△、〇

 

△、〇

 

△、〇

20

 

5

50

5

30

 

30

 

20

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示: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包囊的形态、生活史图;阿米巴引起肠壁口小底大烧瓶状溃疡的病理标本;阿米巴肝脓肿及向皮肤破溃照片。

贾第虫滋养体、包囊的形态、生活史图。

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生活史图。

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包囊的形态图。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引起腹泻的医学原虫主要有哪些?

2、比较它们的致病机制及腹泻特点。

3、它们的主要病原学诊断方法各是什么?

医学原虫概述

原虫:

是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全部生理功能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

迄今已发现约6.5万种。

医学原虫:

是指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条件致病原虫。

约40余种。

一、形态结构:

体积微小,约2~200um,形态多变,但基本结构一样:

1、细胞膜(表膜、质膜):

包被于虫体表面,具有保护支持功能并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及侵袭等多种生理功能。

2、细胞质:

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A、基质—外质:

较透明、凝胶状。

具有与细胞膜相类似功能。

—内质:

溶胶状。

是原虫代谢和营养贮存场所。

B、细胞器(按功能分):

①膜质细胞器:

主要参与细胞的能量合成代谢。

②运动细胞器:

伪足、纤毛、鞭毛等;特殊者尚有—波动膜、吸盘等。

运动细胞器是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根据其有无和类型分为:

③营养细胞器:

摄食、排废——胞口、胞咽、胞肛

④其他:

调节渗透压——伸缩泡,支撑虫体——轴柱

C、内含物(特殊者可作为虫种鉴别的标志):

食物泡,储存的养料——糖原、淀粉泡、拟染色体等,代谢产物——如疟色素等。

3、细胞核(其形态是病原学诊断的依据,光镜下需经染色才能辨认):

是原虫得以生存、繁衍的主要构造。

A.泡状核(多数):

染色质少

B.实质核(少数):

染色质多

二、生理

1、运动:

滋养体——具有运动、摄食和生殖能力的发育阶段。

包囊(或卵囊)——不活动、摄食时期。

2、摄食与代谢:

3、生殖:

以无性或有性或以世代交替方式增殖。

A.无性生殖:

1二分裂(最常见):

核先分裂,随后纵向或横向分裂为2个子体。

2多分裂:

胞核多次分裂后胞质包绕每个核周围,一次分裂为多个子代。

③出芽生殖:

母体细胞先经过不均等细胞分裂产生一个或多个芽体,再分化发育成新个体(体积大小不等的分裂)。

B.有性生殖:

1结合生殖:

两个形态相同的原虫接合在一起,交换核质后分开各自分裂。

2配子生殖:

先分化为雌雄配子,而后完全结合为合子,再进行无性增殖。

C.世代交替: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

三、致病特点

1、增殖作用a.破坏细胞b.播散作用

2、毒性作用

3、机会性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

主要寄生于结肠→阿米巴痢疾;侵入其它器官组织→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是目前世界上十种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法定乙类传染病),据1992年的资料估计,全球人口中约10%(>5亿)有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其中8~10%有临床表现(即4千万例以上),死亡数4万~10万/年,成为寄生虫病中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而居第三位。

迄今世界上仍有5千万人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

一、形态结构

1、滋养体

大小:

20~40um,甚至50um10~30um

运动:

活泼不活泼

内外质界限:

清楚,外质占1/3不清楚

胞质内吞噬的红细胞:

有无

铁苏木素染色:

圆形或椭圆形,内质颗粒状,RBC染成蓝黑色,泡状核(似车轮状)——染色质粒、核仁。

2、包囊:

圆形,直径10~16um。

生理盐水涂片……;

碘液染色铁苏木素染色

 

二、生活史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1)与致病有关的因素:

①虫株毒力:

不同的虫株毒力不同。

即使同一虫株,其毒力也可发生变化。

②细菌协同作用:

肠腔中细菌的存在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提供了营养及合适的发育、繁殖环境,并协同滋养体侵入肠粘膜(如产气荚膜杆菌)。

③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宿主全身和肠道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有利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入。

(2)致病过程(触杀功能):

①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毒株粘附肠粘膜屏障(通过凝集素即粘附素介导);

②在接触区阿米巴释放细胞致病因子(如穿孔素),破坏靶细胞;

③滋养体部分或全部吞噬破坏的细胞;

④阿米巴在接触部位释放蛋白水解酶(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导致细胞溶解,破坏肠粘膜,造成肠溃疡。

2、病理变化: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入肠粘膜,并破坏组织细胞向深部侵害,由于粘膜下层的组织疏松,滋养体在此处大量繁殖并向四周扩散,组织破坏的范围大,而粘膜层的破坏范围较小,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

坏死组织中含有溶解的靶细胞、粘液、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溃疡间的肠粘膜正常,如肠粘膜下层大面积受到破坏,相邻坏死组织在粘膜下层融合→肠粘膜大面积脱落;重者深达肌层→肠穿孔、肠出血。

慢性者表现阿米巴肿,是结肠粘膜对阿米巴刺激的增生反应,主要是肉芽肿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主要发生在盲肠、乙状结肠、直肠,严重者可造成肠腔狭窄。

3、临床表现:

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1)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病性结肠炎):

病变部位:

回盲部、横结肠,甚至乙状结肠。

急性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拉粘液脓血便、粪便腥臭、褐果酱状,有里急后重感。

慢性患者—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胃肠胀气、体重下降;有的出现阿米巴肿,触及结节状包块

(2)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脓肿:

呈无菌性、液化性坏死,周围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

常见部位依次为:

①肝脓肿(最多见):

小脓肿→大脓肿(多为单个),多位于肝右叶上部偏后方(?

→血液回流)。

起病缓慢,有驰张热、肝肿大、肝区痛及进行性消瘦、贫血和营养性水肿等。

脓肿内含溶解坏死组织,脓液呈酱红色(巧克力色)─此特点有助诊断。

②肺脓肿(肠源性、肝源性):

有胸痛、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

③脑脓肿:

血行至脑

④皮肤阿米巴病:

在肝脓肿的腹壁穿孔处,会阴部,生殖器的皮肤及粘膜引起溃疡,但较少见。

四、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检查

1、粪便检查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急性痢疾患者、阿米巴肠炎患者

取材:

急性痢疾患者的脓血便或阿米巴肠炎的稀便(取粘液脓血尤佳)。

标本要求:

a.必须新鲜,送检越快越好(1/2小时以内)

b.注意保温(特别在冬季):

c.盛具要清洁:

不含消毒剂、不要粪尿混合,以免杀死滋养体

检查阶段:

活动的滋养体(确诊查含RBC的滋养体)

镜检尚可见:

粘集成团的RBC+少量WBC、棱形的夏科─雷登氏结晶。

鉴别诊断:

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

<2>碘液染色法─慢性病人、带虫者

取材:

成形便

检查阶段:

包囊(包囊的排出有间歇性,多次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一份标本未查见时可间隔2-3天再查,连查3次,结果较准确。

鉴别诊断: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3>浓集法─查包囊:

硫酸锌离心浮聚法、汞碘醛离心沉淀法

2、病灶组织检查─查滋养体

<1>脓肿穿刺液检查:

肝脓肿穿刺时最初抽取的脓液一般滋养体的数量较少,而在穿刺排脓最后取得的脓液较易查见。

<2>活组织检查:

主要用于慢性患者或粪检阴性不能确诊的患者。

用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直接观察粘膜溃疡病变,取溃疡边缘活组织检查或刮拭物涂片检查。

<二>免疫诊断:

ELISA、IFA、IHA等血清学检查可作为阿米巴病的辅助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查治病人及带虫者:

治疗阿米巴病的常用药物为灭滴灵。

急性期:

灭滴灵+抗生素(杀共生菌),疗程10天,若胃肠道反应可加VitB6。

根治肠阿米巴病:

应配伍用喹碘方等对肠腔内阿米巴有效的喹啉类药物。

2、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与消灭苍蝇和蟑螂。

蓝氏贾第鞭毛虫——也称贾第虫Giardialamblia

前言:

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十二指肠多见,偶尔寄生于胆道或胆囊,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致贾第虫病(giardiasis),本病世界性分布,由于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贾第虫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虫期(见形态结构)。

一、形态结构:

1、滋养体:

半梨形,勺状。

铁苏木素染色——1对泡状核(大的核仁)、1对轴柱(中部有两个中体)、四对鞭毛(前侧、后侧、腹、尾鞭毛)。

2、

包囊:

椭圆型,囊壁厚,2~4个核(偏一端),

轴柱(1对)、鞭毛、丝状物

 

碘液染色铁苏木素染色

二、生活史:

包囊

脱囊十二指肠内到结肠后

滋养体

感染期:

四核包囊;致病期:

滋养体;感染途径:

经口;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十二指肠)、胆囊

三、致病:

1、致病机理

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人体感染贾第虫后,有的仅为无症状带虫者,有的则出现临床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与虫株毒力、机体反应和共生内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1)虫株致病力:

由于大量虫体的覆盖和吸盘对小肠粘膜表面的机械性损伤,以及原虫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对肠粘膜微绒毛的化学性损伤,破坏了肠粘膜的吸收功能,使得维生素B12吸收减少;虫体寄生数量多时,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