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4973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

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它主要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关于教育的产生的几种学说: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各阶段教育的特点:

A原始教育的特点:

无阶级性;贫乏性;非独立性。

B古代教育的特点: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具有自己的独立活动领域;具有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象脱离;教育以个别施教和机械记忆为主;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C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普及性;教育门类日渐齐全;科学性;创新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

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的地位、作用;有助于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教育观;有助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正确进行教育实践;公民应该学习教育学。

第二章人、社会与教育

1、人的身心发展含义:

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统一性:

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主要因素:

内因(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因[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教育。

作用:

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

教育具有定向作用;教育具有加速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4、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发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个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5、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的发展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现代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和载提高的主要手段;现代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创新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在很多地方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6、现代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现代教育为政治制度服务(现代教育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现代教育是宣传统治阶级思想的工具;现代教育能推动社会民主化和推进政治文明的进程。

7、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文化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文化阻碍现代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是文化传承和更心的必要手段;现代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普及与交流;教育具有创新和引领文化的功能。

8、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技术直接为现代教育服务;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和创新的重要领域;教育有力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教育推动了科学技术研究的体制化;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9、教育改革的动因:

国际化趋势的影响;知识增长和分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要求教育变革;

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

10、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改革、教育的民主化改革、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教育的个性化改革、教育的国际化改革、教育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目的:

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了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A、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是人的智力、体力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人的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意向的发展。

B、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

C、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要要求。

D、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E、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将使全体社会全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

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7、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劳动的主要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个体性和集体性;时空无限性

3、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⒈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和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⒉教师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培育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社会变革理论的提供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2、教师是专业人员。

3、学生未成熟,需要教师指导)

4、教师的基本素养:

四方面:

A、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

主要包括:

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教师集体,团结协作;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B、教师的知识结构。

包括三方面:

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C、教师的能力的能力结构。

要具备:

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等。

D、教师的人格特征。

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应具备良好的认知、兴趣、情绪、意志、性格、气质和风度仪表及精神面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权利: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关于教师专业化问题:

教师职业是专门的职业,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大势所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8、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有独立性的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9、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0、“后进生”及其教育:

“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

应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特别要注意智力因素造成的落后生、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落后生、个性心理因素造成的后进生、单亲家庭造成的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

11、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12、建立良好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具备良好正确学习观;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

1、对课程的不同解读: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古德来德(美)的课程层次理论: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2、课程类型:

显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

3、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4、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科学文化知识

5、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6、课程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7、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课程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

8、教学最基本含义:

是一种动态活动的过程;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学指学校教学,教师以课程内容为中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

9、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直接体现学校教育目的;是学校活动的核心)。

10、教学的作用:

教学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教学为学生社会化做好准备。

11、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并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12、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程或者教材)。

13、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1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15、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与学相互依存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6、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因:

教学的社会制约性;教学本身特点决定其具有教育性;师生交往中蕴含教育的因素。

17、教学原则:

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8、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

19、各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开展实践活动。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贯彻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

贯彻因材施教基本要求:

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方法;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衔接问题;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筛选和选择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贯彻启发是原则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0、教学方法:

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注入式与启发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

要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2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和实习作业法等。

22、讲授法——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是通过口头讲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

讲述、讲解、讲读、演讲。

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

A容易控制讲授的内容。

B保证学生获得系统连续的知识,节省学生学习的时间表。

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缺点:

A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B容易走向注入式教学。

23、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学生特点;根据教师特点;根据学校条件;考虑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2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班、时、表、课。

优点:

A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B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C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

A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B容易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必。

C受固定课程表和时间限制,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

25、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

单一课(讲授课、谈话课、练习课、实验课)和综合课;

综合课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2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做好教学设计、拟订教学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要明确、内容要正确、教学方法要适当、教学组织有序、教学效果好。

第六章德育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1、德育:

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手段,用一定社会多方面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其自身心理矛盾运动,使其内化为他们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现代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方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维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功能、德育维护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协调。

德育过程: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把一定社会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准则转化成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4、德育过程的结构与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主要有: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促进其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教育性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6、如何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的过程的规律?

从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来看,知、性、意、行是人思想品德结构形式要素系统当中的四个基本因素。

任何思想品德都是在知、性、意、行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形成和发展的。

知,指道德认识,即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和评价。

情,指道德情感,即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所表示的情绪体验。

意,指道德意志,即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

行,指道德行为,即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之间具有统一性和谐调性,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之间还具有多端性。

总之,在德育过程,既应全面考虑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使它们和谐统一地获得发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又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德育开端。

7、德育原则:

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8、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

从实际出发原则、正面教育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

9、贯彻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贯彻的基本要求:

贯彻从实际出发原则的基本要求:

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考虑同一年龄阶段每名学生的个别特点和现有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要考虑青少年的时代特点和现实思想;注意考虑教育情境。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要以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的办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供榜样,增大说服的感染力;加强制度给,严禁体罚。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正确处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二者的关系,做到爱要得体,严而有格。

贯彻实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及道德规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时,应既要看动机,又要看行动;教师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校内各方面的教育要具有一致性;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德育网络;运用有序性原理研制并颁布执行德育大纲。

10、德育途径主要有:

思想政治课与各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班级工作、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1、德育方法:

是为完成德育任务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12、中小学常用德育方法有:

说服教育法(运用语言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等;运用事实说服,如参观、访问、调查等;运用榜样说服)、情感陶冶法(方式:

教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实际锻炼法(方式:

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执行学习和生活制度)、品德评价法(方式:

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与评定)

几种新的德育方法:

心理咨询法(方式:

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修养指导法(自我修养的方式:

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比较鉴别法(应注意问题:

要全面比较,防止以偏概全;要有现象深入到本质作多层比较,防止只看现象和形式而不看内容与本质的比较;要采用多种形式比较,做到直观深动,一目了然;比较的内容要切合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水评和实际情况。

1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4、学校德育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抓住实践环节,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氛围。

第七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应正确认识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是联系任课老师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桥梁;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实施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2、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基本任务的核心。

还有以下具体任务:

通过各种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实践在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对班、团、队工作的指导,班干部培养,以及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和校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精神,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生活卫生制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重心卫生等常识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

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内容:

了解学生个人和学生集体。

方法:

资料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

促进优秀生的发展和提高、抓好中等生的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了解情况,弄清性质;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因地灵活处理;遵循规律,促进发展。

)、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与合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做好团队工作)、搞好学生的品德评价(我国中小学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整体印象评价法、操行评定评价法、操行计量评价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建立班集体自我管理机构、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组活动。

5、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研究心理,分析原因;充满爱心,尊重人格;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发动群众,形成合力;耐心期待,坚持不懈。

6、班级管理的内容:

指导班级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内容:

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教学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班级活活动管理、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要做到:

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营造社会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7、班主任的三种风格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第八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

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2、如何认识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导向和枢纽)

3、学校教育的特点:

职能的专门性、组织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4、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5、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1904年清政府的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1922年提出的壬戌学制,也称“六三三”学制。

目前,终身教育的学制特征日渐增强。

6、当代学制发展趋势:

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体系;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高等教育多层次化、学校类型多样化;终身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并成为未来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

7、家庭教育:

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影响。

有广义和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