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5519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docx

盐城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盐城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

下图是极昼天数随某地理要素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的某地理要素为                (   )

 A.春分到秋分 B.冬至到夏至 C.纬度66°34'-90° D.纬度70°-90°

2.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自转速度的变化 C.公转速度的变化   D.地势高低的不同

【解析】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是骨干知识和常考知识。

本题组从极昼天数在南北极点的差异切入,设置新的情境,来考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及相关空间的思维能力。

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在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且不同纬度出现极昼的天数不同,一般极圈上只有一天极昼或极夜现象,纬度越高极夜极夜天数越多。

第一题可以通过排斥法得出结论。

第1题选D。

在解答第二题时,同学们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应当明白两条线的含义,它是反映了南北极圈内极昼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附近快,在远日点附近较慢。

当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时地球正处于远日点附近,当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时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这样就使得北极极昼天数要比南极多,故第2题选C。

我国某湖泊面积2.8km2,海拔高度483m,湖泊水位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3—5题。

3.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              (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4.引起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季风环流

5.图中4.5月份水位降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减少 B.入渗加强 C.蒸发加强 D.入湖径流量减少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湖泊水文特点的认识情况及中国西北地区环境、资源的综合认知。

从材料可知该湖泊在海拔483M,可以排除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图可知该湖泊冬季干涸,可排除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第3题选B。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湖泊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其水位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故第4题选A。

该地4、5月气温回升,农业生产需水量大,从而使得入湖流量减少,导致出现低水位。

需要说明的是4、5月随气温升高,蒸发加强可使水位发生变化,但不是湖泊水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故第5题选D。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6—8题。

6.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7.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8.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

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   (   )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C.棉花花期不变  D.棉花花期滞后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相关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不同地区气象要素特点、形成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知识的考查。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主要原因是跨纬度较广,南北受到太阳辐射差异大,且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

所以北方温度低寒冷期长,南方寒冷期短,具体就表现在初霜和终霜出现的时间差异上,故第6题选B。

霜冻首先表现为降温幅度大,这种大幅降温一般出现在深秋和早春晴朗的夜晚,这时气温总体较低,更容易使农作物产生冻害。

霜冻发生时,天气较为寒冷,地面辐射强,风力对其影响不大(因为有时霜冻发生时常随有大风降温天气过程)。

而大气逆辐射强,可增强大气的对地面的保温性能,会使地面气温升高,霜冻出现的机率会减小,故第7题选D。

第8题为探究性试题,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棉田中铺砂,实际上是改善下垫面的性状。

在棉田上铺砂子,相当于给地面盖了一层被,它夜晚可以阻挡地面降温,白天可以更好地吸收太阳辐射而快速增温,从而增加田间地温,棉田的花期也会提前,霜冻机率减少,故第8题选B。

2010年4月14日,位于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爆发,致使大量火山烟冲向高空,严重影响了欧洲地区的航空运输。

阅读火山灰影响航空业示意图,回答9—10题。

9.从距离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喷发火山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却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地质构造 B.北大西洋暖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10.冰岛火山爆发期间,非洲肯尼亚的花农损失惨重。

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绿色壁垒

【解析】:

地理问题无处不在,学习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题组通过世界上的突发事件,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地理的思维和地理的头脑,是否关注身边的地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区域突发环境问题的正确分析。

冰岛地处北极圈以南,火山灰随气流上升到高空,随大气环流(高空西风气流影响)吹向东部的西欧和北欧地区,而雷克雅未克在火山西部,地处上风方向故影响小,故第9题选C。

火山灰在空中弥漫使得能见度降低,损害航空机械,影响航空安全,因此,西欧与外界的航空运输几乎中断。

肯尼亚的花卉市场主要在西欧,其运输方式主要是航空运输,航空运输的中断使得花卉不能及时运出,鲜花不易储藏,从而使花农受损,故第10题选B。

读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示区域广泛分布的岩石是   (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12.图示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关于其形成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地质差异 B.气候差异 C.地势差异 D.植被差异 

13.该地区为解决农业用水.人畜用水问题,广泛采用“小水窑工程”,其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少 B.降水变率小 C.蒸发旺盛 D.地表径流少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喀斯特地貌主要发生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说明该处石灰岩分布广泛,故第11题选A。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岩石的透水性和可溶性,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东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西部地区好,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地势低,温度高,水的溶蚀作用强;而西部高原山区,地质条件比东部要复杂,石灰岩与其他岩石相互混杂,使得西部温度相对较低,水份条件相对较差,因而水的溶蚀能力较弱,溶斯地貌发育处于早期阶段。

植被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故第12题选D。

该地区地处南方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岩石的透水性强,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使得地表径流少,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从而使得少雨季节供水不足,当地通过“小水窑”来调节水的时间分配不均。

故第13题选D。

若下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

据此回答14—15题。

14.图中P地带适宜布局的城市功能区是   (   )

 A.中心商务区 B.工业区 C.低级住宅区 D.城市绿地

15.沿图中KOL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理解。

涉及的知识要点有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等。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影响。

图示区域城市分布形态类似扇形模式,其阴影部分有铁路穿越,且处于城市主城区的下风向,与环境较好的风景区背向分布,适宜布局工业企业,所以应为工业区,故第14题选B。

城市地租水平受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市中心最高,然后向外递减,在道路交汇往往能形成次高区。

对于扇形模式结构的城市来说,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多个扇形范围内,从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或楔状发展,扇形内部的地价不随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动或变动很小。

故15题选C。

右图为台湾省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造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矿产

17.台湾省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A.分布不均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增长快 D.老龄人口多

18.目前台湾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式是   (   )

 A.由农村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城市到农村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产生的人口问题及人口移动、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中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因素等,我国台湾省是岛屿,中部是台湾山脉,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势平缓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而台湾人口分布表现为中部少四周多的特点与地形差异基本一致,故第16题选A。

台湾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社会己步入老龄化阶段,故第17题选D。

台湾通过上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相当高,城市人口密集,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故18题选D。

二、双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二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江苏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机遇。

据此回答19—20题。

19.江苏沿海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有   (   )

 A.人才资源 B.土地资源 C.劳动力资源 D.海洋资源

20.下列产业适宜在江苏沿海发展的是   (   )

 A.钢铁厂 B.造船厂  C.海盐化工 D.IT芯片厂

【解析】:

本组题结合江苏地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开发条件、工业地域形成条件的理解,以及对乡士知识的了解情况。

江苏沿海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虽地处沿海,但由于绝大部分地区为淤泥质海岸,交通闭塞,科技不发达,矿产资源贫乏,使之经济长期处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低谷和江苏经济的落后地区。

但该地区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阔而且还在不断向东扩展,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区位条件逐步改善,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辐射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故第19题选BD。

目前,江苏沿海经济还欠发达,科技水平也不高,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常规能源紧缺,在承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钢铁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且能源需求量大,污染大,不适宜再在江苏沿海发展;IT芯片制造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布局需要技术和人才,而目前江苏沿海也不具备;江苏沿海具有海洋资源(港口、海盐等)优势,故适宜布局造船厂和海盐化工,故20题选BC。

阅读右图漫画,据此回答21—22题。

21.图示漫画主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围湖造田

 C.矿石燃烧

 D.开垦草原

22.据专家研究,漫画所示问题会导致低纬季节性干旱地区出现粮食歉收。

下列国家粮食问题更加严重的是    (   )

 A.印度 B.埃及 C.智利 D.尼日利亚

【解析】:

本题组通过漫画考查学生图形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认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应该将地理漫画纳入地理图形中。

该地理漫画显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石燃料,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故第21题选AC。

由于全球变暖,将会影响到全球的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在中纬地区,一定的升温会促使粮食产量增加,而低纬地区会粮食减产,印度地处低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有明显的旱季,尼日利亚处于低纬的热带草原带,也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区,而因粮食会因气候变暖而歉收,埃及低纬的大部分地区终年干旱,智利气候类型多样,呈带状分布,低纬亦为沙漠气候,中部地中海气候面积小,纬度在30°-40°之间,属于中纬度。

故第22题优先选AD。

阅读下列一组景观图,回答23—24题。

          ①                 ②                 ③                  ④

23.图中属于典型温带民居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4.24.图中①民居特点指示的环境特征是   (   )

   A.寒冷 B.炎热 C.湿润 D.干燥

【解析】:

本题组通过景观图片的比较,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

景观图也是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常见的图的呈现形式。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自然地理方面,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明显的影响。

本组题提供了四幅不同地区特色民居的照片,反映出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考查的是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能力,图上第一幅为傣家竹楼,第二幅为江南水乡,第三幅为黄土高原的窑洞,第四幅为草原上的蒙古包,其中处于温带的是窑洞和蒙古包,故第23题选CD。

傣族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空气湿度大,潮湿闷热,为了通风干燥,防止蚊虫,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并将房屋下面架空。

故第24题选BC。

资本拥有量和自然资源拥有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情的基本数据。

其中资本拥有量(K/L)=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拥有量(N/P)=自然资源量/10万人口•km2。

下图反映的是中.日.韩.德四国的国情资料,据此回答25-26题。

25.图中序号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是日本  B.②是德国 C.③是韩国     D.④是中国

26.从图中可知,①国企业到④国投资办厂,主要原因是                 (   )

 A.资源丰富 B.资本雄厚 C.劳力丰富   D.科技发达

【解析】:

本题组通过现场学习,主要考查学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特征的认识和产业转移相关知识的了解。

在中、日、韩、德四国中,日、德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但日本的资源资源贫乏,资源拥有量要比德国少,韩国经济较发达,但由于国土面积小,故资本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皆不及日本。

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大,资源拥有量比日、德、韩多,但经济欠发达,资本拥有量最少。

故第25题选CD。

与德国相比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故第26题选AC。

第二卷(综合题,共60分)

注意:

27-29题为必做题,共40分。

30-32题为选做题,每题10分,每位考生只需选做其中的两题。

27.下表是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上甲、乙两地的气象和农业资料。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其成因是   。

(3分)

 

(2)甲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是  。

简述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分)

(3)乙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  。

简要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

(5分

(4)简要分析乙地区农产品商品率低的主要原因。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理表格,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工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类型的成因、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希望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从区域等值线入手,分析和评价气候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

(1)从题干审题入手,根据海拔高度、年均温和降水量,对我国主要的大地形区进行初步筛选,判断甲地形区为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可以不加考虑),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由此得出甲的气候类型和成因。

(2)蒙古高原东部降水少,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宜发展牧业生产。

该地区的牧业生产目前仍然属于游牧业,离大牧场放牧业距离还很远,发展中的问题还很多。

(3)乙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及发展的区位因素可迎刃而解。

(4)乙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粮集中颁布区,农产品丰富,但从表格中反映出乙地商品率较低,说明该地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粮食就地消耗多。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离海远;处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各1分,共3分)

(2)牧业改良品种;改善交通;加强牧场建设;加强畜牧产品的深加工等(共4分)

(3)水稻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充足;市场需求量大等(各1分,共5分)

(4)农业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不大;地区人口多,口粮及饲料用粮比重大。

(共2分)

28.VOLVO是欧洲豪华汽车品牌,以安全耐用享誉世界,VOLVO汽车公司也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

2010年初,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浙江吉利集团对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品牌.研发、生产、销售完成并购协议。

右图是吉利汽车部分生产基地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据图分析吉利汽车在国内厂址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3分)

   

(2)简述这次并购对吉利汽车工业发展的意义。

(4分)

   (3)并购后,吉利集团保留了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哥德堡的研发和部分生产机构,这样的安排有何地理意义?

(4分)

   (4)简述我国发展汽车产业带来的经济意义。

(3分)

  【解析】该题通过地图和文字素材,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汽车工业布局、发展、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素材来源于刚刚发生的重大时事。

从中可以透射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向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考查中涉及的有汽车工业布局原理、产业转移相关知识、我国产业发展方向等内容。

(1)通过图中信息,提取归纳出吉利汽车厂集中分布于东部及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布局的区位条件优越。

(2)并购行为是目前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自身产品升级的一种快捷方式。

(3)从吉利行为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国际化,加入国际市场的一些途径。

(4)汽车工业,资金密集,与其它相关产业联系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自主创新不够,因此汽车工业发展中要加强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答案】

(1)近钢铁、石化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大;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3分)

(2)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完成并购有利于节省资金;利于沃尔沃轿车公司的研发人才和先进生产技术,植入吉利汽车生产使产品升级;利用沃尔沃品牌轿车占领中国高档小汽车市场;利用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4分)

(3)吉利汽车可以借助沃尔沃品牌进入欧洲市场;靠近世界高档汽车市场与研发中心,可以获得市场和研发的最新信息;市场市场距离近,降低运费成本;研发与生产的的结合有利于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4分)

(4)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它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升级;汽车产业是综合型产业,有利于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发展。

(3分)

29.中缅输油管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与世界产油国之间有了一条相对安全的大通道——通过印度洋,从缅甸直接进入云南,避免了对太平洋和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从而可有效防止我国石油“生命线”过度集中而带来的被动局面。

结合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分析从缅甸实兑港到中国重庆的输油管道建设困难的自然原因。

(2分)

   

(2)简述这条输油管道建设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5分)

   (3)简析重庆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5分)

 【解析】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关系着我们的国计民生,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走集约化道路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能源问题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本题通过中缅输油管道建设入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的相关知识有区域地理知识、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石化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等,试题综合性强。

希望广大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关注到其它的输油、输气管道的建设,加强对各种运输方式、线路的比较。

同时,还要注意当前对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国家的能源政策,国际的大背景等。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域地理知识。

同学要对西南地区地形状况心中有数,也要拓宽思维,考虑到当地的环境问题。

(2)国际间输油管道的选择涉及到许多问题,有自然的社会的,有国内的国际的,有经济的政治的等,因此在分析中要加强分析和比较。

本题只是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和一个角度。

(3)重庆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省份和城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

重庆建设石化工业基地,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意义重大。

重庆建设石化工业基地的条件相对优越,需要同学们细仔分析。

【答案】

(1)输油管道要经过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这里山高谷深,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管道经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给管道运输带来安全隐患(各1分,共2分)

(2)石油经缅甸到中国,运送距离短,运送速度快,成本低;管道运输较海上油轮运输更加安全可靠;缅甸为我国的友好邻邦,管道运输的安全性提高,避免了油轮经过马六甲海峡及长距离海上航行而受国际风云变幻的影响;能源来源地区的多元化,增加能源安全;加强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

(各1分,共5分)

(3)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场需求量大;原料除有从缅甸管道输送的原油外,四川盆地也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好,有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这里靠近三峡水电站,有充足的廉价的水电作为能源;水资源充足;工业基础条件好等。

[旅游地理]

30.青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高原省份,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读青海旅游交通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列举该地区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

这些旅游资源蕴藏着极高的    、    等价值。

(4分)

(2)分析影响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不利条件。

(4分)

(3)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2分)

【解析】本题结合四月国内时事热点,考查学生旅游资源分布、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评价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也涉及到旅游安全这个特殊地区的冷点知识。

提醒学生在熟练掌握主干知识的同时,能关注“冷点”,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地理基础知识,针对特定地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材料展示的是青海省旅游交通分布图,意在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学会空间分析和评价,学会知识迁移和运用。

(1)考查学生从地图中提取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信息,并加以筛选。

教材中虽没有明确提及,但有些名气很大,如可可西里、长江源、青海湖等,本题也考查了学生对身边地理问题的关注程度。

(2)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分析是旅游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们在细化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地区作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本题需从旅游资源评价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客源市场、区域环境背景、区域经济背景等四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3)旅游安全是旅游地理不太常考的内容,但在特定的地区却显得比较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