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5583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测试试题

南通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联考试卷

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卷纸上。

2.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

2.2008年7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首次集体亮相。

下列关于新“四大发明”史实的陈述正确的是

A.甘肃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说明西汉时期的纸张主要用来绘制地图

B.明代嘉兴机户沈大德使用花楼机,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的质量

C.司马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等说明了我国尚周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达

D.唐朝制瓷业分工细,品种多,开元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分工明确,相互协调B.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望,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2010年是农历的“虎年”,右图是“虎年”剪纸画。

对该画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是绘画艺术与

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体现了

秦汉工笔重彩的风格

A.

B.

C.

D.

6.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迅速发展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为张謇企业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D.日本大规模侵华是张謇企业迅速衰落的直接原因

7.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8.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发展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

9.“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社会主义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10.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上海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上世纪曾经①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②成为近代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③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1.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时代》周刊介绍道:

“‘航

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他的南方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出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自由平等的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表示人民和主权的两个词组合而成。

现代西方文字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民主这一词汇源于古希腊B.希腊是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西方文字和古希腊的词汇一脉相承D.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掌握主权

14.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传统的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15.法国的启蒙运动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

A.适应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要求

B.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

C.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D.是资产阶级实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实践

16.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狱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这种机制不包括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间分权制衡

C.国会参众两院间队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D.白人、黑人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分权制衡

17.列宁指出:

“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

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这强调了

A.实施余粮收集制的重要性B.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

C.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性D.实施粮食税的重要性

18.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请根据所提供的内容判断,以下对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和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条约规定:

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条约规定:

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部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A.增强了欧洲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政治意愿和自信心

B.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展

C.其政治目标是扩大欧洲的影响,实现共同的防务,最终取代联合国

D.其经济目标是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

19.“汇源”是人们的熟知品牌。

2004年,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获取了汇源22%的股权;2007年,汇源成功上市;2008年9月,汇源与可口可乐签下收购合约。

汇源的这一发展过程不能说明

A.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B.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C.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D.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

20.从创作风格看,下列文学作品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A.《老人与海》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D.《安娜·卡列尼娜》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21题12分、22题14分、23题14分、24题10分、25题1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比萨斜塔,伽利略在此做过落体实验图二苹果落地,牛顿思考它的原因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

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

……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四

电影《巴黎圣母院》剧照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2分)

(2)据材料二,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分)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王国”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四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2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

“……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四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

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

(7分)

(4)扼要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结果如何?

(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4分)

24.(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改革的成效如何?

(4分)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

(2分)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2分)

 

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一生能文能武,闲暇之时多喜赋诗,现存诗作1000多首。

其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有抒“治国之道”之诗篇。

如《昭君墓》一首: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

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

康熙皇帝曾说: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

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炙,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

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

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三清朝民族政策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当时,已有5O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

所以,清朝的统一,实属空前。

它发展了‘大一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从康熙时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的限隔,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直接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说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大一统’发展到顶峰,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四清朝民族政策不是尽善尽美的,部分清朝民族政策是在时代、阶级和民族局限性以及统治者个人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制定和实施的,并具有明显激化民族矛盾的特点。

——《论清朝民族政策的本质》

(1)据材料一,康熙帝对昭君出塞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1分)他在民族问题上有什么看法?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处理好什么关系?

(3分)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联考试卷

历史答题纸

题号

21

22

23

24

25

总分

分数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60分。

21.

22.

23.

24.

25.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60分。

1.C2.B3.A4.B5.A6.D7.A8.C9.B10.B11.D

12.B13.B14.D15.C16.D17.D18.C19.A20.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第21题12分、22题14分、23题14分、24题10分、25题10分。

21、(12分)

(1)方法:

观察;实验。

(2分)

(2)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分)举例: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2分)

(3)理想化的王国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并没有真正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2分)

能够(1分)。

这是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里,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美术作品。

(2分)

(4)认识: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2分)

22.(14分)

(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1分)。

原因:

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2分)

(3)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1分)。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1分);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1分)。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1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1分)。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1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1分)

(4)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2分)

23、(14分)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1分);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1分);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1分)。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1分)。

结果:

①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环境遭到破坏(1分)。

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分)。

(3)异军的作用:

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1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1分)。

说明的问题:

改革是强国之路(1分);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1分)

(4)中国工业化进程: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4分)

24、(10分)

(1)背景:

都是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1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1分)。

(2)侧重点:

孝文帝是汉化政策(1分);王安石是理财策略(1分)。

成效:

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1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1分)。

(3)阻力:

孝文帝改革是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反对(1分);王安石则是大地主和大官僚反对(1分)。

(4)启示:

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任答两点得2分)

25、(10分)

(1)汉代所用的和亲之计是失败的,并没有阻止匈奴进犯汉朝;(1分)只有国力强盛,“开诚示异族”,才能使“布化越荒途”。

(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够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

)(2分)

(2)政策: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1分)(意接近即可,但只强调镇压或抚绥等一面不得分。

)进步性:

巩固清朝的统一;是康乾盛世的基础之一;推动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2分)(任答两点)

(3)维护满清统治。

(1分)

(4)分别按三种答案给分:

答案1(3分)正确处理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

答案2(2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关系

答案3(1分)笼统回答:

时代和个人的关系等

(以上不累计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