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6470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docx

互联网屏蔽江湖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

互联网“屏蔽”江湖:

放开还是封杀,谁能“破壁”创新?

3Q大战落幕8年后,今日头条和腾讯之间近期接连的数起官司再次把互联网江湖中的“屏蔽”话题推向舆论高潮。

近日,南都记者梳理互联网近十年的发展史后发现:

屏蔽战从PC互联网时代延续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同时,似乎也伴随着流量风口的转移。

从搜索引擎到移动社交,从在线音乐到网约车,从移动支付再到近期今日头条和腾讯围绕短视频内容展开的“口水公关战”,这些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江湖恩怨,似乎都印证了这一趋势。

从这一趋势来看,这场“屏蔽大战”不仅短期内不会消失,未来还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陪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一起成长并对其产生影响。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屏蔽大战”?

“超级APP”是否应该比普通APP保持更开放的姿态?

是什么推动互联网江湖中的屏蔽战愈远愈烈?

互联网企业使用屏蔽手段的底线和边界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互联网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在互联网下半场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part1“屏蔽门”背后的真相:

流量为王“从PC时代的浏览器插件互不兼容,电商时代淘宝对XX的屏蔽,到客户端时代的3Q大战,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间相互屏蔽的历史非常久远。

”知名科技自媒体人、新经济观察家王冠雄向南都记者回忆道,“直到现在,所有大的互联网平台还是相互屏蔽的,搜索引擎搜不到社交、电商的数据,社交平台上没法买到电商产品,这是商业逻辑导致。

”在业界看来,今日头条、抖音与腾讯的“掐架”以及与微博的屏蔽,其核心其实是流量竞争,也就是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

“流量为王”的时代,只有争得了流量,才能争得利润,争得了未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

2017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小时,相比2016年提高0.6个小时。

从形式上来看,流量可以是用户规模,也可以是用户的使用时长、驻留时间。

“互联网企业本质上争夺的是用户驻留时长,即用户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虽然目前用户的上网时间整体还在增长,但总有天花板”,王冠雄称,“用户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在一家公司的产品上花的时间多了,另一家就会少,头部公司的流量争夺会越来越激烈。

”根据抖音近期首次对外公布的用户数据显示:

截至目前,其国内的日活用户突破1.5亿,月活用户超过3亿。

而2018年春节前,抖音日活才4000万,春节期间上升到6000多万。

相比之下微博、微信和QQ的增速正逐渐放缓。

截至2018年3月底,微博月活达到4.11亿,同比增长20.5%。

2018年第一季度,微信/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为10.4亿,同比增长10.9%;QQ的月活跃用户为8.05亿,同比下降6.4%。

与此同时,短视频的市场蛋糕仍在膨胀。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57.3亿,同比增长183.9%,艾媒咨询分析认为“未来1-2年内短视频平台将开放大量商业化机会,流量变现会给平台带来较大的市场规模增长,内容变现也会出现更大的机会,预计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当在今日头条以抖音短视频、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产品矩阵夺下短视频行业半壁江山之后,以往在社交领域纵横捭阖的腾讯和微博显然再难保持淡定。

南都记者发现,腾讯一方面投资快手,另一方面加大对自家短视频平台微视的扶持;微博则一边投资秒拍短视频产品,一边上线“微博故事”等短视频功能。

6月19日微博在其2018超级红人节期间透露,视频已经成为头部网红的主要内容形式之一,其中竖屏视频内容已经占到发布量的40%。

part2跨平台之争:

放开还是封杀?

6月19日,艾瑞咨询与微博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简称“报告”)指出,网络红人多平台运营已经成为重要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60%以上的网络红人同时在6个以上的网络平台运营账号,运营平台在2个以下的网络红人不到10%。

“随着不同领域衍生出众多相对垂直的内容平台,多平台运营既能实现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互补,也有助于吸引不同使用习惯的粉丝”,该报告指出。

尽管多平台运营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对于平台上的创业者而言,跨平台导流目前仍是不可能的事,而防止自身流量被导向竞争对手,也是平台之间进行屏蔽和封杀的首要原因。

“自主派”“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会在各个平台分发内容,内容好的话在哪个平台都可以生根发芽,不太需要各平台之间导流”,papitube的COO霍泥芳向南都记者表示,“对我们来说,微博是粉丝留存比较好的、或者说是最好的平台,而且商业化各方面都非常成熟。

”青藤文化CMO袁海同样表示,目前,其短视频内容在各个平台分开运营并不需要相互导流。

“我们目前红人类内容主要在微博,其次是美拍、抖音,节目类的主要在腾讯,也有优酷、爱奇艺”,袁海称,“其实每个内容创业者都会有一个主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主,其他平台有的只是作为分发平台,有的需要新的内容形式,并不是为了导流而存在;此外,成熟的内容本身就是跨平台的,每个平台都有对应的账号可以在全平台同步,而不需要通过链接形式导流。

”美团点评6月25日在香港联交所发布招股说明书,南都记者留意到,尽管身为腾讯的嫡系,但在2017年,美团点评通过美团移动应用、美团外卖及大众点评的餐饮外卖交易约占89%的,而其余交易才是通过腾讯的微信及QQ入口获得。

按照这一部分企业或创业者的实例可以看出,他们即便不需要各平台之间引流,也有渠道实现自力更生。

“导流派”不过,同样身为腾讯的嫡系,近日披露上市招股书的同程艺龙却是一种选择。

根据同程艺龙的披露,腾讯2017年为该公司带来了近8000万平均月活跃用户,而同程及艺龙的APP端仅有2800万平均月活跃用户,网站端仅1400万,以此计算,同程艺龙近2/3的活跃用户来自腾讯导流。

“我们目前入驻了30多个平台,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头条、优酷、爱奇艺、快手、企鹅号等”,一名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向南都记者表示,“现在,各家平台基本都不允许导流,但像他一样的“内容创业者其实更希望往微信导流,把微信粉丝涨起来。

微信是比较成熟的平台,它是完整的闭环,有很成熟的变现模式。

但微信也是最难(涨粉)的,我们希望把粉丝整合在一起,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作为内容创作者当然是希望能够相互导流,这是很重要的成长方式”,另一名内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也表示,“从长远来看,相互导流其实对平台也有好处,但平台会从短期来考虑保护自己的流量,也可以理解。

”part3“屏蔽”的边界在哪儿?

如果将屏蔽的真实动机暂且放置一边,那么互联网企业有没有权利在竞争中使用屏蔽、封杀等手段?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屏蔽都是无可厚非的,“互联网应该在现有法律约束下保持共享开放的态势,这个态势不应该区别对待,需要一视同仁地要求开放。

”但王冠雄认为,屏蔽手段的使用边界应该遵守两个原则:

不能绑架用户;不能违反现行法律,这是底线。

但“事实上,目前的屏蔽已经伤及用户的利益,但不能进一步绑架用户必须要做什么才能为其提供服务,比如强制要求二选一这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手段。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业界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腾讯自己建造了平台,当然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平台对哪些用户开放。

这就好像,有人在自家院子里修了一条路,当然可以决定谁能够走这条路。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腾讯旗下的微信和QQ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因此从公益的角度需要对包括“头条系”在内的产品进行开放。

“是否定性为基础设施,这涉及到严肃的商业伦理问题,一方面它们的用户量足够大,属于超级APP,甚至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但另一方面它还是一个要为股东负责的商业公司,这两个角色交叉的边界会产生冲突。

”王冠雄认为,“不能要求一个商业企业完全作为基础设施,除非有人为之付费。

”那么自己家修的路,让不让别人家开车?

“平台到底是否有权选择自己的开放性,是否有权决定屏蔽特定的用户呢?

”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这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否存在着竞争关系。

如果两者没有竞争关系,那当然应该开放,但如果有竞争关系,则不应当无偿开放,否则这就会打击平台所有者建设平台的积极性。

Facebook、Twitter、苹果等几个欧美平台企业的用户协议中,都有相关条款规定,如果用户与平台之间存在着业务的竞争,则平台有权阻止其内容的传播。

第二个因素是,平台是不是用户的必要选择。

如果平台对于用户的业务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即使其业务与平台本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平台也应该对其开放——当然,同时它需要给平台支付相应的费用。

”陈永伟表示,微信的用户群非常大,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可以被认为是基础设施。

但这里,要分清两个概念: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和关键设施或称为必要设施(EssentialFacility)。

基础设施只是说明它很重要,但未必没了它就不行,而关键设施则是非它不可。

“例如从北大到人大,你可以走好几条路,每一条路都很重要,但一条路封道了,你还能走另一条,在这种情况下,这条路就不是必要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要’与否应针对具体事情。

例如,做红烧肉,猪肉就是必要的,而做别的菜,猪肉就可能不必要了。

具体到微信和头条,在这个案例中,头条有自己的APP,而且使用频率也很高,也可以通过ios系统直接推送信息。

从这点来看,它未必需要微信帮助传播。

因此,这个环境下,微信对头条可能并不是必要的。

”“有条件的放开”和“无条件放开”陈永伟认为,如果平台对于用户的业务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即使其业务与平台本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平台也应该对其开放——当然,同时它需要给平台支付相应的费用。

“我个人认为应该有权选择。

所谓开放,是所有人在符合了资格后都可以进来,而不是说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进来。

我觉得我们思考平台的时候,把问题想复杂了。

”陈永伟举例,其实想想那些商场,它们是开放的,有些柜台可以允许其他独立品牌进来售卖,但商场本身可以自主,哪些能进,哪些不能。

“对于那些和商场自营内容有竞争关系的商户,商场一般会拒绝进入。

平台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在分析以上问题的过程中,陈永伟认为,借鉴知识产权法中对“标准必要专利”授权和使用的做法或许是很有帮助的。

所谓“标准必要专利”,指的是为了使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标准而必须使用的专利技术,所有企业一旦生产产品,就不得不用到。

但是,这些专利又是被某些企业掌握的,因此没有其授权,相关的生产将无法进行。

为了促进市场的竞争,法律规定了对“标准必要专利”,专利持有人应对涉及该专利的企业按照“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简称FRAND原则)对其进行授权并收取授权费。

“这种思路对我们思考平台的开放性颇有借鉴意义——如果平台对用户并非“必要”,那么平台就可以选择是否对其开放;而如果平台对用户是‘必要’的,那么平台就应该根据FRAND原则,在有偿的前提下对用户进行开放。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的开放与否都是企业基于利益考量作出的自发行”,王冠雄认为,“他们考虑的因素首先是商业原则,符合利益才是开放背后的本质原因。

其次开放本身可以把产业生态做繁荣,把蛋糕做大,比如微博微信等APP之间可以免注册登录由此把互联网的渗透率和活跃度变高了。

第三是有序,按照步骤来,最容易的开放后面再做比较难的;第四是有限,涉及到平台核心利益的数据、涉及到用户隐私的数据是没有办法开放的。

”屏蔽现象或激励企业创新不过,对于收费,王冠雄则认为违背了互联网的基本精神,苹果可以向其平台上的企业收费,那是因为苹果是硬件公司,互联网企业自诞生起就本着免费、开放的原则,“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主管部门去制定规则,要求巨头公司之间达成妥协。

”“‘收费’只能说是一条可能的路子。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标准必要专利本身还有很多问题。

例如,怎么认定,怎么定价,都很麻烦。

这只是个思路,具体怎么实施,具体的问题还要具体解决。

”但陈永伟认为,市场本身就会找到出路。

“如果屏蔽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并且这种影响是明显的,就会有人想办法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或许这本身就是激励企业创新的一条路子,短暂的体验影响从长期来看,可能更有利于创新和生态的形成。

”盘点有风口的地方就有“屏蔽”第一回合:

搜索VS电商天猫京东B2C崛起南都记者翻查资料发现,2008年,淘宝在其公布的消费者保障计划中明确表示,淘宝将在robots.txt协议中屏蔽XX蜘蛛的抓取,这意味着,在XX搜索中,除了淘宝官网,所有淘宝内页,尤其是商家、商品信息将不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在外界看来,淘宝的举动似乎令人无法理解,但淘宝对此的官方回应则是为了保护用户信息和商品信息等商业数据。

南都记者了解到,2008年XX还是互联网当红明星,作为中文互联网第一入口,XX覆盖超过95%的网民,每天有超过30亿次的搜索请求。

与之相比,2008年,天猫前身淘宝B2C新平台淘宝商城才刚上线。

但也是这一年,中国家电B2C领域迎来投资热潮,京东商城再度获得2100万美元注资,中国电子商务进入转型与升级期,逐渐成为投资风口。

有分析人士认为,恰恰是2008年的这一举动,为淘宝的今天成功地搭建了流量护城河。

“淘宝从诞生起就是以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身份存在,因此在没有自身电商产品及品牌的情况下,由流量带来的广告变现能力成了淘宝的主要商业模式,而淘宝屏蔽XX搜索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持住自己的流量入口和盈利入口。

”2009年淘宝“双十一”诞生,在短短几年内,交易量带动用户流量不停翻翻。

第二回合:

奇虎360VS腾讯BAT入局安全领域比淘宝、XX相互屏蔽更为激烈的是2012年的3Q大战。

2006年12月,拥有数亿用户的腾讯公司也正式推出一款名为“QQ医生”的免费安全软件,这是腾讯电脑管家的前身。

2010年1月,QQ医生联合诺顿杀毒软件向QQ用户赠送免费半年使用权,QQ医生一夜之间下载量暴增。

此举,让依靠免费安全软件尝到甜头的奇虎360认识到腾讯的免费安全软件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为“3Q大战”埋下了伏笔。

2010年5月31日,腾讯公司将QQ医生升级并更名为“QQ电脑管家”,同时上线木马查杀、插件清理、系统清理等功能,这些功能加速了3Q大战的开始。

2010年9月,360发布直接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扣扣保镖”,腾讯采取反击。

随后,双方战事不断升级,直到2010年11月3日,腾讯要求用户在360安全卫士与QQ之间必须作出选择,要么留360安全卫士,要么留QQ,“3Q大战”全面爆发。

2010年11月20日,工信部要求360和腾讯停止互相攻击,恢复兼容,同时在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道歉。

36氪作者磐石之心认为,在3Q大战之后,腾讯开放战略大幅提速,这也让腾讯从一家互联网公司演变成一家互联网基础平台。

而这也正是马化腾一直所倡导的愿景:

让腾讯成为互联网的水和电。

3Q大战还让XX、阿里巴巴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013年4月,XX推出XX杀毒;2013年12月,阿里巴巴宣布投资LBE安全大师,2014年10,阿里巴巴又发布了阿里钱盾及阿里聚安全,全面进军移动安全市场。

至此,BAT系数进入免费安全软件市场。

第三回合:

阿里系VS微信移动社交商业化变革3Q大战之后中国互联网便从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屏蔽战”的主角换成了阿里和腾讯。

2013年,淘宝主动关闭微信跳转,微信封杀阿里旗下的即时通信软件“来往”。

紧接着2014年4月,阿里入股的新浪微博禁止用户在微博上推广微信公众号,违规者将面临被禁言或封号的可能。

南都记者留意到,上述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是中国手机网民至2013年12月,规模达5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提升至81.0%。

与此同时,包括微信、手机QQ、新浪微博、QQ空间、飞信、人人、腾讯微博等大量移动端社交App蜂拥入市。

彼时,淘宝已站稳电商龙头老大的地位,移动社交软件仍处于各方混战时期,尤其是商业化,一直是移动社交的软肋。

不过,2013年8月9日,微信发布了它的5.0版本,增加了表情商店,扫一扫,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功能。

“2013年的飞机大战游戏打响了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枪,而这一版本首次出现的‘微信支付’功能则正式开启了微信商业化的大门。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微信支付的火爆,微信迅速抢从支付宝口中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一大块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自2013年以来便出现下降,而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社交应用发展迅速,这或许也是微博和淘宝对微信发起屏蔽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回合:

微信VS头条用户沉迷短视频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风口的转移,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屏蔽战火不断烧向在线音乐、网约车、移动支付等领域,直至近期的短视频内容。

2017年8月,微博宣布暂停今日头条第三方接口,原因是今日头条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权的情况下直接抓取微博自媒体账号的内容。

紧接着2018年3月,有多名用户反映,抖音的链接被分享到微博后只有用户自己可见。

2018年3月,抖音短视频链接分享到朋友圈,只有发布者自己可见。

4月微信、QQ正式屏蔽了抖音链接,称互联网短视频整治期间,暂停短视频APP外链直接播放功能。

最终在5月份,头条和腾讯之间的战争从屏蔽、封杀、口水战演变成相互起诉。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围剿”的今日头条同样在自己的平台上使用着屏蔽手段。

今年年初,今日头条发布公告称禁止推广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账户及二维码,违规账号将作扣分和禁言处罚。

对于不允许在文章或视频内插入二维码,今日头条解释,插入二维码会破坏用户体验同时带来传播木马的安全隐患。

“从PC互联网时代的3Q大战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微博、微信、抖音等的每一场屏蔽战,大家喊的都是为了用户、为了安全,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王冠雄称,“必须承认这一情况在美国也是一样,Facebook也不允许谷歌抓取自己的东西,谷歌也对亚马逊有所屏蔽,全球互联网公司之间都存在因为竞争而相互屏蔽的情况,只不过中国市场的屏蔽手段更肆无忌惮。

”统筹:

甄芹田爱丽采写:

南都记者马宁宁徐冰倩田爱丽实习生蔡思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