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284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docx

二轮复习专题1中国先秦时期学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阶段特征】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

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

1.政治

国家的政治设计:

中央:

中央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

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

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

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

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

(1)农业: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

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

国家的文化设计:

礼乐制:

辅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

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

《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

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政治

(1)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

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3)商业:

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都会)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

(1)思想:

百家争鸣。

(2)科技:

墨家为代表的科技发展。

(3)文艺:

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楚辞”。

(4)东方礼文化与宗法伦理文化问题。

【重点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守成与萌新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分封制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个体小农经济发展;兼并战争,社会动荡。

(2)表现

①出现百家争鸣,思想上重礼、重义。

②士人队伍壮大,士人横向流动频繁,上升通道扩大,一些士人担任重要职务,国家治理中更加依托士人在礼制、典章、法律、地理等方面的治国作用。

③小农经济兴起,宗法制宗族遭到破坏,家族制宗族逐渐兴起。

④出现成文法(如铸刑鼎),但遭到贵族反对。

⑤文学上升到经学高度,如《诗经》成为经学;注重史学,如《春秋》,发挥教化功能;教育下移,出现好学风气。

⑥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形成经商之风。

⑦各国纷纷变法,相互影响,地域融合加强。

官僚政治和县制、郡制逐渐兴起。

⑧从民族关系看: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真题再现】

1.(2021广东卷·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2.(2021浙江卷·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

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

【答案】A

【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2021湖南卷·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

4.(2021天津卷·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

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答案】C

【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孟子推行仁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规范统治者行为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与监督民众无关,排除D项。

5.(2021全国Ⅱ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A

【解析】题干大意是:

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6.(2021山东卷·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吾何迩封之有?

”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遍布东西南北,而且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代的统治区域,故A正确;分封制最终导致分裂割据,排除B;基本确定中国疆域从秦统一开始,排除C;材料并未强调分封制顺应了历史趋势,排除D。

2.如下图,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大多数都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底纹,再在上面刻铸凸出于器物表面的猛兽纹,通常有饕餮纹、虎纹、夔龙纹等主题纹饰,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虎被认为强壮、聪明并能够与天地相沟通。

这些纹饰(  )

A.反映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

B.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

C.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

D.区别出不同的贵族等级

【答案】B

【解析】商代的青铜礼器用于祭祀活动,铜器刻上猛兽纹饰,可以营造出神秘庄严、威慑百姓的效果,以此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故选B;纹饰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但是商代晚期不属于原始部落时期,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强调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礼器,无法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排除C;材料强调青铜礼器纹饰的共性,没有体现差别,不能区别贵族等级,排除D。

3.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

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

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

据此可以研究汉代(  )

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

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

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

【答案】C

【解析】“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同样是迎接,有站有跪,可见他们身份地位不同,对应的礼仪不同,等级鲜明,故选C;《迎谒图》只是一个迎接的场面,无法得知乐的存在,排除A;题干中迎谒者代表的是贵族官僚(持笏),而不是普通大众,不具备普及性,排除B;《迎谒图》无法判断这些人是中央官吏还是地方官吏,无法得知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排除D。

4.(2021·武昌二模)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

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异姓诸侯国,赐予土地和人民,获得了异姓邦国的支持,有利于加强西周统治,故选B;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A;西周控制区域都为华夏民族,排除C;根据材料“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可知是为了加强对异姓诸侯的统治,排除D。

5.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

这反映出(  )

A.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

B.礼乐制度浸入主流文化

C.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

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联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并结合所学可知,音乐舞蹈属于周礼范畴,体现西周等级有序的主流文化,故选B;宗法理念强调血缘关系,“‘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与宗法理念无关,排除A;汉代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排除C;材料中仅说明中原乐舞和四夷乐舞的特点,没有说明中原与四夷的民族关系,排除D。

6.(2021·武汉二模)下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

D.周人擅长于农耕

【答案】D

【解析】图片中的“周”多和农田相关,表明当时的其他民族对周民族的印象必然是擅长农耕的,否则不会如此构字,故选D;汉字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井田制是九块田,图中的“周”字只有四块田,排除B;图片中的“周”字是和农田有关,无法体现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

7.(2021·武汉一模)相传夏代设有啬夫,是征收农产品的职官。

商代有藉臣管理农业耕种,小藉臣管庄稼的收割,小众人臣专管农业生产者。

西周有司土,是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司土之下设有各类职官。

材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工

B.统治者从率民事神到敬德保民

C.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渐趋规范

D.土地私有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

【答案】C

【解析】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分工逐渐细化,与材料中“啬夫,是征收农产品的职官”“藉臣管理农业耕种,小藉臣……小众人臣专管”“司土之下设有各类职官”相符,故选C;材料中只提到“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A、B、D均未涉及,排除。

8.(2021·十堰二模)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出产铁矿石的山有3609个。

在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B.矿冶业获得较大发展

C.区域技术交流日益频繁

D.政府垄断经营矿冶业

【答案】B

【解析】“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可以看出,采矿设施越来越完备,代表矿冶水平越来越高,故选B;“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无法证明是铁矿,不能说明铁器的使用,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出产铁矿石的山有3609个”能够说明中国古代矿业的发展,但无法体现区域的水平,更不能说明已经交流,排除C;“在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光凭遗址不能说明官营的属性,排除D。

9.(2021·南昌二模)春秋初期,秦、晋、楚等诸侯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设为县,作为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

这主要表明(  )

A.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

B.先秦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C.郡县制首先在边疆形成

D.分封制度在春秋时崩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县制得到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材料说的是县制的推广,并不是兼并战争,排除B;材料只提到县制最先在兼并得来的土地推广,并不一定是边疆地区,排除C;材料说的是县制,并不是分封制,排除D。

10.商代卜辞中有“商不祀帝”(商朝人不向上帝祈求,也不祭祀上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记载;据《诗经·大雅·文王》载“商之孙子,其丽不亿……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说明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遗民也能参加。

商周时期祭祀的发展变化表明了(  )

A.神权与王权进一步结合

B.华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

C.分封制加强对地方控制

D.商周政治制度一脉相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遗民也能参加”,可知相比商朝民族界限分明,周朝祭祖,商朝遗民也可以参加,这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故选B;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占卜上,排除A;商周时期的祭祖行为体现的是宗法血缘观念,排除C;根据材料“商不祀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遗民也能参加”,可知商周祭祖的对象、范围皆不一样,排除D。

1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言论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人物

言论

管子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

商鞅

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孟子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荀子

隆一而治,二而乱

A.诸子的思想主张趋向统一

B.强化君主专制得到诸子认同

C.诸子间相互辩难日益激烈

D.社会秩序动荡引发诸子关注

【答案】D

【解析】根据“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等信息可知,诸子的言论基本都赞同和认可一个君主、天下统一,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秩序动荡引发诸子的关注,故选D;题干只能说明诸子在社会安定上思想基本一致,而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排除A;诸子仅主张国家应该只有一个君主,并没有提出要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题干没有反映诸子间相互辩难日益激烈的信息,排除C。

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强调“抱法处势”。

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

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

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

C.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

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庄子倡导要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而韩非强调要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这些思想不管是“仁”“自然”还是“法与势”都蕴含着要建立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故选C;在三者思想中只有庄子追求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排除A;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指民众的衣、食、住、行,而三者的主张都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或者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排除B;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是儒家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庄子和韩非的追求,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4分,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铭砖文字如下(节选):

含嘉仓

  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

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

十五石,

内。

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纳了。

  典刘长 正纲录事刘爽 仓史王花 监事杨智 丞吕彻 丞赵瓖 令孙忠 令

思寺丞知仓事张琮 左监门王宣(?

) 右监门贾立 长上庞防 押仓使孙亮 监仓御史陆庆

根据材料,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

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以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答案】史料价值10分,材料内容中4选3即可。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实物史料(1分)

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第一手史料(1分)

“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纲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1分)

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2分)

“苏州”“一万三

十五石”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1分)

“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1分)

“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1分)

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

(2分)

【解析】第一问史料价值,首先,从史料来源为含嘉仓铭文砖可知其为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其次,从铭文内容“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纲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可知,它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苏州”“一万三

十五石”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

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第二问史料,所给材料主要是实物史料,因此还需增加文献史料,予以互证。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如图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答案】观点一:

“相斥”论。

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2分)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8分)

  总结:

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2分)

  观点二:

“相容”论。

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2分)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8分)

  总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2分)

  观点三:

“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

“发展”论。

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2分)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