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534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2.docx

届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2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D.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答案】D

【解析】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其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2.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人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白细胞B.吞噬细胞

C.淋巴D.浆细胞

【答案】D

【解析】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可知,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而浆细胞可以来自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故选D。

3.当甲肝病毒侵入某人体后引起甲肝,接触甲肝病毒侵入的细胞并导致该靶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效应T细胞

C.B淋巴细胞D.T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对侵入细胞的病毒进行的免疫是细胞免疫,接触甲肝病毒侵入的细胞并导致该靶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

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B.二次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由记忆细胞产生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HIV侵染人体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是体液免疫,A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进而将抗原消灭,C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HIV侵染人体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过程,也影响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的过程是:

大多数抗原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消灭抗原,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5.右图为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发挥作用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功能特点

B.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范畴

C.细菌以胞吞形式进入细胞,需要消耗ATP

D.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避免细菌内有毒物质对细胞的伤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属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而不是功能特点,故A错误;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正确;细菌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直接来源是ATP,故C正确;细菌被囊泡包裹,可以防止细菌内的有毒物质对细胞造成伤害,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A.B细胞和T细胞的产生是一个细胞分化的过程

B.都能识别和呈递抗原

C.只有T细胞参与对病毒的免疫

D.染色体上含有的遗传信息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后,在骨髓中分化为B细胞,转移至胸腺后分化为T细胞,故B细胞和T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不同;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故染色体上含有的遗传信息相同;对病毒,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毒的散播传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其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故B细胞和T细胞都参与对病毒的免疫;B细胞能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呈递抗原,而T细胞则可以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考点:

7.下列没有涉及到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的是()

A.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

C.高等植物细胞间依靠胞间连丝相互交换某些物质

D.甲状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与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结合

【答案】B

【解析】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过程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A错误;抗原、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与细胞的信息交流功能无关,B正确;高等植物细胞间依靠胞间连丝相互交换某些物质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C错误;胰岛素被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功能

8.正常生理条件下,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氧合血红蛋白的形成B.血浆蛋白的合成

C.抗原物质的降解D.激素与受体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

A、氧合血红蛋白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A错误;

B、血浆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B错误;

C、抗原物质的降解发生在吞噬细胞内,C错误;

D、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9.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A.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B.在同一个体中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都能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成熟的场所相同

【答案】A

【解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大部分成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球蛋白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成为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即直接杀伤靶细胞或分泌淋巴因子对靶细胞进行杀伤,另外有小部分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T细胞,当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大量增殖成为效应T细胞进行杀伤,A正确、C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其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B错误;B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T细胞成熟于胸腺中造血干细胞,D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10.甲型H1N1流感大规模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H1N1侵入机体后,仅有少数H1N1刺激T细胞就可以形成浆细胞

B.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H1N1入侵的靶细胞

C.患者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H1N1病毒

D.被H1N1感染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H1N1病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H1N1侵入机体后,仅有少数H1N1能直接刺激B细胞形成浆细胞,A错。

效应T细胞直接识别并与靶细胞接合,B错。

患者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H1N1病毒,C错。

被H1N1感染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H1N1病毒,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意在考查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列生理过程中,不涉及“特异性”的是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

C.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的表达过程D.体液中溶菌酶抵抗抗原入侵的过程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涉及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地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A错误;结核杆菌侵入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涉及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B错误;基因的表达涉及转录和翻译过程,翻译过程涉及tRNA与相关氨基酸的特异性结合,反密码子与相关密码子的特异性结合等,C错误;体液中的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2.研究表明:

引起世界恐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SARS病毒体内仅有A、T、C、G四种碱基

B.SARS病毒属于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C.SARS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SARS病毒的核酸为RNA,因此其碱基种类为A、U、C、G四种,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B错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空气中生长增殖,C错误;

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由于SARS病毒属于抗原,所以人体能产生特异性抗体,D正确

考点: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病毒虽属于生物,但是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代谢和繁殖。

13.人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人侵的病原体的功能,有关免疫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

B.效应T细胞只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可以识别抗原

【答案】B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组成,A正确;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B错误;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C正确;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能识别抗原,但是吞噬细胞的识别免疫特异性,D正确。

14.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正常机体在受到某种抗原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前膜能分泌神经递质

B.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C.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适当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正常机体在受到某种抗原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可知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不受影响,A正确;由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被破坏,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前膜仍然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适当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的症状,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卫功能存在缺陷

B.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被移植角膜与受体之间不存在免疫反应

D.用药物抑制B细胞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中,免疫活性物质分布在内环境中,在外分泌液中可能也有.但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因而使后者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

C、移入的器官是抗原,人体会产生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是正常的免疫反应,C错误;

D、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D正确.

故选:

D.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6.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激素可以持续起作用

④免疫活性物质是人体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A.2个B.3个C.1个D.0个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3、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的作用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4、免疫活性物质是人体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解: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①正确;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不是神经元,②错误;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激素一般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或分解,所以激素不可以持续起作用,③错误;

④免疫活性物质是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或其它细胞分泌的物质(如唾液腺细胞分泌的溶菌酶),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④正确.

以上①④两项正确.

故选:

A.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7.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④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选C。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8.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形成X细胞的是

A.B细胞和浆细胞

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T细胞和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和T细胞

【答案】C

【解析】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

B.

19.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

B.自身免疫疾病是因为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

C.肿瘤的出现是因为机体免疫监控功能过强

D.器官移植失败是因为机体免疫监控功能过强

【答案】C

【解析】过敏反应是身体对外来抗原(如花粉、虾蟹等动物蛋白)产生过强的免疫反应引起的,A项正确;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即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B项正确;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据此可推知,肿瘤的出现是因为机体免疫监控功能过弱,C项错误;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

所以器官移植失败是因为机体免疫监控功能过强,D项正确。

20.某研究机构开展了青蒿素(Art)和地塞米松(Dex)抑制T细胞增殖的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青蒿素除用于治疗疟疾外,还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C.达到200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

D.低于3.13μ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不显著

【答案】B

【解析】图中纵坐标为抑制率,据图可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项正确;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主要攻击T细胞,青蒿素会抑制T细胞的增殖,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项错误;据图可知,达到200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C项正确;低于3.13μ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相差不大,D项正确。

21.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人体大量出汗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答案】A

【解析】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A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人体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减少尿量,C正确;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降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D正确。

考点: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点评:

识记免疫调节、兴奋传导及体液调节的实例是解答本题关键。

22.免疫调节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会影响一些疾病治疗,此外免疫失调会导致相关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下降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B.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是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

C.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抗过敏药物,降低免疫力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引发的自身免疫病,A错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造成T细胞死亡,使机体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B正确;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免疫抑制剂,降低免疫力,C错误;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D错误。

23.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时是

A.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

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细胞

D.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答案】A

【解析】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A项错误;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B项正确;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细胞,C项正确;吞噬细胞与T细胞可直接接触,T细胞与B细胞可通过淋巴因子进行信息交流,D项正确。

24.(2分)(2015秋•宜春校级期末)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效应B细胞⑥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

抗体.

解:

①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①正确;

②T细胞能识别抗原,②正确;

③B细胞能识别抗原,③正确;

④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④正确;

⑤效应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⑤错误;

⑥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⑥正确.

故选:

C.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

B.胰岛素、胰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D.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就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A错误;胰岛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信息,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胰蛋白酶分泌到消化道中起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导致组织液增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就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10分)图是a-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

物质A是_________,物质B是;细胞③通过___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有(填数字编号)。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吞噬(巨噬)细胞淋巴因子抗体增殖、分化(2分)

(2)②③④(3分)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银环蛇毒作为抗原,被①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传递给②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A淋巴因子,作用于③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④记忆B细胞和⑤浆细胞,⑤浆细胞产生B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为体液免疫。

(2)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B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通过神经调节产生恐惧感,相关神经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促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调节代谢,增强应激能力,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考点:

本题考查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7.某科研所为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请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