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156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docx

第二章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

第二章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二)

【副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作者简介】

【发表日期】

【原文出处】列宁全集第18卷1908/列宁全集(第2版)

【分类】列宁全集第18卷

【提要】

【关键词】列宁/列宁全集

【英文提要】

【原文刊期】

【文章来源】

【序号】007

【制作者】

【编者按题解】

【中图法】

【出版社】

【注释】

    [33]根据列宁书信可以证明,手稿上是“较诚实的论敌”。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版准备付印时,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扎罗娃把这几个字改作“较有原则的论敌”。

列宁不赞成这样改,他在1909年2月27日(3月12日)写信给姐姐说:

“凡是斥责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一伙的地方,请丝毫也不要缓和。

缓和是不行的。

很遗憾,你把切尔诺夫同···

    他们比起来是一个‘较诚实的’论敌这句话勾掉了。

这样语气就变了,同我的谴责的整个精神不符。

关键问题在于:

我们的马赫主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不诚实的、卑怯的敌人。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3卷第184号文献)——95。

    [34]伏罗希洛夫是俄国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烟》中的人物,是自诩渊博的书呆子和空谈家的典型。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一文里也曾用这个形象来嘲笑维·米·切尔诺夫。

他说:

“大家还记得《烟》里面那位曾到国外游历过的年轻的俄国大学讲师吗?

他平时总是一声不吭,但有时心血来潮,又滔滔不绝地一连说出几十个、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学者和名流的名字。

我们这位博学多识的切尔诺夫先生同伏罗希洛夫一模一样,他把不学无术的考茨基彻底消灭掉了。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卷第129—130页)——98。

    

    [35]茜素是一种红色有机染料,原先是从茜草根中提取的。

1868年,德国化学家卡·格雷贝和卡·泰·李卜曼用化学方法取得了茜素。

1869年1月11日,他们在德国化学学会会议上宣读了人工合成茜素的报告。

人工合成茜素的原料是蒽醌。

蒽醌由蒽经硝酸、铬酸或空气氧化而成。

蒽含于煤焦油中,在270°—400℃的温度下可以分解出来。

——99。

    [36]《短篇哲学著作集》于1903年由狄茨出版社在斯图加特出版,共收入约·狄慈根1870—1878年发表在德国《人民国家报》和《前进报》上的7篇文章,还收入了他在1887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

    列宁在《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上作了许多批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期间作的(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

—120。

    [37]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和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4—3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时代,其创始人是皮浪,最著名的代表是埃奈西德穆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古代怀疑论者从感觉论的前提出发,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

他们把感觉的主观性绝对化,认为人不能超出他自己的感觉范围,不能确定哪一种感觉是真的。

他们宣称,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互相排斥的意见,即肯定和否定,因而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他们要人们拒绝认识,对事物漠不关心,说这样就可以从怀疑中解脱出来,而达到心灵恬静即“无感”的境界。

    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哲学家米·蒙台涅、皮·沙朗和皮·培尔曾利用怀疑论来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

照马克思的说法,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宣告“无神论社会的来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2页)。

相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帕斯卡却用怀疑论反对理性认识,维护基督教。

    18世纪,怀疑论在大卫·休谟和伊·康德的不可知论中得到复活,戈·恩·舒尔采则式图使古代怀疑论现代化。

新怀疑论十分明确地声称达到科学认识是不可能的。

马赫主义者、新康德主义者和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其他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利用怀疑论的论据。

——131。

    [38]伊壁鸠鲁主义是公云前4—3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及其门徒的学说。

伊壁鸠鲁把哲学分为物理学、准则学(关于认识的学说)和伦理学。

物理学的出发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认为自然界中只存在原子和虚空。

原子不仅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差异,而且在重量上也不相同。

原子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产生运动。

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形式是直线下降,但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而发生偏斜,因而发生原子的互相碰撞和粘附,这就是物质形成的开端。

伊壁鸠鲁曾提出灵魂物质性的学说,认为灵魂是“散布在整个机体上的极薄的物体”。

    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感觉论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影象说,认为发自物体的极其细微的影象通过感觉器官而进入人的心灵,“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概念依赖于感性知觉”,是感觉多次重复的结果。

他还认为感性知觉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而谬误的根源则在于个别感觉的偶然性,或者过于匆忙地下判断。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的幸福,使人摆脱痛苦,得到快乐。

但所谓快乐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他用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原理证明,人不应当对神和死亡恐惧。

这种思想带有无神论的性质。

——131。

    [39]这里说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见圣经《旧约全书。

创世记》第1—2章。

——132。

    [40]指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1892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6页、第21卷第301—353页和第22卷第334—361页)。

——139。

    [41]指英国庸俗经济学家纳·威·西尼耳为反对缩短工作日而编造的“理论”。

他在《关于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1837年伦敦版)这本小册子中声称,工厂的全部纯利润是由最后一小时提供的;劳动时间每天缩短1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了西尼耳的这种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51—256页)。

——140。

    [42]指弗·亚·巴扎罗夫在《现代的神秘主义和实在论》一文中提出的论点:

“马赫、阿芬那留斯和其他许多人用来作为认识论基础的‘费力最小’原则……无疑是认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在这点上,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和阿芬那留斯比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格·瓦·普列汉诺夫的获生的跳跃的认识论更靠近马克思。

”(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丛》1908年俄文版第69页)——143。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二)

    1.“自在之物”或维·切尔诺夫对弗·恩格斯的驳斥

    关于“自在之物”,我们的马赫主义者写了好多东西,如果把它们收集在一起,真是堆积如山。

“自在之物”对于波格丹诺夫和瓦连廷诺夫,巴扎罗夫和切尔诺夫,别尔曼和尤什凯维奇来说,真是个怪物。

他们对“自在之物”用尽了“恶言秽语”,使尽了冷嘲热讽。

为了这个倒霉的“自在之物”,他们究竟同谁战斗呢?

在这里,俄国的马赫主义哲学家就按政党分化了。

一切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主义者都攻击普列汉诺夫的“自在之物”,谴责他糊涂和陷入康德主义,谴责他背弃恩格斯(关于前一个谴责,我们把它放到第四章里去讲;关于后一个谴责,我们就在这里谈)。

民粹派分子、马克思主义的死敌、马赫主义者维·切尔诺夫先生,为了“自在之物”直接攻击恩格斯。

    这一次,由于维克多·切尔诺夫先生公开地仇视马克思主义,因而他同在党派上是我们的同志而在哲学上是我们的反对派的那些人比较起来,是较有原则的论敌[33],承认这一点令人羞愧,可是隐瞒它却是罪过。

因为只有不干净的心地(也许再加上对唯物主义的无知?

)才会使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主义者圆滑地撇开恩格斯,根本不理费尔巴哈,而专门围着普列汉诺夫兜圈子。

这正是纠缠,正是无聊而又琐碎的吵闹,正是对恩格斯的学生吹毛求疵,而对老师的见解却胆怯地避免作直接分析。

由于我们这个简略评述的任务是要指出马赫主义的反动性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因此我们不谈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主义者同普列汉诺夫的吵闹,而直接谈论经验批判主义者维·切尔诺夫先生所驳斥的恩格斯。

在切尔诺夫的《哲学和社会学论文集》(1907年莫斯科版,这本论文集中的文章除少数几篇之外,都是在1900年以前写的)里,有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和先验哲学》的文章,它一开始就企图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谴责恩格斯的学说是“素朴的独断的唯物主义”,是“最粗陋的唯物的独断主义,”(第29、32页)。

维·切尔诺夫先生说,恩格斯反对康德的自在之物和休谟的哲学路线的议论就是“充分的”例证。

我们就从这个议论谈起吧。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中宣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

唯心主义却相反。

恩格斯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的哲学家所分成的“两大阵营”之间的这一根本区别提到首要地位,并且直截了当地谴责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名词的那些人的“混乱”。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根据这个基本问题把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接着他又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注:

弗·恩格斯《路·费尔巴哈》德文第4版第15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5—316页。

——编者注)。

1905年日内瓦俄译本第12—13页。

维切尔诺夫先生把Spiegelbild译作“镜中的反映”,责怪普列汉诺夫“以十分无力的方式”表达恩格斯的理论,因为在他的俄译本里只说“反映”,而不说“镜中的反映”。

这是吹毛求疵。

Spiegelbild这个词在德文里也只是当作Abbild(反映、模写、映象。

——编者注)来使用的。

]

    恩格斯说: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在这里所指的不仅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而且也包括最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例如,绝对唯心主义者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某种永恒的“绝对观念”的体现,而且人类精神在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的时候,就在现实世界中并通过现实世界认识“绝对观念”。

“但是,此外,〈即除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而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注: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6、317页。

——编者注]

    维·切尔诺夫先生在引了恩格斯的这些话之后,就拼命加以攻击。

他给“康德”这个名词作了以下的注释:

    “在1888年,把康德、特别是休谟这样的哲学家叫作‘近代’哲学家,是相当奇怪的。

在那个时候,听到柯亨、朗格、黎尔、拉斯、李普曼、戈林等人的名字更自然一些。

看来,恩格斯在‘近代’哲学方面不怎么行。

”(第33页注释2)

    维·切尔诺夫先生是始终如一的。

不论在经济问题上还是在哲学问题上,他都跟屠格涅夫小说里的伏罗希洛夫[34]一样,简单地抬出一些“学者的”名字,一会儿用来消灭不学无术的考茨基[注:

弗·伊林《土地问题》1908年圣彼得堡版第1册第195页(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卷第130页。

——编者注)。

],一会儿用来消灭无知的恩格斯!

但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被切尔诺夫先生提到的权威,就是恩格斯在《路·费尔巴哈》的同一页上讲到的那些新康德主义者,恩格斯把他们看作是企图使早已被驳倒的康德和休谟学说的僵尸重新复活的理论上的反动分子。

好样儿的切尔诺夫先生不懂得,恩格斯在自己的议论中所要驳斥的正是这些(在马赫主义看来是)权威的糊涂教授们!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已经提出了反对休谟和康德的“决定性的”论据,费尔巴哈在这些论据上补充了一些与其说深刻不如说机智的见解,接着恩格斯继续说道: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或谬论,Schrullen〉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或不可理解的,unfaβbaren———这个重要的词在普列汉诺夫的译文里和维·切尔诺夫先生的译文里都漏掉了〉‘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已经不再从地里的茜草根中取得,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

”(上引书第16页)[注: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7页。

——编者注]

    维·切尔诺夫先生引完这段议论,就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他要彻底消灭可怜的恩格斯。

请听:

“可以‘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茜素[35],这当然是任何新康德主义者都不会觉得奇怪的。

但是,在提炼茜素的同时可以用同样便宜的方法从同样的煤焦油里提炼出对‘自在之物’的驳斥,这真是个了不起的闻所未闻的发现,当然,这样看的不仅是新康德主义者。

    “显然,恩格斯知道了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于是他就把这个定理改成逆定理,断言一切未被认识的东西都是自在之物……”(第33页)

    马赫主义者先生,请你听着,胡扯也要有个限度!

你是在大庭广众面前歪曲上面引证的恩格斯的那段话,甚至你不懂得这儿说的是什么,就想去“捣毁”它!

    第一,说恩格斯“提炼出对自在之物的驳斥”,这是不对的。

恩格斯曾经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过:

他驳斥康德的不可捉摸的(或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切尔诺夫先生把恩格斯关于物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观点搞乱了。

第二,如果康德的定理说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那么“逆”定理应当说不可认识的东西是自在之物。

切尔诺夫先生却用未被认识的代替了不可认识的,他不理解由于这样一代替,他又把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搞乱和歪曲了!

    维·切尔诺夫先生被他自己所奉为指导者的那些御用哲学的反动分子弄得糊里糊涂,他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引用的例子便大叫大嚷地反对恩格斯。

我们不妨向这位马赫主义的代表说清楚,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

    恩格斯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他既反对休谟,又反对康德。

但是休谟根本不谈什么“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那么这两个哲学家有什么共同之点呢?

共同之点就是:

他们都把“现象”和显现者、感觉和被感觉者、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根本分开。

但是,休谟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在之物”,他认为关于“自在之物”的思想本身在哲学上就是不可容许的,是“形而上学”(象休谟主义者和康德主义者所说的那样)。

而康德则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不过宣称它是“不可认识的”,它和现象有原则区别,它属于另一个根本不同的领域,即属于知识不能达到而信仰却能发现的“彼岸”(Jenseits)领域。

    恩格斯的反驳的实质是什么呢?

昨天我们不知道煤焦油里有茜素,今天我们知道了。

35试问,昨天煤焦油里有没有茜素呢?

    当然有。

对这点表示任何怀疑,就是嘲弄现代自然科学。

    既然这样,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

    

(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以,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因为,茜素昨天就存在于煤焦油中,这是无可怀疑的;同样,我们昨天关于这个存在还一无所知,我们还没有从这茜素方面得到任何感觉,这也是无可怀疑的。

    

(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

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所谓二者之间有着特殊界限,所谓自在之物在现象的“彼岸”(康德),或者说可以而且应该用一种哲学屏障把我们同关于某一部分尚未认识但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世界的问题隔离开来(休谟),——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Schrulle)、狡辩、捏造。

    (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

    只要你们抱着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发展起来的这一观点,你们就会看到:

千百万个类似在煤焦油中发现茜素那样简单的例子,千百万次从科学技术史中以及从所有人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得来的观察,都在向人表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都在表明,当我们的感官受到来自外部的某些对象的刺激时,“现象”就产生,当某种障碍物使得我们所明明知道是存在着的对象不可能对我们的感官发生作用时,“现象”就消失。

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结论:

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

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

与此相反的马赫的理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是可鄙的唯心主义胡说。

而切尔诺夫先生在他对恩格斯的“分析”中再一次暴露出他的伏罗希洛夫式的品质:

恩格斯举的简单例子在他看来竟是“奇怪而又幼稚的”!

他认为只有学究的臆说才是哲学,他不能区别教授的折中主义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至于切尔诺夫先生往后的全部议论,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分析它们,因为它们都是同样狂妄的胡说(譬如他说:

原子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是自在之物!

)。

我们只须指出一个和我们题目有关的(并且看来迷惑了某些人的)对马克思的议论:

马克思似乎跟恩格斯不同。

这里讲的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以及普列汉诺夫对此岸性(Diesseitikeit)这个词的译法。

  下面就是提纲第2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注: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

——编者注]

    普列汉诺夫不是译成“证明思维的此岸性”(直译),而是译成证明思维“不是停留在现象的此岸”。

于是维·切尔诺夫先生就大叫大嚷地说: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矛盾被异常简单地排除了”,“结果马克思似乎和恩格斯一样,也肯定了自在之物的可知性和思维的彼岸性了”(上述著作第34页注释)。

    请同这位每说一句话就增加好多糊涂思想的伏罗希洛夫打一次交道吧!

维克多·切尔诺夫先生,如果你不知道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自在之物的可知性,这就是无知。

维克多·切尔诺夫先生,如果你跳过这一条的第一句话,不想一想思维的“对象的真理性”(gegenstandliche Wahrheit)无非是指思维所真实反映的对象(=“自在之物”)的存在,这就是无知或极端的马虎。

维克多·切尔诺夫先生,如果你断言似乎可以从普列汉诺夫的转述(普列汉诺夫只是转述而不是翻译)中“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拥护思维的彼岸性,这也是无知。

因为只有休谟主义者和康德主义者才使人的思维停留在“现象的此岸”。

一切唯物主义者,其中包括贝克莱主教所攻击的17世纪的唯物主义者(见《代绪论》),都认为“现象”是“为我之物”,或者是“自在客体”的复写。

当然,那些想知道马克思的原文的人是不一定需要普列汉诺夫的自由转述的,但是必须细心推敲马克思的言论,而不应该伏罗希洛夫式地卖弄聪明。

    有一种情况指出来是有意思的:

我们发现一些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人不愿意或不能够细心推敲马克思的《提纲》,而一些资产阶级著作家、哲学专家,有时候倒比较认真。

我知道这样一个著作家,他研究费尔巴哈的哲学并且为此还探讨了马克思的《提纲》。

这个著作家就是阿尔伯·莱维,他在自己写的有关费尔巴哈的著作的第2部分第3章里专门研究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注:

阿尔伯·莱维《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对德国著作界的影响》1904年巴黎版第249—338页(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第290—298页(对《提纲》的分析)。

]。

我们不谈莱维是否在每一个地方都正确地解释费尔巴哈以及他如何用通常的资产阶级观点去批判马克思,我们只举出他对马克思的著名《提纲》的哲学内容的评价。

关于提纲的第1条,阿·莱维说道:

“一方面,马克思和一切以往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都承认,同我们关于物的表象相符合的是我们之外的实在的单独的(独立的,distincts)客体……”

    读者可以看到,阿尔伯·莱维一下子就清楚了:

承认我们表象与之“相符合的”我们之外的实在的客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是任何唯物主义、“一切以往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这种关于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知识,只有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才不知道。

莱维继续说道: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遗憾的是:

唯物主义曾经让唯心主义去评价能动力〈即人的实践〉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

应该把这些能动力从唯心主义手中夺过来,也把它们引入唯物主义的体系,但是,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不能承认的那种实在的和感性的特性给予这些能动力。

所以马克思的思想是这样的:

正象同我们表象相符合的是我们之外的实在的客体一样,同我们的现象的活动相符合的是我们之外的实在的活动、物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不仅是通过理论认识而且还通过实践活动参加到绝对物中去;这样,整个人类活动就获得了一种使它可以同理论并驾齐驱的价值和尊严。

革命的活动从此就获得形而上学的意义……”

    阿·莱维是一个教授。

而一个循规蹈矩的教授不会不骂唯物主义者是形而上学者。

在唯心主义、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的教授们看来,任何唯物主义都是“形而上学”,因为它在现象(为我之物)之外还看到我们之外的实在;因此,当阿·莱维说马克思认为同人类的“现象的活动”相符合的是“物的活动”,即人类的实践不仅具有(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所谓的)现象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的时候,他的话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实践标准在马赫和马克思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我们在适当地方(第6节)将详细地加以说明。

“人类参加到绝对物中去”,这就是说:

人的认识反映绝对真理(见下面第5节),人类的实践检验我们的表象,确证其中与绝对真理相符合的东西。

阿·莱维继续说道:

    “……马克思谈到这点时,自然会遭到批驳。

他承认自在之物是存在的,而我们的理论是人对自在之物的翻译。

他就不能避开通常的反驳:

究竟什么东西向你保证这种翻译是正确的呢?

什么东西证明人的思想给你提供客观真理呢?

对于这种反驳,马克思在提纲第2条中作了答复。

”(第291页)

    读者可以看到,阿·莱维一分钟也没有怀疑马克思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

    2.论“超越”,或弗·巴扎罗夫对恩格斯学说的“修改”

    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俄国马赫主义者,圆滑地避开了恩格斯的最坚决最明确的论述中的一个论述,可是他们对于恩格斯的另外一个论述则完全按照切尔诺夫的方式作了“修改”。

尽管纠正他们对引文原意的歪曲和曲解是一个多么枯燥而繁重的任务,但是任何一个想谈论俄国马赫主义者的人,都不能避开这个任务。

    下面就是巴扎罗夫对恩格斯学说的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