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966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docx

最全面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分析

1、考研及面试需记的知识点,比较全面的中医内科精华部分,重点知识点记忆

2、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3、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为中医传承做了大贡献.

三、中医内科学疾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

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

《诸病源候论·瘿候》说:

“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又如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如果但头汗出:

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

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

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

发现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为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

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

(一)治疗原则:

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异法方宜

·

攻下法:

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习惯上将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胃肠视为和法的应用范围。

第一节感冒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

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辨证要点:

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治疗原则1.解表达邪2.宣通肺气3.照顾兼证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

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

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

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

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1.发热恶寒:

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

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

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

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5.不规则发热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

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

分类

·

第三节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

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

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

【病因病机】

1.感受湿邪:

2.脾虚生湿:

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

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

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

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

(1)感邪性质或环境。

2)体质差异。

(3)脾胃状态。

(4)治疗用药。

湿阻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闷、呆、腻、濡。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

治疗原则:

一是祛湿,一是运脾。

如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使湿去脾健,

慎用汗下之法,忌用滋腻之品。

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

分证论治

1·湿困脾胃治法:

芳香化湿。

方药:

藿香正气散

2·湿热中阻治法:

清热化湿方药:

王氏连朴饮

3·脾虚湿滞治法:

健脾化湿。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第四节之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

《内经》称本病为“肠游”;

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

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疫毒的传播,与岁运、地区、季节有关。

痢疾病位在肠,病机重点是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

而泄泻病位在脾,病机重点是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辨证要点

1,辨实痢、虚痢

2.识寒痢、热痢

治疗原则1.祛邪导滞2.调气和血:

3,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

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

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第二章肺病类

肺病证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痰浊等导致邪气壅阻,肺失宣肃,或劳倦久病等导致肺气阴亏虚,肺不主气。

肺病证的治疗要点。

1.宣降肺气;2.扶正祛邪,3.重视调护

第一节(咳嗽)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

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鉴别诊断】

咳嗽要与1.哮病、2.肺胀3.肺痨4.肺癌进行鉴别

分证论治

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

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

第二节(哮病)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证治汇补·哮病》说:

“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

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辨证要点1.辨虚实2.分寒热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

第四节之喘证

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至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实为纲

《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 4.劳欲久病

 2.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2.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一、辨证要点 1.辩虚实 2.实喘辨外感与内伤  3.辨病位

 三、证治分类

   (第五节肺痈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贵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3.《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8.明。

陈实功。

《外科正宗。

肺痈论》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

    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

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补肺健脾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风热 2.痰热素盛3.劳累过度、正气虚弱

二、病机

    1.病位在肺,病理性质属实、属热

 2.基本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内溃外泄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热壅血瘀。

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3.病理演变过程有四期

(1)初期(表证期)

(2)成痈期(3)溃脓期(4)恢复期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1)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

    

(2)逆证——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肺叶腐败之恶候

 3.影象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及液平面,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也可作胸部CT扫描。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助于发现病因、明确病原体,并可据之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若为支气管肿瘤,可摘取作活检。

二、治疗原则

    

(一)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化瘀排脓

(二)审病程,分阶段论治

 注意事项——①不可早用补敛,以免留邪

 ②本病不可滥用温肺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

 大便通畅 ③痈脓流入胸腔者重:

④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

 三、证治分类

    

第六节之肺痨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肺痨有“三性”、“四大主症”:

   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 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极少)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重点四大主症——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

    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减轻,上午凉爽)

    盗汗(寐中汗出,寤时汗戢染然而止)

自宋代始以“痨瘵”统诸称,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历代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

    

(2)从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3)宋代以后对病因病机认识及理法方药日趋系统完善。

 《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一、病因

    

(一)感染“痨虫”

(二)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 2.酒色劳倦3.病后失调  4.营养不良

 ①痨虫感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2.病位——主要在肺,可以影响整体,传及脾肾等脏

 3.病理演变过程

    初起——肺阴亏损为主;继则——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1.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检查——痰中找到结核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治疗方案、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主要治标。

 X线检查——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并能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部位、发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X线表现有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均属于活动性病变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受过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表示患病;强阳性—可作为判断活动结核的参考条件。

 一、辨证要点1.辩病性、病位 2.辨四大主症

基本原则——补虚培本,抗痨杀虫

 三、证治分类

   

第七节之肺胀

 1.《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丹溪心法·咳嗽篇》提出肺胀病理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久病肺虚2.感受外邪 3.痰挟血瘀

 1.基本病机

 2.病位主要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早期——由肺及脾、肾——多属气虚、阴虚

    晚期——肺、肾、心为主——可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

3.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且互为影响,相间并见

    

(1)病理因素以痰为先

(2)阳虚阴盛,气不化津

(3)久病由气及血,可致血瘀

(4)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

诊查要点

 2.诱因:

外感、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炎热、酗酒

 3.临床表现:

咳、喘、痰、胀、瘀

 5.体征:

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痰鸣音、湿性罗音;心音遥远;胸部叩诊呈过清音。

 二、相关检查

 2.心电图:

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出现肺型P波。

3.血气分析:

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PaO2↓,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增大。

 4.肺功能测定:

(1)正常人20-30岁残气容积(RV)及残气容积占肺总量(TLC)百分比小于或等于25%,60—70岁者小于或等于40%,如超过标准时提示残气量增大,肺泡过度膨胀。

 

(2)最大通气量:

正常男性约104升,女性80升,如低于预定值的80%,则表示阻塞性通气障碍。

 (3)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为83%±10%,低于70%时表示阻塞性通气障碍。

    (4)最大呼气中段流速,正常人为2-4升/秒,肺气肿时低于1.5升。

    (5)最大呼气流速—容积(MEFV)曲线的峰值与V50/V25(V50V25分别代表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量)减低。

    (6)闭合容积占肺活量百分比(CV/VC%)及闭合容量占肺总量百分比(CC/TLC%)增大。

一、辨证要点

    肺胀的本质总属标实本虚,必须要分清标本主次,虚实轻重。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根据标本虚实,分别选用祛邪扶正

三、证治分类

    第八节肺痿

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1.肺痿,首见于张仲景《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久病损肺2.误治津伤

   二、病机

 1.基本病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枯萎

    2.病理性质有寒、热之分(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3.病位——在肺,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

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预后不良

 二、相关检查

    1.X线检查:

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观察病变程度、范围,明确病因。

肺萎陷:

肺叶容积缩小,密度增高,临近肺叶向胸膜移位。

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升高。

 一、辨证要点:

 辨虚热与虚寒

   二、治疗原则

    补肺生津——虚热—清热生津,以润其枯

    虚寒—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注意事项——①时刻注意保护津液,无论寒热,不可妄投燥热之品,以免助火

    伤津,即使虚寒肺痿,亦必须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则。

②重视调补脾胃

 ③肾为气之根,司摄纳,补肾可以助肺纳气

    ④慎用祛痰峻剂:

肺痿属虚,故一般忌用峻剂攻逐痰涎,犯虚虚实实之戒

 三、证治分类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悸)

《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王清任首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有殊效:

四、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二)  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2.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病位:

 3.辨脉象变化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三、证治分类

    

第二节之胸痹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

“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一、病因 1.寒邪内侵2.饮食失调3.情志失调4.劳倦内伤  5.年迈体虚

 1.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且常相兼为病

3.病位——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4.病机转化——可由实致虚,或因虚致实

诱因:

劳累过度、抑郁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2.辨病情轻重

二、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奠定了胸痹辨证论治的基础,列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以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为治。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今仍常用。

明清时代补充了活血化瘀疗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红花、降香治死血心痛。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医宗金鉴》用丹参饮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1.基本原则:

发作期——祛邪治标  缓解期——扶正治本

注意事项——①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浪补、猛攻(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②在发病后的3-4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三、证治分类

   

第三节之不寐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劳逸失调 4.病后体虚

基本病机——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阴虚不能纳阳,或阳虚不得入于阴

 2.病位——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

  3.病理性质 临床虚多实少

二、相关检查

    临床采用多导睡眠图来判断:

    1.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延长(长于30分钟);

    2.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小时);

    3.测定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

眼快动睡眠期相对增加。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脏腑

二、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三、证治分类

   

第四节(癫狂)

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

多发于青壮年,约半数在20-30岁发病。

 一、病因 1.七情内伤2.饮食失节 3.先天不足

1.基本病机——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痰气郁结,或痰火壅盛→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

    2.病位——心,与肝、胆、脾、肾关系密切

    3.病理因素——痰、气、火、瘀

一、辨证要点  1.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2.辨病性虚实

  三、证治分类

第五节痫病

《内经》称“胎病”,属“巅疾”范畴;《千金要方》称为“癫痫”。

明代医家对癫、狂、痫作了明确的划分。

  一、病因

    1.七情失调 大惊大恐→气机逆乱→肝肾受损→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  2.先天因素3.脑部外伤 4.其它

  二、病机

    1.病机关键——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病机特点——顽痰阻闭心窍,肝经风火内动

    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常因风、火触动痰浊,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

    基本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3.病位——主要在心肝,与五脏有关,但与脾肾密切相关

   4.病机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