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0801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docx

自学考《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整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

1、马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对马思主义产生最直接和重大影响的是?

—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经济学;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2、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4、马、恩之所以能创立马思主义,与其主观条件分不开。

原因是?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联系。

——首先,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其次,他们都勤奋好学;——再次,他们都是实践家和理论家。

5、马克思-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马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马克斯-1847-《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1848-《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点)——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4、科学发展观。

7、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实践带动理论与观念的发展。

8、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而奋斗。

9、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提出的研究课题是?

——1、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2、资本主义的变化;3、经济全球化;4、世界新技术革命(生物工程);5、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最重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宏观指导思想);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1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13、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这样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4、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反之,属于不可知论。

15、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17、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时间不能倒转(

18、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其特点是三维性(上下、左右、前后)。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思维时空概念就是一个表示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概念,它的意思是在长、宽、高的基础上又加上时间,人们在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时,需要把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结合起来。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19、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20、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21、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思最伟大理论贡献之一。

—贡献1—历史唯物主义;—贡献2—剩余价值的分配。

2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原理1-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中。

原理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相反。

8-1、论述: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要

答:

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呵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

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逐步消失,从而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②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来。

简答题

0-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

①资主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主势,资主社会内各社矛和阶矛充显,无阶级以独政力登上历史台争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②资主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主义基矛和各社矛的激化,为马思的产生供客条;工阶进行对资主制和资阶统治的斗争,为马思的产胜准备了阶基。

  ③工阶肩资主掘墓人、社主建设者历史使命。

并为完成历命,迫需革理指导。

马、恩正应工阶解斗和时代之需,成立马思。

0-2、简述马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

①德古哲、英古经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社主义说,是马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马、恩吸黑格尔辩法中理想,彻判其唯心主和神秘主;吸费尔巴哈唯物主基想,除其论中形学和唯心主杂质,创立辩证唯物主和历史唯物主,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实践。

③马、恩吸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古经家的劳动价值论等理想,创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④马、恩批吸空社主说的积果,研究了资主制内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阶斗争实验,对未来社主和共主社的基特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科社主理论,实现社主理论的变革。

0-3、简述马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

①马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马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判精神。

不仅适于对资主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适于社主社的自我反省及审视。

还表现在它具鲜明的政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为工阶服务。

③马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世界本面如实认识世界,不带任偏;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一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也在于它经受了实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④马思主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是马思主基观,是马思主出发点和归宿。

1-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答: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包两面容。

第一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第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

②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问内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和唯心主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

①列宁的物质定义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具重要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实,同唯心主划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界限;第三,他指出客实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物质观的局限性。

1-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①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②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想割裂。

1-4、相对静止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答:

①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④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5、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

①实践是主体能对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③实践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

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常识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6、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答:

①联系是指事物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1-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答:

①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客观性。

规律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是否承认,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第二,普遍性。

规律不只是在个别、特殊的事物和现象中存在并起作用,而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内存在并起作用。

1-8、简述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则不符事发的必势,丧失其存在必然性。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且添了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广人群的拥护和支持。

1-9、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

答:

①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发的基势。

斗争性在事发中作用表现在:

第一、在物量变程中,斗争推矛双量对比和互关发变,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物质变程中,斗争突破事存限度,促矛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1-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答:

①集中体现了马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②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自我否定要联系内外因)

③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既可服又保留)。

1-11、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答: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评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选择、批评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②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使事物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变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周期过程。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且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1-1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

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在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忙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忙。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外力推动的。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3、意识的起源是?

答:

①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其发展过程包括三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②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是?

包括三方面内容

答:

①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1-1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以及其意义?

答:

①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其意义在于,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能性与尊客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起。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科学需要满怀激情,又要有主观能动性。

最大做到主观能动性,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2-1、认识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

①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②第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2-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

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

①实践关系。

是指主体与客体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与客间首要基本的关系,无实关,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②认识关系。

是指主与客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和客在实关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就在观念上、理论上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③相互作用关系。

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认识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2-4、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

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②感性材料应是丰富、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

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谢材料;研究就是对感谢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2-5、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答: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

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

真与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与之相符合的特定的对象、时间和范围,一旦离开这个对象,超出特定的时间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2-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

①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2-7、简述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

一般来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2-8、简述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答:

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

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说,一个重大的理论(包括计划、方案)不能贸然直接付诸实践。

在付践之前,先要经逻证对之筛选,对被证伪的认识、假设、理论就不必付践,这可减少损失。

②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

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

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3-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其辩证关系简述

答: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不同。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力发展。

其促进与阻碍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3-5、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

①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因素的综合范畴。

②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

没有物质生产,社会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产的自然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与物质生活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3-6、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答:

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大发展并不是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的。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3-4、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辩证关系简述

答: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两方面: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建的性质;二,经基变化决定上建变化。

②上建反作用于经基。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基变为腐朽落后的经基时,这一社会的上建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经基和上建间的矛盾运动。

上建必须适合经基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3-9、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

①上建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