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2145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docx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

目录: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P4

(二)《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哪些基本特征?

P6

三、《国家与革命》

(一)、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P8

(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P9

(三)、列宁和考斯基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上的主要分歧在哪里?

他们的观点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什么样影响?

P10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应该怎样对待唯物主义思想?

P11

(二)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什么?

它在政治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

P13

(三)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P15

五、《共产党宣言》(崔秀娜)

(一)《共产党宣言》讲“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这句话究竟怎样理解?

“任何人”都可以“占有社会产品”,是什么意思?

P15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

P16

(三)结合《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命运,共产党人的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P17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龙思薇)

主讲:

张晓峰教授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

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

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版本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

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答案版本二:

第一部分:

定义、寒暄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突显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创造,又是新世界观萌芽的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同时更是马克思对其1841年(甚至在大学期间)至1844年思想的反思结晶和理论再推进。

《手稿》以其新旧术语交错、内容庞杂而难于理解。

自公开问世以来,“争论涉及的方面很广,主要集中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等问题”[1]。

而“异化理论”更是这些问题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去考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以期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要忘记经济建设仅仅是手段,它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2]。

第二部分:

有什么意义

第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衍生物,劳动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社会力量,同时这是新世界的萌芽。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分析的产物,是过去资产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手稿》时期的劳动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

第四,马克思尽管对“自由自觉的活动”有理想化成分,但应肯定马克思后来还是“由历史的人的‘自由’把‘自由’在人这里实现的可能边际告诉了人们。

”[10](P31)而这也是我们当前世纪末应引起深思的问题。

那么今天,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我们应能吸取什么呢?

第一,不能因为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把异化现象普遍化。

目前,我们国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原则”,不免形成一些无序的现象,但市场经济毕竟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其本质同样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的。

况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分析前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不能用异化理论来解释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更不能用异化劳动理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正如在1877年,马克思在给费2阿2左格的信中,痛斥了法国的一些人用人道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罪恶企图,指出“这些人想使社会主义有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就是说,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会变化,因为“依靠‘异化’的魔杖,不可能解开历史之迹”。

第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我国,大量私有制经济存在,这说明在我国私营经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这样,便不可能完全消除异化现象。

换句话说,异化现象在我们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怎样因势利导。

第三,应克服经济发展的短浅眼光,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结合起来,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避免走资本主义老路。

可以肯定地说,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物役化,人本身肯定要异化,因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得到了证明。

有一种观点认为,“因单纯重视经济建设,引导人只注重改善物资生活,从而出现了人的精神沦丧,畸形发展的现象,那不必大惊小怪,这是完全正常的,是经济发展必定要付出的代价。

”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体现了这样一种倾向: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需要两手抓,不需要两手都要硬;只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滑坡那是必然的。

但这种人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我们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的领导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物质文明的一时发展。

况且,人文精神的重建比物质生产的恢复更难。

试设想,在我们中国,如果让异化现象普遍化,认为这是必然的,我们党怎能有民心可言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忘记了根本一点,那就是:

我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比较的不能仅仅体现于经济水准物质财富的比较与竞赛,而更要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人的全面发展上,让我们这样一个遭受外来欺凌几百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跟一个老牌的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相互之间的物质财富不有点天方夜谭吗?

当然,我们更有信心能全面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就目前,我们似乎要更理性、更现实一些,正如陈学明先生所指出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根本不同之处在于:

它固然也敢于发展经济,但它不能把发展经济视为自己,而是当作使人得以更好的发展,即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件。

总之,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人的因素,以做到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补充资料:

什么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

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

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二)《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哪些基本特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大约于1844年5月底到8月在巴黎写的,因此本书又被称作《巴黎手稿》。

这部著作所反映的是马克思早期的不十分成熟的思想 ,但却是他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巴黎手稿》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

在书中,马克思特别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尤其重要的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综合他们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

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

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补充资料一: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补充资料二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还有可能考的考题:

怎么样理解《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发源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起点。

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是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外化到存在观、真理观、历史观和世界史观等问题上的结果。

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诸多组成部分在《手稿》中都能找到原生态基因。

所以,《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但并非思想最高峰。

马克思哲学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性行为。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起点不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是《手稿》。

这里的起点有两层含义:

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马克思哲学体系建立的初始范畴和理论基石应是实践范畴,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表达自己的实践观思想是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在实践观这一逻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有利于我们充分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首先,《手稿》中确立的实践观思想,突破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马克思哲学在此意义上成为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换的分水岭。

《手稿》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最集中的地方。

马克思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表现为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和黑格尔的“活动的原则”结合起来。

马克思的新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人和自然的统一为基本内容,突破了思维和存在孰先孰后这个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超越了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围绕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狭隘对立。

(2)其次,《手稿》中确立的实践观思想,成为贯通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媒介。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相互分离且只有表面关联的来源,很少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贯通。

《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出发,在批判研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借助于以往的共产主义理论和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展开了对人的劳动本质及其异化形式的分析,把实践看作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正是在对实践观思想的阐述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以及劳动二重性理论,这些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后来进程中,分别被概括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的深刻理解是马克思建构自身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由此可见,实践这一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所汇聚的焦点。

这些理论来源在《手稿》中相互作用,第一次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并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组成部分形成和发展的未来趋向。

2、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意指马克思实现哲学创新的历史开端应被前溯到1844年4—8月,尤其是8月写作《手稿》的第四手稿部分,即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这一时期,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时期,这对弥补以往研究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过程中的逻辑缺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首先,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于我们全面体认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脱胎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发展。

可以认为,《手稿》其实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全面清算的产物,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稍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全面清算的产物,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费尔巴哈论纲”时期。

《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在对黑格尔进行批判时,用了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甚至对费尔巴哈做了极高的赞誉,但不能就此认为此时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完全一致,还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

因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确立了自己实践观思想的基本理论构件,而并非一个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他在一系列重大哲学观点上都显示出了自己与费尔巴哈的差别和分歧。

(2)其次,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手稿》与《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的关系。

将《手稿》中的基本观点和后来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发现它们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存在高度一致和前后发展的关系。

《手稿》和《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一些重大的哲学基本问题上保持着一致。

《提纲》中的“天才世界观”是对《手稿》中的实践观点进行更精确的提炼和扩展的结果,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从《手稿》中的最高哲学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标志性著作,其中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是《手稿》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基本哲学观点的延伸。

三、《国家与革命》(沈辉)

(一)、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答: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群众生活痛苦不堪,满怀愤慨,迫使他们奋起反对垄断资本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然而,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自世纪末以来,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弄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严重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制造思想混乱,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列宁认为,如果不能澄清这些思想混乱,不同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偏见作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无法进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着手系统地研究国家问题。

年初,列宁在瑞士苏黎世精心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问题的大量著作并作了详细摘要,还收集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有关言论,汇集成了一本取名为《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蓝皮笔记”,为写《国家与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二月革命,国内形成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了七月事变,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反革命势力开始猖狂反扑,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武装夺取政权已成为紧迫任务。

为了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

在第一章中,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国家的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等问题。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自家观的同时,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错误观点,着重揭露了考茨基忽视和抹煞暴力革命的行径。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列宁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了1847年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全面总结了—年间的革命实践经验,详尽地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在第五章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在这一章里,列宁强调了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

在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里,列宁集中批判了考茨基否认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任务、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的局限于“取得议会多数”、“使议会变成政府的主宰”等错误观点。

《国家与革命》作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不仅教育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答: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发展。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不要迷信资产阶级民主制。

列宁从国家的阶级本质论证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必要性。

任何国家都是对被压迫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暴力机关只有用暴力革命才能摧毁。

列宁指出:

“我们决不应该忘记,即使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人民仍然摆脱不了当雇佣奴隶的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生活实行了全面的干预,其政治职能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会改变其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性质。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谋取自身的解放,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设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统一的国家。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既是为了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也是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组织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消灭阶级,过渡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

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主张取消资产阶级的议会制,但要保留代表机构和选举制。

列宁的这些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

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为工人阶级政党指引航程的明灯。

(三)、列宁和考斯基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上的主要分歧在哪里?

他们的观点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什么样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到第二国际后期,已经分为两枝:

一枝是列宁的“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的“列宁主义”,另一枝是以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民主主义”。

赞成前者的各党后来改名为共产党,组成了“共产国际”,又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