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628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质量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必修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弟子规》中的“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A.孝B.义C.悌D.信

3、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老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C.孟子、荀子D.庄子、孔子

4、韩非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他的这种思想

①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②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④强调法律的地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

7、关于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二者大同小异B.都主张实行“仁政”

C.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D.汉代新儒学反对黄老之学

8、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董中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9、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3、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15、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写照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1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7、甘薯传入对中国粮食与人口增加影响极大,这种作物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书记载其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

这部图书应该是

A、《齐民要术》B、《汜胜之书》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18、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认为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的出现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9、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不通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20、汉字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请按照汉字演变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书体

①②③④⑤

A.①②③④⑤B.④②③⑤①C.①②④③⑤D.④②③①⑤

21、汉代帛画中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体现出浪漫、神秘的特色,与这一绘画特色相适应的时代思想特色是

A.黄老之学盛行B.荀子的唯物思想盛行C.理学盛行D.佛教传入

22、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B.统治者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D.画家的性格

23、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4、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5、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陆游D.辛弃疾

26、清代京剧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戏曲已成为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B.文化专制导致了戏剧的繁荣

C.地方戏曲日益繁盛D.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

27、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

“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22、

28、称古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

A、希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

B、希腊涌现了众多的哲学大师

C、希腊先哲最早怀疑宗教神话,强调人的价值

D、希腊人最早研究自然哲学

29、关于苏格拉底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

B、强调知识的作用,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C、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D、理念是真实的存在,构成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

30、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养育了文艺复兴。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C.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31、“这是一个人的自我发现时代,是一个人文主义时代,是一个个性解放时代。

”下列属于这个时代突出成就的是

A.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薄伽丘的《十日谈》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C.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前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D.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

32、文艺复兴后三杰最大的贡献是

A、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精湛的技巧雕琢出令人震撼的英雄主义气概

C、擅长画圣母像

D、以伟大的作品倡导人文主义,为世界美术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

33、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

他们的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宣扬神学权威,维护教会地位B.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抗精神D.宣传宗教改革和激进思想

34、下列语言或主张,在16世纪的欧洲还不可能流行的是

A.以“人学”对抗“神学”     B.人能够随心所欲改造自己

C.金钱是一切欢乐的源泉     D.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说

35、“个人听从自己的内心,不理一切外部——法律、习惯、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承——对自己的约束。

”该观点和以下谁的思想最相近

A.马丁•路德B.达尔文C.达•芬奇D.但丁

36、“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哪一思想家的思想与此观点最为相似

A.卢梭B.孟德斯鸠C.伏尔泰D.洛克

37、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B.三权分立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38、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西方也有一位学者与孔子的观点类似,他认为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这位学者是

A.苏格拉底B.薄伽丘C.卢梭D.康德

39、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意义不包括

A.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

B.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C.确立了人们科学的生物观

D.是生物学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40、在迈克尔•怀特所著《100位杰出人物》一书中,牛顿位列第二,排在耶稣之前。

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A.改变了19世纪多数人对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

B.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C.提出空间、时间和质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D.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计40分。

41、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分)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分)

材料二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分)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和方面的具体表现。

(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论语》《尚书》等古代典籍。

刘邦呵斥他说: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反唇相讥道: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于是,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故。

他便写下了解《新语》十二篇,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使得刘邦不得不称善。

——《史记》卷九十七

材料二“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

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

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明)李贽《续焚书》

材料三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七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儒学为什么会受到重视?

(2分)

(2)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认识儒学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3)从材料四,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2分)

(4)结合材料一、二、四,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4分)

43、17世纪,明清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

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5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

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分)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2分)

44、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

(1)据材料一,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2分)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2分)

材料二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2)据材料二,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

(6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质量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必修三)

答题纸

41、

(1)(2分)

 

(2)(3分)

 

(3)(2分)

 

(4)(3分)

 

42、

(1)(2分)

 

(2)(2分)

 

(3)(2分)

 

(4)(4分)

 

43、

(1)(5分)

 

(2)(3分)

 

(3)(2分)

 

44、

(1)(4分)

 

(2)(6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3)

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D

C

B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C

B

C

D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C

B

D

B

C

C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B

D

A

A

C

D

B

B

41.【答案】

(1)孟子:

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1分)荀子: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1分)

(2)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

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分)

(3)朱熹:

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2分)

(4)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

(1分)

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2分)

42.【答案】

(1)儒学顺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2分)

(2)儒学已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了,对儒学进行批判。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与动摇。

(2分)

(3)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备受后世推崇;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了标准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分)

(4)从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但自明代起,儒家思想逐渐保守僵化,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

(4分)

43.【答案】

(1)观点:

材料一: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二:

社会契约论。

相同:

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

时代背景:

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或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5分,一点一分)

(2)原因:

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

局限:

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

(3分)

(3)法: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中: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不能只笼统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差异)(2分)

44.【答案】

(1)发展:

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1分)对立天理与人欲,抹杀个人私利观,以卫道为目的,文化性格保守。

(1分)影响:

为皇权专制张本,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化建设。

(2分)

(2)政府褒奖;士绅阶层的推动;通过教育推动;通过家规、乡约,童蒙读物,娱乐性的戏曲、说唱等形式进行普及(6分,任答三点)

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这次考试的命题的内容是必修三前三单元的内容。

这次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为主要内容,特别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

在命题过程中,严格遵循7:

2:

1的命题原则,试题结构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希望通过这次考试能够查找教学中的漏洞、不足,并树立和明确学生对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方向。

选择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材料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如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