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3558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47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煤层蹬空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

 

开采6和9号煤层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O二一年二月

 

附录:

附图:

 

前言

一、概述

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铜川市西34km,渭南县鹊儿山镇刘四沟村附近,行政区划隶属铜川市渭南县鹊儿山镇。

根据陕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第9号文《关于〈铜川市市直和渭南县、铜川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确定以陕西有限公司为主体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原渭南县鹊儿山镇刘四沟煤矿、原渭南县管家堡乡曹家沟煤矿、原渭南县鹊儿山镇镜子沟煤矿、原渭南县鹊儿山镇斗子湾煤矿、原渭南县管家堡乡斗子湾煤矿和原渭南县张家场乡窑湾煤矿。

重组整合后煤矿的井田面积10.1028km2,批准开采侏罗系铜川组5、8、11、14号煤层,有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为1746万t,其中蹬空区储量为895万t,有设计可采储量为1112.7万吨,其中6号煤层314.8万吨,9号煤层322.9万吨,14号煤层475.0万吨。

矿井生产规模为60万t/a。

兼并重组后利用原鹊儿山镇斗子湾煤矿的主井、副井进行改建后做为本公司主井和副井,并利用原鹊儿山镇刘四沟煤矿的主、副斜井并联后做风井,开采井田内各可采煤层,采煤方法为综合机械化采煤。

在可采储量1112.7万吨中,有637.7万吨是被蹬空的6和9号煤层的可采储量,占可采储量57.3%,11号煤层仅占42.7%,只能开采6.1年。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运用上行开采技术,开采被蹬空的6和9号煤层的煤炭资源,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是本报告研究的要旨。

二、设计的依据

1、铜川市煤田地质勘探队二0一0年十月提出的《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2、铜川市煤炭工业局同煤规字[2010]232号《关于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3、陕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9号《关于铜川市市直和渭南县、铜川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4、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2月4日为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采矿许可证》;

5、铜川市煤炭工业局同煤机字[2008]93号《关于铜川市地方煤矿年产30万吨以下94座矿井2008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

6、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瓦斯基础实验室对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煤层瓦斯含量试验报告;

7、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0年3月对山煤集团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6、9、8-3煤层的检验报告;

8、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补充勘探》煤质检验报告;

9、铜川市煤田地质勘探队2010年10月提出的《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采(古)空区积水、积气及火区调查报告》。

三、设计指导思想

依据煤层群上行开采的机理,结合本公司地质条件和重组整合前各乡镇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运用国内上行开采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研究上行开采被蹬空的6、9号煤层的可行性,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

四、研究结论

通过运用缓倾斜煤层群上行开采的机理,按比值判别法(用采动影响倍数K值的大小进行判别)、“三带”判别法、围岩平衡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进行了相关计算、分析、研究、判别结果,结合本公司重组整合前各乡镇煤矿均“以掘代采”为主进行开采的特定条件,研究认为陕西渭南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上行开采6、9两煤层总体上是可行的。

由于下部煤层厚度(采高)变化幅度大、上下煤层层间距变化幅度大、下部煤层有采空一层、还有采空两层等不同情况,9号煤层局部未能满足比值判别法的要求。

总之对6号煤层全部和9号煤层大部分是可以进行正常采、掘的。

对9号煤层的局部(采动影响倍数K值偏小的区域)可通过探(试)采可行后再行开采。

五、建议

1、开采6、9两煤层采区巷道采用联合布置,采区及首采工作面巷道准备出来后,应对采、准巷道进行一次浅层地震勘探,以探明11号煤层采后冒落情况、6、9号煤层底板与下部煤层采后冒落拱高度的距离,并探明煤层底板、尤其是9号煤层底板是否出现孔隙、裂隙及其分布规律;或者用钻探(或其它方法)探明9号煤层底板岩层与11号煤层采后形成“三带”之间的位置关系:

2、从《14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中,得知原刘四沟煤矿井田的东南部和原鹊儿山镇斗子湾煤矿井田的西北部,是14号煤层未被开采区域。

而两井田在该区域内11号煤层,分别于1989~1999年和2004年采空,为避免6、9煤层在下部两煤层都采空的情况开采,建议在6、9煤层可采范围内,宜先开才6、9煤层后,再开采14号煤层;

3、在实施6、9号煤层上行开采的过程中,要认真防范下伏11号(或14号)煤层采空区内瓦斯、发火区中CO等有害积气通过裂隙渗出,加强采、掘工作面的瓦斯监测和检测,搞好通风管理工作;

4、井田内6、9、11、14号煤层大部分已采空,根据矿井地质报告提供,各煤层采空区的低洼处都聚集一定的积水,尤其井田南部煤层赋存较低,6、9号和14号煤层的资源/储量,又多在井田南部,在掘进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各煤层采空区积水的水患,务必认真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进行探水、放水工作,确保安全可靠。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井田范围

刘四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铜川市西34km,渭南县鹊儿山镇刘四沟村附近,行政区划隶属铜川市渭南县鹊儿山镇。

井田的地理坐标为:

东经112°53′49″~112°56′28″

北纬40°04′59″~40°08′12″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2月4日为该公司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6813,批采侏罗系5、8、11、14号煤层。

井田形状呈不规则多边形,南北最长4.9km,东西最宽3.5km,井田面积10.1028km2,生产规模为60万t/a。

井田范围由23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

拐点坐标见表1-1-1。

二、交通条件

矿区东距铜川市约34km,西距渭南县城24km。

矿区内有简易公路往南2km与109国道相通,铁路有铜川到东周窑的运煤专用线经过新高山,矿区距新高山煤炭集运站3km,交通运输条件十分方便(见图1-1-1交通位置图)。

三、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本矿区属黄土高原平缓丘陵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其特征。

地表大面积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势较为平坦,黄土冲沟发育,呈树

枝状展布。

区内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蔡家梁

顶部,标高为1326.5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部沟谷中,标高为1208.0m,最大相对高差118.5m。

(二)水系

本区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北岸支系。

井田南部边缘有十里河,发源于渭南县曹家堡一带,由西向东流经旧高山、云冈、小站、十里店,流入铜川平原后汇入桑干河。

干流全长74km,流域面积1185km2(据观音堂水文站资料)。

上游河宽约50m,中游宽约200m,下游宽达500—600m,河床坡度1—2‰,一般流量0.5—2.0m3/s(为煤矿井下排水),50年来最大流量为745m3/s(1959年7月30日)。

近些年来,河道有干枯现象。

其百年一遇洪峰量为1410m3/s,五十年一遇洪峰量为1154m3/s。

井田位于十里河水系的北侧,区内支沟常年为干沟,暴雨形成急流,排泄地表水由北向南流入十里河,

(三)气候

本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风沙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气候干燥。

1、气温

本区年平均气温为5.2℃,极端最高气温为36.2℃,极端最低气温为-28.6℃。

日温差一般在20℃左右。

2、降水量

主要集中在7—9月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年最大降水量为628mm,年最小降水量为256mm,年平均降水量为430mm左右。

3、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一般为降水量的3-4倍,在1644~2105mm之间。

其中5-7月蒸发量最大,约占全年蒸发量的50-60%。

4、风速

每年有风时间占全年时间70%,多集中于冬春季节。

年平均风速为3.2m/s,最大风速可达20m/s。

大风日数15-65天,一般为20天左右。

5、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9%-54%。

6、冻土

冻结期从十一月至翌年四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1.60m。

(四)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国标GB18306-2001图A1),铜川地区按Ⅶ度地震烈度设防,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五)区域经济

铜川市是全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被誉为“煤都”,采矿业极为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有全国著名的铜川煤矿集团公司,生产规模大,装备水平高,开采技术先进,随着近年来各种技术交流活动的增多,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地方煤矿的技术水平。

铜川旅游业也较为发达,有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铜川地区的经济是以能源、重化工等产业为主。

本矿区位于铜川市渭南县境内,渭南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采矿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

本地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马铃薯、莜麦、豌豆、谷子、胡麻及蔬菜等。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采矿业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效益较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六)周边矿井及小窑

本井田周边矿井:

北东部原星星煤矿(已关闭),批采11号煤层,生产规模6万t/a,关闭前开采11号煤层,矿井涌水量30m3/d,为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为容易自燃;东部原石墙框煤矿(已关闭),批采8、11、14号煤层,生产规模9万t/a,关闭前开采14号煤层,矿井涌水量40m3/d,为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为容易自燃;西北部原银盘沟煤矿(已关闭),批采14号煤层,生产规模9万t/a,关闭前开采14号煤层,矿井涌水量30m3/d,为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为容易自燃;西部原胡泉沟煤矿(已关闭),批采11、14号煤层,生产规模9万t/a,关闭前开采14号煤层,矿井涌水量40m3/d,为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为容易自燃。

井田南部为十里河保护煤柱。

井田内未发现有古窑开采。

周边矿井均有越界进入本井田开采现象。

原胡泉沟煤矿曾于2007年9月19日发生过火灾事故,该矿越界进入本井田,导致本井田西部14号层采空区有积气。

胡泉沟煤矿2007年关闭矿井时封闭处未发现CO气体。

原石墙框煤矿曾于2000年6月发生火灾事故,该矿越界进入本井田,导致本井田14号层采空区有积气。

石墙框煤矿2007年关闭矿井时封闭处未发现CO气体。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层

区域内除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中生界三叠系沉积缺失外,其太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均有不同厚度的沉积,总厚约3143m左右。

(二)区域构造

铜川煤田位于天山—阴山东西向构造带的南侧,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中段的北端,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东翼,六棱山反射弧之间,西邻吕梁经向构造的西石山脉,东隔口泉山脉与新华夏系晚期的新生代铜川断陷盆地接壤,南以洪涛山背斜与宁武煤矿田相隔,东北为来自燕山运动的侧压力而形成的青磁窑逆断层,构成煤田东北部的天然边界。

铜川煤田基本为一向斜构造,向斜轴由云冈东北方夏家庄起,呈南北向,在云冈石窟东略向南,延至兴旺庄则大弯曲,其方向为N40°~50°E,至常流水附近,略示N30°~40°E,而后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至中部煤田则变为N40°~50°E,至南部煤田则大转变,再变为南北方向,向斜轴偏于东为不对称之向斜。

总体上为一个北-北东向的向斜构造。

铜川煤田主要构造形迹有: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铜川向斜及东南缘逆断层、逆掩断层和喜山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口泉山前断裂。

(三)区域含煤特征

铜川煤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C3t)、二迭系陕西组(P1s)、

侏罗系铜川组(J2d)。

本区只赋存侏罗系铜川组含煤地层。

铜川组由灰、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煤层等组成。

岩系中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属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

全组可分为三个大的沉积旋回,由底界(K11)至11号煤层顶为第一旋回,以河流相、河漫滩相的细、粉砂岩和泥沼相的含煤沉积为主,本区含11、14号煤组,为铜川组最佳聚煤期;自11号煤层顶至7号煤层顶为第二旋回,以湖泊相的粉砂岩、粉细砂岩最为发育,河流相砂岩和泥沼相含煤沉积稍次;再以上煤层为第三旋回。

本井田第二旋回部分、整个第三旋回以及上覆云岗组地层,全部遭白垩系剥蚀而不存在。

铜川组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及孢粉。

二、矿井地质

(一)地层

井田内多为黄土覆盖,基岩仅出露于沟谷底部及山脊,根据地质勘探和井筒揭露情况,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有:

1、寒武系(∈)

中统徐庄组(∈2):

厚度60m,角度不整合于上太古界集宁群花岗片麻岩之上。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色厚层状灰岩,中夹灰绿色泥岩。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部为铁铝岩,上部为灰色、灰白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

厚29.5-44.0m,平均36.15m。

3、侏罗系(J)

(1)下统永定庄组(J1y):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紫色、紫红、灰褐、灰黄色中粗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白色中粗粒砂岩,底部为K8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本组地层厚度为21.00-78.50m,平均40.20m。

(2)中统铜川组(J2d):

底部以灰白色含砾粗砂岩K11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岩性以灰白、浅灰色碎屑岩,灰、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

为本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共含煤8层。

厚度为21.30~169.50m,平均为131.45m。

4、白垩系下统渭南组(K1z):

岩性主要以杂色砾岩、紫红、暗紫红色砂质泥岩、粗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灰岩、砂岩、泥岩、玄武岩等。

上部胶结疏松,下部胶结坚硬。

本组地层厚度0-151.80m,平均64.40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5、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上部为浅黄色及黄褐色黄土,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常形成黄土陡坎和黄土悬崖,下部为浅综色亚砂土及亚粘土。

本组厚度为0-41.6m,平均为12.25m,井田内分布广泛。

(二)构造

本井田位于铜川煤田西北部边缘。

构造形态为背、向斜相间的褶曲构造,轴向NE,两翼倾角3°-6°。

井田内共揭露4条正断层,落差198m之间,对煤层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见表1-2-1)

表1-2-1井田断层一览表

编号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m)

性质

位置

F1

NE61°

SE

78°

20-28

井田中部

F2

NE79°

NW

78°

20-22

井田中部

F3

NE43°

NW

76°

20-21

井田西南部

F4

NE54°

SE

80°

190

井田东南部

(三)岩浆岩

井田南部地表可见玄武岩,但井下各煤层开采时未发现岩浆岩侵入体,也未发现有陷落柱构造。

综上所述,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四)含煤地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铜川组,地层平均厚度131.45m。

井田内共含煤8层,分别为5、7、6、9、10、11、14、15号煤层。

煤层总厚度为11.60m,含煤系数为8.82%。

其中6、9、11、14号煤层为可采煤层。

(五)煤层、煤质

1、煤层

井田内批采5、8、11、14号煤层,5号煤层不可采。

现在从上到下叙述如下:

6号煤层:

位于铜川组中部,煤层厚度0.30-1.40m,平均0.98m。

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井田西部和北部受冲刷而未赋存,赋存范围内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为较稳定煤层。

顶板为中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已部分采空。

9号煤层:

上距6号煤层10.64-26.17m,平均18.66m。

煤层厚度0.70-1.50m,平均1.10m。

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井田西部和北部受冲刷而未赋存,赋存范围内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为较稳定煤层,井田内大部分可采。

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11号煤层:

上距9号煤层间距21.51-33.17m,平均27.34m。

煤层厚度0.60-5.70m,平均4.02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稳定可采煤层,全井田分布。

顶板岩性为中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已全部采空。

14号煤层:

井田西部与11号煤层合并,由西向东与11煤层间距逐渐增大,至井田东南部间距为4.60m,至井田东北部间距为12.77m,平均9.10m。

煤层厚度0.60-7.60m,平均3.92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稳定煤层,全区分布。

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已大部分采空。

各可采煤层的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表1-2-2。

表1-2-2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号

煤层厚度

稳定性

层间距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可采性

最小--最大

一般

最小--最大

一般

6

0.30-1.40

0.98

较稳定

10.64-26.17

18.66

中砂岩

砂质泥岩

大部

9

0.70-1.50

1.10

较稳定

细砂岩

砂质泥岩

大部

21.51-33.17

27.34

11

0.60-5.70

4.02

稳定

中砂岩

粉砂岩

大部

0-12.77

9.10

14

0.60-7.60

3.92

稳定

细砂岩

粉砂岩

大部

2、煤质

(1)物理性质

井田内各煤层颜色均为黑色,条痕为褐色,弱玻璃-沥青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参差-阶梯状断口,硬度中等,一般为2~3。

宏观煤岩特征相近,一般为半亮型,中~细条带状结构,内生裂隙较发育。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中镜质组(V)为44.25—71.50%,丝质组(I)为22.95—48.40%,稳定组(E)为0.85—2.60%。

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Rmax:

0.682—0.746%。

从岩相组分分析结果可知,本区域煤层主要为中等镜质组煤,丝炭化组分含量较多,煤层容易自燃。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Rmax一般在0.682—0.746%之间,煤层处于Ⅱ变质阶段。

(2)化学性质

(A)工业分析

根据2010年9月6日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本公司补充勘探钻孔煤芯煤样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2-3。

煤炭灰分分级采用GB/T15224.1-2004标准,硫分分级采用GB/T15224.2-2004标准。

6号煤层:

原煤水分5.95%-6.06%,平均5.98%,灰分29.12%-34.26%,平均31.69%,挥发分31.76%-36.40%,平均34.08%,全硫0.40%-0.88%,平均0.64%;浮煤水分4.69%-6.35%,平均5.52%,灰分3.28%-6.42%,平均4.85%,挥发分29.89%-33.23%,平均31.57%,全硫0.34%。

属高灰、特低硫-低硫煤。

表1-2-3各煤层煤样检测结果汇总表

煤层

项目

Mad%

最小-最大

平均

Ad%

最小-最大

平均

Vdaf%

最小-最大

平均

Std%

最小-最大

平均

Qgr,dMJ/kg

最小-最大

平均

GR.I

煤类

6

原煤

5.95-6.06

5.98

29.12-34.26

31.69

31.76-36.40

34.08

0.40-0.88

0.64

20.83-22.55

21.69

BN

浮煤

4.69-6.35

5.52

3.28-6.42

4.85

29.89-33.23

31.57

0.34-0.34

0.34

30.32-31.25

30.79

0

9

原煤

7.12-8.57

7.63

4.79-22.83

14.77

28.56-36.08

32.31

0.46-1.42

0.81

24.42-30.83

27.16

浮煤

5.23-5.91

5.68

3.17-4.23

3.73

27.37-35.35

31.12

0.24-0.94

0.53

31.17-31.75

31.37

0

11

原煤

6.55-8.00

7.26

8.06-18.92

11.95

29.50-30.51

29.92

0.47-0.87

0.67

25.95-29.43

28.37

浮煤

5.40-5.89

5.65

3.91-4.43

4.09

29.01-30.97

29.68

0.30-0.38

0.35

30.83-31.21

31.05

0

14

原煤

7.26

11.13

31.59

0.66

28.32

浮煤

6.84

4.10

30.81

0.39

31.21

0

9号煤层:

原煤水分7.12%-8.57%,平均7.63%,灰分4.79%-22.83%,平均14.77%,挥发分28.56%-36.08%,平均32.31%,全硫0.46%-1.42%,平均0.81%;浮煤水分5.23%-5.91%,平均5.68%,灰分3.17%-4.23%,平均3.73%,挥发分27.37%-35.35%,平均31.12%,全硫0.24%-0.94%,平均0.53%,属特低灰-中灰、特低硫-中硫煤。

11号煤层:

原煤水分为6.55%-8.00%,平均7.26%,灰分8.06%-18.92%,平均11.95%,挥发分29.50%-30.51%,平均29.92%,全硫0.47%-0.87%,平均0.67%;浮煤水分5.40%-5.89%,平均5.65%,灰分3.91%-4.43%,平均4.09%,挥发分29.01%-30.97%,平均29.68%,全硫0.30%-0.38%,平均0.35%,属特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硫煤。

14号煤层:

原煤水分7.26%,灰分11.13%,挥发分31.59%,全硫0.66%;浮煤水分6.84%,灰分4.10%,挥发分30.81%,全硫0.39%;属低灰、低硫煤。

(B)煤灰成分

据邻区鹊山精煤公司1984年精查勘探时钻孔煤芯采样测试资料:

SiO2:

49.38-52.30%,平均50.82%;Al2O3:

37.98-39.92%,平均38.79%;Fe2O3:

2.21-5.99%,平均3.53%;CaO:

0.76-2.04%,平均1.43%;Mg2O:

0.26-0.52%,平均0.38%;SO3:

0.34-0.89%,平均0.60%;TiO2:

1.06-2.47%;平均1.62%。

可以看出煤灰成分以SiO2、Al2O3为主。

(C)煤的元素组成

据邻区鹊山精煤公司1984年精查勘探时钻孔煤芯采样测试资料:

各煤层的碳元素在80.58-84.25%之间,氢元素4.31-5.28%之间,氮元素在0.73-1.04%之间,氧元素在10.50-12.78%之间。

(3)工艺性能

(A)发热量

采用GB/T15224.3-2004标准分级。

据钻孔煤样测试资料,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v.d)为:

6煤层20.83-22.55MJ/kg,平均21.69MJ/kg,属低热-中热值煤;9煤层24.42-30.83MJ/kg,平均27.16MJ/kg,属中热-特高热值煤;11煤层25.95-29.72MJ/kg,平均28.37MJ/kg,属高热-特高热值煤;14煤层28.32MJ/kg,属高热值煤。

(B)粘结性

据本次钻孔煤样测试资料,井田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