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3643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9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ocx

最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课程内容:

1.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范条例

4.各主要土地利用项目的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1.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4]69号

2.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闽国土资综[2004]149号

国土资发[2004]69号

(主要内容)

一、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如何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三、谁来评估?

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

四、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

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

五、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附件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附件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地点)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时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1.什么地方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2.什么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1.如何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或确定重要性的依据?

(依据技术要求)

2.如何确定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或确定复杂程度的依据?

(依据技术要求)

谁来评估?

评估者的认定

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

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

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

1.2.3

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1.谁是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2.不同级别的评估对审查专家的要求?

3.如何评价或考核资质单位?

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

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

1

1.谁是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1.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制工作者或参加大型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审查。

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

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

2.3

2.不同级别的评估对审查专家的要求?

一级评估报告一般聘请5~7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聘请3~5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聘请2~3名专家。

3.如何评价或考核资质单位?

评估报告的质量代表了评估单位的技术水、管理水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因此,评估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估单位资质升级降级的重要依据。

国土资源行政部门

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1-4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1.如何要求备案时间?

2.备案材料包括哪些文件?

3.对备案文件数量和文件类型有什么规定?

4.关于各级别评估报告的备案有什么规定?

国土资源行政部门

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1

1.如何要求备案时间?

评估报告通过审查后,评估单位在一个月内到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备案。

国土资源行政部门

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2

2.备案材料包括哪些文件?

备案材料包括

《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审查意见》

《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国土资源行政部门

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3

3.对备案文件数量和文件类型有什么规定?

备案资料要求文字报告(报表)和电子文档各一试两份。

4.关于各级别评估报告的备案规定?

一级评估报告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厅/局)备案,厅(局)在收到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登记表一试一份转报国土资源部被查。

二级评估报告由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被查。

三级评估报告由县级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级、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被查。

备案情况,作为评估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技术要求(试行)

评估技术要求的内容1-4

1.范围(范围是指技术要求的控制和管理范围)

2.定义(技术要求所使用词汇的定义或名词的基本概念)

3.总则说明了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必要性和依据。

4.工作程序

评估技术要求的内容5-9

5.评估范围与级别

6.各级别的技术要求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潜在危险性)

9.成果提交

1.范围

(范围是指技术要求的控制和管理范围)

1.1---规定评估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工作程序。

1.2---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

(地理范围)全国

(技术空间范围)地质灾害易发区内

(人类活动的行为范围)、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行政范围和行为范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技术要求所使用词汇的定义或名词的基本概念)

2.1地质灾害:

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认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

是指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

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险程度:

是指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疑问2.3地质灾害危险区为什么没有包括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

3.总则1-2

3.1说明了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必要性和依据。

3.2规定了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行为、时间和地点。

----评估工作必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评估。

3.总则3-4

3.3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必须对建设项目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灾害种类。

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总则5

3.5对评估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

阐明评估对象(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分析论证评估对象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什么是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总则6

3.6对开展评估工作必须的具体的技术条件提出了要求。

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工程勘探(物探、坑探、槽探)与取样测试。

3.总则7-8

3.7规定了评估成果与土地使用的关系。

成果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适用。

3.8明确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注意工程勘察的阶段划分和个阶段对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

思考题

1.为什么及时要求要对地质灾害这个名词专门的定义?

2.技术要求中的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学中的地质灾害有什么不同?

5.评估范围与级别

1.评估范围予以确定的依据?

2.各各灾害种类评估范围的确定?

3.强震区、构造性地裂、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的确定?

4.线性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范围?

5.城乡规划评估与建设工程评估的关系?

6.如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7.如何划分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

8.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依据?

5.评估范围与级别.1.2

5.1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三个方面1项目的特点、2地质环境、3灾害种类

5.2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评估范围与级别.3

5.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

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

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5.评估范围与级别.4

5.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错位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下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评估范围与级别.5.6

5.5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5.6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评估范围与级别.8

5.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

划分见表由学生总结叙述评估等级划分表

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

5.8.1划分复杂、中等、简单的依据?

依据1.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强烈、中等、不发育

依据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较简单、简单

依据3.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复杂、较简单、简单

依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较差、良好。

依据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强烈、较强烈、一般。

每个依据只要有其中的一个指标符合复杂条件,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就定为复杂。

5.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依据

依据1.建设项目类型

军事设施、放射性设施、核电站,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

依据2.建设规模

二级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电力工程。

6.技术要求(各级别评估)

一级评估与二级评估技术要求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

6.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6.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6.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

6.1一级评估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6.2二级评估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

6.1一级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引发、遭受、可能性、预测

6.2二级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6.1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6.2三、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一级评估使用的是地质灾害体,二级没有使用“体”字。

二级评估使用初步现状评估和初步预测评估,一级没有“初步”两字。

一级评估在防治措施上使用“有效”两字,而二级评估使用“可行”两字。

在基础资料上:

一级用“充足”,二用“足够”,三级用“必要”

在评估要求上:

充分论证、综合分析、概略评估。

7.地质灾害调查与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1调查的重点是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各灾种的特点

7.2调查内容与要求

*对比各灾种调查的异同

7.3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1调查的重点

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重点是

7.1.1崩塌、滑坡是陡坡、高坡,破碎、松散、构造发育,挖方切坡路堑处。

7.1.2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

7.1.3岩溶圈定可能诱发塌陷的范围。

7.1.4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

7.1.5对线装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点。

农大的调查重点在那?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1

7.2.1崩塌调查

一、地形、类型、规模、范围,方向。

二、岩性、风化程度。

三、构造,岩体结构面。

四、气象(水)地震(诱发因素)爆破。

五、崩塌前的迹象。

六、防治经验。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2

7.2.2滑坡调查

一、历史、地层、气象、构造。

二、地貌(规模、滑体地形)及演变;

三、水(地表水、地下水)?

四、破坏情况,时间和过程。

五、摄影或录像。

六、治理经验。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3

7.2.3泥石流调查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一、水水的来源和数量

二、物质来源松散堆积物的来源和特征。

三、地形(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四、历史、灾害情况。

五、人类活动情况。

六、防治经验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4

7.2.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

一、已有资料,石灰岩分布。

二、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表土层、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情况。

三、水环境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四、破坏损失情况。

五、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六、防治经验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5

7.2.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

一、矿体特征

二、开采情况

三、(四)塌陷特征,与开采方向的关系。

四、水抽、排水对采空区的影响

五、对建筑物破坏

六、防治经验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6

7.2.5地裂缝调查

一、单缝规模和特征、群缝分布、范围。

二、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三、成因和(地下水开采等)

四、发展趋势预测

五、对建筑的破坏

六、防治措施和效果。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7

7.2.6地面沉降调查

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

一、第四纪地层、地貌,特别是压缩层分布。

二、含水层特征、开采层位和开采量。

三、圈定沉降范围和累计沉降量,

四、建筑物的损坏情况。

7.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8

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

一、地层岩性、结构面特征。

结构面包括?

二、风化层特征。

程度、厚度、岩石的接触面

三、斜坡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斜坡指标?

高、度、向

四、水影响,工程活动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五、坡体异常情、可能的影响范围

六、已建的防护工程效果

有什么特征的斜坡

是可能失稳的斜坡?

一、已有的滑坡体;

二、顺坡结构面的倾角小于坡角的斜坡;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其底棱线顺坡,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三、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岸边裂缝发育)

四、顺坡卸荷裂缝发育的高陡斜坡;

五、表层岩(土)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六、水体边缘水位变动带,地下水溢出带;

附:

工程建设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其他根据地貌、地质图中分析或有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各灾害种类调查

内容与要求的共同点

1.灾害历史资料,类型、规模、影响范围。

2.地形、地层、岩性、构造,引发内因。

3.气象、水、地震、人类活动,引发外因。

4.灾害的发展趋势研究过去和预测未来。

5.对建筑的破坏情况过去和未来

6.当地防治灾害的经验方法和效果

地形、岩土体、结构面、水、人

7.3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3.1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就是(7.2调查内容与要求:

一、岩土体物性

二、地质构造

三、地形地貌

四、地下水特征

五、地表水活动

六、地表植被

七、气象:

气温、降水、蒸发与风暴等;

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规模。

7.3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3.1.2分析评估区主要导致灾害作用,从而划分出主导、从属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7.3.2综合~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总体的分段划分。

~地质环境

7.3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3.3主导~因素是关键;从属以主导为前提;激发使致灾成熟。

因此,预测评估先分析~因素变化,导致不稳定状态,评估灾害趋势。

7.3.4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过程中各中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不作为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1~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

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2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的要素有两个:

①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强、中、弱

②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中、小

依据每个要素的三个程度危险性也分为危险性(大、中等、小)三个等级。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评估分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条件(7.3)

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

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

初步评价的基础上评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对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

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等激发因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

一、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二、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灾害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变形的可能性作出~评估。

三、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3.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7.3)条件的差异和潜在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危险性等级分区(段)。

并依据危险性、防治难度和效益,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提出~措施和建议。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

危险性小:

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为适宜;

危险性中等:

防治简单的,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危险性大:

防治复杂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适宜:

~环境简单,~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

基本适宜:

~环境中等,建设遭受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以采用措施予以处理。

适宜性差:

建设遭受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分承载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

四、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

9.(评估)成果提交

9.1地质灾害危险性成果提交

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9.2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包括:

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9.(评估)成果提交

9.3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果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适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9.(评估)成果提交

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如下:

前言

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9.(评估)成果提交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七、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9.(评估)成果提交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帮称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对潜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预测评估,可列专节论述)

9.(评估)成果提交

9.(评估)成果提交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四、防治措施

9.(评估)成果提交

结论与建议

9.5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

9.5.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比例尺:

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是以评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

9.(评估)成果提交

9.5.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一、平面图内容

(一)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二)按GB12328—90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三)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

(四)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各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

9.(评估)成果提交

9.5.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二、镶图与平面图

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

如降水等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